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更新时间:2023-03-09 18: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就像课文里所说“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关于“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奏记:下官言事于上级用奏记,如《后汉书》陶谦上奏记于朱隽。这是汉魏时代的一种公文,后世亦有沿用。杂记:记载杂项的笔记;零碎的笔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

3、写作背景:见《全优设计》

4、文学常识: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句式: )唐浮图慧褒,始舍 ( )于其址( )(句式: ),而卒( )葬之,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句式: )距其( )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句式: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 ),其

1

( )文漫灭( ),独( )其为文犹可识(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式: ) 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 _、山之__ _、山之__ _、山之___。 3、这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其( )下平旷( ),有泉侧( )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入之甚寒,问其(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 其( )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 )。”遂( )与之俱( )出。 盖( )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 )左右,来而( )记之( )者已少;盖其( )又深,则其( )至又加( )少矣。 方( )是时,余之力( )尚( )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 )其( )出,则或( )咎( )其( )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三、朗读第三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人之( )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句式: )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 )世之( )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句式: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矣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至焉( ),于( )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

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3、本段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志”“力”“物”这三者的关系的?

四、朗读第四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余于( )仆碑,又以( )悲夫( )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 )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也。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五、朗读第四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议一议: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

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4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