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福利、分工—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三大要素

更新时间:2024-04-28 06: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和谐 分工 福利

——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三大要素

杨晓松

摘 要: 本文从人类发展史上先贤哲人对理想世界、大同之世的渴望与探索出发,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并结合近现代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分析并总结出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设计中最核心的三大要素是“和谐、分工、福利”,深入分析这三大要素的内涵、意义、作用和基本要求,得出这三大要素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结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现实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现代化条件下和谐社会建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进行粗线条的分析,从四大方面提出自己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的认识,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理想社会 和谐 分工 福利 政治秩序性

Abstract: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from the ancient sage philosophers of the ideal world, the who Datong desire starting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they explore in depth the essence, an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utopian socialism, scientific socialism on an ideal

society's thinking,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ir ideal society on human design of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of a \of labour and welfare.\elements of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role and the basic demand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come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reality of conditions in close cont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put forward a harmonious social objectives, the conditions of our moder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focus on resolving issues seem analysi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our ow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or building awareness of the focus of the work, and given their own solutions.

Key words:Ideal society Harmony Division Welfare Political Order

人是社会动物,从进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在与自然斗争的岁月里,人类始终互相依存,互相扶助,为争取一个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而共同努力。回溯人类的演进史,深深的烙着集体和社会的印迹。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人类集结而成的社会迄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五种形态。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彼此之间平等、自由至不平等、不自由至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但无可否认的是,经历了最长期等级社会的人类,始终没有放弃隐于心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和谐社会之梦。

一、人类理想之梦缘于“原始和谐”

(一)人类“原始和谐”情节的由来。人类是一种本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动物,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为追求平等与自由而不懈的奋斗着。追本朔源,这种追求平等和自由共同心理素质是在人类最初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

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就开始了由树丛、山林等向平原的进军。从简单直立到手脚彻底分工,人类完成了生命体意义上的进化。从这时期起,人们就开始依据血缘、地缘结合成为一个个的“共同集体”,一起采集、狩猎,以搜取维持生命的基本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不会用火,不会磨制石器,所拥有的生产劳动工具就是天然的木棒,简单打制的石块等等。因而,他们只能以采集和狩猎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虽然面对丰富的自然,狩猎成果却并不丰富。也正是由于与自然斗争能力的低下,采集和狩猎所得仅仅能够满足“共同集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甚至有时候联这一目的都无法达到。无法生产出多余产品,就是得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为生存而共同斗争。这也就使得人类对于彼此,对于集体的需要是最基本性的,头脑中没有等级的观念,压迫和剥削的观念。也正是由于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这一

时期的人类,没有人与人在物质利益上的重大冲突,出现人类共同支配劳动所得,天然平等、自由的群体生活状态,人与人是和谐自如的。这种原始和谐就是人类追求和谐梦想的原本。

(二)人类对和谐的破坏与再追求。随着对生活的逐步适应,人类身体的进化更加完善,表现为大脑更加发达,身体更加强健。火的使用,照亮了人类自我。人类首先使用天然火,进而通过各种原始方针开始人工取火,从而能够吃上熟食,促进了人类身体和智力的进一步发育。同时,随着经验的增加,人们在使用更加合适于采集和狩猎的木棒之外,又学会磨制锋利的石刀、石斧等石制生产、生活工具,尤其是更进一步的发明了弓箭。对自然力的驾驭和使用,使采集和狩猎变得相对容易。社会产品获得量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组织也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氏族公社。

在氏族前期,人们以大家共同推选的氏族首领为社会组织的首脑,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共事务。他们不具有特权,是氏族成员的“公仆”,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也仅仅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占有者。在氏族生活中,大家共同生产,平等地分配生活资料,平等的决定氏族事务。人类的氏族组织仍然存在一种基本和谐状诚态。但是在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氏族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氏族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氏族事务渐渐由氏族首领和氏族长老们决断,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政治”地位上的差别,进而在破坏着“原始的和谐”。

在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人类逐渐开始学会耕种和饲养,农业、畜牧业诞生并渐渐成为主要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人类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生产力的飞跃,使人类获得的可分配生活资料大大增加,由零星剩余到出现了经常性剩余,社会产品相对丰富。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氏族之间经常爆发冲突和战争,战胜者会将大量战败者变为奴隶。于是,在如何保证平均分配产品,如何处置剩余产品和奴隶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这时候,氏族成员的首领及其他强势人群就通过各种途径,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占有较多的剩余产品和奴隶。长期在这种状况下,就产生了贫富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再也无法维持完全平等的关系,也同时衍生出了“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到了氏族公社的晚期,和谐状态被彻底击碎,人类由此走上了不再和谐相处的“阶级社会”。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的等级社会。无一例外,在生产资料极少数人占有的状态下,社会出现两种力量的根本对立:一方面是统占者占有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掌握强大的国家机器,拥有绝对的政治优势,凌驾于他人之上,凭自我意志管理和规范社会。而相对的是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几乎不拥有生产资料,缺少政治权力,无法与统治者构成平等的实体,无法真正自由表达意志,在社会中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这种状况就使这两种社会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冲突和对抗中,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不断的暴政和此起彼伏的奴隶起义和农民战

争。整个人类社会处于极端的不和谐不稳定状态,人类失去了平等、自由的可能。

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消灭了等级制,但是并没有消除现实中的阶级、阶层差别,生产力远没有达到极大发达的程度,社会分工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妨害和谐的因素仍然很多,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对和谐状态的破坏,社会力量的冲突,使本来缘于自由、平等组织形态的人类开始不断的对抗强权暴政,不断地表达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在阶级社会的桎梏中呐喊,希望突破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形态,建立起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

二、和谐是理想社会的本质

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概念是模糊的,但对于理想世界的的描绘又是生动具体的。在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中,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天下”还是莫尔的“乌托邦”、康柏内拉的“太阳城”以及的起义农民提出的平均主义构想,其核心无一例外的都是力图通过某种构建,达到一种会社会的和谐状态,所有的构想的最高价值都是 “和谐”得以实现。他们希望通过经济的平等保证政治的平等,消除社会成员间的差异,使社会各元素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一)公有制、平均分配——保证和谐的物质前提。和谐就要求人与人平等,平等的前提也要求经济地位上的无差别,或者说贫与富的差别不构成生存和发展导向上的最大障碍。在生产力无法达到“高度发达”,无法在物质上保证“按需分配”的前提下,要想实现这种无差别,就只有使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全社成员共同拥有,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生存和发展权(享受的权利则依赖于可分配产品的多少)。

中国的孔子在其名篇《礼记·礼运篇》中明确地指出了其“大同天下”思想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颜渊》)。实质上,也就是明确指出了实现其理想社会构建的首要前提就是社会资源的“公有”。这一思想并不缺乏继承者,中外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们也都表达了这种呐喊。尤其是中国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明确提出并基本实践了“一切产品归圣库”[1],实行按人平均分配消费品的制度。 在西方,早在16世纪,托马斯\莫尔就指出“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2]。康帕内拉也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就好像一所培养罪恶的学校,培养出那么多的懒汉和恶棍,而理想的“太阳城”里,人们生活充满了幸福的愉快,人人都热爱公有制而蔑视私有财产” [3]。 18世纪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梅叶\马布利等就在理想社会的思索中提出“私有制是万恶的制度的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三大高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同”

的构想),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公有制基础之上。而在对所有制的认识上,圣西门认为“社会的存在取决于所有权的保存” [4] ,因而他把公有制当作理想社会构建的前提。

从东西方一个个充满天才气息的理想世界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将“公有制”看作理想社会实现的物质前提。在其思想内核里,公有就是要保证“人人热爱生活的社会”,消除因私有而引出的种种私欲和不平等,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二)政治上的秩序性——和谐的基本保证。人与人和谐的前提是物质上的无差别,而和谐的表现则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稳有序。要保证社会生活和谐,就要从政治上实现一种秩序性。而在众多理想社会的描绘中,由于阶级状况,生活时代等各方面的差别,却明显的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趋势,但分析这两手中趋势的本质目的却又是相同的。 第一种趋势是朝向了严格的等级制,以孔子等处于封建时代的早期“大同主义”者为代表。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但他却是一个完全的等级制维护者。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而孔子的“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即使是统治者也应该遵循规范治理国家。他强调对礼的继承,他认为,只有在用礼的规范社会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 的优良社会秩序。礼治又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对统治者来说,重要的是遵循礼的基本精神治理国家。孔子礼治主张的目的,就是恢复原有的等级结构[6]。柏拉图同样认同等级制度。他认为将城郡居民分为统

治者,护卫者和从事生产的农民和工匠(《理想国》),各个阶层者应固守阶层本性,做好应做的工作,形成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公共秩序。 这种以等级制来保证政治秩序的思想,显然是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决定的。在那一时代,要求他们实现等级的超越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设想目的仍然是希望通过这种社会成员都能接受并认同的等级制来实现政治秩序性,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

第二种趋势则与上述明显相对,就是主张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以16世纪以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政治主张为代表。

从莫尔的《乌托邦》开始,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要求政治上人人平等,消除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现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政治体系。

这两种趋势虽然采用了完全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政治主张,但在实现社会和谐的设想上,其本质目的却又是相同的,就是希望通过某种途径实现政治秩序性,在社会生活中变现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消除各种摩擦,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三)人与人和谐共处——和谐社会的核心。无论经济的共有基础还是政治的秩序性,人类所有的理想世界的构想都要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上。经济上的平等,政治上的秩序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减少冲突,实现互帮互助,实现“某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 [7]。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才是人类追求理想理想的核心。

孔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场景。又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废疾者皆有所养”,又为我们描绘了和谐相处的结果。

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社会建构里提出“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口号,更是从纲领上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充分体现了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理想。

实质上这种构建就是触摸到了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原则,即每个人都不把他人当成对立面,而当成互帮互助的对象。假如能够真正实现这种和谐状态,那么实质上我们就能说,某种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已经实现。

(四)理想社会的本质就是和谐。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其实不难得出标题的结论。无论是孔子的“柏拉图”,太平天国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无论是处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所探索的理想世界,实质上就是立图通过经济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秩序,保证每一个成员都纳入一种合理(大家认同的合理)的秩序中来,尽量消除人与人之间冲突产生的根源,共同为整个社会(在这种秩序中,为社会就是为自我)作出贡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生活处于一种高度和谐之中,实现一种现实的和谐体系。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理想社会的本质就是“和谐”。

三、“分工” 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理想社会的本质在于和谐,而和谐的实现必须确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诸多方面的角色,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若非如此,社会角色的失衡,同样会导致人与人的不和谐。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个的设想中看到,那就是“分工”。 分工,不是强调差别,而恰恰是在强调本质意义上的平等。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差别的,体力、智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创建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尊重这种个体的差别,实现个体的真正全面发展。因而,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上,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是根本的途径。 (一)科学分工保证社会发展。孔子的“大同”的前提有一条是“选贤与能”,实质上就是在强调,若要实现“大同”就必须要做到在社会生活中将职位分给合适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有所终,壮有所养……等等。才能使不同的人处在最合适的角色发挥最大的作用。柏拉图也强调“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战争中的英雄(战士)会餐时,只给予烤肉。[8]

社会是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同时人又依赖于社会生活。社会的和谐需要成员一致的努力,提供供全体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料和精神产品。同时在这种生产中,使每个人发挥作用。因才施用,才能使每个人都处在合适的位置上,避免潜在的个体冲突,使个人根据能力和爱好从事工作,才能使整个社会像一个运转合理的机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为和谐实现提供保证。

(二)科学分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在物质保证之外,还负担有促进人类本身发展的问题。人是有差异的,发展的方式、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必然要使有差异的个人处在适合个体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体的最大潜力得到充分激发,在创造社会产品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同时,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获得发展。

(三)科学的分工减少人与人的冲突。竞争会带领效率,但是建立在不合理分工基础上的竞争则只能引发冲突和带来浪费。因而要减少影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不利因素。就必须对社会加以科学合理的分。在这种分工之上的竞争才能为社会生活带来效率,使社会生产在人的层面上实现最大值。

(四)科学分工使“人人参加劳动”成为可能。无论是孔子,还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认为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每个人都参与的社会,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强调要“人人劳动 ”,只有“人人劳动”才能人人能与分配,而这个时候,只有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工,才能保证社会的秩序性,才能使每个成员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尤其是在社会岗位面对就业人员明显不足时,分工显得尤为重要。 四、福利是实现和谐的根本保证

人类组成社会,就依赖于社会的分配,自从进入了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不能在全体成员间平均的配置后,社会对其财富的分配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人类赞同并忠诚于某一社会制度

的基本要素就是能够在这个社会里公平地取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尔后才是考虑政治地位,文化权利等其他方面。人类之所以苦苦追寻一个理想世界的本质目的,就是通过某种途径,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甚至有享受)的最大可能。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并不考虑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而只是渴望在任何阶段,任何生产力水平下都获得相应范围内的最大可能。因而,和谐社会的诞生和存在,就必须建立在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望,即通过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一)完善的福利制度使和谐的其他因素得到保证。我们讲,理想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有很多的元素,而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和谐分工和福利。对于和谐和分工而言,福利制度是它们能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因素。

孔子讲“天下大同”,说“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然后才是所谓“大同”。这中间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具体化的福利保障。实质上在孔子的大同世界里,每一个成员,无论其年龄、种族、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如何,都必须得到他所处的这一社会的充分关注,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被社会供养的权力(建立在人人劳动的基础之上)。而之所以说福利是分工的保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不应强调社会地位的差别,但必须强调社会角色的分工,在人们从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的时候,由于劳动所耗费的体力、精力、能力状况的不同,人们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必然要获得不同数量的报酬,

从而产生了不可避免但又是合理的差别(除非是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三大差别,社会产品满足到不因人脑去考虑的地步)。但是这样,假如不采取合理的福利制度,社会使一部分人由于对财富占用的欲望去从事不合适的工作,打乱了科学合理的分工,使分工不能顺利实现,那么和谐也就失去可能。

针对这一点,就要通过福利制度来保证,使每一个人享有的福利条件相同,可以消除当年老或疾病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状况下,不致于因工作时所获财富的不足而得不到社会平等的对待。

(二)福利制度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福利制度包括对社会成员的供养,但同时也包括对社会成员获得休假、奖励、补贴等制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当获得基本生活资料已经不再是首要问题,而成为必然的条件后,供养就不再是福利制度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进而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要求的权利,而实际上,早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探索中,就明确提出了这种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今社会,随着各方面因素的进一步汇集,工人们又合理地提出了各方面的福利要求,而与此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也认识到了完善的福利制度是保证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逐渐加大了对福利的投入,在北欧的一些国家,甚至建立了被称作“人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福利制度,这种制度确实极大的缓解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保证了社会的稳定。那就一个力图和谐的社会来说,福利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福利制度依赖于生产力水平,但不取决于生产力。很显然,要想实行高水平的福利制度就必然要求具有一个相当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只有社会生产力达到相当的高度,才能使社会生产出更多的每剩余产品,才能使对全体成员的供养成为可能。一定的福利水平依赖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超脱生产力的福利制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但是,福利制度以不完全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有其独立性。现今世界上福利水平最高,福利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并不是最发达的国家。只有客观的分析本国现实,社会制度、民族传统、人种特点等,建立合理而科学的福利制度,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福利为社会成员而设的目的。 五、中国现代化条件下的和谐构建

2005年3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倡导也并未完全超脱人类几千年对和谐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探索,反而正是继承并发展了人类文明史上积极有益的成果,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条件下,为建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提出了新的规范和标准。作为对“和谐”的极力

推崇者,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应该重点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明确建设方向。我们认为所谓的和谐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经济生活的公平性,政治生活的秩序性,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自然的过度的承受了发展带来的压力,使人类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月越来越严峻,在和谐社会特征中加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三点也就构成了新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核。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六大特征实质上就是从这三大方面出发,并使之生动化,具体化。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建设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时候,必须从各个方面出发,全面地处理各种问题,把握和谐社会的真正内涵,把全部社会元素都引导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上,真正体现全部元素的有机合理整合,创建真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先贤们设想理想世界的时候都基于力图“公有”这一起点,但由于历史和生产力原因,都没有能够实现。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则真正解决了这一起点问题。当然,同样由于生产力的原因,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并未达到那种高度。所以我们的创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制度上保证了全部人民享有社会资料所生产的全部成果。在分配上,我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又适应了社会分工的多样式,摒除了分配与劳动付出不一致的的消极要素,保证了社会人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 但是,不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创建,还是分配制度的选择,其现实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上文讲过,人类之所以苦苦追寻一个理想世界的本质目的和衡量某一社会或某一制度是否优越的标准,就是通过某种途径,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甚至有享受)的最大可能。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并不考虑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而是渴望在任何发展阶段,任何生产力水平下,都能获得相应范围内的最大可能。所以,我们的社会要实现和谐,必须保证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生存、发展及基本享受的需要。 (三)找到影响和谐的焦点问题,运用现实手段加以解决。社会创建是抽象宏观的,而社会问题本身则是具体微观的,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社会问题解决的不好,都会严重的影响整体的面貌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选择的原因,现实状况下,我国社会中有几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严重地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1. “三农问题”造成“类阶级”差别问题,迫切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农民是传统社会主体,人数众多。在人口构成上,占了最大的比例;在经济上,以土地为基本的生活来源;在政治构成上,与工人阶级并列为我国的两大阶级。也正是由于重要性

和特殊性,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两大阶级的和谐,根本无法谈及全社会和谐。 但是,恰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虽然“三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其它阶级阶层相比较,农民却获益最少,负担最重,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状况最不理想。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与城镇职工的比较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福利水平、教育质量、医疗条件、文化生活等几大方面,这就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类阶级”差别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妨害了社会公平,给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理想的和谐社会构建的巨大障碍。

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产条件;通过生产资料使用补偿,农业税费消减减轻农民负担;通过身份户籍制度的一体化改革,实现社会地位的公平化;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补贴,促进农业与涉农产业的发展;通过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保证农民的养老和医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三农问题”造成“类阶级”差别问题,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2.社会公平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消灭了阶级压迫,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是平等的关系,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实行国家计划经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均。但是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了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性。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教训下,我国逐渐

放弃了以往僵化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进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倾向,致使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问题。就明显的就是,社会公平遭到了严重伤害。主要表现在几个差距过大上,即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区域差距过大等。而这些国大差距直接导致了在社会地位、教育就业、住房条件、发展机会等等各方面不平等,直接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宏观上的必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公平,切实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二是要注重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实现对不公平现象的抑制,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保证所有人民平等合理的享有社会成果。

从微观角度来看,在就业上,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实现就业机会的社会公平;在教育上实现低收费,保证无论贫富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在行业规范上,消除本行业,尤其是国家垄断行业中的职工免费或低费用使用资源问题等等,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须途径。

3.社会保障保低层次问题。构建理想社会的三要素中,福利要素的作用至关重要,是理想社会的必须保证。而在对于社会的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与福利制度一样,是社会和谐的社会的必须保证。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面不广泛,保障程度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尽快建设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有股减持,农民自愿投资加入等手段,充分扩大保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保证水平的提高,全力做到应保尽保,公平保障。

(四)加强和谐教育,建立对和谐社会的广泛认同。任何构建都离不开被设计者的参与,历代设想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全社会,全体人民中形成共同观念。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改变空中楼阁的乌托邦式建设,坚持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发动全体人民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我们要始终注意宣传的方向,在教育倾向选择上,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使广大人民正确认识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行生活和学习,保持健康的社会发展指引,在享受和谐中创造和谐,在创建和谐中享受和谐;在思想认识上,促使全社会摒弃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互爱互助,实现人人都为人人的生动局面;在社会观念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公平正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民主法制成为全社会的准则。只有坚持这样,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才会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的目标,形成社会合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加倍努力。 六、理想世界是过程的理想世界

其实,尽管我们可以沿着先贤的思维在人类理想社会构建上产生一些神圣的期待,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的是,这所有种设想的不可实现性。正如科学社会主义从实践上否定了空想的乌托邦世界一样,我们人必

须冷静的否定先贤们充满了绝对平均主义、绝对等级制度思想下利图实现乌托邦的理想世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和谐社会就是理想社会的现实浓缩。但我们无法,至少暂时无法将人类之间的矛盾与摩擦,通过某种制度,某种设想,或某种构建彻底消除。甚至,有时候还会使这种矛盾与冲突在社会的进步中局部激化,而给人与人的相处带来更大的迷惑。

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一切理想的实现都要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理想世界就是和谐社会,但理想世界既没有源头,又没有结尾。马克思说世界是处于一种永远的过程中的,我们的理想同样是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而永无结束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努力通过社会的建设,使人与人之间结合得更加紧密,使一切有利于和谐的要素处在其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我们的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能妄图超越过程,必须牢记,和谐只有程度,而永远没有定式。 注释

[1] 中国近代现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38~40

[2]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130 [3] 康帕内拉 .太阳城.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96 [4] 圣西门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102 [5] 四书五经·论语·颜渊 .北京:中国书店, 1990年7月,72 [6]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月.87 [7] 柏拉图.理想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5月.85 [8] 柏拉图.理想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5月.93 [9] 胡锦涛.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3月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现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38~40

[2]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 [3] 康帕内拉 .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

[4] 圣西门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102 [5] 四书五经·论语·颜渊 .北京:中国书店, 1990年7月,72

[6]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月.87

[7] 柏拉图.理想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5月.85 [8] 胡锦涛.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3月

[9] 陈贵棣 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监制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原理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卷

[11] 徐鸿武.科学社会主义.北京:高教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12] 秦 晖.问题与主义.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2月,15~24 87~115 191~2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9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