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套)新人教版一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汇总 word打印版

更新时间:2024-06-02 17: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53套)新人教版一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汇总

word打印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选择挂图等。

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章 引 言 教师组织和引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学生 活动 生答: 遗传现象。 教学 意图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以“问题探讨”引入。提示: 一节 引言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续上表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第一节 引言 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 论回答。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介绍 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初步了解孟德尔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F1: 高茎豌豆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边思考边讲解。 P:纯种高茎豌豆 × 纯种矮茎豌豆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得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学生带着问题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阅读、思出答案。 对性状的

续上表

自交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F2: 高茎豌豆 : 矮茎豌豆 787 ∶ 277 3 ∶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学生看表1-1,得出结论 遗传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P: DD ×dd 1.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配子 : D d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代。 F1: Dd ○x Dd。 F1配子:D d D d F2: DD Dd Dd dd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D ∶ Dd ∶ dd 1 ∶ 2 ∶ 1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思维,启答:略。 学生发散 不能 动已有知识的空间。使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解释。 课堂作业

1.豌豆的传粉方式和传粉时间分别为( ) A.自花传粉,开花前 B.自花传粉,开花后 C.异花传粉,开花前 D.异花传粉,开花后

5.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

是( )

A.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 B.75%黑色,25%白色 C.有黑色也有白色 D.以上可能都有 参考答案:1.A 2.D 3.B 4.C 5.D 教学反思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本课还采用了课前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的设计。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通过师生互动,由学生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灵动和人文关怀,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最后进行当堂检测,提高学习目标达成度,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育格言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教案 B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以“问题探讨”引入。 二、新课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试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课堂练习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以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 A.狗的长毛与黑毛 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 2.略 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A.甜是显性性状 B.相互混杂 C.非甜是显性性状 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非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

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提问: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回答:基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

教师讲述: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的。

提问:DD或dd产生的配子是什么?是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 学生回答:D或d,通过减数分裂。

教师讲述:由于遗传因子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F1(Dd)只表现出高茎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来。

提问:Fl(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 学生回答: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教师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思考什么是纯合子?什么是杂合子?它们在遗传中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可稳定遗传(真实遗传)。 而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观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塑料小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并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别放入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结合为Dd,请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遗传因子组合,且遗传因子组合比是否为1∶2∶1?

回答:不是。

提问: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次,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会越来越接近孟德尔的假设推论。

教师讲述:由这一模拟试验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如果只统计l0株是得不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假设推论是成立的。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验——测交试验。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学生活动:上黑板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 提问:如何由测交来判断F1的遗传因子组成?

学生回答: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遗传因子组合,即F1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合,即F1为纯合子。

教师讲述: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三、例题操练

例1.某水稻的遗传因子组合为Aa,让它连续自交,从理论上讲F2的纯合体占总数的

( )

A.1/2 B.1/4 C.3/4 D.1

分析:P:AaFl:l/4AA;2/4Aa;1/4aa,F1F2中只有1/2Aa自交产生1/2×1/2Aa,其余全部为纯合体。

答案:C

例2.小李患白化病,但小李的父母及妹妹的表现型正常,问: (1)小李的妹妹携带白化病遗传因子的可能性是多少?

(2)如果小李的妹妹与一位白化病患者婚配,出生病孩的概率是多少?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做,教师对学生答案做出判断。也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该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这类题的方法。

分析:由于小李患白化病,所以小李的父亲和母亲均为携带者,小李的妹妹可能是正常纯合子,也可能是携带者,但已经知道她是表现型正常,所以小李妹妹携带隐性遗传因子的概率为2/3。 小李的妹妹与白化病患者婚配,只有当小李妹妹是携带者时,生出1/2有病的孩子,又由于小李妹妹携带隐性遗传因子的概率为2/3,所以出生病孩的几率是1/3。

例3.一株遗传因子组合为Bb的玉米做母本,授以bb玉米植株的花粉,所结种子的种皮、胚、胚乳的遗传因子组合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鼓励。

分析:复习关于植物个体发育一节,可知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所以种皮的遗传因子组合与母本遗传因子组合相同,即Bb。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遗传因子组合是Bb或bb。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所以遗传因子组合是BBb或bbb。

例4.—般人对苯硫脲感觉苦味是由遗传因子B控制的,对其无味觉是由遗传因子b控制的,称为味盲。有三对夫妇,他们子女中味盲的比例各是25%、50%、100%,则这三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合最可能是( )

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 ⑤Bb×bb ⑥BB×Bb A.④⑤⑥ B.④②⑤ C.④⑤② D.①②③ 答案:C

例5.有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他们各自的父亲都是单眼皮。这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为单眼皮的几率是( )

A.100% B.50% C.25% D.75% 答案:C

例6.玉米幼苗的绿色(G)对白色(g)为显性,以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做实验,其中400粒播在有光处,另400粒播在黑暗处,数日后种子萌发成幼苗,在黑暗处长出398株幼苗,全部白色;而在有光处长出396株幼苗中有298株绿色和98株白色幼苗,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

(l)从理论上推断: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的遗传因子组合及其比例是 。 (2)所得幼苗从理论上讲性状及比例是 。 (3)实验结果为什么不符合上述理论值? 。

(4)从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生物的性状受 控制,同时又受 的影响。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第二课时

教学突破

运用已有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分析假说演绎法的科学内涵,对性状重组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验证的可行性,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由学习讨论分析,然后通过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再师生互动,突破重点和难点;最后通过教师展示资料,学生阅读分析,并通过相互启发,体会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孟德尔遗传实验和再发现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学案填写、总结孟德尔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教师组织和引导 1.亲本:(F1种子)黄圆 × 绿皱 设计: (YyRr) (yyrr) 植株 配子 YR yR Yr yr yr (1/4) (1/4)(1/4) (1/4) 100% YyRr yyRr Yyrr yyrr 1/4 1/4 1/4 1/4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1 : 1 : 1 : 1 测交后代实际:31 27 26 26(F1作母本) 24 22 25 26(F1作父本) 结论:测交有4种(1:1:1:1)后代,说明F1产生4种(1:1:1:1)配子,细胞中的二对遗传因子进行自由组合。 四、自由组合定律 〖板书〗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总结孟德尔第共同总结,印象学生 活动 在黑板上写出测交实验的过程,看表1-2,想一想预测与实验是否符合。 教学 意图 学生及时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提示〗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 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 二定律。 深刻。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思考“讨论”并讨论、回答。 合作精神;也让他们体会孟德尔的成功原因。

续上表

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 (2)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3)勤于实践。进行了8年的研究,统计分析。 (4)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 总结: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①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 ②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皱粒)。 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性状研究,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六、孟德尔遗传规1.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 学生思学生踏实掌握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度(高茎、考:基因 律的再发现 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的基因组成。 如DD、Dd——高茎,dd——矮茎。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d) 〖提示〗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 型能完全决定表现行吗?举例说明。 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七、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与遗传题解题 1.高 × 矮——高 亲本杂交(AA × aa) 2.F1高×F1高——高3:矮1 杂合子自交(Aa × Aa) 3.F1高 × 矮——高1:矮1 亲本测交(Aa × aa ) 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 板书展示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四、自由组合定律

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六、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例题分析——分枝法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学习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应理解在生物遗传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不同基因类型的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造成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后代的性状也发生重组,出现了新的类型,这种变异的原因就是基因重组。实践上,我们可以让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优良性状重组,以培养优良品种,也可以对家系中两种遗传病同时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能推断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育格言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梁启超

言不务多,务审所谓。行不务远,务审所由。言得道理之心,口虽讷不辩,辩在胸臆之内矣。

——汉·王充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实验分析图解,体验孟德尔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 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突破

作为分离定律的延续,学生已经有了有关遗传实验的基本概念,并且初步掌握了假说演绎法的基础,结合分离现象引出自由组合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理性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直观化,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尤其运用好“棋盘法”,对各种规律进行发掘,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支撑。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收集有关自由组合遗传现象的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引言 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续上表

〖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影响其他相对性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讲述〗教师以挂图和学生的回答讲述: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现象 1.杂交P: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种子) (种子) (植株) (植株) F1: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即:黄、圆 × 黄、圆) 同植株卵子 精子 F2: 种子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 ≈ 9 : 3 : 3 : 1 ) (二)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 = 315+101 / 108+32 ≈ 3:1 ②粒形:圆/皱 =315+108 / 101+32 ≈ 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阅读P9~P10第三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以旧学新 阅读思考讨论学生 活动 教学意图 引起思考注意,引入新课。 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回答。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 × 绿、皱 P (YYRR) (yyrr) 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种子) 2.植株F1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 ♂ 1/4 1/4 1/4 1/4 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1/4 yR 1/4 Yr 1/4 Yr 1/4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1/16、2/16、4/16…?(分离定律) 学会棋盘法和分离法。

续上表

F2: YR(1/4) yR(1/4) Yr(1/4)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R(1/4) YyRR Yr(1/4) yr(1/4) YYRr YyRr F2遗传因子组合则有: (1)Y_R_:(前显后显)黄圆 (9/16): YYRR (1/16) YyRR (2/16) 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YYRr (2/16) YyRr (4/16) (2) yyR_: (前隐后显)绿圆 (3/16): yyRR (1/16) yyRr (2/16) (3) Y_rr:(前显后隐)黄皱 (3/16): YYrr (1/16) Yyrr (2/16) (4) yyrr:(前隐后隐)绿皱 (1/16): yyrr (1/16) 〖提示〗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思考 “旁栏思考题”并回答。

板书展示

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课堂作业

l.P12复习题,第一题。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植株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只有一种表现型, 那么F2代出现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 )

A.1/16 B.2/16 C.3/16 D.4/16

3.将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玉米的花粉传给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的雌蕊,所得到的籽粒,其胚的遗传因子组合最多有

A.3种 B.4种 C.6种 D.9种 参考答案:2.B 3.B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对实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教案 B

教学目标

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用交叉相乘法,解析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交叉相乘法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一)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参考P9图1-7)

(1)杂交P: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种子) (种子) (植株) (植株) F1: (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即:黄、圆 × 黄、圆) 同植株卵子 精子 F2: 种子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 ≈ 9 ︰ 3 ︰ 3 ︰ 1 )

2.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 = 315+101 / 108+32 ≈3︰1 ②粒形:圆/皱 =315+108 / 101+32 ≈ 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 X 绿、皱 P基因型(YYRR) (yyrr)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种子)

2.F1植株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 ♂ 1/4 1/4 1/4 1/4 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2: YR(1/4) yR(1/4) Yr(1/4) yr(1/4) YR(1/4)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F2遗传因子组成则有:

1YYRR∶2YYRr∶1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1yyrr 性状表现为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参考教材P10图1-8)。

提示: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第二课时

(四)自由组合定律

在分离规律的基础之上,加上“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对象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一对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分离定律 一对相对性状 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 两对及两对以上 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细胞学基础

续上表

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遗传实质 立性。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遗传表现 F2基因型 F2表现型 3种,(1:2:1) F1配子类型及比例 F1配子组合数 F1测交结果 2种,(1:1) 4种 2种,(1:1)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2或2n种,( 1:1)n 42或4n种 22种,(1:1) 2或2n种, (1:1)n 32种,(1:2:1) 2或3n种, (1:2:1)n 22种,(3:1)2或2n种, (3:1)n 2种,(3:1)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个定律同时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联 系 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延伸和发展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思考与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内容,共同讨论回答讨论题,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假设→求证等阶段。

提示: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很难。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4.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要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

5.(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3)勤于实践。进行了8年的研究,统计分析。 (4)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 总结: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 ①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 ②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皱粒)。

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对多对相对性状研究,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成果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沉寂了30多年。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费里斯、德国植物学家科伦斯、奥地利植物学家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孟德尔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教师讲解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总结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习题指导:最后指导学生认真做教材P12拓展题,通过此题教给学生解遗传题的思路,归纳如下:

1.凡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基因型可写出一半来,如黄色豌豆可写成Y_的形式,另一个基因待定;

2.凡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其基因型,如绿色豌豆直接写成yy; 3.把两对相对性状分解为一对、一对来考虑,使问题简化;

4.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都可按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反推亲本的基因型; 5.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确定后,再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综合在一起即可。

教师要补充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 三、作业布置

1.教材P12“练习”一、二。 2.教材P14“自我检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突破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尝试定义减数分裂。然后通过课件、挂图或板画等方式,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染色体在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阅读讨论学习,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制作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绘图纸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章引言 教师组织和引导 〖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 〖问〗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言 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问〗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问〗: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 〖答〗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答〗配子染色体数(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 是体细胞

续上表

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言 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思考“问题探讨”的问题并回答。答如左。 〖问〗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 强调:(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阅读教材,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一) 精子的形成过程 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其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阅读P16~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 复制的结果,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单体。 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是细丝状染色质状态,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P17 答:有丝分裂。 答:间期。 答:四个。 23个。 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

续上表

强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NA) 思考: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人呢?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像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 〖提示〗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提问:把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思考完成〖旁栏思考题3〗 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联会与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区别是什么?

续上表

师生共同总结 减数第二次分裂 板书展示

一、减数分离 1.概念 2.特点 3.结果 4.意义

二、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1.间期 2.分裂期 ①前期 ②中期 ③后期 ④末期 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有丝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C.配子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D.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人体下列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是( )

A.肌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3.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为( )

A.4、8、4 B.2、4、8 C.8、16、16 D.8、0、8 4.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是指( )

A.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 B.细胞中有四个配对染色体 C.体细胞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 D.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

5.如果发现一个动物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两两配对的情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细胞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单体 B.这种组织可能来自肝脏

C.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与母细胞保持一致

D.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是体细胞的一倍 参考答案:1.A 2.D 3.D 4.A 5.A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辨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二、过程与方法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教学难点

1.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学突破

通过绘制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阅读分析法、动手绘图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实验用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绘图纸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二)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 活动 比较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温故知新。 教学 意图

续上表

(二)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 (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思考讨论并回 答。

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判断分裂图像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染 不 有丝 色 有 配对 体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无 减Ⅱ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实验:P21 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总结对比,得出规则。 实验,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板书展示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三、实验要点: 课堂作业

1.在进行减数分裂实验时,确认同源染色体的主要依据是( )

A.1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2条染色体 B.能联会的2条染色体

C.1条来自父方,1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 2.从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正在分裂的二倍体动物细胞(如右图所示),试问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核中四分体个数,染色体个数及DNA分子数分别依次是( )

A.3、3、6 B.3、6、6 C.3、6、12 D.6、6、12 3.右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

a

A

B B

正确的是( )

A.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B.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每个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4.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次级卵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卵细 胞 ⑥精细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5.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某时期染色体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4条染色体,4个四分体

B.该生物精巢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4、8、16条三种可能性。 C.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R,则2号染色体的对应位点上必1 3 4 2 定是r

D.若1号和3染色体上分别有基因A和B,则理论上该生物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

参考答案:1.B 2.C 3.D 4.A 5.D 教学反思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分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比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整体理解减数分裂概念、过程、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分配规律等,再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受精作用的过程。

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突破

通过受精作用的分析,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变化规律曲线,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讲述法、比较法、谈话和个别指导法。 学法:比较学习法、动手绘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制作或图片等。 学生准备:坐标系图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模型建构 (二)受精作用 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 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4.2个。2个。 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 (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描述。 (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 (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 (答: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用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建构并思考回答“讨论”的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讨论二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4种。3.8种。 模型问题。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

续上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2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