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9-22 21:15: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

绪论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是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①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④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马政经(主要内容)、科社(核心、指导无产阶级斗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哲的组成) (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唯心)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并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老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培根、洛克、拉美特里)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叔本华 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

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可知论。(荀子)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以完全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不可知论。(休谟、康德)

辩证法: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 形而上学: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

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形式主观,内容客观)

③意识的功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 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2)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空间位置未变;根本性质未变 运动——绝对 静止——相对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和利用事物 割裂运动和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方位性。三维性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空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空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所经历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时空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时空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的联系;实践活动既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又在不断改变历史条件,推动历史发展。

实践的具体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③科学实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依靠实践活动来生存,动物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人依靠自己的活动创造出人类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产生于实践活动之中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①人类世界的基本特:人为性、为人性、组织性。②实践与人类世界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4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特点

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标志着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是不可战胜的;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供了认识世界、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5

①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无条件 绝对的 同一性——有条件 相对的

二者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经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量变) ;

②打碎旧的矛盾统一体的限制,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瓦解,建立起新的矛盾统一体(质变) 。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

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范围或幅度。

6

2、量变与质变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微小、不显著的变化。 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 (2)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的中断。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内——量变 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上——质变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

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 归纳和演绎 个别——一般 分析和综合 局部——整体

抽象和具体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 历史和逻辑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规律的层次性

规律可以根据其范围大小和层次高低区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等类型。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联系:客观性

8

(2)区别 自然规律:

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

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历史性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人工智能的意义:突破了人脑的许多自然局限性;促进意识的发展;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不具备意识中的情感、意志及非理性因素等;没有社会性;缺乏创造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及实践中的主体、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或人类。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人的活动实际指向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的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前者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后者是形而上学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两个特点:A、反映具有摹写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10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 ——

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16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种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7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们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