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解剖学综合2

更新时间:2024-05-16 08: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头 部

一、名词解释

1.Pterion: (翼点) 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或3.5~4cm)处,是额、顶、颞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 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其上缘相当于端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其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

3.腮腺床: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6.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7.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8.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9.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接续颞筋膜。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因枕额肌收缩,创口开裂较大,缝合头皮时将腱膜仔细缝合,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愈合。

10.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曾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此层移动性大,头皮撕脱伤也多延此层分离。

13.蝶鞍: 蝶鞍 位于颅中窝正中部、蝶骨体上方;形似马鞍状;包括垂体窝、鞍结节、中床突、交叉前沟、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结构。

14.海绵窦: 是位于蝶鞍两侧硬脑膜的内侧脑膜与外侧骨内膜层间不规则的腔隙,左右各一。由于海绵窦内有许多包有内皮的纤维小梁, 将其腔隙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状如海绵而得名

15.小脑幕: 分隔大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呈近似水平位。前方凹陷,为中脑经过。上面中线连于大脑镰(分隔大脑左右半球)。两翼略向下贴于颅骨内侧,在外边看来大致位于眼角与耳尖的水平面上。

四、问答题

1

1.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

答: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稍痛。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特点;腱膜下疏松组织“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脱伤,此间隙内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 “危险区”。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答: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受压变薄,骨质破坏。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展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3.海绵窦的交通及穿经的结构。

答:海绵窦的交通:向前经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经岩上窦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在窦内上升并折转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

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 和眼神经(居下)。 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有哪些?

答:通过面部静脉与翼静脉丛的交通途径:由面静脉通过眼上、下静脉通海绵窦再通翼静脉丛;由面静脉通过面深静脉到翼静脉丛。

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使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乳突导静脉经乳突孔使枕静脉与乙状窦交通;髁导静脉通过髁孔使枕下静脉丛与乙状窦交通;额导静脉通过盲孔使额窦及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额板障静脉使眶上静

2

脉与上矢状窦交通;颞前板障静脉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交通;颞后板障静脉使颅外浅静脉与横窦交通;枕板障静脉使枕静脉与横窦交通。 5.腮腺的形态、分部及穿经的结构。

答: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门道及颞下颌关节。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滠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浅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还有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等。 7.面神经的颅外部可分几段?各段的特点如何?

答:由于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穿经腮腺,故以腮腺为准将之分为三段。(一)腮腺前段是以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长约1-1.5cm。在乳突前缘中点,主干距皮肤表面约2-3cm,此处可显露面神经干。(二)腮腺内段在腮腺内面神经通常分为上、下二干,上干较粗,下干略细。由两干发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织成网。此段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腮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瘫。(三)腮腺后段由腮腺内的面神经网发出的9-12个分支,分成颞、颧、颊、下颌缘和颈等5组从腮腺浅部的前缘、上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8.小脑幕切迹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

答:小脑幕切迹由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而形成。由于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沟紧邻,当幕上的颅内压增高,海马旁回沟被推到幕切迹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受压,并导致动眼神机构的挤压,出现同侧瞳孔的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对车肢体轻瘫。 10.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分界线。

3

答: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第二章 颈 部

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结节: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2.神经点:颈丛皮神经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部位。

3.颈腋管: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

4.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5.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形成甲状腺鞘,在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着并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因此,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为判断是否甲状腺肿大的依据之一。 6.甲状腺囊鞘间隙: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而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为囊鞘间隙。

7.Sibson筋膜: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鹤第一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为胸膜上膜,又为Sibson筋膜,起悬吊作用。

8.椎动脉三角: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底,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三角内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

9.Jugular venous arch:颈静脉弓,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的吻合支,横行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胸骨上间隙内。

10. Carotid glomus: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11. Virchow lymph node: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角处的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结,舌尖癌首先转移至该处淋巴结。

4

12. Cupula of pleura:胸膜顶,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突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与肺尖表面的脏胸膜相对。在胸锁关节与锁骨中、内1/3交界处之间,胸膜顶高出锁骨上方2.5(1~4)cm。

13. Laryngeal prominence:喉结,甲状软骨正中线上的突起。

14. Prevertebral space:气管前间隙,颈深筋膜中层前下部覆盖气管称气管前筋膜,此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形成气管前间隙。

15. Submental triangle:下颌下三角,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此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四、问答题

1.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答:颈部筋膜的层次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颈深筋膜包括浅(封套筋膜)、中(内脏筋膜又称气管前筋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深(椎前筋膜)三层。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颊咽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2.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答:颈动脉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 3.试述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关系。 答:颈动脉鞘的位置:

内容:颈动脉鞘包绕着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迷走神经(居于二者的后方)。 4.试述二腹肌后腹的毗邻关系。

答:二腹肌后腹是颈动脉三角和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其毗邻关系如下: (1) 浅面有三个纵行的结构: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颈支。

(2) 深面有七个纵行结构: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Ⅹ—Ⅻ对脑神经以及颈交感干(在椎前筋膜深面,不在颈动脉三角范围内)。 (3) 肌的下缘有枕动脉、舌下神经弓形段。

(4) 肌上缘有茎突舌骨肌、耳后动脉、面神经本干及舌咽神经。 5. 试述甲状腺的位置与毗邻。

答:甲状腺的侧叶呈锥体形,贴附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侧面,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抵第6气管环,长约5cm,宽约2.4cm,有时下极可伸至胸骨后称胸骨后甲状腺。峡部横过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其宽窄因人而异。甲状腺的毗邻关系较复杂。前面由浅入深的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内脏筋膜壁层和脏层。后面与喉、气

5

答:空虚的膀胱属于腹膜外位,充盈的膀胱为腹膜间位。临床上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在耻骨联合上缘之上进行膀胱穿刺或作手术切口,可避免损伤腹膜。 3. 试述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

答:位于髂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卵巢窝内。前界为脐外侧韧带,后界为髂内动脉和输尿管。卵巢前缘中部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叶,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同侧子宫角相连,上端以卵巢悬韧带连于盆侧壁。 4. 试述坐骨肛门窝的境界与内容物。

答:境界 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锥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锥底为肛区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

内容物 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 6. 采用局麻行会阴部手术时,应如何进行麻醉?为什么?

答:阴部神经由骶丛发出,与阴部内血管伴行,阴部神经在行程中绕坐骨棘,故会阴手术时,常在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的的中点,经皮刺向坐骨棘下方,进行阴部神经阻滞。 7. 从阴囊皮肤切开直达鞘膜腔,需经哪些层次?

答:由外向内依次为: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鞘膜壁层。 8. 包皮环切术在何部位进行阻滞麻醉?为什么?

答:因为阴茎背神经在背面两侧,所以做包皮环切术时,可在阴茎根部背面两侧进行阻滞麻醉。

9. 前尿道和后尿道损伤引起的尿外渗有何不同?

答:前尿道破裂,阴茎深筋膜完好,渗出尿液可被局限在阴茎范围内,如果阴茎深筋膜也破裂,尿液则可随阴茎浅筋膜蔓延到阴囊和腹前壁。

后尿道破裂,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再进入阴囊、阴茎,并越过耻骨联合扩散到腹前壁,如尿道破裂在尿生殖膈以上,尿液将渗入盆腔的腹膜外间隙内。

第六章 脊柱区

一、名词解释

2.听诊三角:在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有一肌间隙,临床称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其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当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时,该三角范围会扩大。 3.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 椎后弓,

16

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

4.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 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5.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 薄弱区,亦可形成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深部阑尾炎时,此三角区有明显压痛。

8.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9.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脊膜(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10.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四、问答题

1.简述枕下三角的边界及通过结构。

答: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中。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通过。 2.简述腰上三角的边界及临床意义。

答:腰上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当切开腱膜时,注意保护三条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视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应注意保护好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肾周脓肿时,可在此处切开引流。腰上三角是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经此三角向后突出,形成腰疝。 3.简述腰区到达肾脏的层次。

17

答: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背阔肌、腹横肌腱膜、肾 4.简述椎间盘突出与脊柱侧凸的关系。

答:椎间盘前方有前纵韧带,后方有后纵韧带,后外侧薄弱并对向椎间孔,故髓核常向后外侧脱出。

5.简述椎管壁的构成及其内容的名称

答:椎管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融合的骶椎椎孔连成。内容物:脊髓及其被膜(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第七章 上肢

一、名词解释

1.锁胸筋膜:为胸壁深筋膜的深层的一部分,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不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内、外侧神经,以免损伤而导致胸大、小肌瘫痪。

2.肱骨肌管: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形成一个由内上向外下的围绕肱骨中份后面的螺旋型管道,即肱骨肌管。由于管内有桡神经及伴行肱深动脉所通过故又称桡神经管。

4.三边孔:是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5.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其内有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穿行。

6.腋鞘:为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临床上作臂丛锁骨下部麻醉时,可将药液注入腋鞘内,麻醉上肢。

7.肌腱袖:又称肩袖,是在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重要肌肉。肌腱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 腱以扁宽的腱膜牢固地附着在关节囊的外侧和外科颈。 在前方为肩胛下肌腱,上方是冈上肌腱,后及下方为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肩袖的主要作用有悬吊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

18

8.肩胛动脉网:启胛动脉网位于肩胛骨的周围。其构成有:肩胛上动脉,为甲状颈干的分支,经肩胛上横韧带上方,达冈上窝;肩胛背动脉,即颈横动脉降支,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发支分布于 冈下窝;旋肩胛动脉,为肩胛下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冈下窝。三条动脉的分支彼此吻合成网, 是肩部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当腋动脉血流受阻时,该网仍可维持上肢的血运。

11.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当肘关节伸直时,上述3点成一条直线。肘关节脱位或肱骨内、外上髁骨折时,三者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发生改变。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会影响它们的三角形和直线关系。

12.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9条肌腱和1条神经通过,即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1条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1条正中神经通过。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

15.提携角: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构成向外开放的角,约为165°-170°,其补角为10°-15°,称为提携角。提携角在0°-10°之间时为直肘,小于0°-10°为肘内翻,大于20°为肘外翻。这三种情况均属肘畸形。

18.掌腱膜:是由掌长肌腱纤维和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紧密连结而成,呈三角形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

19.拇收肌后间隙:拇收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有潜在的腔隙,称拇收肌后间隙。 20.掌中隔:是连结于掌腱膜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的纤维组织。

2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22.掌深弓:位于诸指肌腱的深面,平腕掌关节高度,由桡动脉的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四、问答题

1.腋腔后壁如何构成?有哪些神经血管经何处通向肩胛骨背面?

答: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旋肩胛血管通过三边孔,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四边孔通向肩胛骨背面。 2.肘窝如何构成?其内有哪些结构?如何排列?

答: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底为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内容:肱二头肌腱位于桡侧,其尺侧为肱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及桡、尺血管,最尺侧为正中神经。肘深淋巴结位于肱动脉分叉处。

3.腋动脉第2段毗邻关系如何?发出哪些分支?

19

答:位于胸小肌后方。前方有胸大肌及其筋膜、胸小肌及其筋膜;后方有臂丛后束和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为臂丛内侧束和腋静脉。发出胸外侧动脉。 4.肌腱袖如何构成?有何作用?

答: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肩关节脱位或者扭伤,常导致肌腱袖破裂。 5.前臂屈肌后间隙的境界如何?如有感染时,炎症可向何处扩散?

答:前臂屈肌后间隙在指深屈肌和拇长区肌腱的后方,旋前圆肌的前方,其内侧界为尺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外侧界为桡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感染时,可向远侧经腕管蔓延至掌中间隙。

6.乳癌根治术中清除腋淋巴结时,需保护好哪些结构?一旦有神经损伤可致哪些肌肉瘫痪?出现那些症状?

答:需要保护腋静脉、头静脉、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胸背神经损伤可导致背阔肌瘫痪,出现伸上肢无力,患者在攀登时不能提升躯干。胸长神经损伤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7.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何神经?出现何症状?

答: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8.构成肘关节动脉网的动脉有哪些?各来自何动脉?

答:桡侧副动脉与桡侧返动脉吻合;中副动脉和骨间返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后支与尺侧返动脉后支吻合;尺侧下副动脉前支和尺侧返动脉前支吻合。桡侧副动脉、中副动脉起自肱深动脉;尺侧上、下副动脉起自肱动脉;桡侧返动脉起自桡动脉;尺侧返动脉前、后支起自尺动脉。

9.臂与前臂皮肤的神经如何分布?这些神经的来源如何?

答:臂前区:臂外侧上皮神经是腋神经的分支,分布于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下皮神经起自桡神经,分布于臂外侧下部皮肤;肋间臂神经起自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于臂内侧上部;臂内侧皮神经起自臂丛内侧束,分布于臂内侧下部皮肤

臂后区:臂外侧上皮神经起自腋神经皮支,分布于三角肌区;臂外侧下皮神经起自桡神经,分布于臂后区外下部的皮肤;臂后皮神经起自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后区皮肤; 前臂前区:前臂外侧皮神经起自肌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前臂内侧皮神经起自臂丛内侧束,分布于前臂内侧皮肤

前臂后区:前臂外侧皮神经同上,前臂后皮神经,起自桡神经皮支,分布于前臂后区皮肤;前臂内侧皮神经同上。

10.(腕)伸肌支持带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内各通过什么结构?

20

答:从桡侧至尺侧排列,依次通过各骨纤维性管道的肌腱为: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及其腱鞘;拇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指伸肌腱与示指伸肌腱及其腱鞘;小指伸肌腱及其腱鞘;尺侧腕伸肌腱及其腱鞘。 11.腕管是如何构成的?内通过什么结构?

答:腕管是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12.手掌深筋膜参与形成哪些结构?

答:手掌深筋膜参与形成骨筋膜鞘,包括中间格、外侧格和内侧格;筋膜间隙包括鱼际间隙和掌中间隙。

13.写出掌中间隙的位置、境界及交通。

答:位于掌中间格尺侧半的深方。前界自桡侧起,依次为3-5指屈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为掌中隔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为内侧肌 间隔,外侧界为掌中隔。掌中间隙向远侧沿第2-4蚓状肌管与2-4指蹼间隙相通,进而通向手背。掌中间隙的近侧达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可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交通。 14.鱼际肌包括哪些?受什么神经支配?

答:鱼际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受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

第八章 下肢

一、名词解释

l. Nelaton线:又称髂坐线。侧卧并屈髋关节90~120度时,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为Nelaton线。正常时该线恰通过股骨大转子尖,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折时,大转子尖可移位于此线上方。

2. Kaplan点:仰卧位时,两腿并拢伸直,分别从左、右大转子尖经同侧髂前上棘各做一条延长线,正常情况下,二线在脐上相交,其交点称Kaplan点。如一侧大转子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而向上移位时,此交点则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 3. 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10—140°,平均127°。若颈干角>140°,为髋外翻;<110°,为髋内翻。

4. 隐静脉裂孔(隐股点):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

5. 筛筋膜: 隐静脉裂孔的表面被覆的筋膜较薄,且为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所穿行,形似筛状,故名筛筋膜。

21

7. 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

8. 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3cm。其内含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9. 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呈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10. 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 11. 踝管:是小腿深筋膜在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骨结节间,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踇长屈肌腱。

12.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及其连接共同构成的突向上方的弓状结构。具有弹性支撑、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功能。

13. 内侧纵弓:较高,由跟骨、距骨、足舟骨、三个楔骨和第1-3跖骨共同构成。由于此弓较高,具有较强的弹性缓冲作用,故又称又称弹性足弓。

14. 外侧纵弓:较低,是由跟骨、骰骨和第4、5跖骨共同构成。此弓相对较低,弹性缓冲作用较弱,主要与负重有关,故又称支撑足弓。

15. 横弓:包括前、后两部分。横弓后部由骰骨和三块楔骨共同构成;横弓前部由第1-5跖骨的基底部共同构成。

四、问答题

1. 哪些是大隐静脉行径的标志点? 它收集哪些属支?熟悉大隐静脉的行径、属支有何临床意义?

答:标志点主要有内踝、股骨内侧髁后2cm、耻骨结节外下方。属支主要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比较表浅,是静脉输血、输液的主要部位。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时,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所以要明白各属支及走行。

22

2.如何确定股三角的境界?股三角由浅入深、由内向外,有哪些神经、血管和淋巴结? 答: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股三角内由内向外依次为:股深淋巴结和脂肪、股管、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神经。 3.股管位于何处? 请谈谈它的形态结构,如何鉴别股疝和腹股沟疝?

答: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3cm。下端为盲端,上口称股环,卵圆形。

股疝是从股环、股管而自卵园窝突出;腹股沟疝按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

4. 大腿前肌群、内侧肌群各有哪些肌肉组成? 各群肌肉受哪些神经支配?这些神经的主干位于何处? 怎样寻找?

答:前群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由股神经肌支支配;内侧群包括耻骨肌由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支配,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由闭孔神经肌支支配。

股神经起自腰丛自腰大肌外缘穿出,继而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经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进入股三角,然后分支。

闭孔神经从腰丛发出后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贴盆腔侧壁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至股部。

5.收肌管位于何处? 管内有哪些结构通过?

答: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收肌管内结构:前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6. 臀区由浅入深有哪些肌肉?由哪些血管神经支配?

答:浅层:臀大肌由臀下神经支配,阔筋膜张肌由臀上神经支配;中层自上而下:臀中肌由臀上神经支配,上孖肌由骶丛分支支配,闭孔内肌由由闭孔内肌神经支配,下孖肌由骶丛神经支配,股方肌由骶丛分支支配;深层:臀下肌由臀上神经支配,闭孔外肌由闭孔神经及骶丛分支支配。臀上动脉浅支营养臀大肌,深支营养臀中、小肌。臀下动脉供应臀大肌。 7.什么叫梨状肌上、下孔? 各有哪些结构通过?

23

答: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下缘之间各有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8.梨状肌痉挛可压迫哪些神经?

答: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和坐骨神经。 9. 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什么神经? 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答: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腓总神经。腓总神经损伤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10.小腿前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 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腓深神经损伤,足部出现足下垂和不能伸趾症状,第1、2趾相对缘皮肤感觉障碍。 11.小腿外侧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 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腓浅神经损伤。腓浅神经损伤导致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面皮肤除外)感觉障碍。

12. 小腿后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 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小腿后群肌肉麻痹是胫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导致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内翻力弱,足底皮肤感觉障碍明显,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 13. 活体上如何触摸足背动脉?可能有哪些变异?

答: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4.镰刀砍在足背上(相当于舟骨的背面),由浅入深可能损伤哪些结构?

答:皮肤、浅筋膜、足背浅静脉(大隐静脉)及皮神经、深筋膜(伸肌下支持带)、踇长深肌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15.足底由浅入深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 与手掌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答:皮肤--浅筋膜--跖腱膜--趾短屈肌--踇展肌--小趾展肌--趾长屈肌、足底方肌-- 16.为什么扁平足病人长时间站立和负重会足底痛?

答:扁平足是足弓的结构发育不良或受损,而引起足弓塌陷,压迫足底血管和神经。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3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