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更新时间:2023-11-02 20: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言文知识清单

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 二、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 三、30个常见的偏义复词 四、80个常见的通假字 五、90个常见的古语词 六、90个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七、特殊的文言句式 八、词类活用 九、古代文化常识

十、乌有先生历险记——史上最牛的文言文

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掩口胡卢而哭。(《促织》)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翁归。(《促织》) .

(3)通“如”,好像,如同。 军悸而坏都舍。(《察今》) .

(4)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2.何

(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语气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

(4)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列兵而谁何。(《过秦论》) (5)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

何以战?(《曹刿论战》) ..3.乎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晋文之事》)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③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④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 .天乎,人乎,而竟己乎。(《祭妹文》) ...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2)介词。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给”“向”“跟”“比”等。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4.乃

(1)副词。 ①于是,就。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②才,这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却,竟然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只,仅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有时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齐桓晋文之事》) .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5.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他”“它”(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舎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我”“自己”。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其中的”“其中”,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①在句中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等。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殽之战》) .

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③在句中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与尔三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 .

(3)连词。

①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

《送东阳马生序》)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②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且

(1)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

②表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

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7.若

(1)代词。

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像,好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齐桓晋文之事》) .

(4)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

(5)“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8.所

(1)助词。

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邀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

(3)作实词。地方,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4)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

一种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为

读音一:w?i

(1)动词(实词)。 ①成为,变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②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④作为,当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过秦论》) ...⑤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

⑥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⑦治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⑧有。 独其为文尤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2)介词。 ①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

读音二:wai

介词。①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②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③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④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10.焉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②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③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兼词。于之,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代词。

①表他称。他、他们、它、它们。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臵土石?(《愚公移山》)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11.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一般用在判断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②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表示疑问语气。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表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⑤表示感叹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⑥表示肯定语气的。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⑦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⑧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2.以

①认为,以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用,任用;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③介词,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④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以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介词,用,把,拿。 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

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

⑥介词,凭借??的身份,按照。

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

今以实较之。(《赤壁之战》) .

⑦介词,在??的时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⑧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操悉浮以沿江。(《赤壁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⑨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如“以上”“以东”。 ⑩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13.因

①于是,就。 因谗之曰。(《屈原列传》) .

②依靠,凭借。 因河为池。(《过秦论》)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③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因入京师。(《张衡传》) .

④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⑥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⑦沿袭。 因遗策。(《过秦论》) .

⑧继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4.于

(1)介词。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 .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输》)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 .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左忠毅公逸事》)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 .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记王忠肃公翱事》)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在这时,在这件事上。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5.与 读音一:yǔ ①给予,授与。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

②结交,交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③赞许,赞成。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④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⑤和,跟,同。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

⑥替,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 .⑦通“举”,全,都,整个。 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

读音二:yù 参加

骞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

读音三:yú 通“欤”,语气词。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16.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②表示假设关系。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③用在对比句中,可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3)实词。 17.者

代词。①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等。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者:指地方。)(《登泰山记》)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鸿门宴》) .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岳阳楼记》) .③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

④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⑤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⑥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18.之

①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第三人称代词 “她(们)、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

⑤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⑦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

⑧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⑨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二、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

1.当

(1)木兰当户织 .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

(3)有大石当中流 .(4)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6)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犯法当死 .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

提示:(1)对着,面对 (2)抵,相抵 (3)阻挡,抵挡 (4)承担 (5)应当,应该 (6)必然,必定,一定 (7)恰当,适合,合宜 (8)判处,判罪 (9)阻,拦 (10)占据,把守 (11)值,在,正在

2.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臣之所好者,道也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

提示:(1)路,道路 (2)取道 (3)道理,规律 (4)主张,思想,学说 (5)道义 (6)说,谈论 (7)道理、规律 (8)意向 (9)走路、赶路

3.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贪,负其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提示:(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覆盖

4.故

(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

提示:(1)故事:旧事,前例 (2)旧,与“新”相对 (3)衰老 (4)仍然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原因,缘故 (7)故意,特意 (8)原来,本来 (9)所以,因此

5.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固请,召有司案图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提示:(1)坚固 (2)险要的地势 (3)坚持,坚决 (4)顽固,固执 (5)本来,原来 (6)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巩固,安定

6.顾

(1)赢得仓皇北顾 .

(2)顾野有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大行不顾细谨 .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

提示:(1)回头看;回头 (2)看 (3)探问,拜访 (4)顾惜,顾念 (5)考虑 (6)但是 (7)反而,难道 (8)表轻微转折

7.既

(1)言未既 .

(2)既克,公问其故 .(3)将军既帝室之胄 .(4)三军既惑且疑 .(5)既而得其尸于井 .(6)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7)壬之秋,七月既望 .

提示:(1)尽,完 (2)已经,??以后 (3)既然 (4)并列关系,表既??又?? (5)既而,不久 (6)全,都 (7)农历每月十六日

8.间

(1)凡天地之间 .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6)遂与外人间隔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11)间关莺语花底滑 .

提示:(1)两事物的当中 (2)中间,期间 (3)一会儿 (4)指房屋的间数 (5)表时间有时,偶然 (6)隔离 (7)表状态,从小路 (8)离间 (9)参与 (10)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1)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9.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8)杀人如不能举 .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10)卒叫,函谷举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

提示:(1)举起,抬起 (2)举出,提出 (3)发动,举行 (4)推荐,推举 (5)推荐,推举 (6)总合,聚合,拿 (7)全,皆 (8)尽 (9)举言:发言 (10)攻占,占领 (11)并吞

10.就

(1)金就砺则利 .

(2)连辟公府不就 .(3)轲自知事不就 .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兰若。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状,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山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阵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者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擒。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若何物狂夫,擅失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能延医活友为恨耳,唯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间闻巨啸,回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见一矢已贯于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趋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谒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以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否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日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桮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炙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贡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徒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其陛,见殿靡虚掩,有小隙,将入。倏然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者。先生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家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于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趣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

“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逢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练习题】

一、画出下列句子中表示人称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作简明译释。 1.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 ) 2.卿言甚副吾意( ) 3.愚无所用其技矣( ) 4.女鬼邪,抑人邪( ) 5.大王在,胡不跪( ) 6.官军不敢犯孤境( ) 7.尔何物狂夫( ) 8.小人中山布衣也( ) 9.君义士也( )

10.吾辈亦鲜遇之( ) 11.予当死之矣( ) 12.子所见女鬼者( ) 13.若习饮之,故无异( ) 14.老朽何功之有( ) 15.余岂好货贾哉( )

二、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写出和它相通的字。 1.海阳亡是公,高士也( ) 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 3.二叟相见大说( ) 4.然敝庐颇畜薄酿( )

5.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 ) 6.翼日,先生复要公饮( ) 7.不觉以酩酊醉矣( ) 8.薄莫,先生酒解( )

9.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 ) 10.遂属老妻护公( )

11.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 )

12.先生欲投村落辟焉,而人皆弗之内( )

13.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 ) 14.先生卒惊,还走宇下( ) 15.得无缢妇为之与( ) 16.于电光下孰视之( ) 17.若有奇冤而无所者( ) 18.先生冯驴伏( ) 19.质明始霁,罢甚( ) 20.欲蚤至山中,不敢息( ) 21.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 ) 22.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 ) 23.案剑目,声如乳虎( ) 24.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 )

25.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 ) 26.先生趣而前( ) 27.不者,时不逮矣( ) 28.涂经乡所入兰若( )

29.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 ) 30.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 31.辍耕坐陇上( )

32.及反,亡是公犹未醒( ) 33.又然艾灸之( ) 34.不索直而去(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作简要解释。 1.不欲与俗人齿( ) 2.人以达士目之( ) 3.公素善先生( ) 4.延邻医脉之( )

5.微司命,孰能生之( ) 6.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 7.先生然之( )

8.苟能活之,何爱此身( ) 9.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 10.洞烛殿堂( ) 11.其欲血孤刀乎( ) 12.履流石,涉溪涧( )

13.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 ) 14.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 ) 15.杀鸡为黍以食之( ) 16.予当死之矣( ) 17.吾家世业医( )

四、用现代汉语译释下列句子里的凝固结构。 1.虽然,终当有以活之( ) 2.孰若冒死以救之( ) 3.从者无虑数十骑( )

4.然则,君义士也( ) 5.病者孰与君少长( )

6.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 )

五、用曲线画出下列句中的文言特殊句法结构,并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3.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 4.先生不亦惑乎?

5.此寺,吾之所遇鬼也。 6.老朽何功之有? 7.何以金帛为?

8.若何为者也?奚自? 9.得无缢妇为之与? 10.无乃不可乎!

11.家无可遣者,奈之何! 12.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 13.朝廷数授以官,不拜。 14.是非疾也,困于酒耳。

六、下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时间词语,请注明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词语。 1.期年( ) 2.朔( ) 3.望( ) 4.晦( ) 5.今者( ) 6.中夜( ) 7.夜阑( ) 8.翼日( ) 9.薄莫( ) 10.未几( ) 11.曩昔( ) 12.旋( ) 13.俄( ) 14.已而( ) 15.质明( ) 16.逾午( ) 17.斯须( ) 18.尔来( ) 19.少顷( ) 20.寻( ) 21.旦日( ) 22.侵晨( ) 23.无何( ) 24.须臾( ) 25.兼旬( )

32.老子

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

古义:老人。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33.鞠躬 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②恭敬地、谨慎地。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34.小生

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古义:青年人。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小石潭记》) 35.虽然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36.一毛 今义:一角钱。

古义:①一根小草。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一根汗毛。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 37.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

古义:松懈、轻忽。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38.口舌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古义:口和舌,指说话。如: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39.不好 今义:坏。

古义:不美。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40.丈人 今义:岳父。

古义:①老人。如:汉夫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②长辈。如: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41.风流

今义:①生活浪漫放荡,②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①杰出,英俊。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

怀古迹》)

42.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拿着。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43.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扩大。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44.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45.妖怪

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

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论》)

46.有意

今义:故意,居心。

古义:①愿意。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47.地方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如:??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

②土地方圆。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48.山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如: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 49.不避 今义:不躲开。

古义:不亚于、不次于。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50.人情

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

古义:人民的普遍情况。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51.把握

今义:抓住(抽象的事物),成功的可靠性。

古义:手掌内。如:其为物轻身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论贵粟疏》)

52.县官

今义:知县、县令。

古义:朝廷。如: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论贵粟疏》) 53.致意

今义:表示问候。

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54.反复 今义:重复。

古义:①扭转形势。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②书信往返。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

司马谏议书》)

55.从容

今义:不慌不忙。

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 原列传》)

56.慷慨 今义:大方。

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57.便宜

今义:物品价格低。

古义:有利和应该做的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 58.无赖

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①胡作非为。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邻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②活泼好玩。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59.故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60.南面 今义:南边。

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61.老大

今义:长兄,长子,船老大。

古义:年龄大。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62.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①可爱。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值得同情。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63.小子

今义: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

古义:小孩子(有贬义)。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64.逢迎

今义:奉承、拍马。

古义:迎接。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65.斗争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

古义:吵闹、打架。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 66.同志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徐光启《甘薯疏序》) 67.活人

今义:活着的人。

古义:养活人。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徐光启《甘薯疏序》) 68.于是

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在此。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69.中心

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70.中间 今义:当中。

古义:当中夹杂着。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71.束手 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72.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3.行为 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74.父兄

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古义:有时单指兄。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75.赤子 今义:小孩子。

古义:①百姓。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方腊起义》)

②初生婴儿。如:赤子之心。(《孟子·离娄》) 76.以为 今义:认为。

古义:把??当作。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77.可以 今义:能够。

古义:可以凭借。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78.从而 今义:连词。

古义:跟随并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79.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80.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81.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祖辈和父辈。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尽寸之地。(《六国论》) 82.会计

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83.不必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84.作文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义:写文章。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5.以往 今义:从前。

古义:从这里开始,如:向那里??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6.感激

今义:深深地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87.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88.智力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89.前进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0.弟兄

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

古义:有时单指兄。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七、7种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有八种。 1.用“??者??也”表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用“??,??也”表判断。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3.用“??者,??”表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2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