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器鉴赏

更新时间:2023-09-15 18:30: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中国古代铜器鉴赏

(一)商周青铜器的鉴赏

青铜,是红铜与铅、锡、镍等金属元素,按一定比例化合而成的合金,被称为铅青铜、锡青铜、铅锡青铜、镍青铜。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天然铜,在西亚的伊拉克、伊朗曾经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原始人拥有的天然铜质装饰品。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出土的两件铜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出土的青铜小刀,可以视

为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前奏曲。大约四千年前,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多次发现了青铜和红铜冷锻或冶铸的生产工具与装饰品,有刀、斧、凿、匕、锥、钻头、指环、镜等器件。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青

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出土遗物有爵、铃、戈、镞、戚、刀、锥、鱼钩等,不但有生产工具,还有兵器、乐器。据对铜爵合金成分的测定,其中含铜92%、锡7%,属锡青铜。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历经夏、

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兴盛了大约一千五百年,尤其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达到了顶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闪闪发光。

商周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按其用途和性质归类,可分为农具、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和杂器等类别。

青铜农具主要有耒、耜、铲、钁、锛、锸、锄、镰等。青铜耒是头部分叉的开沟掘土器,目前仅见一件西周时期的耒。青铜耜是曲柄的起土器,早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木耜、骨耜,青铜耜在商代晚期出现,耜头较长,越

往后,耜头越加变短变小。青铜铲是铲土、除草、碎土的器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石铲、骨铲,有椭圆銎、方肩、宽刃的铲和长方銎、斜肩、狭刃的铲两种形状。青铜钁是起土、锄草的大锄头,商代早期开始出现,呈长条形、双

面刃。青铜锛用于开荒,形制由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发展而来,单面刃。青铜锸是插地起土、开沟做垅的农具,形似现在的锹。青铜锄,用作锄草、间苗和碎土,最早出现于西周。青铜镰是收割用的农具,见于西周和春秋时期。

青铜工具有斧、斤、凿、锯等。斧用于砍伐,

在西周又被称为镈,双面刃,分平刃和圆刃两种,圆刃者为手工业专用。始于商代的青铜斤也是砍伐工具,双面刃,銎部安装曲柄。青铜

凿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体细长,上宽下窄,有尖刃、弧刃和平刃三种形式,二里头文化时期便已使用。青铜锯是切割工具,始自商代,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锯和蚌锯,形体狭长似刀,柄部较短。

青铜兵器有戈、戟、矛、铍、钺、戚、刀、剑、匕首、弩机等。青铜戈,又称勾兵,用以钩杀。青铜戟是一种既可刺击又可勾杀的具有双重功能的兵器,多数为戈与矛的合体,而戈与刀的合体到西周时才出现。青铜矛、铍是用于冲刺的兵器,商代早期的矛,刃部较窄,晚期以后多阔刃,到了春秋中、晚期又多狭刃,且有血槽。青铜钺、戚的外形似斧,属同一类兵器,只是大小有别,大者为钺,小者是戚。钺,类似权仗,是象征权力的兵器;戚除了是执法的刑具外,还是乐舞时的道具,古人“朱干玉戚以舞”。 青铜刀用作砍杀,春秋晚期被剑取代,形制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青铜剑在西周时已然成熟,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是其最盛行的时代,曾以所佩之剑长短轻重之不同,表示地位身份的差异。青铜匕首,形似短剑,近身刺杀用,“荆轲

刺秦王,图穷匕首见”便是实例。青铜弩机是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常与强弓结合使用,最早发现于春秋晚期的楚国地区。

青铜饪食器有鼎、鬲、簋、盨、簠、敦、豆、铺、盂、盆等。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牺牲

祭祀和燕亨等多种用途,从新石器时期的陶鼎演化而来,最早见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遗址,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时期,按其外形的不同分圆鼎、方鼎、鬲鼎、扁足鼎等。青铜鬲是炊粥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呈大口、袋形腹;商代晚期以后,袋腹蜕化,成为盛粥器。青铜簋用以盛放煮熟的食物,商代早期初现,晚期以后数量大增,有圈足簋、四耳簋、四足簋、三足簋、侈口簋等多种形制;西周时期新出现了方座簋、高足簋、四耳簋和四耳方座簋,所谓方座簋,就是将簋体与方禁连铸在一起,西周早期最为流行,1978年陕西省扶风齐村出土的西周厉王(害夫)簋,便是著名的方座簋,通高59厘米,

口径4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商周青铜簋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侈口方唇,两耳铸成透雕的龙首形,颈部及圈足饰连续的兽体卷曲纹,腹

部和禁壁饰直条纹,禁面饰分解式变形兽面纹,内底铸有124字的铭文,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所作的一篇祝词。青铜盨是盛放饭食的用器,

体呈椭方形,敛口、鼓腹、双耳、圈足、有盖,西周中期始见,晚期流行,春秋初年已完全消失。在祭祀和宴飨时,青铜簠用于盛放饭食,盖与器体形似长方,大小完全一致,西周早期

出现,流行于西周末春秋初。青铜敦是盛食器,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是鼎与簋的结合,始于春秋中期,盛行到战国晚期。青铜豆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商代晚期开始使用,盛行于春秋战国。

青铜酒器有爵、角、觚、觯、饮壶、杯、斝、尊、壶、卣、方彝、觥等。青铜爵用于煮酒或温酒,杯体前有流槽,侧有把手,下承三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角、觚、觯、饮壶、杯等均是饮酒器。角,形似爵而无流,具两翼如尾者,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西周中晚期消失;觚是

一种有圈足的喇叭形器物,初见于商代早期,西周时趋向衰落;觯分扁、圆两类,均流行于商代晚期;饮壶以方形或椭方形为多见,流行

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杯,有圆形带把手杯、似觚的无耳杯和椭圆形杯三种。青铜斝、尊、壶、卣、方彝、觥等都是装酒用的容器。斝有

三足和把手,口沿立两柱头,形体随时代而多样变化,商代和西周早期盛行;尊的形体高大,分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其中的鸟兽尊造型独具雕塑艺术成就,器形完全仿照

动物的形态,生动逼真、别具匠心,大象、犀牛、牛、羊、虎、猪、马、雁、凤、麒麟和各种怪兽的模样应有尽有;壶是沿用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的青铜器,如商代的瓠形壶、长颈圆体提梁壶、细长颈圆腹壶和扁壶,西周的扁壶、圆壶、长颈椭方壶,春秋时期则以圆壶、方壶为主,偶见瓠壶;卣分扁体、椭方体、筒形和方形,商代的卣多为扁圆体,部分为圆体卣和方卣,西周的卣以椭圆体为主,并出现鸟兽造型;方彝近似方形,上覆屋顶形盖,体有四条或八条棱脊,圈足底边留有缺口,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到西周中期;觥取鸟兽形状为

盖,底有圈足、三足、四足三种类型,仅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

青铜盥水器是盥洗用具,有盘、匜、鉴、

汲壶、浴缶等。盘、匜用于宴飨前、后洗手礼,一般用匜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盘出现在

商代早期,晚期逐渐流行,敞口、圈足、无耳,西周中期以后的盘腹变浅,增设双耳、流和把

手。匜,形似觥而无盖,流分槽流和管流两种,多见兽形把手,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晚期,流行到春秋时期。鉴是盛水的大盆,除了装水沐浴

外,在铜镜尚未盛行时,还用以盛水照容正衣,春秋中期才开始出现,流行到战国时期。汲壶、浴缶都是汲水、沐浴的用具,形似壶或瓮、罐,流行的时代也较晚,一般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才出现。

青铜乐器有铙、钲、钟、镈、铎、铃、鼓等。铙,似铃而稍大,口部内凹弧形,底部是一中空圆管状的短柄,流行于商代晚期。钲,形体似铙,而比之高大、厚重,流行于商代晚

期。钟,由铙的形制演化而来,分甬钟、纽钟,斜挂的钟被称为甬钟,直悬的钟被称为纽钟,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重要的打击乐器,一般成组

出现。镈是单件打击乐器,状如纽钟,但形体特大,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铎是撞击乐器,似铙,但形体比铙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分车铃、执铃、狗铃,早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便出土有一件单

翼铃。 商周时期是确立人类行为规范的礼制时

代,王、公、侯、伯、子、男不同爵位的奴隶主贵族,不仅佩戴的玉器有区别,而且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青铜礼器的数量和种类各有不同。

常见的青铜礼器有鼎、鬲、簋、觚、爵、觯、饮壶、斝、尊、壶、卣、方彝、觥、盘等。商代早中期的青铜礼器以酒器为主,晚期更是如此,反映了商族先民嗜酒、崇酒习俗的盛行,甚至商王朝的灭亡,与商纣王的饮酒无度不无关系。西周礼器注重饪食器,中期开始出现鼎、簋的组合和编钟制度,在此,鼎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等级秩序的标志,据礼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

簋,士三鼎二簋;编钟一般每组九件至十四件不等,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春秋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西架长748厘米,高265厘

米,南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架编钟,共有铜木结构的钟架一副、钮钟19件、甬钟45件、镈钟1件、挂钟构件56副、演奏工具8件,65件编钟出土时依形体大小和音高为序分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上层三组19件钮钟形体最小,中层是三组33件甬钟,下层二组13件中除西架正中的一件镈钟外,其余都是大型的甬钟,最大的一件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一件钟通高仅20.4厘米,重2.4千克,这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成为世界乐器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夏、商、周时期,人类社会首次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区分,社会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被极少数人所占有,具有先进生产力时代特征的青铜器,自然代表了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成为他们进行祖先宗庙祭祀活动的重要象征物。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少,多数素面,动物纹饰罕见,但被后世视为礼器的青铜爵已然出现。商汤立国

后,青铜器的数量与品种大增,装饰丰富多彩,尤其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全盛。商周时期的政治,把“祀与戎”视为国之大事,青铜器既是宗教的祭器,是沟通神人关系的纽带,又是政权的象征、宗族地位的标志、家国大事永久性的史册,因此,青铜器中的礼器和兵器具有崇高的地位,手工业工匠往往按照贵族的要求,借助于日趋成熟的青铜冶铸技术手段,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竭尽所能地表现尽善尽美的意图,创造出惊天地、动鬼神的外形庄重、气势恢宏、形神俱佳的青铜艺术品,在祭祀祖先亡魂、沟通天地神灵的宗教仪式中发挥作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正是围绕敬天祭祖的主题而展开的。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以动物纹常见,有兽面、龙凤、鸟兽,附以火纹、几何纹等。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饰于器物的腹部、足端和盖面,《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是一只贪食的动物;它又是恶人和贪婪者的别称,《史记·五帝本纪》云:“缙云氏有不才子,

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