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3 04: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皇甫军伟以心养心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皇甫军伟: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养成教育总课题
组副组长,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编辑委员会委员。
曾四次央视“实话实说”的嘉宾,多次央视“新闻会客厅”嘉宾,还为4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心理
辅导,走访过3000多个家庭,在家庭教育、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五大领域内进行过深入的实践积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事迹进行
报道。
因突出的教育思考及教育实践,被誉为京城教育界的“五少”之一。
《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前言
教育仅仅停留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回归到对彼此心灵深处的碰撞和感动,在感动中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 让教育像空气和自来水一样流动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让民族教育之花开在世界哲学的空间,让教育之根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寻找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探究教育深层的规律和不变的内容,这或许是我生命的信仰和价值所在,更是责任之所在。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一直思考:如何让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能够随时随地、无意识地释放?如何让有效的精力和财力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点上发挥超值的作用?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能否明确教育的目标并进行恰当的角色扮演,拿出相应的教育食粮给孩子?
思想诞生于实践中观念与观念碰撞后的顿悟!别人的方法和理论都是土壤,不是果实,只有经过自己的耕耘劳作之后,才能感悟到果实的香甜。
教育是一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践。它有规律,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没有一种教育理论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即使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正确的,也只是对教育理论的补充。因为人以及如何成为人,对人类自己而言永远还都是在探究过程中,就像一个刚刚上路的孩子,所以没有必要崇拜和完全按照某个教育家的理论来确定一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停止和懒惰的结果。所有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的感悟都是人类在探究道路上的顿悟。路还在延伸,人类并没有停止发展。明天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都有待我们去探究和证明。
让教育成为你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享受;让孩子成为你理想中最伟大的作品。 今天你走进这本书,20年后,在你和孩子对视的目光中,彼此都将看到对方自豪的泪水和成功的幸福!
亲爱的家长,不要让孩子的名字仅仅成为一个符号! 1、追问与思考
残酷的假设,凝重的启迪,深远的思考,一生的追问: 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要用眼睛去发现什么?
假如你只剩下三分钟说话的时间,你想对父母、老师和朋友说些什么? 假如你的耳朵只剩下三十分钟的听力,你想听到这世界上什么样的声音? 假如你只剩下三天的生命,你想赋予它什么样的内容?
假如你的记忆里只剩下一个人的空间,你将记住这世界上哪一个人? 假如你的双脚只剩下一天的行走能力,这一天你希望用你的脚去做些什么? 假如你的双手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供你支配,你希望用双手去为谁做些什么? 假如你的父母在一分钟内永远地离开你,你想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些什么?
2、人的十种生命状态: (1)被别人吊起来的人; (2)躺着的人; (3)坐着的人; (4)跪着的人; (5)蹲着的人; (6)弯腰站着的人; (7)低头直立的人; (8)平视远方直立的人; (9)仰视直立的人; (10)被自己吊起来的人。
3、任性的人,他的命运同样也被任性玩弄着!
4、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超越障碍、注视未来!
5、每日“三省我心”:
(1)能否直视母亲的目光,讲述自己一天的生活后看到母亲的微笑; (2)能否面对老师,讲述自己一天所学而感受到老师的欣慰; (3)能否在面对同学、朋友的一生,检点自己的行为时问心无愧。 此即支撑自己心理稳定的三个支点。
6、每个人的心底都活跃着生命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童年的幸福和美好,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童年时留在内心的这一份东西。童年是一种境界,童年更是一种状态。童年是
人一生中最浑浊,也是最纯净的;最无知,也是最丰富的;最单纯,也是最可怕的;最肤浅,也是最深奥的;最幼稚,也是最可敬的。因为我时常在婴儿面前显得反应迟钝,语言多余,婴儿的自然让人敬重。所谓的成熟在孩子看来一文不值,人越是老了越是像个孩子。对于我们成长中的父母来讲,这样的生命回归值得我们深思!
7、人类的历史从童话开始。人类哲学的起点是童年的世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一个婴儿,人类还生活在自然的童话中。所以人对人的认识还很局限!只是一点点!何忧何愁,何苦何乐!只有平静地感悟和思考,才能让生命变得丰富而有意义!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别人、感悟自己!
8、痛苦是人在作茧自缚。坚持就是蜕变,就是超越和新生!新生是美丽和幸福的!面对痛苦而直立的人是高大的,是美的!
9、所有的东西都要用数学去证明它、用物理去分析它。
-----一个人等于改变了一个世界。教育的力量源自生命对生命的感动,灵魂对灵魂的唤醒。自从我皈依了教育,生命便不再流浪,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我想:教育是我灵魂的归宿,是我的信仰,更是我生命的责任与价值所在!
------做父母的十大忌讳:
(1)把孩子的学习看作孩子生活的唯一; (2)用数字去看待一个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3)不考虑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考虑孩子考什么样的大学; (4)不给孩子以生活的责任,只强调孩子学习的兴趣;
(5)不考虑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只强调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
(6)不考虑自己和别的父母的差异,只强调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7)不要求自己的形象,只强调孩子的标准;
(8)自己的工作和地位与孩子无关,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与自己无关; (9)强调孩子的耐心,自己先失去耐心;
(10)不要求自己的道德修炼,却希望孩子孝敬自己!
------父母是“农夫”,老师是“园丁”。“农夫”在乎的是根和土壤,“园丁”负责修剪枝叶。“农夫”不要干“园丁”的事情,要思考“根”的事情。家长情绪不稳定就容易使孩子成长的土壤盐碱化。相反,父母的微笑是孩子心里永远的精神支撑。
------“道德”这两个字是人心灵的秩序,它能让每个人的心灵平静下来、平衡下来、平和下来。孩子有了平静的心态,他接受知识也好,接受别人也好,永远是积极的、敏锐的。如果孩子自身心理失衡的话,再好的知识营养对他来说接受起来也不那么轻松。
------教育仅仅停留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对心灵的呼唤,回归到对彼此心灵深处的碰撞和感动,在感动中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 让教育像空气和自来水一样流动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让民族教育之花开在世界哲学的空间,让教育之根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寻找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探究教育深层的规律和不变的内容,这或许是我生命的信仰和价值所在,更是责任之所在。
家庭教育真正的缺失在哪里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
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
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
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
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
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要关注孩子的情绪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关注孩子的心情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心情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核心要素,性格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2.痛苦能够让人思考,思考出痛苦的原因,从痛苦中走出来,从而拥有幸福,享受幸福。
3.情绪是一个人犯错的逻辑起点。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情绪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4.在自己的情绪中考虑自己的人是痛苦的,考虑自己越多的人,痛苦越多。考虑别人越多的人,幸福和快乐就越多!
5.父母只考虑自己的生活艰辛和命运的不幸,而不考虑留给孩子什么,是愚蠢的。
6.一个人的心理就像一盆水。如果水静,附近有什么东西都能从这个盆里看得很清晰;如果水是晃动的,周围的东西从这个盆里看都很模糊。 教育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7.我们能不能哪怕每天回家花一块钱给孩子买一个小礼物,调整调整孩子的心情,让他觉着有人很在乎他?这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事,但父母要用心去做。
8.父母心态的稳定,是影响孩子心态稳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打个比方,孩子就像用橡皮筋连着的一个小球,拴在父母心上。如果他受外界干扰而出现情绪波动,父母是不动,还是跟他一起动,甚至朝与他相反的方向动?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稳定孩子的情绪?父母自己一定要稳定。就是说,不管孩子有任何事情,做父母的先不要动。这里的不动,并不是说让父母站在那儿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为了坚守一个道理和原则。父母不动,孩子不管怎么波动,最终还会回归到父母这一点上。父母不动,孩子心里就有了一个不动的依据或者力量能够维持他不动。如果失去了父母这份依据和力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孩子带走。
在孩子表现出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脸上先不要显得把这些当回事。听他把事情讲完后,父母要把影响孩子情绪最根源的因素找出来,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才能不受这些影响。父母如果能让自己讲的这些道理像钉子一样钉到孩子心里面,他就不会再有疑问,就不会再摆动了。
9.父母提出问题,要往后退一步、退两步、退三步。如果抱着问题不放,就会永远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对待问题不要仅仅盯住问题本身,而要往后退。退到它的根本上来,就非常清晰了。抓住那个根本的点给孩子讲,就会越讲越清晰。
10.家长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让孩子更错。在别人的错误里,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让他明白一个理。孩子明白一个理,就是开通了一条路。
11.父母应该先找到自己,再去看外面的事。父母要先拿出内心对事情的衡量标准,再去用这个标准看事情、看问题,应该把个人的思维习惯蜕变一下。无论是什么问题,首先不要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2.父母不要自己无奈了,就制造很机械、很苦涩、很无奈的情绪状态去面对孩子。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父母不要在他心里刻上一些不好的东西,否则实际上就是在破坏孩子内心很原始很美好的东西。
13.父母的难处,在于太自我、太痛苦,并且掩盖不了或者阻挡不了这种痛苦的情绪。父母必须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去面对孩子。
14.父母需要一种状态,就是在极度疲惫的时候面对一个人,这个人急需要你的帮助,你要有一种热情去温暖他,而不是用冰凉的心态让他感觉冰凉。
15.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是他的心,是他的自信、承受力、对学校的适应能力以及他对他将来的一种勇气,一种自信。
16.一个连点批评都承受不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17.什么是情绪好?不是孩子兴高采烈、笑了就情绪好。孩子能稳定地去做事,这就是情绪好。
18.孩子的情绪问题虽然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原动力却是父母,没有人能替代父母。
19.父母的心情平静了,孩子的心情波动一两下,他还会回归到原来的地方。父母是震源,但常常是父母在不断震动,却责怪孩子在动。
孩子的内心如果真正动摇了,父母的动摇,是一种混乱,一种焦虑,一种焦急。而如果父母内心不平静,孩子只会内心更加动摇。
20.情绪是决定孩子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
21.孩子在在初中年龄段要学会发泄。发泄完了,人的表情既不紧张,也不松懈,处在一种正常状态。表情的正常表现了情绪的正常。要允许孩子大胆地去发泄,发泄中他甚至会发现解决问题有更高明的方式。
22.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白:人长左眼右眼的原因,就是一只眼看好的,一只眼看不好的。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有的人尽管长着两只眼睛,但他只能看到一方面的东西,其实这表示他只能接受一方面的东西。那些在大街上打抱不平、爱生气的人,他实际上就只看到了事情的一方面。他接受不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就会发火,会急燥。
23.人为什么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长了一个嘴巴?多看、多听、少说。人的两个鼻孔有什么讲究?一个进气,一个出气。人呼吸的时候往往就用了一边,两个鼻孔是轮流换的。人的这些器官让我们对听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有的吸收、有的排出去,并不全都留在身体里。
24.人为什么要长两只手?
人长两只手是来平衡世界的。两只手做一只手的事就容易不平衡,我讲的不平衡首先是身体上的,然后是心理上的。比如提东西,如果右手提的东西重了,左手就会倾斜。所以,要很好地去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并且按照大自然的要求去发挥。
孩子需要学习什么
1.小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习惯、兴趣点的广度、学习的自信;初中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平静、自信、习惯;高中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毅力、自信、平静。
2.教育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可能是忽视孩子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非常重要并对他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打个比方: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个杯子,他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基础则是支撑这个杯子存在的桌面。如果桌面不存在了,杯子的存在 就很难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而对孩子道德素养的教育实际上是帮孩子做大这个杯子。道德素养底子越厚,孩子的心理空间越大,他就越能很宽容地去接受一些事情。人之所以接受不了一些困难、一些事情,就是和这个事情相比,心理空间太小,才表现出情绪波动。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足够丰厚,胸怀就会比较宽广。这样,一个问题放到不同的胸怀里,对人的情绪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
3.孩子为什么要上高中?是要让孩子的心理经受高中的磨练,达到一种成熟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人在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是需要磨练甚至需要磨难的时候,是需要承受的时候。打个比方说,初中的学生就像一块刚捏好的泥坯,到高中就要放到火上去烧。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这个烧制的过程,他可能一辈子在这个地方都会有缺陷。也许将来这个孩子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要比同龄人差很多,因为这一课他没有体验。正如做母亲的都有一种体验,剖腹产的孩子和顺产的孩子是有区别的,剖腹产的孩子天生胆小。天生胆小,就是因为他没有经过一个自然分娩的过程。
4.高中的学习是一个成人慢慢成型的过程。孩子十八岁成人了,完全脱离开家里,就能独立了,就像胎儿成熟从母体里分离出来一样。高中三年就要完成这样一个心理上的历练。我们更要看中的是这一点。上大学不是目的,到国外也不是目的,拥有专业知识也不是目的。这是都是老师考虑的。家长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有适应他年龄的承受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体验快乐的能力,以及感应痛苦的能力。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机器或者机器上的某一个零件,而忽视了对完整的人的塑造。
5.中国的孩子到国外去学习,很难感受国外的精华。孩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思想的基础,是底子。底子越厚,吸收能力才越强。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因为在中国都没打下基础,这些孩子在国外很容易迷茫。
6.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且希望培养出来大人。我们家长要有这种理念,要有这样一种育人的内在东西。不管孩子学什么,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如果孩子连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都没有,我们培养他又有什么意义?
7.在中国古代,儒家对君子做出了一个界定,同时也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子曰:君子不器。器,就是容器。孔子是说,君子不能像是一个容器一样。你用它装水,它就是水桶;你用它装米,它就是米缸。这种人够不上君子。对君子或者对一个智慧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谋生技能,而是思想。技能是可以学习的,而思想是积累的成果,是人生的历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高中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历练。今天有一种说法叫“能人无专业”。能人靠的是他具备的思想和一套研究问题的方法。他面对任何问题,遵循他的方法,假以时日,都能解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入。教育成功与否,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需要时间的检验。一个孩子成功与否,要到三十岁的时候才能基本看出来。高中生活的磨练,带给孩子的正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8.孩子学某些学科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地方很难突破,就像有人走一个胡同,他看不到这是死胡同,但走到头的时候,他还往前走,却走不动。
孩子喜欢质疑,喜欢疑问,喜欢提问题,这绝对是个优势。但是问题往往有时候把人带进死胡同。因此,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但要告诉他不能完全被问题限制,这个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先不解决;提的问题、考虑的问题已经超越了老师和同学的水平,不要着急,暂时放一放。带着这个问题走,走一走它就很容易解决了。就象一个人身体不好,生病之后不可能立
即康复,需要一个治疗过程。这是一样的道理。孩子爱提问题对大脑开发非常好,现在一时可能看不出来,但他将来到高中、到大学是非常有潜力的。
9.父母要告诉孩子,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写下来,继续听课,争取把老师完整的思路领会下来,再去考虑疑问的问题,有疑问随时提,随时做一个符号。
要先去做,先去接受,先去接纳,然后再去疑问。只接收知道而没有疑问,就没有学到东西;只疑问没有接受完整的东西也是一个障碍。只有把这两者很巧妙地结合,多听精问。
10.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能见到一个问题就去问,要有节奏地处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课间十分钟,孩子有四件事情要做:第一想上厕所,第二想去买点吃的喝的;第三想还同学一本书;第四想和同学探讨一下目前游戏的发展状况。这四件事有可能一下子都处理吗? 不可能。哪个重要就处理哪个。
那么先处理哪件事呢?先去还同学书吗?下一节课就得憋着肚子,一节课都听不好。所以还书肯定不是这十分钟首先要处理的。首先应该照顾自身,去上厕所。那第二件呢?还同学书吗?有没有可缓和的余地?假如这是某天上午的一段时间,上午放学了去还书,时间还是上午,如果一到学校第一件事去还书还是上午,没超出时间。所以,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别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过于教条化。
11.学习像跳舞一样,音乐一响,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节奏踏得好,在音乐里去理解跳舞,这才叫学习。有的人跳交际舞特美、特舒畅,就是节奏感好。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象跳舞时的音乐一样,起着重要作用。
12.孩子的学习要有张有弛。心理不放松的人,该紧张的时候也紧张不起来,就像橡皮筋天天拉着,松开也就没弹性了,再拿它拉个东西弹出去就没劲了。
13.现在一般的老师教知识是没问题,但是让他去理解孩子,空间就很小。如果他们内心的尺子最长只有一米五,那么如果这个孩子长出一米五来,他就认为是孩子不对,是孩子有毛病,其实只不过是孩子超出了他的测量范围。对这样的孩子就要找个内心尺子有两三米的人去量,给孩子一个足够的空间。
14.孩子现在受什么样的启发,将来就具备什么样的才华。
15.决定一个人看待人生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他生命的高度和事业的宽度。
16.我认为学习能力概念有三层含义:一个是人的胸怀够不够宽,这是一个横座标;一个是人的思想够不够高,这是纵座标;另一个是人的能力。这三点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大气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这个三维空间决定了一个人。
17.孩子有才气不是坏事,有能力也不是坏事,但是要注意保护好它。
18.孩子特别想解决一个问题、特别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告诉他,不要太着急,绝对正确的事要把它做正确、做好,要把过程、周围的东西都考虑全。
19.学习的过程是理性和感性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这种理性和感性应该由家长来表达,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最希望看到父母幸福。父母幸福的时候,他比父母更幸福。如果孩子带着这样的幸福感去上学,那么这种幸福感对孩子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支撑。
20.不要伤害孩子天性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如果你压制孩子天性里的东西,孩子心里其他好的东西也就随着消失了。一旦这些消失了,通过教育去激发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那些是老天爷给他的。
分数不能概括一切
1.家庭教育应该首先关注孩子责任感的培养;第二是完善人格的培养;第三是基本的道德素养的培养;第四个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第五个是目标意识的培养。
2.学习成绩是孩子个人的事,因为学习本身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个体心理的体验与家长的情绪和努力支撑之间的关系不太大。就像看电视一样,孩子看着电视看哭了,但不是哪一个家长要求孩子看电视看哭他才哭的,而是孩子的一种个性心理的体验。学习也一样,家长替代不了孩子到考场上去做题。家长要关注的就是对孩子学习的支撑,那是支撑孩子学习的动力。
3.所有有教育功能的人必须清楚一个概念,即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的功能第一是完善人格,第二是启迪智慧。所有的教育者都在努力启发孩子的智慧,而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智慧是以人格为基础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存在的基础,我们启迪孩子更多的智慧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培养出来一些有学问的怪物、有技术的精神变态者罢了。比如像艾科曼一类的屠夫,艾科曼是有几个博士学位的人,但他杀人不眨眼。报纸电视也报导过十七八岁的孩子亲手把自己的父母杀死。这是现在家庭教育最可能出现的一种危机。因此我们要面对教育的内容的调整。孩子真正提高成绩不在于对他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他心理的关怀,如果对一个孩子的心关怀得太少,不管他具有多好的天赋,也很难拥有我们期望的那种成绩。
4.孩子考试失败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点,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必须的一种营养成分。承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能力和承受成功的能力相比,前者对孩子更重要。让孩子去面对些失败不是坏事!因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要完成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从成长到成熟!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更多的失败对他今后一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5.孩子考试失败,父母要能够静下心来去分析孩子失败的原因。孩子并不是在这一次考试中失败,而是可能在考试前几个月就已经注定了他考试的失败。父母要找问题,就要到几个月之前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学习状态的变化里面去找!
6.孩子考试失败,父母不要指责、埋怨孩子。一次考不好无所谓,父母要学会说:“我永远相信你能考好。”父母这种对子女的信任,是孩子能够站起来的最重要的力量支撑。
7.我们不要单纯从数字上判断自己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知道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和同学能够友好相处,这样的孩子就是一流的。分数只是表明他某一个阶段对知识的吸收、消化、理解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的积累。我们看孩子,首先要看孩子在做人方面,尤其是在完善人格方面是不是做到了我们期望中的那样。
孩子第一次参加高考没有考出期望的成绩,第二年的学习,对他的学习心理过程来讲,是一个艰辛的磨练过程,或是叫修炼过程。那些复读一年再考上大学的孩子,他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将比第一年就考上大学的学生要多,大学毕业以后的发展也将要稳健得多。在这种压力的磨练下继续能够学习并能够同样考上大学的孩子,他这一年形成的能力可以等同于前面三、四年的磨练。
8.考试之后,父母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不能再继续施压。因为孩子本身的压力已经很大,父母要永远觉得子女是自己的骄傲,不管他(她)成功或失败,都是自己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生命中的骄傲。
9.父母常常会犯“看得短”的毛病,只看到一年、两年的生命长度。可如果站到孩子30岁的时候看看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很多父母可能都不会有急躁情绪。所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眼光一定要放得远。不管孩子成功或是失败,父母第一要平和,第二要宽容,这是父母关注孩子的同时也是给予孩子真正的帮助。对待中考、高考不成功、不理想的学生,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不要去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消极心理干预,否则往往会造成孩子在考试后出现“考试焦虑症”。
10.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想考好,在考试过程中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毕竟人和人的能力有区别,人和人的天赋有区别,每一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心理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学习的成绩也必然有区别。父母要看到这一点。
11.父母容易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这也是家庭教育的大忌。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的同时,也要拿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比一下。“比”,是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消极干预挫折最严重的。所以不管考试成功的孩子还是失败的孩子,父母都应该积极地关注孩子的心情,让孩子快乐起来,积极起来。这样,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一家人都能够用很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孩子今后的成长中,当有一天独立面对困难时,会想到父母在面对困难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其实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
12.衡量一个孩子,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去衡量、去看待他的成长。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象征。
13.在考试中,孩子越是面对困难,家长越要鼓励他,越要相信他,越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今后孩子面对的困难比中考高考都要大,如果这个困难父母都承受不了,孩子心理上更承受不了,他又如何去面对将来的困难?孩子成长是必然的,如果在压力下不能面对困难或是接触困难的话,他的成长必然是扭曲的,甚至会有缺陷。
14.“道德”这两个字是人心灵的秩序,它能让每个人的心灵平静下来、平衡下来、平和下来。孩子有了平静的心态,他接受知识也好,接受别人也好,永远是积极的、敏锐的。如果孩子自身心理失衡的话,再好的知识营养对他来说接受起来也不那么轻松。
15.所谓的另类其实就是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出发,从发现孩子的个性优势入手来培养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发展孩子。
16.我们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我们的老师不管讲鬼故事或是笑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孩子引到我们期望的知识空间里面,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选择、去欣赏知识。孩子一旦走进他所发现、选择、欣赏的东西时,他得到的知识内容比我们所灌输的东西要多得多。
17.“差生”或“问题学生”的概念其实都不对。这些学生只不过是个性优势不能被我们传统的教育标准所接受,包括我们家长的一些标准。但这些 标准不是孩子成长的标准,而是家长在内心自己制订的一种成人标准。
孩子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尊重他的生命存在、尊重他的个性优势的存在,因材施教,这才是教育不变的法则。
18.孩子生下来没有一个是差的,有的只是差异。为什么有差异?因为他的个性优势不符合正常环境的要求,不能得到正常环境的认可,天赋的差异、个性优势的差异只是客观的
原因。孩子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一些行为习惯上,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对其教育过程中欠缺责任感、基本道德素养等。归根结底还是欠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9.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家长盯的是分数,学校要求的是分数,社会评价还是分数,但这个分数不能概括一切。我们学校看一个学生,分数只占到第4位。第一要看父母自身的人格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支撑,父母是不是明大理。第二要看父母本身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第三是看父母的教育的基本观念能不能和我们学校的育人观念一致。我们要先看这3点,因为我的学校实行“家校合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统一起来,要共同来营造一个心理空间,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0.“问题学生”这个称号来自学校,其实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成长问题时的态度和标准。如果学校再推到社会上,只会危害到社会。
21.家庭教育首先要解决认识上、观念上的问题。很多家长都问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可是,反过来问,考上了大学却成不了我们期望中的人怎么办?家长更应该把孩子的做人、把完善孩子的人格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家庭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22.孩子面对一些成长问题的时候,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往往这个时候,父母注入给孩子内心的是一些消极的东西,是埋怨、指责。面对一次小小的失败,父母至少表现给孩子的应该是:这算什么呢!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在今后能够承受更大的困难、更大的挫折,就要清楚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失败中积累起来的。要想让孩子承受更大的成功,必须让孩子有能力去承受更大的失败!
23.对孩子的“考试失败”,老师应该怎么样去帮助孩子呢?
一是要用心,就是必须敞开心去面对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足够的关注。学校的班级设置及特点要让每个孩子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这种期待。
二是要让孩子感到老师是相信他的,老师绝对相信他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 三是老师对他的教育的过程要非常细,非常微妙。教育的艺术和价值就在于细节。比如一个学生的肩膀上有一根头发丝,老师都能够看到并替他捡下来。虽然只是一根小头发丝,但是学生会感觉到老师非常关注我的外表、我的气质,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再比如一个学生从来不写作业,老师不批评他、指责他、要求他,而是趴到他耳朵边小心地问他:“你能不能在几月几号之前把作业交给我?”反而是这样越小的声音,孩子越能严格遵守。这其实是融入了心理学的东西,有一定的心理暗示。
宽容的目的是回归
1.我给家长讲课,首先是要帮助他们把心沉到教育的土壤上来,然后再谈一些具体问题的做法,让孩子这块土壤上长出些小苗子。如果没有把心沉下来的过程,土壤上长的就是“野花野草”,教育也就结不出果实。我讲过一句话:心静理自明。水静了,水面像镜子,水周围的所有东西在水里面都能看得很清晰。人心静了也一样。
2.母亲的平和是孩子失败后迅速站立起来的支撑。母亲的态度和情绪越是平和,这种支撑的力量就越大,孩子的自信心就越稳固。
父亲的宽容则是孩子面对困难的胸怀。父亲越是宽容,困难的程度在孩子心里就越会降低,孩子在困难面前的表现也越发刚毅和坚韧,也能够勇敢地面对生命中一切困难和挫折。
3.宽容是给孩子提供回归理性的空间和情绪保障。
宽容的目的是回归,是便于孩子心理上的回归,让孩子的行为回到规范里面去,回到应该有的标准里去。为什么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就要宽容呢?假如一条线是正常轨迹,孩子走到线上,我们给孩子留的空间两边都有宽度;如果偏到线外,我们要给他心理空间,然后将他拉回到正常轨迹来。
4.如果对孩子的宽容没有目的,宽容之后,孩子不知道去哪儿,仍然在正常的轨迹外游荡,那么这个宽容就是放纵和纵容。
因此我们父母心里要有条线。这条线是个标准,它的目的就是不能让孩子偏得太远。父母宽容孩子之后,要让他回来。不要越宽容他,他越觉得无所谓,而要在宽容时让他多少有一点自责。因为他自责、难受而不愿意往正常轨道外走了。这是宽容的真正目的。
5.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最大惩罚,不是肉体上的,而是情感上的拒绝。母亲说话语气冷淡,最让孩子难受。这种在情感上对孩子的拒绝才是最可怕的。打骂不是最严重的惩罚。有的孩子打他都不会哭,但两句话就能说得他泪流满面。
6.我有一次去新疆,见过一个高三的孩子,他在初中时曾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全新疆最好的实验中学,但在高中他生活得很不快乐,他的妈妈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平时很少跟妈妈交流,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可见妈妈对他的伤害非常深。
这个母亲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她对孩子拒绝得太多了,伤害得太多了,而她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
7.弱化自己是怎么回事呢?一个人很清晰---一个人越弱化自己,他在别人眼里越清晰。儒家的“儒”和懦弱的“懦”有一个共同的部分是“需”。中国人怎么让自己清晰起来?先
表现柔弱的一面。越张扬的人越容易忽视自己,越在乎自己的人越容易被别人忽视。 这个需要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做需卦,需卦里面出现了一共六个爻,也就是六个图形,六个卦辞每个卦辞里面都出现一个弱、软、柔。
8.教育守得太死了就会实(实在的实),就会找不着自己。就像抓一个东西,时间长了,抓在手里,感觉没有东西;但两个手指捏,越小心,越感觉它的存在、它的分量。所以,真正抓东西不需要太实,太实就失去了感觉。父母就需要找着这样一种状态,尤其是对孩子。
9.父母需要给自己留出空间,要有接纳别人观点和认识的一个空间,包括给孩子也要留出他的空间。孩子接纳不了父母,肯定也接纳不了老师。
10.做事情做得太实了很容易失去,要有虚的东西掺进去。虚是一个空间,是得的一个条件。人的内心若放不下东西,就有限了,就停止了。
11.父母对孩子要放,真正放得有水平,谁也抓不走。真正的控制权还在父母这儿。假如孩子是一个风筝的话,如果被一根线使劲拉着跑,风筝撑多久都会脱离它。但如果线在父母手里面有放有收,这个风筝升多高由父母决定。
12.父母对孩子不是要完全松手,而是要有松有紧。紧要在关键点上,要紧到理上。放松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留的空间,应当他自己要做的事父母不用管。父母要改变,要接受别人,接纳自己,接纳现实。
13.我有一个原则:从来不抱怨客观的外在的东西,自己去改变自己。包括我刚开始做教育,每天坐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我从来没抱怨过天、抱怨过地。那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不能抱怨自己没本事,没能力。
14.不要把别人的错误夸大,又无视自己的错误存在,任何人都是错误与正确的组合体。
15.人不可能完美,这个世界也不可能完美。不好的东西存在是对的,好东西存在也是对的。春天到了,花开了,花上面有很多甜的东西,蜜蜂去采,苍蝇也去,这些都不能拒绝。
16.人和人都一样,谁都不管谁,这个世界不就自然地生长?毛病都是别人管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要管呢?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就需要法律了。这也就是孔子讲的现实的一面: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是不同的声音。
17.我们要解决问题,如果老盯着问题本身,永远也解决不了。人们常常左手攥着答案,右手攥着问题,眼睛却老盯着右手。
18.所有的问题并不是只有“一或二”或者“是或不是”这两种答案,还有很多种答案:先是后不是,先不是后是,等等。
19.面对一个问题,当别人反对你、和你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让他把他的意见讲完,而且顺着他的意见往上走,让他自己把结果说出来,你先做到听,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要有这个耐心,不要不等别人说完就拒绝接受。这实际上也是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20.小人谋智,大人谋德。我们要考虑孩子完成这件事,是不是能对得起他周围的人。我每一次讲课,不管人多人少,把课讲好了,我心里就舒服了,觉得对得起大家了。我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把事做好。
21.激励是生命的翅膀,生命在激励中飞翔。宽容是生命中的一种香味,是一种美德。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父亲守理,母亲守礼
1.理多便成道,礼厚便是德。
父母给孩子讲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直接去讲孩子应该怎样,要讲我们父母自己。包括吃、喝、穿,这里面都有文化内涵,都包含了重要的教育元素。比如家里做饭就是一门大学问。一家三口吃饭,儿子最喜欢吃什么?父亲最喜欢吃什么?母亲最喜欢吃什么?一家三口最感兴趣的一道菜是什么?要让每一个吃饭的人都感觉别人很在乎他。父母很在乎儿子,儿子反过来在乎父母,就要通过一种行为来表现,通过什么行为呢?孩子能够帮助父母洗个碗,这是让孩子非常高兴的事,因为这让他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就像在学校里争着打扫卫生一样,老师会表扬他的。而家里的这个表扬来自于父母提前讲给他哪些事谁该做,哪些事不该谁做。
孩子吃完饭洗碗,是向母亲行的一个“礼”。孩子做家务,要回到礼的问题上面,而不是简单的一个事。孩子为父母去做一件事,是在表达对父母的一种敬意,是对父母劳动的一种尊重,应该是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原则。包括洗袜子、洗碗,三遍五遍都没关系。但一定要洗。我女儿两岁洗袜子洗不干净,我帮她再投投都可以,但洗必须是她自己做,这也是一个原则。让孩子洗袜子不是要求他答应,他答应了却泡着八天不管,这也还是不行。父母催促,会导致他对洗袜子产生一种拒绝,包括态度上的反感。
我们要看清楚,让孩子在家做事是在向父母行“礼”,意义远远超出了做这件事的本身。要让孩子做完这件事,能感受一种自我的快乐。孩子做家务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要让他以这样一种动机去做,而不是为了避免家长的惩罚而做。我不同意家长这样:你帮我擦桌子,我就给你5毛钱;帮我洗碗,我给你1元钱。这样教育不出来人。假如一个人落水了等别人救他,他们还在那里谈价钱吗?如果这个人在那个时候谈钱,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人呢?
2.吃、穿、喝都是文化,都包含了重要的教育元素。我戴的一条领带是我们一家逛了很多地方,我女儿说爸爸就买这个,我就买上,把商标一撕当时就打上了。女儿见人就说,这是我给爸爸挑的!这种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一旦考虑到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很动情地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也让他感觉到行这个礼是他生命当中快乐的事情。
3.我们让孩子洗碗,不是要求孩子去做洗碗这个体力活,而是要引导孩子必须从内心里去这么做,就是洗不干净都不能让父母用这个碗。为什么有些事安排孩子去做他却不愿意?因为前面父母缺一课,父母做得太习惯了,孩子不做得也太习惯了。本来早就应该是孩子的事,是父母做了不应该父母做的事。
4.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家长的表情就是这个家的温度。有了温度,家长的“理”和“礼”才能顺畅地流向孩子。家长的表情,是一个家庭的文字,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家长做到谦恭、从容,孩子出去才能做到谦恭、从容。态度就是一种能量。
5.人真正要修炼到看待一切东西都能淡定和从容的境界,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反复用了五个词。第一个词是“温暖”,她讲孔子是一个温暖的老人。第二个词是“淡定”,就是要把事情看得很淡。看得很开就是看得很淡。拿什么去看呢?要拿理去看。父亲母亲看问题要往理上归。如果儿子做一件事不讲理,母亲可以跟儿子谈:这件事你做得不对,你对人敬重吗?是不是你不敬重人的问题?要把问题归到这上面去。所有的事不用来回说。于丹教授还反复用了“朴素”和“从容”这两个词。最后还强调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所有的父母要把目光从书上收回来,从老师那里收回来,不要借助老师的眼光去看孩子。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父母要把目光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
6.给校长讲教育是解决一个人的眼睛问题;给老师讲教育是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给家长讲教育是解决手上的问题。
7.有些字我们虽然认识,却感觉不到这些字包含的深层含义。比如,平和、平静这两个词很简单,三年级的孩子都会写,但是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哪怕是在三四十岁时做到,这个人已经很了不起了。想要做到,要经过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于丹教授讲《论语》时反复讲到一件事:修缮自我。《论语》就是让人完成自我修缮的过程。如果父母把眼光盯到自己心里,从审视自己开始,就一定能解决自己孩子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孩子之所以惹父母生气,是因为父母的心不够宽大,包括父母无奈的时候,对孩子发脾气,是父母犯的错误。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成长的错误。为什么有的父母很难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心里,不和孩子沟通,逼着孩子离开父母?因为他们心里装不下孩子,甚至连自己都装不下。
8.家长应该去看看《道德经》。心理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教,也就是无痕迹地教育,而不是让人觉得你很会教育。好的教育是真正无意识的。很多学生到我那里,和我在院子里私下聊天,那时候的聊天才渗透真正的教育。相反,当我打好领带,夹着公文包去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在激发学生的一种情绪。家长如果能无为而教、做到无痕教育,教育层次就很高了,不要老想着如何去管教孩子。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当然放得要有学问。
9.为什么家长要求孩子做家务,孩子那么不情愿呢?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缺少礼的教育。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教育孩子和治理国家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单单定规则不行,要用礼去教化。孔子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是调和矛盾的。家长和孩子之间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出生的年代不同,受到的教育不通,共同生
活,小矛盾就在所难免,这些小矛盾就需要靠礼来平息。
礼,更深层次地说,是两个人之间有节制的情意交换。在古代有赋诗的礼节。赋诗是交换情意。人们在宴会中,每个人挑选一首合意的乐诗叫乐工唱,使自己对对方的情意在诗里表露出来,对方也是这样回答。这类事《左传》上记得很多,那时士大夫也对此看得很重(顾颉刚,《古史辨》[C],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8页)。
而父母给孩子做饭和赋诗的道理是一样的。父母给孩子做饭,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反过来,孩子帮忙摆菜上桌,收拾碗筷,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按我们中国传统的礼,孩子是要给父母磕头的。现在是新时代,虽然我们应该摒弃磕头下跪这些形式,但不能忘记磕头下跪这些形式的内在含义。儿女拜父母,表达的是儿女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礼的精神指导我们人和人之间不应该有单方面的付出。父母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小题大做一点,其实是违背了礼的精神。父母如果不对孩子进行礼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就不懂得这种情意的交换。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际关系复杂,需要与人合作的能力。孩子不懂得这种情意的交换,谁和他合作呢?他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
10.父亲要建立一种原则意识,要让孩子明白,违背这个原则就要受到惩罚。
11.一个家庭的形式存在就是每个人存在的道理、每个人存在的价值。把家庭成员中别人的存在当成自己教育失败的一个借口或者是原因,那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的每一个成员自身所蕴含的一些教育的独特元素,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
12.人们争来争去,无非就为一个字---理。这个字包括我们平时谈论人,也是谈论的这个人在家对老人怎么样、在外面能不能分清楚自己,这个人在长幼尊卑里面处于哪个点,无非是这两点。父母要抓住这个纲来给孩子讲理,而不是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纲的东西在人心里清楚了,孩子也就不会乱了。
13.家庭的结构存在不是说父亲先接纳或者母亲先接纳,好的家庭坚持的东西我们都要去学习。几千年的岁月,冲刷掉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一个东西还在,说明它有它的价值。
14.我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讲究“道理”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和谐。谁不需要和谐?对上,能让在你身边的老人很舒服;对下,能让孩子见了你很有安全感,很踏实很稳定,安全感就是比较稳定。人和人处在一起要非常舒服,非常和谐,非常默契。
15.把东西先“吃”进来,然后再去体验,如果一个人总想找一件衣服马上穿上,出去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是很难的。
16.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吸收,是为了接受更好的东西。接纳要有选择性,吸收优点,排掉缺点。
17.父母要看到现实中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推动整个家庭的成长、推动它前进。譬如一个人感冒了,说心脏不好、睡眠不好,整个人没有抵抗感冒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呢?有。他的腿有劲,可以多散步,可以没事多去活动活动;他的手挺灵活,可以多去做做上肢运动---就是要多去发现这个东西,如果一看满眼都是不争气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这人就完了。
18.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己要先学会放松,自己要给自己放松,就不要太在乎细节,该放的放,该扔的扔。父母抓得紧,所有的事该过去都会过去,该来的还是要来。有些事看得淡一点,有些事看得重一些。但是什么问题看得淡、什么问题看得重?在得失上看得淡一些,在礼上看得重一些。
19.理是最简单的,没有多么复杂。理就是把一些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
20.母亲教给孩子首先应该是礼节。
21.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别人;父母如何处理自己周围的事,孩子就像父母一样去处理。
22.人始终要学会自力更生,父母不能养孩子一辈子。动物只需短短几天或几个星期就能独自生存,人类却要先在母亲的子宫里生活将近一年才能出生,还要在父母的关怀与爱护下再生活十多年才具备自理的能力。在这十几年中,儿女应该有责任感,应该学会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所回报。
温室的花朵经受不了风雪的吹打,长久的和平经受不了战争的摧残,只有经受了风雨的吹打才能看见彩虹。
23.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都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礼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身的一种素质,但是常被人们所忽略。讲礼貌并不困难,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却能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24.礼是人与人交往的通道。交往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会使人相互谦让、相互尊重,彼此间的交往也会因此更深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己与人交流的言语,礼貌的形象会在他人的心中形成。与陌生人交流的唯一途径,是用礼貌的言语打开沟通的门窗。 孩子现在学做人,就是要学会礼让,学会为人做事。首先,对父母的礼让是孝。其次,对老师的礼是尊敬,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外,对朋友、同学的礼是尊重、是真诚,用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他们也会用真心对待你。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这种传统美德,为历史文明的复兴而感到骄傲。
25.言传身教,很重要的是身教。所有的子女在内心里最在乎的一点就是母亲的情绪,另外一点就是父亲的标准。所以母亲要平和,父亲要宽容。尤其是母亲的情绪波动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母亲的情绪是平和的,就会像一缕阳光一样照到孩子的内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6.家长要拿出一种勇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否则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会误区与偏见。因为我们毕竟面对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而且是不同于自己的一个人,即便他是我们的子女。
母亲的力量在哪里
1.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母亲开始。
2.母亲最大的痛苦是走不出自己。
3.母亲啊!你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却很少能让人感到它的无私!其实真正能够做到无私的人能有几个呢?无私的母亲给孩子的是无私的帮助。能够无私地对待帮助自己孩子的人,其实就是无私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4.母亲,别忘记给孩子留下感动。父亲,别忘记给孩子留下原则。
5.《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让我以及我的学生想到了所有形容母亲的词语,但仍然无法表达每个人当时的真实心情,因为每个人都为母亲和儿子之间的那份牵连而情不自已。整部电影的构图,常常是小强的哭声和母亲的表情特写,这让每个学生理解母亲面对儿女时,内心里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影片的最后,母亲疯了,因为她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但又是儿子的声音,把母亲从心痛的地狱,唤回了幸福的天堂。
电影结束了,同学们趴在桌子上痛哭。我也流着泪走上讲台。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母爱的
宽大,我哽咽着开始和同学们一起解读“母亲”这个伟大而深邃的概念。这节课,没有人走神,就连有多动倾向的小凯也被母爱凝固得像一尊雕塑。
6.一个孩子不管天资多么聪颖,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如果对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感激和回报,那么我们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7.母亲是一个人活着就必须用心阅读的书本,却被多少人放在了心门之外!!!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拿起这本教课书,教他们一遍遍读出感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8.生命为爱而存在,爱是生命的土壤。
9.母亲啊!你不要再像老师一样去监管自己的孩子了。因为老师一般在课堂和学校里,而母亲应该在孩子心里。
10.做母亲的一定要找回自己。试想,一个迷失自己的人会把孩子带到哪儿去?母亲在家里一定要把母亲和妻子这两个概念找回来,要活得很清晰。有的母亲说:“我什么都不干了,我全身心为了他(孩子),他还不争气??”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是母亲自己什么都不干了,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了,能把孩子带到什么好地方去?母亲的状态本身是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无形的流露。母亲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本身要平静。孩子有点小错误,情绪有点小起伏,母亲的心态可不要起伏,这才是教育。此时,母亲并不是一定要给孩子讲道理,指错。而是和孩子一起平静地做一个自然的回位。母亲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把孩子激得更远。
11.人,认识别人是聪明,认识自己是智慧!人,认识自己的起点,也就是生命的起点,是母亲!
在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天,母亲都在为孩子祈祷。可孩子能够把母亲为自己祈祷的内容想出来吗?孩子为母亲祈祷过吗?孩子为母亲祈祷的内容是什么?
12.面对母亲的眼神表情,我只能用灵魂和生命来解释教育!
就像一棵树凝聚一年的营养给种子一样,父母要凝聚一生的努力为孩子提供生命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孩子的良知、责任、道德。
13.孟子的母亲聪慧过人,为了培养孟子,她搬了三次家。于是历史上才有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每一位父母含辛茹苦培养的,不仅仅是将来有碗饭吃的人,而是将来对社会、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是将会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人,是让父母为之自豪的人。
14.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所有的家长都聚集在距孩子活动现场的三公里之外。这个活动有一定的危险,孩子免不了扭伤脚、磕破手,甚至有些吃不消。结果有八个孩子倒下了,被抬了过来。当这些孩子在用对讲机向家长诉苦时,很有意思,第一个跑到孩子跟前的全都是母亲。
父亲的心坚强一点啊!父亲一听,脚扭了,事不大,走着就过去了。母亲却是疯狂地跑过去,那会儿也没什么风度了,有的连高跟鞋都掉了。由此我们可以来理解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影响,和她对孩子的教育的关系。
15.上完“母亲”这节课,孩子们想到一些词,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对母亲形象在自己内心的一种塑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词吧,那就是你,我的母亲:温暖、无怨无悔、伟大、宽大、歇斯底里、圣洁、挣扎、信仰、虔诚、和蔼、刻骨铭心、执着?? 用这些词造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16.我回忆着每个与我交流过的母亲留在我心中的那一道凝重而期盼的目光,那目光中凝聚了过于沉重的期望,这无形的沉重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母亲们对子女真不愧是疼爱有加,痛之切,爱之深。
17.我们的孩子缺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母亲。伟大的母爱并没有使所有的母亲成为伟大的母亲,因为更多的母亲在用情绪教育孩子,而不是用伦理和智慧。伟大的母亲用智慧引导子女,成功的母亲用情感教育子女,失败的母亲用情教育子女。
18.孩子理解母亲,是每一个人理解自己生命的开始。母亲是每一个孩子深刻理解的第一个概念,不能够全面理解母亲的学生,他对知识的理解也不会完整。母亲这个概念是理解一切概念的基础。不理解母亲的人,没有资格去学习,更没有成人的基础。
母亲如何让孩子理解自己?重要的是母亲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全部,也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唯一。
19.孩子的责任感从回报母爱开始。珍视母爱,是每个人成长的核心力量。
20.一个人的德行也是在母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母爱的沐浴中成长修炼的。厚土植繁,厚德载物,母爱在无声地决定一个生命的成长和方向,也在不停给这个生命以成长的力量。人的生命在母体中孕育,一个人心灵的秩序也在母爱的空间里诞生、定型,如果母亲的爱是错乱的、情绪的,孩子心灵秩序的构建也很难有序,一个完整的心灵秩序更是无从谈起。母亲啊!给孩子一片平静的心境吧,孩子的生命之根就扎在这里,别让孩子的根在你的手中枯萎。根没了,树还能长大吗?即便长大,又能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父母应该是“农夫”
1.父母面对一个有圣洁心灵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和语言有时是“卑鄙”的。 对待孩子,父母必须说到做到!不管我们付出多少艰辛,都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说谎,不能对孩子不诚实。我们宁愿让孩子因为诚实而“吃亏”,也不可让孩子学会欺骗人、欺骗社会!
正直和善良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保护,而非能力!
2.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站在孩子面前不断叮嘱的人,而是站在孩子视线之外,甚至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不停地为孩子送去掌声和力量的人!
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常常是父母站错了位置。首先是父母迷失了自己,然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出现扭曲和迷失!
3.目前来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大障碍!
4.做父母的十大忌讳:
(1)把孩子的学习看作孩子生活的唯一; (2)用数字去看待一个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3)不考虑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考虑孩子考什么样的大学; (4)不给孩子以生活的责任,只强调孩子学习的兴趣;
(5)不考虑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只强调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 (6)不考虑自己和别的父母的差异,只强调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7)不要求自己的形象,只强调孩子的标准;
(8)自己的工作和地位与孩子无关,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与自己无关; (9)强调孩子的耐心,自己先失去耐心;
(10)不要求自己的道德修炼,却希望孩子孝敬自己!
5.为人父母的十不要:
(1)不要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再想办法; (2)不要仅仅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面子; (3)不要等孩子教训自己;
(4)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低落,去给孩子下一生的定论; (5)不要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给孩子下心理定论; (6)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不足;
(7)不要当着第三者的面去讲述孩子的不足; (8)不要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
(9)不要想让孩子一直呆在自己的怀里; (10)不要把做人原则不当回事。
6.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看见孩子就能了解他的父母。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问题大多出在家庭教育上。
7.父母是“农夫”,老师是“园丁”。“农夫”在乎的是根和土壤,“园丁”负责修剪枝叶。“农夫”不要干“园丁”的事情,要思考“根”的事情。家长情绪不稳定就容易使孩子成长的土壤盐碱化。相反,父母的微笑是孩子心里永远的精神支撑。
8.父亲用行动影响孩子,母亲用情绪影响孩子。孩子就像礼花,有点得着的,有点不着的,能否腾空而起,就看里面装的药料够不够。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鼓舞者、激励者、支持者、协助者。
9.我们有了孩子,无疑就是承担了社会人这一辈子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职责,很多人却把这个职责不当回事。
10.父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很大作用。父亲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都不管,他也还在影响孩子,而且影响得很到位,就这么奇怪。
我曾经有位学生,他爸爸说他老撒谎。但这个学生却告诉我,过春节的时候,爸爸说给爷爷送两瓶五粮液,实际上拿的是五粮液瓶子装的二锅头。做爸爸的都这样,做儿子的对他爸爸当然很难有诚实的一面。
11.父母永远不要有自责、不自信、消极的表现,因为你们是在前面带路的人,孩子要跟着你,这几种情绪是极具传染力的。
12.家长把心用到了,教育自然就活了。家长要有个角色转换,上班是上班的角色,回到家就是父亲母亲。在家里,外面的事、单位的事一概不管,只把这两个角色做好。我经常有跟学生谈话谈得很累很严肃的时候,但我女儿给我打电话,我的声音立刻就变了,因为在她面前我不是什么老师,不是什么校长,也不是什么专家,只是她爸爸。我的声音会传递给她一种东西、一种心情,会在无意识中对她产生影响。
13.一个人一生可以面对两类人下跪:一类是父母,一类是老师。面对父母下跪,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面对老师下跪,是对自己灵魂的尊重。
14.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父母,那他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我们假如是一棵树,我们的根在哪里?它永远是在我们从小到大成长的土地里。即使父母不在了,我们仍要把父母装在心中。
心中有父母,也是心中有了咱们提倡的国家民族责任;心中没有父母,这个人心中就没
有根,没有根他也就没有生命力。比如我买过一盆花,100多块钱,花开得鲜艳极了。可端回家,没过两天花就蔫了。仔细一看,我才发现,在薄薄的一层土下面,一根花枝插在一个塑料泡沫上面。不把父母装在心里面的人,其生命也会这样慢慢地枯萎。
15.家长往往带着审视的目光来判断孩子的成长轨迹,面对众多到我身边寻求帮助和教育的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素养成为我能否接收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参考。 家庭是孩子心田形成的基础,家庭也是孩子心中自我形象定格的骨架,是孩子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要素;父母行为和语言的点点滴滴是孩子自我塑造最直接、最权威的参考和榜样。因此,我的教育思想追求家校合一,我的教学内容中有一半是为父母们设计的。
16.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都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可是我们怎么传递给孩子呢?这些是悟化出来的。现在很多孩子留明星的发型,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内心被那些明星悟化了。我们父母做事的责任感,尤其是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最直白的也是我们要传递给子女的最重要一点。
有一次,北京的一位母亲找到我,希望我帮助她的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因为孩子的父亲原来是一名领导,后来被抓了。虽然我决定帮这个孩子,可是孩子的一生肯定要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这说明一个问题:父母要坚守自己的做事原则,这是我们做父母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努力。这也是家长解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将其传递给孩子的方式。这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灌输。孩子的道德城府是父母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父亲在和孩子交流沟通中,会无形地体现出一个父亲的胸怀、伟大以及情感的自然流露。夫妻绝对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去争执,可以辩论,但是不要有情绪上的冲突。因为双方都是为孩子好,目标没有冲突。当双方情绪上有冲突时,夫妻要各自自责,自我检讨。
没有发现就没有教育
1.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发现,即我们成年人能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而且引导孩子用优势去学习。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表现他们自己的优势,只不过他们的个性优势有很多被成年人否定了,还有一些没被成年人发现。
“发现”这件事是非常艰辛的,必须掏出自己的心去对待孩子。每一个学生从我的学校离开的时候,我和每一个孩子都有个约定:20年后我们再见面。他们经常问自己:20年后我要让皇甫校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见到我?这是要他们时刻牢记于心的信念,也是建立一种精神和思想血脉关系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希望20年后很成功地来面对我---一个曾经启发过、影响过他们的老师。
2.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不是督促者,也不是启发者,而是孩子成长表现的发现者??不是父母启发孩子,而是孩子启发父母应该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给孩子送去欣赏的阳光和赞扬的雨水!
3.一位母亲给我讲述了两件事:
第一件:有一天我爱人在路上开车,路边停着的一辆旧车车门突然“哐”一声打开了,碰到我们的车。我爱人是个火爆脾气,一天劳累后又遇到这种事,下车就和人家吵了起来。对方男同志比较懂事,知书达理,说车门是孩子不小心打开的,责任在他,要不就私了,他去给我们修车。于是我们到了大众修理厂。怎么修呢?对方家境不是很富裕,提出把撞掉的漆给补一下,大约需要200元。我爱人说不行,补这一块,一看我这车就是出过事的,补丁和整个车的颜色也不一样,不好看。他要求对方喷漆,大约需要800元。于是,双方就我200、你800,口干舌燥地争执了半个小时,仍毫无结果。我和儿子站在旁边一直没说话,对方因为家就在附近,又叫来几个人。对方六个人,我们三个人,火药味越吵越浓。这时我爱人让儿子上后备箱拿水,没想到他从后备箱里抱来几瓶水,先给对方每人送了一瓶,然后
又给了爸爸和妈妈,我当时非常惊讶,非常感动!本来我想说的话,简直都让儿子替我说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爱人不愿意了,对儿子说:“你怎么给他们拿水,你怎么敌友不分呢?”儿子没说话。我说:“与孩子一比,其实我们大人都矮了一节。”大家听了,都不多说话了,把意见中和了中和,很快就处理完了。
第二件:儿子上初二,每天早晨5∶40坐车上学,晚上很晚才回来,两头不见太阳。我每天晚下班半个小时等儿子。在车站,因为儿子想吃栗子,我就买了一包。栗子炒得很香、很热,我们当时就吃。上车了,因为我们不坐在一起,我就把栗子分给儿子一半。我吃完就把皮往地上一扔,突然想到儿子他怎么吃栗子,把皮扔哪儿了?下车后,我把没吃的栗子递给儿子,突然发现儿子把吃完的栗子皮放到了塑料袋里。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自己应该向儿子学习。
这位细心的母亲觉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往往跟不上儿子的成长和发展。她已感悟到父母的关注与孩子的成长紧密相关,父母要具备一双时刻发现孩子优点的慧眼。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孩子就送给他两个字:大气。听这位母亲讲了孩子做的事,我更觉得这孩子确实配得上这两个字。这个孩子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尤其当他拿水给别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容的胸怀。
4.一天,我带着女儿在首都机场接人,刚把车停下,旁边有一位老先生开着车“啪”一下就把我的车给撞了。虽然撞得不厉害,只是掉了一块漆,但这个老先生很紧张。我女儿发现爷爷害怕了,对爷爷说:“爷爷好!”我说:“不害怕,没关系。”这个老先生要掏钱,我告诉他不要掏。老先生说:“我是中国交响乐团作曲的。”他因飞机晚点等了一上午,出了一身汗。我说:“您赶紧走,这天热,您可要注意身体。”我女儿拿着矿泉水瓶子让爷爷喝水。老先生很不好意思,把他的电话留给我了。我告诉他:“我是做教育的,您有教育方面的东西需要探讨,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之后从来没给他打过电话,他却给我打了几次,
还一直问我的车怎样。
我女儿这些细节的表现很让我感动。其实很多孩子表现的很多细节确实让我们大人感动。有时候我们大人脾气上来了,可能会走进一个死角,走不出来。我们的确常常忽视了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时候孩子做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但这些事到家长眼里就没有价值了,这是教育水平的问题。
5.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谓教学相长,老师虽有师道尊严,但学生充满活力的想法对老师的思想是有促进的。在家里,家长和孩子也是一对师生。家长不要板着脸教育孩子,而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孩子正是需要这种鼓励的,得到家长的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是件很高兴的事。而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并不光是为了鼓励孩子。孩子的天真无邪会给予家长一种新的、不带有世俗情绪的思维方式,这往往会让家长跳出思维的死循环。有时候,孩子不经意的举动会给家长以启发,甚至是给家长上一课。当家长和孩子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家长和孩子就会共同成长,家庭气氛就会充满和谐与幸福。
6.为人父母的人啊!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生命中伟大的老师,我们更应该是孩子生命中伟大的学生;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孩子身上作为人而具有的伟大和智慧的一面。
教育要抓住孩子成长的根与本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即德,德即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亲强道,母亲厚德!此乃教育之本。父亲守道,母亲守德!父亲尚理,母亲尚礼!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地、人,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是思考教育文化的起点!
2.家庭给孩子的是道和德。
所谓道,即为人之道。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与良知是什么?家长有没有通过自身的成功或失败解释给孩子?责任和良知,是决定一个人为人的最深刻的原则和标准,如果失去了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孩子的成长难免出现无法预料的问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旦出生,就意味着他自身拥有了多重人际关系的称呼和定位。他在众多的人际称谓中如何定位自己,他以什么样的成长状态来面对诸多人际关系的关注,自然定下了他精神和思想的发展之道。
所谓德,是对人心中有数。这个数字既有给予和所得的数字,也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和人相处的秩序。德是人心灵的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为人处事也就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不会心理失衡。心理平衡了,就能够享受到生命应有的幸福和痛苦。我们常常只关注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却忽视了心灵秩序的建立和成长。
3.在孩子的学习上,哪科学不好,不要去怪这科,而要想到是家长对这一科认识、引导得不够,是家长没水平。孩子的成长要有一个自由、放松的空间,要有一个非常温暖的温度。我们理解教育、学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这么一个空间和温度。
4.不去打造一个更大的杯子,而只想往杯子里注水,是目前教育的最大弊端。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心灵空间,我把它比喻成盛水的杯子。知识好比是即将注进杯子里的水,教育是为了把杯子做得更大更好。有了足够的空间,知识和财富才能积存到一个人的心里。没有空间和胸怀的人一生守着的只是贫穷。
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支撑起一个博大的胸怀呢?世界文明四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有三千六百年是处于领跑的地位。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这一份博大和精深。教育不能仅仅瞄准高科技的前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越丰厚的人,对世界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的吸收能力
越强。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放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化是一种潜规则,是建立每个人内心秩序的基础。拥有知识的变态者、拥有高学历的屠夫,就是忘记传统而仅仅追逐知识科技的教育的悲剧。
5.做人要大气,要想大气需有“大器”。杯子能盛水,湖泊能装更多的水,若是海的话,成千上万条河流汇入其中也未必能将其装满。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自己的容器越大,装下的东西就越多,装下的东西多自然就做到了大。一个人光大是没有用的,要看容器里都装了些什么,装的东西直接影响到“气”,所以要有选择性地填入器内,充实自己。
6.博大的胸怀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丰富生命的前提。
一个连父母都容纳不了的人,会一辈子都没有朋友,没朋友意味着很孤独,而孤独是很痛苦的,孩子首先要接纳的是父母,因为父母给的东西最多,然后要以很大的胸怀去容纳朋友。
7.为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去支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度。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还不如一只野兽,因为野兽只是在饿的时候才会有很小的机会攻击人类。而一个被知识武装的人,心理若极度不健康,会随时做出可怕的事。
心理健康才能对世界和大自然作贡献,改造自然也要向健康美好的方向改造,不能私自改造,只为一己之利是不能改造自然的。做人,要对利益私欲有良好的控制力。
8.为人要有人生观,心中要有想法。人,不能孤立。活在众人间,就要为他人着想,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字一撇一捺相辅相成,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我们如果想活得好,心中就应该有他人,先为别人付出了才会有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总以自我为中心,将来
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心里有别人才会去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才会活得舒心。 “人”这个字很简单,但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一撇一捺构成了“人”,可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俗话说字如其人,写一个“人”字,透过这个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人如何。“人”字的周围有一个无形的框,这个框就是规矩。人要在这个框内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出格。
9.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其实和父母的心态一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待。我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我:(皇甫校长)是一个农夫。到了我身边的孩子,我都是培养他们根上的东西的。
10.孩子要倒的时候,父母至少要挡住不让他再倒,而不是非要用一个东西支撑他,也不一味地顺着他。
11.做人不要迎合,要真诚。
12.听孩子说完每一句话,我们最好少用“但是”,少用“可是”,少用“我认为”。搞心理学的人很少说“不”,“但是”用得都很慎重,因为这个词一瞬间就否定了一个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13.父母和孩子要让彼此的生命过程走得更轻松。
14.守着过去的坟墓去哭,决不会改变什么。现在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明天活好。
15.信仰基督的人忏悔,是因为他要赎罪。我们要从忏悔自己开始,是自己的错就是自己的错。
16.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那么顺心,但我们仍要用心去做每件事。每一次讲课,我都想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课讲得非常精彩,但是往往达不到这种状态,总
被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但我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讲完了觉得讲得痛快,讲得顺心,无愧于别人,自己就轻松了。
17.做一件事情尽力了就行,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人不是无所不能的。要承认这一点。
18.人的能力大小其实就是对别人影响力的大小。一个人怎么去影响别人?能不能不说话影响别人?不说话、不动的时候,人家看见他都会受到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影响。
19.信仰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家好家坏都是我的家。我在外面累了,我就要回到那儿去。人家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的宾馆再好,服务员照顾再好,不如回到自己家。可能家就有这样一种力量。这在心理上、在灵魂上就叫神。我现在基本上很难习惯农村生活,偶尔回去,还是感觉空气那么舒服,但是不适应那个环境了。这就是信仰,是灵魂 的家、是精神的家。
20.善良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万物之所悟,对所有人好,就接近道、接近大自然了。道就是大自然的意思。
21.这个世界没有圣人,也没有伟人。如果在你眼里有圣人、伟人,说明你在跪着。人和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教育是灵魂的归宿
1.“救一个人等于救了一个世界。”这是我的学生告诉我的。而我坚信:改变一个人等于改变了一个世界。教育的力量源自生命对生命的感动,灵魂对灵魂的唤醒。自从我皈依了教育,生命便不再流浪,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我想:教育是我灵魂的归宿,是我的信仰,更是我生命的责任与价值所在!
2.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自我控制以及道德的真诚,才是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一个人应该是自己道德城堡中那个虔诚的信徒。道德建构与自我控制是我做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教育的过程是自我修炼的过程,由此人们才能真正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和教育的价值!
3.面对母亲们期盼的目光和无奈的表情,我把天下所有孩子的母亲看做自己的母亲,把天下所有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面对他们的迷茫,我决定一生点燃自己,哪怕只有一丝火光,也希望能照亮孩子们生命中的关键几步路,至少不能再让他们迷失了自己。
4.孩子永远是没有错误的。孩子表现出来的错误,根源在于我们成年人的自身道德趋向和行为准则,以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成年人要善于向孩子道歉,并且善于跟孩子分享快乐、痛苦、压力与成功。这是让孩子慢慢地明确其成长责任的必由之路。
5.幸福所要求的是心灵的宁静。教育让我在燃烧自己生命的同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因此教育也给了我无尽的幸福!
6.真正的师德就是耗掉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别人,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就像一棵大树,它干了,它枯了,旁边长出了一些小的新芽,它还要把身上的营养慢慢地传递给他。
7.做教育需要去牺牲。
8.人生就是旅行,人人都需要一张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这张地图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在思考!
地图,路,风景,起点,终点,问路人,指路人,驿站,路上的心,心中的路,路这端
的牵挂,路那端的等候,你为谁而驻足,为什么脚步走得这样急促!你或许会背着行囊,孤独地前行。带着地图走吧,走向你理想的精神家园。
9.当天才数学家纳什颤颤巍巍地站在瑞典诺贝尔领奖台时,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他、他的妻子、他的大学和所有给予他无限大爱的人们。 John Nash's Speech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 and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s. But after a life time of such pursuits,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s?”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al reasons can be found. I a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Thank you.
10.门是一个决定,是一个路上的决定,是生与死、是黑暗与光明的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路,只要心不死,总能找到一扇门。在旅行中,地图是必备的,一张好的地图能带你到达理想的目的地。信仰能带给人力量,事物能指定方向,但什么才能把自己带到理想的家园呢?
11.你迷路了吗?如果你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请不要着急,因为路一直在你脚下,而你迷失的是心灵的方向,是人生的目标。
此时你千万不要忙于赶路,而应当静下心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修正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思想,敞开自己的心门呼出陈旧破败,吸纳万物精华。
最后请你以自己的人格为尺,以自己的道德为圆规,以自己的思想为指南针,画出一张心灵地图,用这张地图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道路,到达人生辉煌的顶点。
我感动于自己从事教育的崇高和伟大。孩子们用心和我对话,他们的信任和真诚,让我满足。尽管面对的是孩子们,但我脑海中始终浮现的是他们母亲的表情和眼神。其实在接收他们时,我只是把他们的母亲想象成自己的母亲,读到了她们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呐喊出的歇斯底里的求助和无奈的期盼。当我给一个个孩子一张属于他们的心灵地图时,我的生命也得到一种极大的丰富和满足,这是用金钱赎买不回的幸福和快乐,或许这正是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2.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生活是诗意的,教育即生活。生命在教育中,也即在生活中诗意地生存。
正在阅读: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04-23
团委工作手册(目录内容完整版)04-29
论文12-15
高中物理-电表的改装测试题03-24
多元评价 学生乐学的01-2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期数学单元、期中和期末检测试题 - 图文01-08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卷03-20
蓝色的海豚岛检测07-09
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原因以及调控对策研究203-18
11 婚庆用烟活动方案08-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回归
- 深处
- 心灵
- 教育
- 皇甫军伟
- 工程设计公司资格证书及印章管理规定
- 数据可视化教学大纲
- 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IEC61508-part3-120 - 图文
- 5402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1
- 铁路工程预算定额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及应对
- 跨考教育 纯干货: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南
- 高一英语·M1·U1·语言点复习
- VC数据类型详解
- 关于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几点建议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阶段性测试题一
- 过滤习题
-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研片2014-2015学年七年级政治上学期第三次阶
- “四新”安全管理规定
- 财务状况分析模版
-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5教案
- 2015年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16浙江新高考英语考试样卷(含答案)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
- 宜教办函〔20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