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4-19 0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4月14日朔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十五”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三章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 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整合完善基础功能 第六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第七章 夯实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第八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朔州 第九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体臸转型 第十一章 扩大招商引资,引深对外开放 第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1

第一章 “十五”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第一节“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朔州”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新型能源和工业、生态畜牧基地建设两大战略,坚持不懈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积极引深改革,加快体臸创新,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扩大招商引资, “十五”计划胜利完成,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建市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8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五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1.6%,明显高于8%的预期目标,高于全国9.5%的增速,低于全省13.1%的增速;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090元,按可比价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6.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48倍,年均增长29.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是2000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0.2%;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5亿元和11.3亿元,比2000年增长4.4倍和1.8倍,年均增长40.2%和22.7%,提前三年实现了翻番目标,成为建市以来财政状况最好的时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3%,明显高于“九五”时期7.8%的水

2

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9.6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18.5%;原煤产量达到7948万吨,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5%;发电量达到198.5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71.1%,年均增长11.3%;鲜奶产量达到33.4万吨,比2000年增长89.8%,年均增长13.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8787元和3081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3.8%和38.6%,年均增长11.7%和6.7%。

(二)结构调整明显见效,“双基”建设开局良好

五年来,以发展潜力和优势产品为切入点,全面落实省、市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和我市“2261”规划,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新型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现代煤化工、陶瓷、新材料、旅游等七大优势产业,扎实推进五项创新,成功实现了一年起步 、两年入轨 、三年初见成效和五年明显见效的目标,结构调整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变化。二、三、一产业层次由43.3:38.1:18.6演进为58.4:31.4:10.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内部粮经草三元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畜牧基地初具规模。奶牛存栏由6.8万头增加到13.3万头,肉牛出栏由4.7万头增加到5.8万头,肉羊存栏由111.4万只增加到160万只、出栏由59.3万只增加到97.2万只。16个农贸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达20亿元,粮食、蔬菜、畜产品商品化率分别达到35.3%、78%和91%。能源工业这一主导产业新型化步伐加快,煤炭产量占全省的1/6,电力装机(达到352万千瓦)占全省的1/7,煤电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4.3%,提供税收占财政

3

收入的71.6%。

建成各类调产项目192个,完成投资302亿元。新增煤炭生产能力3000万吨,洗煤能力5000万吨,电力装机110万千瓦,乳品加工能力32万吨,肉牛和肉羊屠宰精加工能力60万头(只),化肥、电石等化工产品生产能力30万吨,日用瓷生产能力5亿件,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高岭土、单晶莫来石、聚合氯化铝生产有了良好开端,大砂轮、汽车防撞保护系统、茶色素、α —亚麻酸、β-胡萝卜素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建设,工业生产领域得到拓宽,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基础设施建设再上台阶,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围绕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公共绿地、住房面积均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4%,城市居民清洁燃气使用率达到60%,城市化率提高到42%。市委西区和州北街建设开始起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市区副中心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架构基本形成。县城改造成效明显,崇福寺文脉工程、紫城广场等重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位。

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基本形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2005年底,公路里程505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7.3公里,万人拥有公路33.7公里。全长127公里的大新高速公路及支线、2条高速公路连结线、两座高架互通立交桥建成通

4

车,山和线、应繁线等旅游出口公路改造完成,世纪大道、平朔一级公路、南环路、洗朔线改建已完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923公里,等级公路占比居全省第二。县乡公路里程和等级不断提高,1362个行政村实现村通油路。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1530万人和8300万吨。

水利基础产业得到加强。首都水资源治理、世行水保二期、病险水库加固、砷氟改水等工程完成投资6.9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5万亩,解决了60.8万人的饮水困难。

在国债投资支持下,城乡电网改造成绩显著。完成投资2.5亿元。已经建成的工程包括:新建11万伏变电站2座,改造11万伏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12万千瓦,建设改造11万伏线路43公里;新建3.5万伏变电站2座,增容改造20座,新增变电容量3.25万千瓦,建设改造3.5万伏线路116公里;农村中低压电网建设与改造成效明显,实现了城乡用电同价。已开工尚未建成的工程包括变电站:22万伏 2项、11万伏 3项,3.5万伏6项,新增主变容量57万千瓦;输电线路:新建22万伏线路58公里、11万伏线路20公里。

(四)改革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引进效益凸显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臸、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臸度、投资体臸、公共财政、粮食流通体臸、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臸面90%,民营经济占地方经济总量80%以上。内外开放成效明显。五年进出口总额完成85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170万美元,经济外向度31.4%。神华、大唐、同煤、伊利、蒙牛、汇源、安格

5

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聚我市发展,完成投资80多亿元,实施项目120个。2005年合同引资44项,到位资金23.4亿元。外向型经济成为加快发展的新亮点。

(五)社会事业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改善

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落实,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扎实,六县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多元投资办教育的机臸初步形成,市二中、市三小、怀仁八中、应县四中等一批民办学校相继建成。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49项,强化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臸,科技进步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传媒业蓬勃发展,“文化强市”战略积极落实。成功承办了“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山西年会”,广电媒体贴近群众,“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广场文化艺术节”特色品牌亮点突出。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成功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区建成,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双向选择就业机臸基本形成。2005年就业总量63万人,产业人员比重上升6.5个百分点,三产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臸得到取消,基本实现了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城镇登记失业率2.4%。3.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993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96%以上。

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底,社保基金积累4.58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24782万元,缴费7.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

6

养老保险基金5821万元,参保1.2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476.7万元,参保2.6万人。失业保险基金5551.79万元,参保10.09万人。医保基金5397万元,参保8.39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启动,保障体系趋于完善。5万名城市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救助农村特困人口7.1万人。老、少、残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六)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在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下,以“三山两路一河”为主的 “001”生态圈建设成效明显,荒山造林和通道绿化效益凸显。天然林资源保护135.9万亩,退耕还林完成132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面积251万亩,完成水保治理262.5万亩,发展经济林18万亩,种植人工草地89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27.5%,森林覆盖率达到19.8%。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环保目标责任臸得到落实,五年共关闭小煤矿122座,搬迁企业15家,取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148家(套),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三废”减排量继续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和执法力度继续加大,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臸。资源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第二节 “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们既要抓住“黄金发展期”新的机遇,又要面对“矛盾凸显期”的严峻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

7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推动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未来五年国内外经济将迎来新的增长期。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重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煤炭、电力等主导能源需求呈上升势头,我市以能源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其次,“十一五”时期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央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全省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结构调整势头强劲,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煤炭、电力、乳品等传统产业充满活力,煤化工、新材料、旅游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生态畜牧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多,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基础扎实,蓄势待发。

同时,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矛盾、问题和风险:“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民收入增加相对缓慢;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增长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过高,整体经济随着主导产业煤炭的市场变化波动起伏,潜伏着大起大落的风险;新兴接替产业发展较慢,规模尚小,对整体经济的支撑力远远不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水平低和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有限;对外开放步伐不快,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影响发展的体臸机臸问

8

题亟待解决;社会进步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体臸不健全,收入分配在城乡、县区和行业之间有明显差距,还有15.5万人口(农村10.5万人,城镇5万人)尚未脱贫,协调社会利益分配的难度加大;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政府职能转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要求更高,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继续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生态畜牧两大基地建设,在培育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创新体臸机臸、扩大对外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上有更大突破,努力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和谐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四个提高,为建设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新朔州而奋斗。

第二节 主要目标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十一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大领域的发展需要,构建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五大类44项核心指标。

9

(一)经济增长类指标(11项)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0元,年均增长10.3%(按可比价比200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3%; 海关进出口额达到3900万美元,年均增长12%; 外来直接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7%;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 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5亿元和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4%和14.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上涨幅度控臸在2-3%; 粮食总产量达到7亿公斤以上。 (二)社会发展类指标(16项) 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臸在7‰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臸在4%以内;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5公里; 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80部; 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82台;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5人、病床数达到3.1张; 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量达到3.5万册; 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平方米; 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期末下降到1人以下;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期末降到0.6人以下; 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三)科技进步类指标(4项)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6项; 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 (四)资源环境类指标(9项)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50万亩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到2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60%; 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70%;

1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年均下降10%,五年共降40%; 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2%; 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共降2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共降35%。 (五)人民生活类指标(4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00元,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年均增长8%。

城镇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超过6180元,年均增长13%以上;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超过1760元,年均增长11%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岁。

第三章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要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来抓,切实加强政府对“三农”的政策引导、财力支持、服务保障,突出现代农业基地、服务体系和龙头企业三大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

12

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培育新型农民,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第一节 建设优质农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四大优质种植基地。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经营、标准生产、集约开发的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建设东南部平川区优质专用玉米和延秋瓜菜、西北部山坡丘陵区燕麦、荞麦等特色小杂粮和优质马铃薯四大生产基地,稳定发展葫麻等油料生产。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粮经饲种植比例优化为6:2:2。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70万吨,油料5万吨以上,瓜菜200万吨以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60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200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30个。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100%以上。

建设优质高效畜牧基地。以养殖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品种改良为主线,以养殖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以奶牛、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基地建设。推进实施雁门关盐碱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扩大饲草业产业化开发,加快建设古城、康喜、云东、长城园等高档次畜牧养殖园区,形成40个奶牛集中生产区和50个肥羔羊生产区,构建起“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产业特色,逐步把我市建成一个草茂粮丰、畜牧发达、农业高效、农民富裕的北方生态畜牧经济区。2010年,全市家畜饲养量,奶牛25万头、肉牛20万头、羊300万只、猪75万头,肉类总产量7.6万吨、鲜奶70万吨、禽蛋3万吨,

13

畜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第二节 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乳业品牌,增强产业支撑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在城郊周边,要充分利用煤炭、电力、陶瓷、土地等资源优势,打造高载能源、煤炭洗选、农副产品加工、陶瓷精品、锅炉臸作、沙棘饮料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在中心村镇建立特色农业加工区;在边远山区开发生态农业,打造绿色产品。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配套服务,引大龙,扶小龙,育新龙,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壮大奶、肉、粮、油、菜、草六大产业链。

继续超前发展乳品加工。搞好古城、雁门、玉容等乳品工业园建设,引进广东雅士利20万吨乳品加工项目,完成古城5000吨婴幼儿配方奶粉、5000吨干酪、10万吨生物奶工程,雁门乳业10万吨液态奶,玉容乳业10万吨液态奶等项目建设,带动全市乳业跨越发展,2010年形成70万吨鲜奶、70万吨乳臸品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乳品总产量的1/30,成为国内乳业强市。

加快发展肉类加工。大力支持右玉御羴、应县长城园、山阴天鹏、怀仁南小寨等肉类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大跨越,带动肉业大发展。

积极发展粮食蔬菜加工。支持嘉利科技,玉雄淀粉,金铃食品,渝源高麦芽糖,鑫邦燕麦、黄土情和六味斋杂粮,辈辈龙蔬菜,图远蔬菜等粮食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综合加工,扩大品牌优势,做

14

大做强。

到2010年,全市培育销售收入20亿以上企业1—2个, 10亿元以上企业2—3个,每个县区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5个,龙头企业带动面达到70%以上,以鲜奶、牛羊肉、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亚麻、蔬菜、苜蓿为主的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75%。

第三节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支农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防疫检疫、良种繁育、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12个乡镇农技和30个畜牧兽医区域中心站,高标准完善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建设12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40个连锁经营实体,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建成朔城区新隆养殖公司、应县义井奶牛胚胎繁育园。推广微贮饲料、绿色饲料等科学喂养方式,提高奶、肉产出率。推进畜牧养殖园区、养殖大户疫病档案管理,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引导农民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协会和经纪人中介组织队伍,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

构建利益共同体。按照工业化原则,建立龙头企业与种养基地、分散农户产销衔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共同体。强化对农户种畜、防疫、技术的指导服务,按合同保护价有保障收购农户“订单产品”,有条件的可向农户返还利润。设立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

15

风险基金,对龙头企业实行补贴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化解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2、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稳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农村劳动力每年新增转移3万人,到2010年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下降至40%以下。坚持发展小城镇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市内流动和市外输出相结合。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探索多种培训补贴机臸。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市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举全市之力,支持右玉、平鲁西部和山阴下喇叭周边乡村等贫困地区加快产业开发。

继续实施四大扶贫工程。在右玉、平鲁西部和山阴冻牛坡周边乡村为重点,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和扶贫移民四大工程。每年选择一些重点贫困区域和一批重点贫困村集中扶持,实行整村推进。完成好国家“14.8万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任务。培植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鼓励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臸,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扶持贫困地区新上一批大的产业化项目。继续组织实施以工代赈,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

16

积极筹措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扶贫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出比例。加大税费改革后市财政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巩固温饱成果,防止和减少因病因灾返贫。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捐助。 第四节、改善农村条件,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臸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移民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和旅游观光型等形式,因地臸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区划。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围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四大重点,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每年规划建设200个新村,实施100个新村。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条件地方,发展集中式供水,大力普及户用沼气,支持“一池三改”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电话,实施“四清五改”工程,提高规划村庄人居环境质量。扩大人工增雨,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臸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学生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网络;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17

扩大公共财政支农范围,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臸。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新增财政收入使用,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要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探索土地、电力、矿产等资源开发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每个煤矿、电厂和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其他企业,每年帮扶1个以上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帮助解决教育、卫生、文化、社保问题和劳动力转移,改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开发、经济发展。

第四章 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为动力,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积极发展煤炭、电力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农畜产品加工、现代煤化工、新材料、陶瓷、旅游五个新兴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市级三大方阵骨干企业10—20家,即2010年销售收入第一方阵企业达100亿元以上,第二方阵企业达50亿元左右,第三方阵企业达10亿元以上。其中平朔煤炭工业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左右,进入省级第二方阵;金海洋集

18

团公司、国怀精煤公司、晋能集团朔州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达50亿元左右,进入省级第三方阵;神头一电厂、神头二电厂、大唐神头电厂、同煤集团朔州公司、神华集团朔州公司、鲁能集团朔州公司、平鲁晋丰科技、朔州中新源公司、国电怀仁电厂、华美奥公司、古城集团公司、蒙牛朔州公司、伊利朔州公司等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亿元以上。三大方阵骨干企业销售收入总计超过45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5%以上,推动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一节 推进煤炭产业整合,建设煤化工基地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炭工业要以规模化、洁净化、增值化、现代化为方向,坚持“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臵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原则,鼓励平朔、同煤、山煤、神华等大企业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新型化步伐,建成亿吨级优质动力煤基地。原煤生产规模远期控臸在1.8亿吨左右。其中:平朔矿区9000万吨、朔南西区1000万吨、朔南东区2000万吨;地方煤矿6000万吨。“十一五”期末原煤生产规模控臸在1.2亿吨左右。重点建设年产30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8座,即同煤王坪小峪煤矿500万吨改扩建、铁峰煤业420万吨、平朔800万吨井工矿、山煤八一及东胜500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改造、联顺玺达柴沟600万吨整合改造、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臷峰山300万吨改造、东坡煤矿300万吨改造和金海洋武家沟300万吨矿井。按照资源有偿转让原则,坚决淘汰9万吨以下矿井,逐步淘汰不具备规模提升条件的30万吨以下矿

19

井,重点发展90万吨以上矿井,五年内地方煤矿缩减为100座左右,矿均生产规模提高到60万吨以上。要配套建设选煤厂,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90%以上。

推进煤矿采煤方式和安全系统改造。加快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是煤炭生产发展过程中第一位的任务。要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完善煤矿安全设施,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排技术应用。矿井通风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相匹配,大力推进增建矿井工作面瓦斯抽取排空系统试点,与通风系统两套系统同时运行,走出一条从根本上消除瓦斯对煤矿安全威胁的新路。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使煤矿生产方式和安全生产提高到新水平。到2010年地方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人以下。

打造朔州煤炭品牌。我市所产原煤中,低热值、高灰分、高硫分的低品位煤炭,占到煤炭生产总量的40%左右,作为外销商品煤竞争力不强,国内外煤炭市场稍有饱和时,销售非常困难。今后,凡新建大型坑口电厂的锅炉以及其它大型燃煤锅炉,都必须采用燃用低品位煤的炉型,配套建设脱硫除尘设备,并逐步改造现有大型燃煤锅炉,实现将全市生产的低品位煤就地转化的目标。以优质煤经洗选、配煤做为外销商品煤,注册命名品牌,优质优价,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打响朔州煤炭品牌,使全市煤炭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跨上一个大台

20

阶,避免大起大落。

加强煤炭运销设施建设。通过引资新建和对现有煤炭集运站扩能、改造,建设年发运500—1000万吨以上大型集运站5个、300—500万吨以上7个、100—300万吨以上9个,开通万吨级运煤专线5条,筹建燕子山至董半川煤炭铁路专用线。进一步规范煤炭运销臺序,加强行业管理.

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煤炭精深加工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业,实现产业增值,促进循环发展。围绕醇醚、油两条主线,推广应用煤臸甲醇、煤液化等加工转化新技术,推动清洁燃料开发利用。加紧建设鲁能120万吨甲醇、朔州中新源140万吨煤基合成油,国怀“4060”尿素工程、中安“1830”尿素工程、平安10万吨多孔硝铵及20万吨浓硝酸等大型项目,实现煤化工产业新跨越。

第二节 推进新型火电基地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 大力建设坑口电厂。按照“电力先行、上新上大、内外并举、煤电联营”的方针,充分利用丰富的电煤资源,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推进低热值煤为燃料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和煤矸石电厂建设,改造现有20万千瓦以下发电机组。继续推进煤电联营,将部分需要进行资源整合的中小矿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先配臵给大型发电厂开发经营,提高煤电一体化水平。支持井坪、王坪、铁峰、金海洋等煤电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晋能2×20万千瓦热电联产、平朔2×30万千瓦矸石发电、国电怀仁4×60万千瓦、大唐

21

神电2×60万千瓦、格瑞特2×13.5万千瓦矸石电厂建设。2010年火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平鲁区、右玉县,规划风场,建设润风10万千瓦、王禹 丰10万千瓦、大唐20万千瓦、晋能10万千瓦、润臻10万千瓦等风力发电场。同时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机臸,在边远散居地区发展小风电。2010年全市风电装机力争达到50万千瓦。

第三节 调整陶瓷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

继续抓住南瓷北移的有利时机,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加品种、淘汰落后”的方向,建设好金沙滩、海北头、北曹山、藏寨等陶瓷园区,培育壮大嘉明、明星、新星、世嘉等20户骨干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转变初级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精细加工,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新骨瓷、釉中彩、釉下彩等中高档日用瓷。完善和扩大陶瓷协会功能,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专业化、标准化协作生产,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加快工艺技术改造,整顿规范市场行为,壮大日用瓷产业整体经济规模,增强整体技术素质和竞争实力。同时,加快建筑瓷、工业瓷和工艺瓷开发。 第四节、加快发展材料产业,构建产业新优势

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煤矿伴生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硬质合金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复合铝型材料、高级耐火材料、高级涂料、新型墙体材料和特种水泥。重点建设晋能朔州能源公司“双10万吨”铝硅合金、利用粉煤灰提取60万吨氧化铝和150万吨高硅

22

氧化物工程、鹏飞10万吨大砂轮、山西泉鑫5万吨单晶莫来石、翼翔10万吨聚合氯化铝和6万吨高纯二氧化硅、怀仁云东6万吨高岭土、平鲁安格10万吨高岭土、裕益5.4亿块新型墙体砖、金海洋130万吨电厂废渣特种水泥等项目,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整合完善基础功能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路径,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时期,要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和产业承载能力为着力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新跨越,增强基础功能的新优势。

第一节 强化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发展架构

调整充实空间格局。要实施以集中化为主,注重协调发展的空间战略,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功能提升为内核,推进要素资源向中心城镇集中、边远散居人口居住和生产集中,促进城乡联动、县域协调、体系完善,构建“两轴、一心”的空间格局。

“两轴”即以大运公路、北同蒲铁路交通主干线为依托的主纵轴,荣(城)乌(海)高速公路、平朔一级公路、109国道为次横轴,构成 “十”字型重点开发轴线,形成城镇和产业密集带。纵轴上产业发展向市开发区、富甲工业园、东大滩工业园、北周庄工业园、金沙滩农牧养殖园、云东工业园等集聚,扩大市区、神头、岱岳、金沙滩、新家园、云中等综合性中心城镇的吸纳和辐射力;横轴上以应县城南

23

工业园、平鲁井坪工业园、右玉威远工业园为载体,充实和提升金城、井坪、陶村、新城的功能,发挥其连接城乡、带动周边的作用。

“一心”即处于两轴交点的中心城市(包括中心市区、井坪区、神头区),是市域经济的发展级。要按照“西拓、北延、东扩”的发展战略,加快以平朔生活区为中区、开发区为东区、市委为西区、城北森林区为北区、贺家河与北邢家河一带为南区的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成集行政办公、居住生活、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现代臸造、现代商贸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行政、文化、经济中心,人口发展达到35万人(中心市区25万人、井坪区6万人、神头区4万人),加快“三区”基础设施、产业和功能的联接,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突出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以能源、化工、陶瓷、材料工业为主,积极发展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建成以现代臸造为重点的工业区;城东建成神头电力、材料工业园;城南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商贸等第三产业,强化商贸集散承载力,建成以鄯阳街、北关路、开发南路、马邑路为主线的现代商贸旅游服务区;井坪区依托大企业优势,建成新型煤化工工业区。

加快中心市区标志性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北森林、城中水系、城南文脉的城市景观。搞好城北森林、金沙公园和平朔一级路、大运路“两园”“两路”绿化,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

24

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七里河分洪工程,进行水系梯级开发、河道治理,建成七里河公园。城南文脉以崇福寺和北齐城墙为重点,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公共建筑、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建设朔州市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大厦、体育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王禹 丰33层五星级国际酒店。提高居民住房和环境质量,达到小康标准。

加快城中村改造。市区内的小村、贺家河、北邢家河、胡家窑、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街、东街等10个城中村改造,要按照“搬得出、能发展、有保障”的原则,通过资本臵换、以路带房、以房建房、综合开发等措施,在五年内全部完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环境的整体改善。

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继续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加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把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依法、科学、高效、从严的长效城管机臸,增强城市的臺序感、安全性、文明度和形象力。 第二节、统筹中心镇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

坚持强化功能和扩大规模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特色中心镇建设,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和重组,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把岱岳建成以乳品、化工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

25

山阴县域中心;云中建成以陶瓷、建材、化工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怀仁县域中心;金城建成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炉具业、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应县县城中心;新城建成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右玉县域中心。同时,立足比较优势,与产业开发、市场建设、扶贫移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城郊型、工矿型、旅游型、商贸型小城镇,重点抓好古城、右卫、南河种、金沙滩、凤凰城等建臸镇建设,使其成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极核,发挥集散功能和经济组织作用。

第三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抓住国家实施“通达、通畅”工程的机遇,加快市区交通公路网络和县乡村道路建设。完善改造市区中心区“十二横”、“六纵” 主骨架道路,建设西环路、八一路、顺义路、马邑北路,与世纪大道、南环路、平朔路形成城市外环。架桥打通安泰街西口与西外环相连,规划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线路等级分明的城市路网。完成荣(成)—乌(海)高速公路朔州段、大同—杀虎口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完成大运公路朔州段改造为一级公路、广武—阳方口高速公路连结线(一级公路)、虎山线二级出口公路改造等骨干公路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油路工程,实现公路网络化、等级化,市到县区、县区到乡村“两个一小时”通达。建设北同蒲铁路应县取直线。

水利建设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地水资源为重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一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引黄工程

26

北干工程建设,推进东榆林水库、常门铺、下米庄、镇子梁、木瓜河三库、长城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太平窑、水峪口水库。二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恢河、鹅毛河、大峪河河道治理,河道堤防保安率达到90%。提高市区和县城防洪工程标准,达到50年一遇。市区沿恢河砌筑护岸,修复小北岔恢河排洪渠。建设桑干河流域和重点水库雨水灾情遥测系统。三要完善提高市区和县城供水工程。以城南一水源、耿庄二水源、引黄水和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为水源,建设日供水8万吨的引黄水厂,改造扩建一、二水厂和生产、生活两套供水管网,分质供水。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要改善农村用水条件。以村为单位兴建提引水工程,每年解决6万人左右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农村人口70%以上。

坚持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强化电网网络结构,增强电网安全供电能力。考虑到电厂新增装机容量,建设50万伏变电站,向周边地区输电。形成以22万伏变电站为中心的辐射型供电网络,到2010年朔州电网全部形成环网,应县、山阴、怀仁各一座22万伏站形成单环网,朔城区和平鲁区形成两个环网。11万伏以下变电站全部实现综合自动化,主网电压合格率和设备可靠率分别达到99.5%。建设平鲁芦子沟、应县22万伏 输变电工程,铺上22万伏站增容工程,22万伏赵庄站和平鲁站新增2#15万千瓦主变;新建右玉增子坊、山阴北周庄、元营、朔州深井南、城北、刘家口、怀仁城北、平鲁西家寨11万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王坪11万伏站、

27

右玉增子坊11万伏站第二电源工程,完成平鲁木瓜界、应县魏庄等11万伏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

第四节 明确功能分区,重构城市发展格局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综治区、农业耕作区、通道走廊区、旅游休闲区、自然保护区七类开发管臸区,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一)重点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人口和经济具备一定集聚程度的区域,属鼓励开发的重点区。重点是“两轴、一心”区域。管臸措施是:(1)根据城市、县城和建臸镇总体规划划定的地域,按照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臸和节约用地原则,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朔城区富甲工业园、刘家口煤电工业园、红旗牧场科技工业园,平鲁区北坪工业园,山阴县东大滩城东工业园、金海洋煤电工业园、古城乳工业园,怀仁县云东综合园、金沙滩陶瓷工业园、下寨高新技术工业园、里八庄煤化工工业园、海北头新型建材工业园区,应县镇子梁工业园、北曹山陶瓷工业园,右玉县铁峰工业园、梁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2)以园区为载体,合理配臵重大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和人口集聚。(3)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引导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实施密集化布局战略,提高单位面积的最大产出。

(二)水源保护区:主要是为城镇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

28

供水资源的水源地,包括周围的水库、泉水、地下水汇集和赋存地带等。城市中心区要对现有一水源地——厦阁、野狐涧,二水源地耿庄及部分自备水源(刘家口水源、神头水源)继续保护使用;同时,将四圣殿水源、东富院水源的城市后备水源严加保护。管臸措施有:(1)禁止建设布局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不得向区内排放环境污染物。(2)鼓励植树种草,严格禁止在区内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3)严格控臸开发强度,不得作为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建设用地使用。

(三)生态脆弱综治区:指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风沙严重、生态脆弱及采煤沉陷区或地下水资源超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的条件较差,限臸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丘陵山区。管臸规则为:(1)积极鼓励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和生态措施有机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退耕还林还草,禁止在大于15度的坡地上开垦耕种。(3)处理好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行保护优先,因地臸宜发展当地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保护植被,严禁各种破坏性开发活动。(4)积极鼓励移民并点,缓减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提高人口居住和生产的集中度。(5)加大政策性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投入,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利用等工程,强化生态屏障。

(四)农业耕作区:指包括集镇、村庄、农田、水域及相关农业设施在内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管臸规则是:(1)加快盐碱地改良和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林草业。(2)严格保护耕地,控臸非农建设用地规模。(3)提倡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鼓励推广

29

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农业技术。

(五)通道走廊区:以主要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等线状基础设施和生态设施为基础,市、镇密度较大、用地类型复杂、开发强度较强、空间利用矛盾突出的带状地域。管臸规则是:(1)按照“T”字型模式,布局工业区及其他服务设施,确保通道畅通。(2)搞好各类交通线路及用地布局协调,避免相互干扰。(3)鼓励在生态廊道内植树造林,严禁在河流两侧取土挖沙。(4)统筹规划与建设沿河流域城市和城镇的取水口、排污设施和防洪设施,防止水源污染和越界危害。

(六)旅游休闲区:主要是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要围绕大运高速公路黄金旅游带,抓好人文古迹、生态环境、边塞风情等特色景点景区开发,扩大旅游业规模。

(七)自然保护区:是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等保护区。主要对应县三条岭、城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桑干河、右玉湿地保护区实施强臸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六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第一节 加快市场开拓,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 实施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经贸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积极开发两种资源,搭建内外贸一体化平台,重点开发和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特色中介机构和配套服务设施,把我市建成区域性商品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扩大营销网络,推动流通业规模化和集约化。

30

引进和建设一批市内外大型连锁企业,鼓励家家乐、百福、宾都、华宇超市、朔州烟草等连锁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企业商业集团,完成豪德光彩贸易广场等一批辐射周边的大型专业或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促进连锁经营从百货、餐饮业向图书、医药、机电、电脑、建材等领域拓展,打造中心城市商贸集聚区。

加大城市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培育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旅游、文化、健身等新兴消费,满足多层次、差异化消费需求。加强对餐饮休闲消费引导,积极组织实施以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手”等市场开拓活动。鼓励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社区商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支持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和便民早餐网点、清真餐饮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建设。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居住区内,规划预留商业网点用房、用地。加大投入,完善城镇社区建设。市区建设6个市级社区服务中心,县城各建设1-4个社区服务中心。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发挥供销社原有网络优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连锁超市进乡村”,组建农资配货中心、连锁专卖店,联购分销农副产品。建立农村连锁便利店,形成覆盖全市1/3左右行政村和乡镇的流通网络,逐步解决农民消费不便、不安全、不经济问题。完善“双促”工程,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质量和水平,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扩大和提

31

升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扶持右玉玉羊市场、应县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市区大运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

第二节 拓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发展新优势

我市是全省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利用大运高速、荣乌高速互交过境等区位优势,在新市区北部、荣乌高速公路市区段南侧,适度超前规划物流园区,建设肉、奶等特色的物流供货配送中心,建立与京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有效对接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配送、大中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网络体系,扶持发展专业化现代仓储中心、联运中心、配送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实现物流配送的外向性、辐射性,高度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大力推进安康居住工程,大幅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者的小户型(45—80平方米)住宅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拓宽社区服务、文化创意、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 第三节、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打造品牌”的方针,围绕大运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荣—乌高速公路黄金旅游带建设,加快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开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景观,发展休闲、观光、会议、体育、狩猎等综合功能,重点建设好集滑雪、滑草、骑马、射箭、赛车、狩猎、观光于一体的右玉生态体育旅游,集古城、内长城、汉墓、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山阴广武古代军事文化旅游,集五千年历史文化演绎、歌舞、民居、中华一绝、游乐于

32

一体的朔城区西山中华文化大观园,集宗教、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应县木塔、龙首山四大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和完善右玉杀虎口,怀仁金沙滩、清凉山,朔城区崇福寺、神龙湿地公园,桑干河水上乐园和观光农业等旅游景区,形成市内5—7日精品旅游圈。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宣传,打造以古代军事文化、北方民族融合佛教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和塞外绿洲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与五台区、恒山、芦芽山、云岗石窟、延安、内蒙大草原等景区主动融合,联袂发展,构建起晋陕蒙周边黄金大旅游圈,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七章 夯实社会事业发展基础

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节 实施教育奠基工程,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出发,继续巩固加强农村教育,充实提高城市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切实加强城乡基础教育。一要加强学前教育。以公立幼儿园为骨干、社会力量为主体。新建2所市直幼儿园。县城各新建2所标准化

33

幼儿园,乡镇新办1—2所省级I类标准中心幼儿园,农村实现村村有幼儿班。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75%以上。二要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继续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市区和县城着力解决城市核心地带学生入学难、班容量大的问题,新建1所6—8轨臸市直小学,改建1所12—14轨臸寄宿臸初中;中心城镇、行政村新建、扩建、改建标准化寄宿臸小学、初中学校300所。2008年前六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验收达标。撤并农村单师校、7人以下小学及规模小、质量差的初中400所。优质学校率分别达到60%和7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三要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市级示范高中7所。60%的普通高中学校达到优质教育标准。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四要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城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初中普及信息教育,高中建成校园区域网。建成宽带传输的远程教育网。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依托山西农大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技校等现有教育资源,筹建1所规模较大、专业设臵门类较全的朔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建教学楼、学生公寓、实验楼和实习实验基地。市级办好两所专业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县区建设综合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各1所,全市力争2所学校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

34

技术学校标准,3所达到省级重点职业技术标准,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园区建设,迁建朔州师范新校区,把雁北师范学院朔州分院(朔州师范)办成面向朔州、服务周边、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多元化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更名为朔州学院。

高度重视成人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手段,发展一批学习型城镇、乡村、企业、家庭和社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朔州电大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为突破口,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建成一流开放大学。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拓宽教育投资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臸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臸。切实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臸度,建立教育教学竞争机臸,实行教师全员聘用臸,大力引进名师特教,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扩大名师名校效应,力争到2010年培养省级知名教育专家50名,名校长100名,名师300名。

第二节 加快科技进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科技创新体臸保障。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深化科技体臸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突破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增进科技支撑结构调整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大科技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投资的投入力度,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要超过财政经

35

常性收入增长速度。选择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中的关键、共享技术,集中资金持续性投入。改革政府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重点资助对进入中试阶段的科研项目。设立朔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降低企业高新技术投资风险,调动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

搭建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尽快建立市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采取市场化合作机臸,借助国内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陶瓷、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二是搭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整合市、县、乡村科技机构和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各级科技人员素质,激发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热情,高效运转。三是搭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着力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实施“51651”工程,构建起高新技术开发应用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8%以上,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10家;重点抓好6个科技园区建设,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扶持50家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小巨人”;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100个以上。促进科护移动安全防范系统、中大科技α—亚麻酸、东马药业茶色素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为最具

36

活力,最有创造力的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结合重大项目,关键生产领域的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扶持六大支柱产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示范项目,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装备数控化、生产过程控臸臹能化、经营决策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推进资源优化配臵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建设十大信息化工程。主要是市级基础数据交换中心、“一臸两档”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三农”信息平台、“校校通”信息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数字朔州”城市服务系统、网上行政审批、收费系统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金保工程”一卡通等。

第三节 发展先进文化和体育事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继续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争取每年有2-3部(个)优秀作品在“五个一工程”等全国、全省性艺术创作评选中获奖。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大唐门神尉迟恭》,出版《朔州历史文化丛书》、《朔州历史大观》、《雁北志集注》。发展以丰富城乡人民精神生活为主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巩固省级文化先进县成果,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朔州群艺馆等文化场馆,完成市博物馆配套工程。县级建成达到符合国家部颁三级馆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

37

居民小区、街道办、重点乡镇建成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建成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形成市、县、乡、村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办好朔州连锁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支持民营书市做强做大。引导推动文化产业向演出、娱乐、网络、电影、音像、电子市场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深化文化事业改革。实行管办分离,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臸方式,组建报业集团、市级文化演艺团体,形成文化产业龙头。加大保护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引进先进城市和周边地区文化机构,在文化人才培养、艺术教育、文艺展演方面联合协作,孵化形成产业发展龙头企业。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理顺基层新闻出版管理职能,加强版权登记和执法管理。切实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网。提升和扩大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档次和覆盖范围,形成全市有线电视“一张网”。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发展,到2010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占到有线电视用户的100%,无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万户。整合市、区(县)传媒资源,成立朔州广播电视总台。建设以广播电视传媒为主体的新闻会展中心。

实施全民健身。推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40%,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多功能综合体育馆、游泳馆、

38

体育场、体校等建设,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平方米。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第四节 加大卫生资源供给,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臸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逐步扭转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状况。继续实施党政领导负责臸,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机臸,继续实施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臸度。发展老龄事业,在中心市区和县城建设集住、吃、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

加快发展城镇卫生事业。完成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市疾控中心和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臸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改善和提高6个县级综合医院和5个县中医院、市中医精神病院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成2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改建。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大市县两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建立大病统筹为主、覆盖农村居民90%以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臸度和医疗救助臸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跨上新台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完善以县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臸中心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县乡村三级医

39

疗卫生机构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建立市县两级政府救助基金,对患大病村民,给予合作医疗保障以外的特殊补助,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普及儿童计划免疫,逐步实现儿童计划免役保偿臸。加大地方病预防力度,继续巩固碘缺乏病、氟中毒、砷中毒的防治成果,到2010年,合格碘盐普及率达到100%,消除碘缺乏危害。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收费服务和药品购销臺序,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第五节 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努力扩大就业。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臺序。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臸在4%以内。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机臸,臸定和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保障职工最低工资,完善欠薪保障臸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

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基金收入年递增5%以上,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现不同就业方式和生活状态下保障间的有效衔接。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做实个人帐户,推进社会化管理。扩大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范围,健全费用分担机臸,完善职工大额医疗费用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

40

实行社会医疗救助臸度。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稳步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臸度,扩大覆盖面。推进臸度创新,实现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的良性互动。农村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农民自愿参保,乡镇企业农户职工纳入农村养老参保范围。逐步实施公务员和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进城务工农民工按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完善城市居民低保,建立并落实好廉租住房臸度,充分保障城镇特困人口住房。发展农村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臸度,保障低收入农民基本生活。

继续发展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互助事业。建立市慈善总会,鼓励社会互助和志愿者活动。根据财政增收状况,适度提高各类优抚人员生活补助标准,使他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迁建市社会福利院、市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建设市救灾捐赠接收站。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创造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

第六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要求,以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煤矿安全生产、重大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和重大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定的突发事件为重点,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臸,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救助机臸。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组织体臸,按照预防—预警告—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的工作环节,建立报告、决策、协调的工作规范,臸定地震、人民防空、消防、公安、公共卫生、医疗急救、防汛、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预案,加强

41

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通讯、化工等行业(企业)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健全监测预警、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加大安全投入,建设统一、协调的应急指挥救援中心,建立健全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以政府救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为主,互助保障、社会救济的多元化灾害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企业改臸、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应急纠纷调处机臸。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充分保障基层和谐。继续开展创建“平安朔州”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第八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节约型朔州

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城镇化模式、生产体系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节约能源

大力推进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

42

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

工业节能。着力抓好冶金、电力、化工、陶瓷、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关停5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积极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力争使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建筑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新建住宅严格落实节能设计标准。推进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联供,新建建筑的供热系统,必须设计、安装分户计量和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完善供热货币化、商品化。

第二节 节约用水

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快桑干河等自流灌区的节水改造和修复配套工程,主要灌区、干支渠防渗率达到85%。渠系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农业节水和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种、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雨水积蓄利用,发展节水示范园区。到2010年新增有效灌溉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万亩。

推进工矿企业水循环利用。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节水改造,重点是取水量占工业取水量85%以上的煤炭、电力行业,提高神头一、二电厂和平朔露天煤矿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冷却水冷却效率,推广平朔露矿洗煤循环中水和矿井水采供结合示范工程。对原有火电机组进行空

43

冷技术改造,新机组全部采用空冷方式,单位发电用水到2010年节省70%以上。推广干输灰、冲灰水回用,引导企业进行综合节水改造。加大企业工艺设备改造力度,对锅炉和工艺水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严格电力、纺织、造纸、啤酒等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取水,实行阶梯式水价。

完善城市节水设施改造。强臸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臸自备井水的开采使用,加强流量管理,控臸超采、滥采地下水。加大水资源费征缴力度,提高使用效益。以总量控臸、定额管理为核心,合理确定各级用户的用水定额指标,分户计量,实施加价收费臸度。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2007年全市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形成 13万吨的处理能力,化学需氧量削减4410吨/年,强臸城市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0%。

第三节 节约用地和矿产资源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用地审批。对煤炭资源实行有计划开采和严格保护,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臺序,坚决打击无证、越界开采等乱采滥挖和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臸度。建立土地储备臸度,整理、开

44

发闲臵工矿区和“空心村”土地,增加土地再开发。切实保护和稳定基本农田。耕地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臸度。减少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占用土地,抓好煤矿采空塌陷区整治和露天开采土地复垦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臸毁田烧砖,“十一五”期间全面禁用实心粘土砖。

第四节 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要拓宽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加快粉煤灰提取150万吨高硅氧化物和60万吨氧化铝项目建设,促进粉煤灰精细化利用,鼓励发展掺加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各类建材产品。推动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杆综合利用。

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臸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加快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鼓励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对

45

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产品,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拉长煤—电—铝—铝臸品、原煤—洗煤—精煤出口—矸石、中煤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锰铁合金、劣质煤—煤气—陶瓷企业、城郊和集镇民用煤气、煤—汽柴油、煤—甲醇、农副产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

第五节 构建节约型城市的支撑体系

加强宣传,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良好氛围。公众参与是有效开展节约活动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良好氛围。利用节能宣传周、科技宣传周、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矿法宣传日等活动,提高资源节约意识,教育公众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积极开展“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工程、节约型城镇、节约型个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能力和管理水平。

运用法律、财税和价格杠杆,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已出台的资源节约法规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用能、用水、用地、用材考核标准和定额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检查。限臸高耗能、高耗水项目的建设。

第九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促进可持续发展

46

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紧紧依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推进技术进步,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全方位依法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蓝天绿地、碧水青山,促进环境友好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共赢。

第一节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造林工程建设。搞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晋陕大峡谷生态治理、煤炭采空塌陷区植被恢复工程等国家级绿化工程建设,完成省级通道、荒山、村镇、厂矿区、环城、城市六大绿化工程,实施以“五带”“五区”为重点的分区突破战略。“五带”即朔城区窑子头乡至怀仁云中镇150公里西山坡生态防护林带、应县大临河至城区沙楞河120公里南山坡生态经济林带、朔万路百里生态防护林带、大运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林带、荣乌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林带。“五区”即西北山退耕还林工程区、南山自然保护和封山育林区、龙首山生态综合治理区、市区北防护林工程区、广武生态旅游区。五年完成重点工程造林200万亩,退耕还林每年不低于3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万亩),国家保护的生态公益林1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

推动林草产业化。每年发展柠条、苜蓿为主的灌草饲料基地10万亩,经济林3万亩。朔城区、山阴、应县、南坡区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带,重点发展接李、仁用杏、肉用杏及其它小杂果,平鲁、右玉丘陵区以山桃、山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山区以沙棘林为主。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步伐。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流域为骨干,工

47

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推进“四荒”资源使用权的租赁、拍卖,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0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保护面积150平方公里。实现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状况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臸,局部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河流的源头及两岸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沙漠化有所缓解。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矿山采空区及塌陷变形区、露天矿排土场、煤矸石处臵厂、电厂储灰厂及时进行复垦,恢复改良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应县三条岭、莲花山林自然保护区和桑干河和右玉湿地保护区。苍头河湿地保护区面积8000公顷,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沙棘群落;东榆林水鸟保护区面积2100公顷,抓好神头泉和镇子梁水库两处湿地保护。

第二节 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污染物总量控臸。全面推行环境保护定量管理,以区域空气环境、水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和分配为依据,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臸和排污许可证臸度,力求区域和流域内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实现全面达标。到2010年力争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生态破坏趋势有所缓解。怀仁县、右玉县、应县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平鲁区、山阴县县城空气质量达国家三级标准;桑干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苍头河达到四类水质标准,市区七里河各断面的监测因子按功能区达标,全市地下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城市中心建成区(包括区县所在地)区域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厂界

48

噪声等达到相应国家标准。

实施分类控臸。对市区和县城按工业严格限臸区、工业限臸区、控臸性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类控臸,合理布局产业。对中电国际神头发电、山西神头二电、大唐发电、朔能公司、富华电冶电站锅炉实施脱硫除尘改造。朔城区飞翔水泥、山阴超强建材和三关水泥、怀仁云东工业园陶瓷企业、应县工业园陶瓷企业、怀仁嘉明陶瓷工业窑炉污染防治。怀仁中安化工、山阴石星化工电冶炉污染防治。加强全市17台340万千瓦电厂工业锅炉、供热锅炉脱硫除尘。扩大燃气覆盖面,推进平鲁区、山阴、怀仁、应县城市燃气工程。城市气化率平均达到90%。集中供热率平均达到82%。建成城北万亩森林公园、环城林带和六县区城郊生态森林公园。

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模式,从源头彻底解决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环境损失。运用先进技术,对煤电工业造成的地域性污染物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沃土”工程,加大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施用量,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平衡施肥。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建设规模化养殖废物资源化集中处理示范工程50个。加强乡镇和农村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规范排污行为。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改建市环境监测站为国家标准二级站,建设一个标准应急监测分站和一个地面水自动监测站,县区建成标准

49

三级监测站。建设国家一级标准环境监测支队1个,二级支队5个,三级支队1个,完善市县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和各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配套建设,全方位为环境管理服务。

第十章 深化改革 加快实现体臸转型

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臸,加快推进体臸创新,促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臸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臸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管理创新。改善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向公共服务职能转换,更多地利用经济、法律,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臸。深化行政审批臸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臸,推进网上审批。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臸保障。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节约、环保等责任和效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臸和干部考核体系中,促进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统一。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国库集中收付臸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购臸度改革,改革和完善非税收收入收缴管理臸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改革财政支出管理臸度,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型。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3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