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重点工程新闻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3-09-02 19: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新闻学概论》

绪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

1.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2.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7.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8.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和活力;

10.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新闻学是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通过对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

广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部分。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起统领作用,为其他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学习新闻理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打好扎实的理论根底,全面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联系实际,重在把握规律。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事实的特点:事实是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二、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首先,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其次,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一个中间环节,即报道。

第三,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发生的”体现了事实在前,新闻在后的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一、真实准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最根本的属性和最基本的特征。

1.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2.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可信;

3.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一是指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

二是指事物的新变动;

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有直接影响。

三、报道及时

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发生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

四、传播公开

新闻必须最迅速、最广泛地面向社会公众,最大限度地为社会闻知,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接受和共享。

第二章新闻真实

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事实是已经发生并且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事实的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2.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基础,依据事实进行报道。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构成新闻要素的“5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整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1.从总体上反映事实: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是真实的,而且它们的总和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2.从整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要求: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事物的状态、特征和本质意义)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1.全面:对事实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完整详尽;以多维度的视角观察事实的各个层面和侧面,做出客观分析,(防止片面性,避免绝对化);从事实的总和以及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实,了解所报道事实在相关事实中所处的地位和特征(防止以偏概全)。

2.客观:报道事实时,一般只作客观描述,如实呈现事物原貌,用事实说话。

3.公正: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信息。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在于尊重事实。

客观性:事实的客观性、新闻实践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报道形式。

倾向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第三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公信力:指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1.虚假新闻的危害:

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使之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2.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

首先,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杜绝、抵制虚假新闻的自觉性;

其次,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再次,完善新闻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的能力。

第三章新闻价值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1.新鲜性

事实在时间上“新进”,在内容上“新鲜”。

2.重要性

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3.显著性

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4.接近性

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5.趣味性

新闻事件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怡情等性质。

——新鲜性必备,其他要素可多可少。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要求:首先,尊重客观事实,不能臆造、拔高或增减事实的新闻价值;其次,重视并努力满足社会与公众的客观需要;再次,重视客观效果的检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

二、呈现

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检验

关键在于新闻文本所报道的事实是否符合社会与公众的需要。

——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不顾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片面突出某个或某些要素;

2.对新闻价值要素非常明显的事实,属于精心选择和呈现。

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1.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2.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3.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多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4.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章新闻事业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业务

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心问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其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1.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济属性)

2.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社会属性)

3.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政治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二、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等,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部分,文化是核心部分。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三、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倡导文明,宣扬道德;刊登广告,服务生活;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性质

1.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3.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二、任务

1.推动经济发展

2.引导人民思想

3.培育社会风尚

4.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树立国家形象,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担负着重要职责。

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1.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2.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组织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

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善于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1.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2.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3.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新闻阅评制度、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和新闻媒体自律制度)

第二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牢固树立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深入宣传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工作部署。

第三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贴近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贴近群众,就是要扎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意义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1.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2.立足于基本国情

3.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4.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5.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四节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1.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把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有机结合起来;

3.讲求宣传的艺术性,把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第六章新闻宣传

第一节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宣传的五要素:

主体。宣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内容。宣传主体用于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事实以及依据事实所阐明的道理和思想,是宣传的“灵魂”。

媒体。宣传内容的载体,宣传出题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形式。宣传主体所采用的手法、传播途径、所使用的具体方式。

对象。宣传内容所指向的目标个人或群体。

(二)宣传的特点

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宣传主体以不同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作用

传播革命真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自身解放而奋斗。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的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广义宣传中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体现新闻特质的那一部分,被称为新闻宣传。

区别: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而进行的宣传,其基础是对事实的真实报道。(二)特点

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新闻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新闻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奋斗。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要求:正确认识中国的实际。

1.正确认识国情

2.注重把握新情况

3.立足于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新闻宣传的组织和动员作用表现在:迅速、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广泛反映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和呼声;及时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事实,积极宣传报道;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反映;对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通过“内参”或新闻报道予以反映和揭露。

第三节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要求: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注意选择那些既含有能证明宣传者自身观点,体现报道者立场倾向,并能对群众产生思想影响的事实材料,又含有群众关心的,对他们来说有益、有用和有趣的最新事实信息。(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学会用辩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实,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完整面貌;

要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对整个新闻宣传作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

第四节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

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二、基本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2.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4.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基本要求

1.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2.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3.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4.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5.讲求传播艺术

6.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

最新事态——新闻舆论的客体。

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产生条件:

要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要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要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形成过程:

酝酿——形成——产生效应。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引导作用。

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祸与福;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1.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2.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首先,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首要任务。

其次,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再次,不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组织重大主题新闻宣传,要注意抓四个着力点:

1.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通过用生动事实说话的方式,着力反映人民群众实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业绩,增强主题宣传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2.善于策划重大主体宣传,将策划的重点地位在以下六个方面: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战略决策的宣传策划;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的宣传策划;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策划;重点工作、重大建设项目的宣传策划;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传策划;重要言论、重要观点的宣传策划。

3.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运用媒体联动的方式,形成新闻报道的合力,增强主题宣传的吸引力。

4.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合理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适时刷新等报道方式,增强主题宣传的感染力。

四、做好典型宣传

1.典型宣传

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同类事物和人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和人物所作的重点报道。特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

2.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做好典型宣传要注意:

一要真实、可信。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用第一手材料说话,用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说话,做到分析准确、评价适当,事迹不编造、经验不作假、思想不拔高。

二要深入挖掘。

深入挖掘典型人物闪光的思想和感人事迹,着力反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典型人物的精神风貌感染人、鼓舞人。

深入挖掘典型事物的新闻宣传价值,揭示它们的示范作用、推广意义,让典型事物的经验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

三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鲜活事例揭示事物本质,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高尚精神。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醒,正确分析,积极引导。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尽快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第一时间报道权威信息,争取舆论导向的“第一落点”,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防止曲解炒作。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特点

传媒体制的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统筹国际国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3坚持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报道和评析事件的真相,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2.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报道新闻。

3.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坚持新闻报道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统一;不断改进文风;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手法。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特征:

公开性。

群众性。(公开性的基础是群众性)

广泛性。

及时性。(新闻报道及时、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约束功能,警示功能,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和管理公共事务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1.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4.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

5.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活动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5.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准确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

(二)科学监督

以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展开新闻监督,找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新闻监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

讲求传播艺术,坚持“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统筹平衡、注重效果。

(三)依法监督

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严格依法办事。

(四)建设性监督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报道,开展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1.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

3.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4.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5.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6.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7.争取执法执纪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1.正确观察、分析问题,注意引导社会热点,区分社会生活中的主流与支流,既大胆揭露和批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又防止人为炒作带来消极影响。秉持理性和负责的精神,以取得建设性的正面效应作为舆论监督的追求目标。

2.坚持理性分析,正确引导。

3.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尊严。(媒体审判)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新闻出版自由及其发展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第二节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1.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2.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3.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1.新闻媒体的创办和运转需要巨额资金。

2.垄断财团和广告公司的大老板凭借充足的财力控制新闻媒体,并利用新闻媒体发表意见、传递信息。

3.新闻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方针和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摆脱不了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影响。(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的观点,又要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的观点。

第十章新闻法治

第一节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1.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指导下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3.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对各类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是公民、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害司法公正和司法秩序

第三节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是依法行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1.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2.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3.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4.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报道不得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隐私权、债权和其他权利。

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的矛盾关系?

首先,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

政治人物的私人财产状况可以公开,其私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不能算作隐私,政府官员家庭成员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私生活也不属于隐私范围。

其次,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新闻媒体可以报道社会知名人士的事业、生活情况,但对其与事业、社会活动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未经允许不能随意公开。

再次,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隐私范围。

正常情况下,媒体要尊重普通人的隐私权,但对其违反法律或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不构成侵害隐私权。

第四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追求两者兼顾的全面效果。(二)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者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学法、懂法、守法:

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进去,绝对禁止使用隐性采访手段;

增强新闻写作者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及相关团体从外部对新闻事业进行的管理;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新闻产品;新闻传播活动;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1.政府行政管理;

2.法律法规管理

3.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1.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2.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3. 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4.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的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报道内容采制、版面语言应用、栏目策划设计。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

1.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2.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3.科学管理,为我所用

第三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机制

1.舆情分析机制

2.调研引导机制

3.调控统筹机制

4.协调互动机制

5.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1.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2.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3.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4.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5.新闻从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1.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2.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3.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十二章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重点)

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建设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第二节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质)

1.理论学习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寓观点与报道事实中

2.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3.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政治素质)

(一)政治意识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二)大局意识

新闻工作关系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增强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的意识。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有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提倡“慎独”,克己奉公,洁身自好,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具有深刻的新闻职业内涵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忠诚敬业(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守责、尽责、负责。

(三)服务人民

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四)廉洁自律

禁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四大公害”。

第四节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1.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2.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3.虚心向群众学习

4.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马工程新闻学,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新闻专业必考课目。

5.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掌握基本的新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熟练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等基本的业务本领;

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殊要求;

了解并掌握新的传播技术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能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贯彻落实“三贴近”的根本途径。

开展调查研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入基层第一线,深入事件最前沿,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社会活动能力

加强自己同群众的思想感情交流,深层次地了解群众心声,准确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的大小的能力。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写作新闻和文艺作品。

(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