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复习对策

更新时间:2023-07-23 11: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利于诗词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对策

一、05年16套高考题情况

唐诗宋诗并驾齐驱,宋词曲词出乎意料,分数权重明显增加, 名人名篇只占一半,对比赏析凸现鼎势,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唐诗宋诗并驾齐驱:

十六套试题涉及的20首诗歌中,唐诗10首,宋诗8首。作为诗歌的巅峰,唐诗权重之大在情理之中.。宋诗出现的大比重出人意料。

宋词曲词出乎意外:

作为古代诗歌另一巅峰之作,宋词仅在北京试卷中出现一词: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数量之少,出乎意料。陆游的作品选词而不选诗更出乎意外。湖北卷选了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曲词,也出乎意外。这个现象应该是出题人为避免压题而采取的措施,应引起注意。

分数权重明显加大:

由于诗歌鉴赏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命题人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分数权重。16套题有8套题增加了2分。大多数省市由6分增加到8分,我省已经确定为8分。

名人名篇只占一半:

名人名篇有:王昌龄、白居易、李白、杜牧、杨万里、柳宗元、王安石。 学生不熟悉的有:李华、李益、刘攽、徐凝、汪元量、方惟深、戴复古、吴涛。 学生对马致远及《汉宫秋》熟悉,但没读过其第三折 梅花酒 。

提示:复习训练不能仅限于名家名篇!

对比赏析凸现鼎势

对比鉴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呈增长趋势。05年主要出现以下对比特点:

1、同题材赏析

上海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徐凝的《庐山瀑布》,同为描写瀑布题材。

2、氛围比较

辽宁卷王安石的《江宁夹口三首》与方惟深的《舟下建溪》两诗借此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江苏卷李 益 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有利于诗词复习

3、景象、意象、意境、情感比较

浙江卷杜牧的《奇安郡中偶题》与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这两首诗描写的

是什么时刻的景象?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4、艺术手法比较

上海卷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5、关键词句比较

⑴、表达意境情境:辽宁卷王安石的《江宁夹口三首》与方惟深的《舟下建溪》

两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⑵、结构作用:湖南卷的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李德裕《登

崖州城作》,比较两个作者所用“望”的不同。

⑶、艺术手法:重庆卷“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

写法有什么好处?

6、知识迁移对比

天津卷的汪元量《潮州歌》: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与往年相比,去年考察的内容丰富、角度全面,开放度大,可以说包含了诗歌鉴赏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题量也由以往的一提一问发展到一题三问。

我省试卷一题一问,明显不足,今年应有所变化!

二、诗歌鉴赏试题考察的角度

诗眼意蕴:天津卷“望”,上海卷“挂”等

妙句赏析:全国卷II“抱膝灯前影伴身”, 江苏卷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

苔。”

技巧分析:全国卷II“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重庆卷“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

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修辞运用:湖北卷-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

的艺术效果。江苏卷考了用典。

内容把握: 十六套试题都有。

创新评价:上海卷、广东卷、山东卷,谈自己的 评价(看法)。

概括起来考了两个问题:

其一:诗歌写的是什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重点词的深刻含义、诗句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全诗意象、意境、情感的理解等。

其二:诗歌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鉴赏与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结构、章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及修辞炼字等 。

有利于诗词复习

三、在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注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会辨析题型特点,规范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储备的知识内容包括:

主要作家生平经历,生活背景,思想倾向。2、常见的诗体题材和思想感情类型。

3、常见的诗风和典故。4、常用修辞方法以及作用。5、必要的表达方式。6、常见的意象。

7、常用术语。8、常见的篇章结构类型。

1、主要作家生平经历,生活背景,思想倾向。

目的:知人论世

2、常见的诗歌题材

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之分。

有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之别。

3、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 类型: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激昂雄壮与悲壮

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4、常见的诗风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沉郁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5、常用修辞方法以及作用。

诗词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双关、衬托、对比、用典等。

比喻:

作用: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抽象为具体(说明事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

有利于诗词复习

生动。

例如,①以水喻愁。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以雨写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③以山喻愁。白居易的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上片)前三句以流水喻人,写丈夫离开少妇,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以山喻愁,极写少妇的相思苦情。④用船装愁,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借代

特点:借用一事物来代表另一相关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作用:突出本质,语言形象、富有变化。

①部分整体互代 :例,鹰击长空,锦鳞游泳。鳞,指鱼。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代孤舟。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指树叶。

②具体代抽象:例,干戈,代战争;管弦,代音乐;以“口舌”代言语,“刀尺”代权力。 ③结果代原因:汉皇重色思倾国, “倾国”代美女。

④处所代人: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汨罗”指的是屈原。还有“东床”代女婿,“东宫”代太子等。

⑤特征代本体:“婵娟”“娇小”“娇娆”“佳丽” “红颜”为美女。 “白团”代扇子,“朱紫”代高官,“朱墨”代公文,“丹青”代绘画。

⑥以人代物:“杜康”是传说中的造酒人,借代酒。

⑦以物代人:“千金”指小姐,“红粉”代姑娘,“鸳鸯”指夫妻,“醉袖”代醉汉,“桃李”代学生,“螟蛉”代养子等。

用典:

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丰富内涵。

特点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用事——引用故事,类比现实,引发联想。

用辞——引用辞语,明证事理,概括形象。

【方法】1、直用,2、活用,3、反用。

(1)直用

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周瑜破曹的故事,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

(2)活用

灵活地变用典故,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申发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以廉颇自况,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曹诗借用这诗句表明对才识渊博的人的期待。

(3)反用

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原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建立行宫的胜地,用“可堪回首”让人倍觉

有利于诗词复习

失望,持批判态度。

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答案:

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其他修辞:

比拟:色彩鲜明(好恶)、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有讽刺意味,变以抒情。夸张:提示本质,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色彩鲜明(好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整齐匀称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双关:意在言外,含蓄蕴藉,幽默风趣。

6、必要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虚实相生),烘托对比,色彩(气氛)渲染,对讽喻

(借古讽今),借故抒怀,抑扬褒贬,动静结合(相衬),诗中有画,象征等。

表达方式:叙述、抒情、议论、说明、描写。

抒情方式:

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景物+议论、抒情句

二是间接抒情(委婉含蓄):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融情于物:托物

言志。

描写:

白描:勾勒轮廓。 工笔:细节描写。

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几个难点的说明:)

渲染与烘托

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且常常并提。

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数年来,高考曾几次就渲染设考点。

如元稹的绝句《菊花》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作者是在用议论点明自己爱菊的原因,在内容上不是写菊花的高洁气质,在形式上也谈不上渲染,故“突

有利于诗词复习

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是错误项(1994年高考题)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全诗只在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则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1年高考题)。

对比与衬托

对比:王禹称的《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万壑” 与“数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也不是同一事物,其中的“有声”和“无语”,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们的各自特点。因而把两句诗看作“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自然就是错误的了。(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畅当的《登鹳雀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2002北京卷)。

动静与虚实

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1998年高考题),1999年高考的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声”两句;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景之中才有此法。

虚实相生:

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对于这一考点,可以通过两种题型进行考查:一是让考生鉴赏这一手法,二是设臵干扰项让学生去鉴别。如2002年北京卷考查鉴赏畅当的《登鹳雀楼》,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干扰项“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实,这两句诗只是借助想象与夸张手法来虚写鹳雀楼的高耸 。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应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尤其如此。高考已不止一次把联想与想象作为考点。

1997年考查鉴赏《题君山》、《望洞庭》,11题的A项为“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就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2000上海题,《约客》与《雨晴》两诗的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前者可使人“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后者则可以让人由“蜂蝶过墙”而去想象邻家的景色。

有利于诗词复习

抑扬褒贬:

抑扬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可以是欲扬先抑,也可以是欲抑先扬。 例 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主要体现在咏物抒情中。

抒情特点:“形—神—物—我”

写物,实际上是写人。它借描写客观事物的精神,抒发主观情感,以写出客观事物的精神品格,自勉自誓。

鉴赏方法:

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有关情况,着意体会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要明确该诗所写物的特征,与诗人塑造形象的相似点。——进而推知表现了怎样的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例: 《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 诗歌描写出竹子扎根裂岩之中,屹立于青山之上,蔑视狂风磨击的形象,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刚直坚韧的品质,与诗人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的行为构成了相似点。实际上也是做官为人、立身行事的形象写照。

这种抒情诗,在高考时屡有涉及。例如2004全国高考北京卷的12、13题:读苏轼的红梅诗,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象征与用典:

所谓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叫做象征。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柏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

用典就是使用典故。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 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诗句中的“折柳”系指唐代赠别、乡思的名曲《折杨柳词》。同时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当时,“折柳”几乎就是“送别”的同义语。弄清了这一点,“折柳”二字为全诗“关键”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2002年全国卷)。

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内外、远近变换和时间变化

现实与想象(虚实)、

有利于诗词复习

景物描写作用

塑造背景环境。营造气氛。以景衬情,以景衬境。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

“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爱、憎、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

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

“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景”,也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注意:情与景的相衬

乐境 乐情

哀境 哀情

7、常见的意象。

花草树木类: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杨柳:送别、伤感。梧桐:凄凉、凄苦。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飞禽走兽类:

子规(杜鹃):凄恻、思乡。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沙鸥:漂零伤感。蝉:高洁,悲秋。斑马:惜别。鹧鹄:离愁别绪。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风霜雨雪类:

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秋水:盼望.烟雾:情感朦胧、惨淡。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浮云:游子、飘泊。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其他类:

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夜半:愁思怀旧。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双鲤、尺素:书信。 西楼:桂怨。南浦:水边送别。长亭:路上送别。精卫:不畏艰难。抱柱:坚守信约。三尺:法律。南冠:囚犯。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西楼:闺怨。

有利于诗词复习

8常见的术语。

评价主旨类:

1、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5、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1、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2、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3、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4、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5、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6、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7、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8、侧面描写:

9、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10、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11、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2、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1、勾勒(白描):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2、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3、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4、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5、诗情画意,

语言风格类

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3、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4、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5、质朴清新 淡雅

6、词藻华丽

7、明快:明白通畅。

8、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9、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类:

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8、常见的篇章结构。

有利于诗词复习

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二)、注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1、学会运用已有的信息: 作者、题目、注释、题干和典故。

2、要有合理的鉴赏流程:意象——意境——诗情。

A:在理解文字意义的基础上,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意象特点以及所用手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描写的意境,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B:找出诗中所用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C:要就诗论诗,不要过多引申。

3、要归纳出阅读的结果:

用“作者用( )的手法,( )的描写了( )的( )特点,描绘出一幅( )的景象或画面,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 ),感情( )”的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完型填空,深化规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会辨析题型特点,规范答题思路和模式。

五个考点:

考点一 内容的理解:

1994——2005年12年间高考(包括全国卷及京、沪卷)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历年试题都须在对内容、主旨、情感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去完成,没有这一“理解和把握”也就无法完成对试题的正确解答。因为内容的理解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考点二:意境的鉴赏

意境是基于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然而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

考点三:形象的鉴赏

“形象”在诗歌中,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

考点四: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表达方式;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④篇章结构

有利于诗词复习

考点五:语言鉴赏

语言的鉴赏,既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风格。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诗情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要综合考虑。

要用描叙性语言表达,不能翻译诗句。语言要突出意象、意境和诗情特征。

答题步骤一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步骤二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是孤寂冷清还是恬静优美?是雄浑壮阔还是萧瑟凄凉? 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题步骤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采用描叙性语言。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不要仅用几个概念性词语。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要结合诗歌文本,就诗论诗,不能随意发挥引申。

答题示例

例一、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

有利于诗词复习

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①;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螿: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

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

野(小)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

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 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这是命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题型,十六套题中33个小题有十五

处出现,涉及到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乎所有知识点。知识面之广,内容的混淆成

为答题难关。要明辨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

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哪个地方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三: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有利于诗词复习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三)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⑴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⑵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⑴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

池塘水面的平静。

⑵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

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

图。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⑴“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⑵“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⑴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

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⑵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

限。

例三、湖北卷: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

愁绪。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有利于诗词复习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

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切入点:

绘声绘色绘形绘态:活用——修辞效果——诗眼

节奏音韵对仗平仄:省略——句式变化——佳句

答题步骤:

(1)用准确术语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怎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有利于诗词复习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如何表现了怎样的意象特点和怎样的意境,或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例一、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例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

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

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

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

度悲愤心理。

例三: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

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

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式:全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结合全诗分析某词的作用。

有利于诗词复习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意象意境特点和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

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

(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例三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

么?(2002年高考题)。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

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

的键。

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

有利于诗词复习

这种题型是前五种题型的综合,要注意前面讲的答题要点。

回答哪一种更好都行,关键是要在这个词(句)怎样更好的突出意象意境特点和主旨上找到依据。

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到诗中这个词(句)与意象意境特征和主旨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得出关键

几点,

步骤二、从怎样更好表现意象意境特征和主旨特点方面分条作答,

要用描叙性语言,不能用翻译的形式。

答题示例: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

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第七种模式:创新开放型

提问方式: 你以为怎样?

提问变体: 你以为哪个更好?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解题分析:

这种题型看起来无处下手,实则还是从意象、意境、主旨及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主要是要找到在表达这些内容以及如何表达上的差异。

答题步骤:

步骤一、从描写意象特征、表现意境特点和表达作者感情及所用手法的几个

角度比较,找出哪一个(首)词句(诗)与另一个(首)相比的更

突出。

步骤二、组织答案时详细描叙各个(首)的突出之处,对另一个(首)只作

简单否定。

答题示例

例一、

比较:李白《望庐山瀑布》(略)和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入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有利于诗词复习

苏轼评: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你是否同意苏对立、徐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同意。李诗更为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显得气势壮阔。

例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

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

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

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

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

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例三: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 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

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

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

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

有利于诗词复习

答案之一: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

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

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

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

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答案之二: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

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

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

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

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

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四、规范性训练建议

(一)通过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鉴赏的要求、角度和方式。

(二)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但分析的深入的程度和高考要求基本相当的古代诗歌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就每一首诗分别从思路、主旨、情感、手法、语言等角度写写鉴赏文字,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读诗的感觉。

(三)对高考有难度的古代诗歌进行整体鉴赏训练。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局限于针对具体训练题的解答指导,不能局限于只对于诗歌中的一点或一两句的解释,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对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尝试不借助注释自行进行解说,解说要根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能力要求进行。当然,对于具体的诗歌,解说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

(四)通过高考模拟题型,训练答题技巧。在解答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分析命题要求及表述的简明、准确、全面。

1.训练学生全面准确分析命题要求的能力,即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要求。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往往借助古人评点,或直接提问,或故意绕弯,或要求对全诗进行整体概括,或需要就一点具体回答,既有严格的限制,又有发挥的空间,可谓匠心独运,巧妙灵活。因此,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关键信息,用铅笔划出,审清有几问,问什么,明确从哪个角度回答,该如何回答,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2.训练学生规范作答的能力,即如何做到表述简明、准确、全面。古诗鉴赏题改换成主观题型,体现出对考生的思维考查侧重点由理解、判断转向了分析、评价和表达。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古诗鉴赏题的得分高低。

总体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遵从“意在笔先”的原则,构思成熟之后再落笔成文,切忌涂改,以求得书写卷面干净利落。 ②快捷入题,如果题干提出了答题角度,那么开头应回复出题者的问题,并让该句成为鉴赏文字

有利于诗词复习

的中心句,后面的语句就应结合诗歌阐释,围绕该句展开。按“提出艺术点(略)、点评艺术点(详)、小结艺术点(略)”三个层面去进行解答。

③具体阐述时,要善抓关键词,力求简洁明了,同时辅以必要的标志性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五)、树立整体阅读观念,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文学是传承和发展的,现代文学也就继承和发展了古诗文的思想、手法和风格。作为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高考命题出现了古今、诗文贯通的特点。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要坚持“以文言文为阅读基础,以古代诗歌阅读为突破,带动现代文阅读能力全面提高”的原则,树立整体阅读观念,培养学生贯穿古今、融会贯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30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