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4 1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败酱科甘松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综述败酱科药用植物甘松的生药学,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结果。

关键词 甘松属,甘松,匙叶甘松,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研究

甘松为败酱科(Valeria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性温,味辛甘,归脾胃经,能理气止痛,开郁镇静。从近5年的MEDLINE和CA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外对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工业方面,因其根茎具有烈香的气味,故可提取香料及其副产品;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涉及植物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应用。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松植物在生药学鉴定,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甘松的生药学鉴定研究

甘松自古即入药,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和五代《海药本草》,其后宋代《开宝本草》正式收载。以产于四川松潘(古称松州)味甘、且具特殊香气而得名,现多简称“甘松”或“香松”。《证类本草》载:“图经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本草纲目》列入芳草类别称“苦弥哆”[1]。 1.1 原植物鉴定(图1)

1

目前国内市场所售的甘松,均为败酱科植物,其原植物有三:甘松(甘松香)、匙叶甘松、云甘松(大花甘松香)

图1

1.1.1 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2]

别名甘松香,香松,芽甘松,虾松。

产于四川西北部松潘草原海拔3500m以上的阴湿地带,现阿坝藏族自治州甘松岭、黄胜关、章腊营、镇江关、毛儿盖、若尔盖等地均产之。甘肃、青海也有。

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自地面纵生,叶片倒长披针形,长6~

2

20cm,宽5~8cm,顶端顿圆,基部渐狭,无柄,全缘,叶脉平行,微有柔毛。夏季抽花茎,单一,直立,具节,稍成四棱柱形,表面有细纵纹,花茎上生叶3~4对,均对生于茎节处,为披针形,叶基边缘及两叶相交处附近有密生的白色短粗毛。花生于花茎顶端,集为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苞叶两片,与茎最上一对叶交叉对生,苞叶卵形。花两性,整齐,萼细小,杯状,有5齿,花冠紫色,下部呈管状,具距状突起,上部5裂;雄蕊4枚,少为5枚,子房下位,3室,通常1室发育较大。瘦果3室,常1室含种子1粒。以根状茎入药。

根状茎多须,干燥品成结节状弯曲,宛如虾形,故商品有“虾松”之称。表面棕褐色,全体上粗下细,上端包被枯死基生叶的残基,多疏松而分散,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纤维状或狭长片状,或呈膜质包被中央地上茎的残基。体轻泡,易破碎。有特异芳香,味甘而微苦。商品称之为“正甘松”。

1.1.2 匙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3]

别名宽叶甘松,阔叶甘松。

原产印度,我国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自治州、云南与西藏喜马拉雅山均有产。

原植物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基生叶长2~7cm,较前者为短,宽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幅的比例较前者为阔,叶顶端尖锐,而非顿圆,茎生叶较少,仅为1~2对。

药材形态与甘松香相似,商品也称“正甘松”。

以上二者一般均认为系历来药用甘松香之正品,与《证类本草》

3

所载者相一致。

1.1.3 云甘松(大花甘松香)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4] 主产云南。

原植物叶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茎和叶均无毛。花较大,苞片卵形,膜质,具3脉,萼裂片有明显的齿。药材较前二者为粗大,长约13cm,直径约1.5cm;基生叶残基多,且多呈纤维状,显灰棕色;香气较弱。

N. grandiflora.DC.大花甘松香《云南植物名录》(云甘松《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志》(1982)及谢宗万、王宗玉等曾将其单列为一种,但多认为其是匙叶甘松的形态变化,《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均未单定为种。现在有文献表明大花甘松香已归入匙叶甘松。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云南昆明山中亦有出产,伊博恩、刘汝强《本草新注》亦谓甘松甘松香系出于四川西部和云南,可见云甘松过去也供药用。

1.1.4 解放前市场上有一种“副甘松”,产于四川安县中坝一带,当地称为“马铃草”,实系另种植物,气味殊差,形如羌尾,有杂以羌活灰,甘松屑而出售者。解放后未见之[5]。 1.2 药材性状鉴定

略呈圆锥形,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至红棕色,内层棕色至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支或并列,表面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至红棕色,成层,长裂成片状,

4

木部黄白色至淡黄色。(图2)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6]。

(图2)

1.3 药材显微鉴定 1.3.1 组织构造横切面

1.3.1.1 根(直径约5mm) 外周有数个同心性栓环围绕,内为韧皮部,中央为木质部。常有木栓环将其分割成2~5个束,每束由数个同心性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部与木质部所成。根的较老部分,这些束往往因束间组织死亡裂开而互相脱离,成为单独的束,使根形成数个分支。木栓细胞中含有大量黄色至棕色的挥发油滴[6]。

5

1.3.1.2 根茎(直径约4mm) 维管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状,中央有髓,其中心有1个大的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石细胞群周围有木栓层环绕[6]。

1.3.2 粉末特征 棕色或红棕色。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较薄,呈暗棕色,内含黄色至黄棕色挥发油滴。基生叶残基碎片长方形和长角形,淡棕色,壁呈念珠状增厚,有时可见较细密的波状扭曲纹理;另一种细胞长条形,黄棕色或黄色,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石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多分支状,并可见扁圆形的壁孔。网纹或梯纹导管,旁侧附有细长的木纤维。木纤维细小,长条形,两端平截,壁极薄,有时局部呈念珠状增厚,并可见少数圆形的壁孔[6]。 1.4 植物资源分布和生长环境

本属共3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我国产2种[7],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原山地的草原、草地、湿润山坡和疏林中[8],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南坪、若而盖地区,以及绵阳专区的江油山区[9],此外甘肃、青海、云南和西藏亦产。甘松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云南亦产[10]。匙叶甘松生长于高山草原或灌丛下;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10]。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国家亦产[11]。

2 甘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我国产2种甘松属植物为甘松N.chinensis Batal.和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两种虽为同属植物,但所含化学成分差别较大。 2.1 甘松 甘松根及根茎中主要含有萜类化合物,以倍半萜类种数

6

最多,且有少数三萜类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2.1.1 倍半萜类 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甘松酮(nardostachone),土青木香酮(debilon),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马兜铃烯-9-醇-1(9- aristolene-1-α-ol)[9],缬草酮(Valeranone)[12],甘松新酮(nardosinone),广藿香醇(palchouh alcohol),异甘松香酮(isonardosinone),甘松醇A(narchinol A),去氧甘松醇(desoxo-narchinol-A),Nardosinondiol

[13]

,β-橄榄醇(β

-maaliol),β-橄榄烯(β-maaliene),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14],Nardonoxide[15],Gansongone,1(10)-Aristolene-9β-ol[16],Kanshone A,Kanshone B[17],Kanshone C[18],Kanshone D,Kanshone E,Nardofuran[19],Eudsm-11-en-2,4α-diol[20],甘松香醇(nardostachnol),白菖烯醇(calare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14](图3、4)。

(图3)

(图4)

7

2.1.2 三萜类 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aristolone) [14]。 2.1.3 环烯醚萜类 Nardostachin[21]。

2.2 匙叶甘松 匙叶甘松中主要含有萜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以及一些长链烃类化合物。萜类中以倍半萜种数最多,同时有少数单萜、半萜及三萜类化合物。 2.2.1 萜类

2.2.1.1 倍半萜类 榄香醇(elelmol),β-桉叶醇(β-eudesmol),甘松酮(na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白菖烯(calarene),β-橄榄稀(β-maaliene),马兜铃烯(aristolene),白菖烯醇(calarenol),甘松奥醇(nardol)[12],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l],甘松酮(nardostachone),马里醇(mallliol)[21],Norseychellanone,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s),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22],Jatamol A,Jatamol B[23],缬草烯醛(valerianal),甘松醇(jatamansic acid),1 (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9 (10)-马兜铃烯[9 (10)-aristolene],甘松香醇(nardostach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双椰子烷(seychellane),双椰子烯(seychellene),去双椰子酮[14],Spirojatomol[24](图5、6)。

8

(图5)

(图6)

2.2.1.2 单萜类: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蒈烯-3(3-carene)[12],β-紫罗兰酮(ionone)[21]。 2.2.1.3 半萜类:异戊酸(isovaleric acid)[12]。 2.2.1.4 三萜类:β-谷甾醇(β- sitosterol)[12]。

2.2.2 香豆素类 甘松素(Tatamansin),甘松醇(Jatamansinol),喔绕瑟络醇(oroselol),白芷素(angelicin)[12]。 2.2.3 木脂素类

Ehro-1-(3,4-dimethoxyphenyl)-2-(2-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opan-1-ol,Visrolin,Erythrol-1-(4-hydroxy-3-methoxyphenyl)-2-(2- 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opan-1-ol,(+)-Pinoresinol,(+)-1-Hydroxypinoresinol[25]。

2.2.4 生物碱类 猕猴桃碱(actinidine)[14]。

2.2.5 其它 正廿六烷(n-hexacosane),异戊酸正廿六烷酯(n-hexacosanylisovalerate),正廿六烷醇(n-hexacosenol)[12],花生酸廿六脂(n-hexacosanyl arachidate)[14]。

2.3 甘松和匙叶甘松中所含的相同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

β-谷甾醇也是甘松和匙叶甘松中共同含有的化学成分。

9

在以上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化合物缬草酮(valeranone),甘松过氧化酮(nardosinone),KanshoneB,Eudes m-11en-2,4α-diol,去氧甘松醇(desoxo-narchinol-A),土青木香酮(debilon),Nardosinondiol和Kanshone A都是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26]。

3 甘松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镇静作用

用青蛙、家兔以及小白鼠作比较试验证明甘松与缬草有相似的镇静作用[27]。匙叶甘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有毒,1.5~3.65g/kg可致死[12]。国外的研究指出,缬草、甘松中的缬草酮对冷血动物有镇静作用,甘松过氧化酮给小鼠口服有中枢抑制作用[28]。 3.2 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对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等离体平滑肌器官,具有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用匙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

[12]

。甘松能降低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抑制其自动收缩,缓

解氯化钡或乙酰胆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29]。 3.3 降血压作用

甘松的甘松过氧化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有降血压作用[28]。匙叶甘松中的精油与丙二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导致狗血压下降15~

10

30mmHg持续几小时。有效剂量为0.1~1.0mg/kg,半数致死量为93mg/kg[30]。 3.4 抗心律失常作用

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匙叶甘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心脏标本上,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12]。甘松乙醇提出液有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分析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31]。以家兔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实验,静脉注射甘松水提醇沉液后,室性早搏显著减少[32]。 3.5 增强耐缺氧能力

腹腔注射甘松(16.7、40、60g/kg体重)显著增强小白鼠常压耐缺氧能力,大剂量组(60g/kg体重)显著优于小剂量组(16.7g/kg体重)及潘生丁组(100mg/kg体重)。甘松(40g/kg体重)与心得安(20mg/kg体重)增强缺氧耐力的作用无显著差别[29]。 3.6 抗心肌缺血

静脉注射甘松(2g/kg体重)后4分半钟,家兔心律显著减慢,并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kg体重)所致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在30分钟内大部分时间显著减轻T波升高,对S-

11

T段抬高也有所减轻。甘松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心动过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未能防止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29]。 3.7 抑菌作用

1∶80浓度的甘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33]。匙叶甘松中提取的精油用于8种细菌和真菌的抗菌活性实验,精油对伤寒沙门氏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短小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和刺盘孢属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对芒果植物杆菌相对无活性

[34]

3.8 细胞毒活性

甘松根和根茎中分离出的五种具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倍半萜:去氧甘松醇、甘松新酮、土青木香酮、Nardosinodiol和KanshoneA及Eudesm-11en-2,4a-diol对P-388细胞都显示出细胞毒活性[12],提示可能有抗肿瘤活性。 3.9 对循环系统

甘松乙醇提取物能抗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延长不应期, 显著保护急性心肌缺血[35],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动过缓有预防作用,但未能防止其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36]。甘松新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有降血压作用,缬草酮也有轻度降压作用[35]。匙叶甘松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脑缺血[37]。其精油与丙二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导致狗血压下降[26]。 3.10 其它药理作用

匙叶甘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局部刺激性。缬草酮在拮抗最大电休克方面的作用强于大仑丁及匙

12

叶甘松挥发油,但对五甲烯四氮唑性惊厥,则并无保护作用。匙叶甘松中的缬草酮进行小鼠和大鼠的药效和毒性实验,口服剂量3160mg/kg可减少食欲和体重,但并不致死;可延长巴比妥盐的麻醉作用,损害rotarod能力c抑制电休克引起的惊厥,加强利血平的降低体温的作用;也有抑制胃溃疡发生的活性[38]。甘松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KanshoneB,在0 01~1mg/L的浓度下显示出弱的抗毒肝细胞的活性[17]。匙叶甘松根中提取纯化的BR-606作为骨吸附抑制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等症;对离析出来的兔骨组织培养显示出骨吸附抑制活性。 4 甘松在中医药临床的应用

甘松被认为是芳香药,归属于芳香理气药,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不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癫痫等多种疾病[39]。古往今来,香药本草的单方、验方、秘方和以香药本草为主药的方剂可达一万多条,可以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在临床各科得到普遍运用

[40]

。香药本草以其特有的气味优势,成为独具特色的本草门类。但因

香药多为辛窜之品,易于耗气伤液,必须中病即止,否则有伤身损体之虞。

4.1 采收及炮制

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去净泥土杂质,除去残茎及须根,抢水速洗,捞出,阴干,切片入药[10]。 4.2 性味及归经

性味辛甘、温,有小毒。入脾、胃经。

13

4.3 主治及禁忌[9]

理气止痛,固脾健胃。治胃痛,胸腹涨满,头痛,癔病,脚气。气虚血热者忌服。 4.4 选方[41]

4.4.1 甘松香朴饮:甘松12g,木香9g,厚朴9,煎服,治各种肠胃疼痛。

4.4.2 三香饮:甘松、香附、沉香,煎服,治神经性胃痛。 4.4.3 松香丸:半夏曲、天南星各60g,甘松30g,陈橘皮45g。磨细,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饭后生姜汤服下,治痰眩。

4.4.4 甘松汤: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治湿脚气,收湿拔毒。 4.5 临床应用 4.5.1 治疗妊娠浮肿

甘松100~300g。根据患者浮肿之轻重决定其用量,重者可酌情增加,加水适量,煮数分钟,去渣,待药液温度降至40℃左右时,擦洗患处,每日1~2次,每剂可洗2~3次。治疗妊娠浮肿收效甚佳

[6]

4.5.2 其他

临床报道甘松为主方剂随证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较好的疗效[13];同时临床亦用其治疗心律失常[42]。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