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二章学校

更新时间:2023-07-20 01: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

(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

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过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教育对象逐步扩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的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在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为大学培养预备生的,因此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

学。由此,形成了由大学和中等学校组成的一类学校系统。

现代小学的发展要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是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会又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可视为现代小学的前身。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小学逐步普及的基础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延长。在许多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8-9年。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上述这两种学校系统在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欧各国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随着义务

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二战后,在许多国家,初中的两轨已经合并,传统的双轨学制事实上已经变成分支型学制了。这种并轨还在上移。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双轨学制必然要逐步过渡,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单轨学制。从当前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这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

教训,借鉴本文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1951年新中国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五)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

幼儿教育(幼儿园)。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且是无需偿还的。(3)与政府关系不同。由于学校的办学活涉及受教育权利问题,因此,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能做出必要的限制。国家应根据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而企业则拥有自主经营权。(4)产出不同。学校向社会提供

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这种服务或者产品是每个人全面发展身心,实现自我价值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服务或者产品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page]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

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与成人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 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二、教师文化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角色和地位有着多重性,因此制约教师文化的要素有:

(1)教师是专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具备本门学科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都会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及专

门知识。

(2)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负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为此,他们不仅要掌握教育的内容,更要懂得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人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心理,能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树立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观、学校观等。

(3)相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教师又是成年人,负有一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由于教师对于代际关系的认识不同,形成不同的代际关系模式,比如和幼尊卑型、严加管束型、娇惯放纵型和民主平等型等,并且形成不同的代际文化。

三、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中小学在行为规定上比较强调放纵,认为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东方国家中小学则比较强调管束,认为严格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制度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表现在学业方面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

校歌等。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学校规章的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page]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组织概说

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古典组织理论、行为分析理论和系统权变理论。古典组织理论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形成的早期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亨利 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 韦伯等。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管理和官僚科层制。它重视基层操作,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系统,强调分工原则、专业化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制度化原则等。行为分析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至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理论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调动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减少了机构层次,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系统权变理论是最为晚近的组织理

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纳德、霍曼斯和伯恩斯等。这一理论将系统论的观点应用于组织管理,既从整体着眼,又重视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应变机制的理性系统,研究了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的影响,具有一种现代的整体观、动态观。

学校组织特征既具有一般的组织特征,如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程序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特征,如垄断性、非自愿性和公益性。

二、学校组织的管理

(一)管理概说(概念)

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第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管理客体就是管理的对象,是由人或事组成的动态系统。第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它是指管理者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包括该组织系统的组织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以及通过这一机构和制度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第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它是指管理主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包括工作任

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等。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功能有: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控制;激励和情感交流。

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几种渠道。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和社会传闻。

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

方面的障碍和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要克服上述的沟通障碍,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沟通的状况,如: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评价学校绩效,国内外学者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理论:(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定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要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学校绩效评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种:(1)定性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2)定量评估。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的学校绩效的量的测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评价。一般较多地用于评估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按形式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按主体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四类:(1)上级评估;(2)同级评估;(3)自我评估和(4)下级评估。

按时间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1)日常评估;(2)定期评估和(3)不定期评估。

按标准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类: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管理的方针。

(2)法律方法。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同,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内容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page]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提出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但由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同,实际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别。如有的学校存在着以智育为中心、单纯追求升学率等错误思想。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

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

国外学者把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和合作型。其中合作型家庭最有利有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等。

社会群体主要有朋友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这种影响可以有两个方向,如果它形成的基础是健康的,则对儿童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如果它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结成的,则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地择友,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结合社会环境,

清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文化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类的艺术作品,电视、电影、书报刊物、音像制品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游乐场、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社会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他们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这是指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建议。

(2)针对性指导。这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别提出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及实施措施的途径和方法。

(3)分类指导。这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条件所进行的分别要求、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这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所作的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帮助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育措施,总结经验教训。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其中应强调班主任的家访活动。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

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4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