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更新时间:2024-04-05 0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更多的农民放弃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大城市寻找工作,其中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但低学历、没经验、没阅历、没带头人的他们一般只能找一些工地上的劳力活,或是餐饮店里的洗碗工、清洁工。几年后除了见证城市的繁华几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还是要返回农村生活。干苦力的更是带着一身的病回去,暂时解决了家里近几年的经济问题,但年老以后只会给家里带来更大的负担。为了让农民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工作,也为例农村以后的更快发展,我们必须得为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再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也需要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农民的培训工作要结合实际,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适时启动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具体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完善就业准入机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用工需求逐年增加,但由于一部分城乡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偏低,缺少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面对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适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实行城乡劳动力预备制度的意见》,并坚持对新增农民特别是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半年到两年不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努力使他们返乡务农懂得农业科技知识,外出务工既有一技

之长,又能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就业压力。在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准入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准入机制,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

1.明确培训重点,注重抓好“三个层面”的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一是注重抓好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乡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培训输转农民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乡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务输转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坚持把培训乡村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组织他们赴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长见识,有效提高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

2.注重抓好对存量农民的培训。

存量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训提高存量农民的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我们立足于农民工既能输得出、又能留得下,着眼于发达地区“民工荒”和我市劳动力富余的有效对接,围绕农业“一特两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民合法权

益的保护,着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引导型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绝大部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厦门、温州等地实现了就业,有的还被输转到日本、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3.注重抓好增量农民的培训。增量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新增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备农村劳动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以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培训为重点,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 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转移就业培训。

二、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坚持多渠道培训农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形成培训农民的强大合力。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一方面坚持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采取“大企业包乡镇,小企业和机关单位扶村社,机关干部帮农户”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培训机制。一是积极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有利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本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强横向联合、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

三是政府引导培训。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充

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农村职业培训的途径、方式和组织形式,从政策指导、规范管理、加大投入、跟踪服务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制定并实施了农民工培训规划,完善劳动力培训输转激励机制,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村村行”活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劳务培训、劳务输转和补助奖励,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依托企业培训。实行企业定向培训,直接输入企业的培训方式。四是借助外力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本市培训机构,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地企联合的方式,加强与国内知名职业院校的合作,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用工需求趋势,积极开展订单、定向等各种“适销对路”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一个、转移一个。

四、树立输转也是培训的理念,鼓励农民工外出定居和返乡创业。

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提高人均生产资料占有率。近年来劳务输转的实践证明,输转本身也是一种培训,是一个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减少农民的过程。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农民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们牢固树立输转也是培训的理念,建立健全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激励机制,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辅导服务,为有创业意向的返乡农民提供项目评估、专家咨询、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助等“一条龙”服务,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渠道,创业有门路,致富有希望。

总之,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眼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促进劳务输转,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民增收,还要着眼长远,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的轨道上来,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3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