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解读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2 14: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号:QMSD/JWC-13-10

授课日期 2013年1月 日 授课班级 12级综合高中、五年制高职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青玉案·元夕 使用教具 电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想象,体悟女性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特点。 2.品读词作,理解词中“那人”的所指和词作的深层含义。 3.学习作品通过渲染、反衬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那人”的寓意,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时应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读诗词,突破难点。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品格操守,才能深究本词的内涵,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其实别有寄托。 理解并掌握反衬的表现手法。学习时应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对“那人”的形象描写,词人是把她放在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塑造的。 教学难点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1.背景材料;2.关于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与综合拓展训练 教学后记

1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青玉案·元夕 一、导入 在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里,有许多慷慨激昂的作品,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但是他的作品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他的豪放激昂的作品固然振奋人心,而婉约含蓄的也同样出色动人,如《青玉案·元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领略这首婉约豪放兼有的著名词作。 二、解题 《青玉案·元夕》写正月十五夜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词题,与内容相关。 三、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在他生活的年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四、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 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凤箫:排箫,这里泛指音乐。 玉壶光转:比喻明月,一说为花灯的一种。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lǚ):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众多妇女中寻找她千百遍。他,文中指女性。度,遍。 蓦(mò)然:突然。 阑珊:零落稀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1)更吹落,星如雨(烟火落时又如东风吹洒满天星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车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香气飘满一路。) (3)笑语盈盈暗香去(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3.思考答问。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答:意象:花(花灯)、星(烟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龙(灯)。营造了一幅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游人如织,美女云集,热闹非凡的画面。 (2)词的下片,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关系? 答:形象:盛装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3)这首词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元宵节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填写表格) 词句 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 借代 表达效果 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以人的欢笑更加衬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东风夜放花千树,视觉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嗅觉 听觉、视觉 比喻 蛾儿雪柳黄金缕,嗅觉、视觉 借代 笑语盈盈暗香去 五、朗读梳理 1.熟读全词。 2.脉络梳理。 这首词上片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的热闹场面;接着写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最后描绘人们彻夜游赏、歌舞欢腾的情景。下片开头,先描绘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即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文章脉络图示如下: 花灯之多(花千树) 烟花之盛(星如雨) 元夕之景 游人之众(香满路) 凤箫声动 歌舞之乐(动转舞) 玉壶光转 现实写照(世人) 鱼龙舞 盛装艳服、笑语盈盈的丽人 元夕之人 反衬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自我写照(词人) 六、链接补充 1.背景材料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2.关于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3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原意是说,为了思念她,人已经变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带,也渐渐地宽了起来。虽然这样,我也决不会感到后悔。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第二教时 一、简析全文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明确: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4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二、重点探究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东风”指春风,“放”字既写出了彩灯被点亮的动态,犹如鲜花开放,也点出了东风化物的功效,笔调极富意趣。“花”指彩灯,喻其色彩之美。“千树”则极言灯之多。“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吹”字上承“东风”,此字颇有妙处,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得出“星如雨”。“星”字喻写焰火的晶亮耀眼。“花千树”“星如雨”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迷人的焰火夜景。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以疏淡的笔致写了对不居繁华,自甘寂寞的意中人的追寻,令人深思。 “众里”指人群之中。一个“寻”字乃下笔着力之处,点出了在人群中急切寻觅的目光和神态。“千百度”犹言千百次,极写寻找次数之多,亦言时间之长,更说明了精神之专注。单看这一句,似乎找到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但作者笔锋一转,一个“蓦然”紧承“寻”字,点出了无意张望中发现了意中人的兴奋心情。“灯火阑珊”指灯火稀疏,并不热闹的地方。这样就把“那人”所处的环境与“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热闹情景形成了对照。同时也把“那人”的孤寂与游人的热烈形成了对比,从两组对照中,充分表现出“那人”不肯随波逐流,宁愿因此而被人冷落的品质。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追寻自己所思所慕的寂寞丽人,实际上在“那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对自己不受重用的愤懑。 三、小结全词 《青玉案·元夕》为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虽寂寞幽独,却不慕繁华,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以下特点。 一是托寓手法。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就是托寓的手法。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品格,寄托自己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二是善于铺陈。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节的景象: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妙手铺排,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三是对比反衬。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 5

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灯火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五、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马雕车(diāo) 蓦然回首(mò) 淡泊(pō) ...B.凤箫声动(xiāo) 笑语盈盈(yíng) 元宵(xiāo) ...C.玉壶光转(zhuàn) 黄金缕(lǚ) 青玉案(àn) ...D.灯火阑珊(shāi) 蛾儿雪柳(é) 稼轩(jià) ...1. B(A.“泊”读bó;C.“转”读zhuǎn;D.“珊”读sh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东风夜放花千树(花儿开满了千树万树)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箫的名称,这里泛指音乐) ..C.蛾儿雪柳黄金缕(此处指以金为饰的雪柳,雪柳有丝绦垂下,故云“黄金缕”) ...D.众里寻他千百度(古代第三人称不分性别,这里指女性) .2.A(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下列对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元宵观灯的盛装女子,仪态娇美、欢声笑语,伴着阵阵香气,从眼前走过。 B.“蛾儿雪柳黄金缕” 用三种当时妇女插戴的装饰物,代指打扮漂亮的观灯女子。 C.以人的欢笑更加衬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D.“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观灯仕女的美丽和可爱,表达了词人的爱慕之情。 3. D(“表达了词人的爱慕之情”表述错误) 4.下列对《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花千树”“星如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元宵节满街花灯,满城焰火之景。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述了有钱人家奢侈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 C.“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表现了彻夜欢娱的热闹景象,“玉壶”指月亮。 D.“东风夜放花千树”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B(“描述了有钱人家奢侈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没有依据) 5.下列对《青玉案·元夕》一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一反作者豪放激昂的风格,显得婉约含蓄,但同样出色动人。 B.作者借“那人”形象曲折地抒发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以及不与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C.整首词描绘了热闹非凡的元宵赏灯情景,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热闹氛围中,欢声不断,内心无比喜悦。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为“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所必经的第三种境界。 5. C(着力渲染节日热闹的气氛,意在反衬“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性格) 6.填空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词以豪放为主,后人常将他与苏轼并提,称作“苏辛”。 (2)“青玉案”是这首词的词牌,“元夕”指元宵/上元节的晚上。 6

六、阅读理解 (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下列对“阑珊”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洁净明亮的样子 B.零落稀疏的样子 C.清晰可见的样子 D.闪烁不定的样子 2.下列对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玉壶般的灯笼光彩转动,夜里的鱼龙也来凑热闹。 B.晶莹的玉壶在月下闪烁,鱼灯龙灯在夜色里舞动。 C.玉壶般皎洁的月光流洒,池中的鱼龙也欢快舞动。 D.玉壶般冰清的月光西移,鱼灯龙灯还在通宵欢舞。 3.下列对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词人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用意不在自己通宵千百次地追寻美人,而是寄托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心态。 B.“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C.词人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D.“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内心的不甘与失落”说法错误)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更吹落,星如雨”写了满天的星星被风吹落,像雨一般纷纷洒下。 C.这首词中描绘的热闹画面体现了词人欢乐的感受。 D.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 (B.“星如雨”意谓焰火纷飞,洒落如雨。星,指焰火。C.“体现了词人欢乐的感受” 说法错误。D.下片开头描绘观灯女子的笑语欢快的热闹情景) 5.写下这首词的韵脚。 答:这首词的韵脚:雨、路、舞、去、度、处。 七、思考回答 1.下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夕之人的?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明确:下片写观灯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写她们的服饰,表现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遗香满路。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作者对心中关切的“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不慕荣华。 2.全词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明确:词的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愈显“那人”的孤高;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 那人”的寂寞孤独、不同流俗。 3.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怀抱”? 7

明确: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花灯之多(花千树) 烟花之盛(星如雨) 元夕之景 游人之众(香满路) 凤箫声动 歌舞之乐(动转舞) 玉壶光转 现实写照(世人) 鱼龙舞 盛装艳服、笑语盈盈的丽人 元夕之人 反衬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自我写照(词人)

8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l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