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更新时间:2023-06-10 10: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 A. 归根结底 B. 察言观色 C. 孺子可教 D. 运筹帷幄 旁征博引 胜卷在握 随遇而安 励精图治 莫衷一是 美轮美奂 铩羽而归 刻不容缓 舐犊情深 醍醐灌顶 相形见拙 沧海桑田 ( ) 文 第 Ⅰ卷答案:A 解析:B、胜券在握,C 相形见绌,D 励精图治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 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 所谓“生态自觉” ,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 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 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 90 周年,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 7 月 1 日举行, 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答案:A 解析:B 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主要靠的是......” ; 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 15 个字。 分) (4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 海底地形平缓, 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 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 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 10 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 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 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提示:地形水深、地质构造、相关资料 解析:指向性压缩,分清层次,概括要点。 4、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 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 并为该专 栏写一段不超过 25 个字的按语。 分) (5 作品名: 《药》 (1)姓名: 夏瑜1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文言文阅读( 二.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 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 .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 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 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 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 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 . 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 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 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 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 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 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 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 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 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文集》 ,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县大耸 . B.以公少年易之 . 耸:震惊。 易:更换。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 答案:B 解析:易,轻视,看不起。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 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 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②说明禁止巫祭,没有“不残” ;③说明治理得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 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 而对盗贼横行、 缺乏兵备、 百姓惶恐的情况, 组织了数百人, 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任 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 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 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 把守仓库。 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 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 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 全县的人都很惊惧。 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 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 买卖官司。 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 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 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 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 ,他们说, 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 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 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 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 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 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 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 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 罪,说: “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 ”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 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 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 到庐州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 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 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 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3 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 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古诗词鉴赏(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 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 现手法?(4 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 (3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 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 746 年(天宝五年)或 747 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 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 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 ,就在于他思想情趣, 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 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 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 、 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 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 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 “首句 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 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 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 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 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 所在的长安一带; “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 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 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 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4 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 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 、 ,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 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 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 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 百炼; 语言非常朴素, 含蕴却极丰富, 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 《唐诗别裁》 称它 “写 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 , ,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 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 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 ,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 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 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 情。 清代浦起龙说: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读杜心解》 )道出了这首 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 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 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 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泠然善也_,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4)土地平旷,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以古为镜,_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吴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兢《贞观政要·任 贤》 ) (6)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 (7)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 ) (8)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这是你的战争! “这是你的战争! ”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 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 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 的也可以志愿参加。5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 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 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 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 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 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 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 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 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 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 生, 似乎姓蒋。 他小有才名, 文章写得不错, 能诗能酒, 也能书能画。 “孟先生。 ” 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 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 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 “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 影,忽然大声说: “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 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 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 “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 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 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 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 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 “也是 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 “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 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 ” 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6 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 ”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 ” ”子蔚说。玮向子蔚 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 “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 躬,走出房间,回头说: “萧先生,我回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 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 ,有删改,标题为选 者所拟。 ) 11.文中第 3 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 分) 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 战争” 、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 现。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提示: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 自己爱国的心情。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 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 (6 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 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 景物描写。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分) (6 提示: (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 (2)暗示情节的发展; (3) 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 六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 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 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 般粗人捧的“动机” ,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 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 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 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 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 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 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7 民元革命时候, 城来了一个都督。 S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 但还算顾大局, 听舆论的, 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 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 这个拜会, 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 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 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 堤”咧, “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 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 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 “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 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分) (4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 进关系?(8 分) 提示: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从笑话到现 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 ,包含哪些深意?(6 分)高考资源网 提示:①不捧; (2)自己解决问题; (3)不要有太多惰性; (4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打到封建统 治者。 七、作文(70分) 作文(70分 18.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 事不可平庸, 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 选。提示题目已经限定好了,(1)平凡不等于平庸; (2)不平庸要求有原则,有 鉴识,有坚守; (3)不平庸就要创造、发展、上进。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 对以上七方面中的一方面或者是几方面联系“平庸”写即可。 要想作文出彩, 多在用例上下功夫, 写昂山素季、 写费马、 写韩寒...... 都可以,倘若人云亦云,仍旧沿用作文常用古人素材,必定难逃平庸。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8文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弹劾/弹丸之地 B.鲜活/寡廉鲜耻 C.大度/审时度势 D.参差/扪参历井 哽咽/狼吞虎咽 泊位/淡泊明志 长进/身无长物 披靡/风靡一时 责难/多难兴邦 叶韵/一叶知秋 解救/浑身解数 畜牧/六畜兴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 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 民的声明财产损失将到最低限度。语文新高考博客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 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 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 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 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 “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 在岩石表面自 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 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 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 “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 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4.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 分) ((1)“小美人鱼”故事出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口吻,写一段不超过 30 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 祝愿或赞美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 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 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 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9 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 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 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 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 外醉而归,必问曰: ‘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 ‘君 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 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 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 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 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 予忍不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 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 往,是 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 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 失,都能讲得头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头是道。[来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10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来源:]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 分)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 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 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不见复关, (2 )故木受绳则直, 己, (3)诗云:“ (4)奇文共欣赏, (5) (6)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荀子.劝学》) ,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果策.秦策》) 。(陶渊明《移居》)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 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 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 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 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 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 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 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 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11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 端 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 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 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 博客[来源:学,科,网 Z,X,X,K]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 过来,绳 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 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 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 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 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 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 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 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 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 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 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 抖 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 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 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 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 分)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 向。(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谈静 朱光潜12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 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 “感受” 是被动的, 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 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 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 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 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 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 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 他能闻到。麻 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 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 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 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 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 是一种绝美的境 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 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 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 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 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 愈空灵,愈不 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 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 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 忙中, 在尘市喧嚷中, 偶然丢开一切, 悠然遐想, 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 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 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 得我所谓静趣。[来源:学科网 ZXXK]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3 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 答题卡相应题 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来源: 学科网]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13 16.文章题目为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 分) 17.作者所说的 “静趣” 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 “静 趣”了?(6 分) 七、作文题(70 分) 18.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 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江苏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B A.调度/宏观调控 B.省视/省吃俭用 C.圈养/可圈可点 D.臧否/否极泰来 A.diào/tiáo C.juàn/quān bó 降解/降龙伏虎 拓本/落拓不羁 喷薄/厚古薄今 乐府/乐不思蜀 sè chóng/zhòng D.pǐ )(3 分) 搪塞/敷衍塞责 纤绳/纤尘不染 重申/老成持重 屏蔽/屏气凝神 tà/tuò qiàn/xiān yuè/lè píng/bǐngjiàng/xiángB.xǐng/shěng )(3 分)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飓风、 洪水、 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 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 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 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 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 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 项不 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 项为15 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 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 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 “洼池效应”就明显, 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 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析】定向概括是江 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 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 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 : “洼地效应” (不超过 30 个字)。 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 手。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 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 地区汇聚、 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 展。 ⒋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 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5 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 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 劣。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考点 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 比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 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 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16逝去的是同胞的生 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 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一市皆以为狂。 彭公子篯, 其州人也, 素有声望于江淮间,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 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 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 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 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 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 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 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 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 也耶? 【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 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 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 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B.皆逡巡引却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D.率倜傥非常之人 【参考答案】D 属:托付 引却:后退 魁垒:高大 率:率领 )(3 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 D.“率 倜傥非常之人” “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 全)。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A.①②④ B.②③⑤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C.①⑤⑥ D.③④⑥17)(3 分) 【参考答案】A【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解析】抓住表现沈通 明“有情”“有义”即可。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 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 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 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 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人。 【参考答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 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 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 显不合文意。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 第⑴句 “购仰妻子急, 踪迹至通明家” 重点落实在 , “购” (悬赏缉捕) 、 “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 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 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 (虽然这样,那么)、 “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 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翻译]: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 士大夫都称道他。 顺治二年, 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 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 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 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18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 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 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 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 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 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 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 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 听到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 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 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 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 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 将士都钦佩他。 如今年已八十多岁, 膂力稍衰减了, 饮酒还不减少时, 任侠自喜, 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 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 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 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 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 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 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 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 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19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 修辞手法?(2 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 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 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 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于岳飞出兵收复 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 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 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 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 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 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 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 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 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 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 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 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 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 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 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 定再驾乘黄鹤归来, 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⑵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屈原《离骚》) 。(李商隐《锦瑟》)2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⑷ 如, ⑹,。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⑸纵一苇之所 。(苏轼《赤壁赋》)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⑵吾尝跂而望矣 ,残阳如血。(毛泽东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 ⑷无可奈《忆秦娥娄山关》 【参考答案】 ⑴又重之以修能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 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 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 高中课内 4 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 之茫然” 初中课内 2 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大致还能收入囊中, 差可告慰考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1~14 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 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 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 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 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 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 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 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 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 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 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 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 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 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 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21 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 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

囊括江苏高考语文所有试题及解析

水河,众多我们赖 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 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 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 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 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 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 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 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 分)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 分)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 但不以描写见长, 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 分)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 分) 【参考答案】⒒(5 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 考。 ⒓(6 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 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 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 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 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 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 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 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 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 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22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 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 人性等问题”。原文刊 2008 年 9 月《吉林日报》,长约 3700 字,命题者将其精 简为 1000 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45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