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06 21: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并不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⑦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有删改)

1.以下不属于中国人对山水持“纯欣赏”态度的表现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B.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苏东坡乘月泛舟赤壁,就是最高境界的“玩水”。 C.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因而不会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 D.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 2.文章第④段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中国人游山即使不是纯欣赏,也只是向大地求知。

B.说明虽然中国人对山水持有纯欣赏的态度,但徐霞客是个例外。 C.说明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游山是为了寻真。 D.说明中国式的游山,在趣味上和格调上与西方不同。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第

A.中西方山水观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人对山水抱着征服的“壮志”,而中国人对山水持纯着欣赏的态度。 B.中国人爱说“寻幽探胜”, “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这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C.中国山水画体现的是民族的普遍情感和心灵的独到体验,所以中国人的山水观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D.中国人游山不会夸耀自己“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因为人类只可以“到达”却并不能“征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洪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始中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皓忤秦桧投闲,桧憾未已,御史汪勃论迈知其父不.

靖之谋,遂出添差教授福州。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警,百姓汹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橐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困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誓尽力。”迈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

(节选自《宋史·洪迈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桧憾未已 遗憾 .

B.械送浔阳 .C.枭之市 .

带上刑具

斩首示众 辞官

D.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洪迈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 ①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 ②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 ③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④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 ⑤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

⑥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迈小时候,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即使是小说野史,佛道旁门,没有不涉猎的。

B.洪迈在赣州任职期间,有一年闹饥荒,洪迈不顾僚属的进谏阻止,拿出粮食去帮助邻郡。

C.任婺州知州时,因婺州军不守军纪、无理取闹、恶意诽谤,洪迈设计逮捕了四十多人,把他们绳之以法,

深得皇帝赏识。

D.洪迈任绍兴知府时,在上奏事情时指出朝政的过失和缺点,提出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皇上委派他到浙东解

决和市问题,他调查出诡计多端的四万八千三百多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5分)

页 2第

(2)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②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解】 ①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②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③天山:代指西北边境前线。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8、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秋”“空”二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诸葛亮《出师表》)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荀子《劝学》) (3)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退将复修吾初服。(屈原《离骚》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浮冰上的两者 哈夫·B · 卡 威

①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②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③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④“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 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⑤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⑥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拨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3第

⑦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⑧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⑨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⑩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咀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⑾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⑿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

⒀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⒁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⒂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⒄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⒅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开头简洁,短短两行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环境、人物,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给

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B.“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诺尼对爱犬尼玛克的爱。

C.第3段所提到的村里人在食物短缺时的做法,是要表明诺尼想杀犬充饥也在情理之中。

D.当诺尼“感觉到犬的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时,竟“轻轻地哭了”,因为他被爱犬的忠诚感动,也为

自己曾动过杀犬的念头而内疚。

E.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面临生死考验时复杂矛盾的内心,揭示“爱超越生命”的崇高的人性美。

(2)在第11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频繁更换称谓“犬”“尼玛克”“畜性”?(6分)

(3)文章多次写到“小刀”,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4)面临死亡威胁的诺尼,曾想杀死自己的爱犬充饥而最终没有下手,最后在奄奄一息中得救了,这是一个让人

感动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设想一下,如果诺尼放弃杀犬,最后没有获救,你认为诺尼的选择是否值得?联系本文的主题加以探究。(8分)

页 4第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6分)

页 5第

(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6分)

(4)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一些基层法院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是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而云南“法官铐律师”事件

更是将法官的司法作风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

B.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为了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20年来,海内外无数爱心人士慷慨解囊。 ....

C.现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风靡一时,中国迫切需要新的龙头项目,牵引、拉动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D.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多年,从未中断。其原因大概在于它的同化力强,取精用宏,根深蒂固。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截至目前为止,全球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39万多,死亡病例5000多例。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实际

发病数和死亡数远远超过目前这个报告数。

B.随着冷空气势力的加强,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将会有明显的大风降温以及雨水沙尘等天气。

C.本届\两奖\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采取措施杜绝无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中

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权威性和评选工作的严肃性。[]

D.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普及,公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

影响越来越大。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②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③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

④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⑤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

A.③①②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②④

1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5分)

郑国有一个人在一棵树下避暑,他随着阳光变化和树影移动,挪动自己的席子,以此来纳凉。等到黄昏时,他又把席子挪到树下。月亮出来了,他又按月光和树影移动,挪动席子来避免露水淋湿衣服,结果露水照样淋湿了他的衣服?? 寓意:

17.在下面的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花对春低语:“你是属于我的季节,那些错过花期的绽放,都是多情的飘零。”; ;

6第

叶对秋轻叹:“最后一次回眸你的身影,那些飞在风中的枫叶,都是相思染红的纯真。” 。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曾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①

“秋”本写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②“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空” 字既写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出了对君臣共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愤慨与不满。二字共同写出了诗人雄心虽在但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10.(1)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3)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

尤兮。 三、11、(1)B、E(B“比喻修辞”错,E语言描写只有一处,在本文不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2)通过称谓的

变化,反映出“我”看对方的心态变化,营造了人狗对峙的紧张氛围。称“犬”就把它当作一种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2分)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看待,人与狗关系亲密。(2分)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与下文尼玛克忍饿护主形成对比。(2分)(3)①“小刀”是文章的一条暗线。②故事情节就是紧紧围绕着小刀展开的。 “丢刀”----“磨刀”----“试刀”-----“扔刀”-----“刀光救人” 反映了诺尼的情感历程。③小刀的不断出现,不但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而且与诺尼的心理活动这条明线相互交织,使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凑。④“小刀”本是凶器,最后竟成了求生的信号。伟大而高贵的人性使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一点2分。)(4)参考答案:值得。①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②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追求丰足的物质生活,更追求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世界。③诺尼战胜了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选择放弃杀犬,这种无私的爱超越了生命,这正是人性的高贵与伟大之处。他的选择让人敬佩,感动。(意思对即可。) 四、12.(1)CD(C项“风流”应该指的是二人“英俊杰出”,意思与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相同;D项“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牵强附会)、(2)①以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身份在长沙一些学校张贴结识有共同抱负和追求的《征友启事》;②所使用的署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不凡气概;③化用《诗经》内容表达渴望结识真正友人的心志;④与友人罗章龙的谈话,体现出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3)文化骚客和爱国志士的卓越思想、浓厚情感和艺术才华;融入湖湘山水中的先贤的人格精神;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和上天入地求索

7第

理想的浪漫情怀所构成的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4)应该拥有充实整个人生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之下,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现生命的蓬勃活力;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之下,青春的每一天都预示着不可限量的人生价值。在这种理想中,来自山川名胜的诗文气象承托起他的理想,而古圣先贤的人格象征、人格精神又不断纯粹着他的心灵,在追踪诗哲先贤的过程中,使他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而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浪漫情怀又在不断增添他的理想内涵。(意思接近即可)

[来六、18、 “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材料中所说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告诫人们要耐住寂寞,多方积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无用”就变成了“有用”,在不经意间也许就超越了自己。如沈从文作为一位作家,研究了很多看似对他文学创作“无用”的中国古代服饰的相关资料,后来编著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该书成为这方面研究的权威之作,“无用”变成了巨大的“有用”。据此,可有以下立意: 1、“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

2、“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 3、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 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含意均可。

页 8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4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