李商隐感伤忧郁诗风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3-11-23 00:16:01 阅读量:3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李商隐感伤忧郁诗风的形成

一、 论文题目

感伤忧郁本非我愿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李商隐的家庭出生,考取进士,爱情生活,官场仕途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的分析研究,来弄清楚他感伤忧郁诗风的形成原因。让人们对他的感伤忧郁有更清楚更明白的了解和认识。 三、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解放前对李商隐的研究甚少,建国以后以78年为界分为大落大起两部分。建国到78年,研究处于沉寂时候,甚至有贬低和否定色彩;78年后到上世纪末,随着整个学术界思想的趋于活跃与解放,李商隐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一是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态势;二是对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入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三是出现了一披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或新的考证结论;四是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研究组织——李商隐研究会。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研究专著,有吴调公《李商隐研究》、懂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钟来因《唐朝道教与李商隐的爱情诗》等。 四、 观点(论述过程)

1、 李商隐及其作品、诗风的地位。

2、 李商隐卑微的身世成为他感伤忧郁的开端。

3、 考取功名的道路充满不平是造成李商隐心灵灰暗的又一重要

因素,影响创作风格。

4、 李商隐仕途不顺,屡屡受挫让李商隐看透了世态炎凉,作品多

带消极悲观情绪。

5、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李商隐的影响非常大,在他多愁善感的心上

频添忧郁。

五、 参考文献

1

懂乃斌.李商隐的内心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庆皋、王桂芝.李商隐全传[M].吉林:长春出版社, 1995年

张晶、白振奎、刘洁.中国古典诗学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97年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写作进程:

4月写好开题报告

4——5月查资料,准备阶段 5月14日通过开题报告 5月15开始写作论文 5月22日完成论文

2

感伤忧郁本非我愿

众人皆知,唐朝曾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它的万丈光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今天没,曾经的天府之国,万盛之国虽一被滚滚岁月冲进历史长河,但它的灿烂文化却成就了永恒的经典。

说到唐文化,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唐诗,古代诗歌应该说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如果说盛唐双杰李白、杜甫给唐诗创造的是一个无人可及的神话,那么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带给唐诗的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传奇。与其说是唐诗成就了这大小李杜,不如说是他们成就了唐诗明珠中最璀璨的那颗。而这其中李商隐的感伤忧郁之风又可谓是空前绝后,能如他这般表达出幽幽感伤和朦胧忧郁之情的古今能有几人?

然而,李商隐的感伤忧郁是与生具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如“人之初,性本善”所言一样我们每个人打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谁也没比谁多点什么。是的,也许出生的那一刻可以决定你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内在的,我们的思想是没有区别的。再伟大的诗人出生的时候同寻常人一样是空白一片。用最通俗的话来讲:诗人不是生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李商隐当然也没能例外,由最初的那个一无所知的李商隐成长为后来这个把感伤忧郁发挥到极致的诗人李商隐。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凄凉欲绝不是凭空而发,“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的伤心无奈也不是无病呻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悲切咏叹更不是仅仅为赋新辞,那么,李商隐的这股感伤忧郁之风究竟来源何处?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四海无可归之地 九族无可倚之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起,迁居郑州。李商隐三岁时,随父由获嘉(今河南获嘉县)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十岁时,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家道没落。虽然他自称是帝胄之后,但谁都知道他家只不过和大唐皇帝共姓“李”而已。没有祖上的荫庇,也没有万贯的家财,“四海无可归之

3

地,九族无可倚之人”的李商隐只能靠自己的苦苦奋斗来换取出人头地的机会。可现实是残酷的,科举制度是残酷的,在那个权力地位至上的年代,李商隐这种“穷书生”是很难在政治舞台上谋取角色的。有一肚子才华又如何,没人举荐没人提拔,即使你真的是一粒可以闪闪发光的金子也只能裹在泥淖里过一辈子,甚至是两辈子三辈子,不为人知。

李商隐的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身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心灵的自卑与自负扭结而成的忧郁,而这仅仅是开端。

二、灞陵柳色无离很 莫枉长条赠相思

这是李商隐及第后唯一提到中举的诗《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然而,纵观整首诗,竟然看不到那种及第后应有的欢喜与兴奋,与范进中举后的情形俨然天上地下,为何?

李商隐早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那年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大他十岁的杜牧。真正出生名门的杜牧是一试而中,轻而易举,可李商隐就没那么好的命了。也许卑微的家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成名路上的艰难,他这不考不要紧,一考就是十年啊!一般人恐怕是万万没有这个耐心的,但是李商隐却不舍不弃,执着地拼到最后,尽管这样还是仰了别人的鼻息的。自古文人就特别“死心眼”吧,李商隐也是,就缺根筋地认死了要走仕途这条路。

十年,十年的冬去春来间改变了世间万物无数的同时也改变了李商隐,期间被贾餗排斥,因病不能赴考,被催郸贬抑......这每一次对于李商隐都是无情的打击,阴郁有如一丝无尽的细线慢慢缠绕在他的心头。依旧满腹经纶,却再也找不到那个风流倜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轻狂少年了!

苦不堪言的科举之路让他从此无缘杜牧式的豪放壮烈,紧锁眉头的他更多时候是将伤痕和不平用诗歌来抒发的。一种急迫、激奋、压抑的情绪使他一生都笼罩在淡淡的灰色中。

三、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爱情是人间永恒经典的话题,似乎离了爱情这个世界就不那么完美了,而破碎的,朦胧的,若隐若现的爱情从来又是诗人手中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不管是生生世世地久天长的美好还是肝肠寸断伤心欲绝的惆怅,爱情总是在

4

文字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的确,描不完的爱恋,诉不尽的相思,爱情让人变得敏感脆弱,何况乎想法纷繁复杂的诗人呢?

李商隐也曾拥有幸福的爱情和完美的家庭,也曾花前月下耳鬓厮磨,也曾深深陶醉于爱情的种种美好中。可是,老天似乎总是故意折磨他,正值中年而立,人生的一切应该处于最美好的时候,妻子却永远离他而去了。谁都体验过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后的那种痛心和遗憾,何况我们的诗人失去的是与自己举案齐眉,惺惺相惜的娇妻!那种透骨的悲伤和忧郁定是非同一般,加之古代文人多有“悲妻”情节,这使李商隐他的性格越来越沉默忧郁,对他的创作风格有直接的影响。且看他一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在自问自答,此时此刻的“君”和未有归期的“我”应该一样是孤身一人在遥远的地方思念着对方吧。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紧紧交融的。“我”不能给心爱的她以确切归期,心里难免阵阵隐痛及愧疚吧。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我”眼中的实景,独在异乡,又逢秋夜寒雨,昏黄灯下,听池中雨声,怎能叫人不心酸自怜,怎能不叫人思念家乡亲人,不思念心中的她?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我”的美好向往,要是能和“君”相依共坐同剪西窗灯烛,一起听巴山夜雨该多好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沉浸在幻觉中的诗人的精魂,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到了他日夜魂牵梦绕的故乡和爱人身边。

全诗只有四句,简单数字,却使视角三次转移,层层递进,把对妻子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忧郁之情细腻深婉地向我们展示开来。妻子还在时对她的思念便如此之深,谁能体会失去她时的那种无以名状的痛楚?

其实,李商隐表达失落寂苦,凄美绝伦的爱情诗歌远不只《夜雨寄北》,如《柳支五首》之一的“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写的也是一个爱情悲剧,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gv.html

微信扫码分享

《李商隐感伤忧郁诗风的形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