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2 1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现象及其对策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公款消费浪费,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了公务腐败的代名词。公款消费浪费禁而不止,这暴露了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制度。规范和减少公款消费浪费对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公务员消费领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分析存在公款消费浪费现象的成因,对如何完善制度遏制公款消费浪费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公务员消费领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一)公务消费呈现恶性膨胀 1、消费数额巨大

我国的职务消费金额可谓世界之最。摘自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激增至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0,到2006年上升至18.73%,远远高出韩国的5.06%,法国的6.5%,日本的2.38%,英国的4.19%,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如此数额巨大的职务消费严重挤占了财政资金,成为各级财政经费支出的一大负担,而巨额职务消费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机关在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多种多样的腐败行为。 2、消费超标严重

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受社会不良消费行为影响,习惯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超标准花钱、超前消费。这在公务接待方面突出,住豪华宾馆,喝高档名酒,吃天价宴席,甚至到豪华娱乐场所随意挥霍。违反规定超标准购配小汽车,超标准兴建和装修办公楼房,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所谓出国考察学习等等。《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湖南省衡南县一个历年财政累计负债高达7亿元,多年拖欠、扣发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穷县,2003年仅买小轿车就花了500万元,许多干部争先恐后换乘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类似现象不胜枚举。正是失去规范、没有节制的公款消费,支撑起了奢华消费的繁荣市场,并且引领着以奢靡为荣的浮华潮流,严重危害着社会的良好风气。

3、消费随意性大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一直被百姓所诟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8.3%的公众认为行政成本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费旅游等方面。确实,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私车公用、公款送礼等现象极其普遍。

(二)异化消费成为腐败黑洞 1、异化消费现象普遍

公务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要的消费,是公务消费的内涵所在,是必须的、适度的公务消费。但是,非履行公务需要,而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而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假公济私的消费,就成为了异化公

1

务消费。异化消费主要表现在公车私用、私餐公请、公款送礼、公款娱乐等。异化消费现象极其普遍,无处不在。 2、“三公”消费衍生腐败

一项针对行政公务消费的专项调查显示,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已是社会和百姓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07年全国两会公布的数字:我国公款吃喝一年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一年吃掉一座三峡大坝!今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的《新闻1+1》栏目中披露,我国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公务用车的“三公”消费一年就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每年的政务总开支应高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的1万亿元。据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国因公出国(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公款出国(境)总量增长过快,耗资巨大,相当一部分公款出国(境)活动是以考察、学习、培训、招商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二是公款出国(境)旅游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不力。《国际先驱导报》就曾报道过,平均每年从中国各地到南非访问的有200多个“公务团”,其中100多个是省部级代表团,100多个是省部级以下的代表团,公务团组一般由5到6人组成,平均每人的花费大约5万到6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公务团”一年在南非至少花掉公款5000万元。

二、公务消费浪费现象的成因分析

2

(一)对公务消费浪费的制度约束乏力

面对公务浪费腐败黑洞,我们多年来不是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防备和治理。据了解,为刹住公务消费浪费腐败之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数十个相关法规,比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预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差实行“定点接待”管理等,法规不可谓不多,约束不可谓不严,但是公务消费数目却逐年攀升,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制度。南开大学教授张光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这极容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者是在预算执行中寻隙自肥。 (二)对公务消费浪费的廉洁教育不到位

相当大部分的公务员存在错位的思想认识,根本不把公款消费浪费当作一种腐败,认为大家都这样,只要不往腰包里拽,吃点喝点没关系,并且存在严重的法不责众心理,认为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反正无法追究谁责任。同时很多公务员对公务违规消费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这反映出我们在厉行节约方面对公务员的廉洁教育不到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东省每年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还有“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等专项教育,在“公款浪费即

3

是腐败”这方面的学习要求和整改措施都不十分强调,甚至有相当多的地方单位部门借检查、总结会之名行公务吃喝之实。 (三)对公务消费浪费行为监督乏力

1、人大监督缺位。人大的预算支出监督机制乏力,在预算审议和批准过程中,快速的“一揽子批准”使人大代表们集中关注于几个大层面的主要问题,而缺乏对预算报告内容包括公务开支的深入分析和讨论。预算执行监督方面,人大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有限,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在执行中变动很大,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预算变动的机制,在实践中预算的变动往往就由政府首长或财政部门决定了,人大面对公务消费费用不断创造新高的态势也无法控制。

2、行政监督乏力。对公款消费浪费行为没有引入行政问责,在行政监督方面显得无力。由于公务消费浪费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于界定和发现,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特别是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更是如此,由此,纪检监察机关对公务腐败行为的查处也就显得力度不大。 3、社会监督疲软。去年《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民温洪祥要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单位事业性经营收入等财务账目,申请递交到有关部门后,迟迟没有明确答复,而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对此分析说:“由于国内还没有先例,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难度极大,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上述政府信息不公开,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3z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