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讲 人力资源投资会计

更新时间:2023-09-21 21:25: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讲 人力资源投资会计

第一节 人力资源投资会计概述 一、人力资源投资的含义和特点

人力资源投资是指为了使人力资源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所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源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益。人力资源投资和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有它的一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投资者和收益者的非完全一致性

对于物质资源来说,投资者和受益者是基本一致的。而人力资源的投资者和受益者之间却不存在谁投资谁受益的明确的对应关系。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是这五者的共同投入,也可以是由其中的几个方面甚至在一段时期内由一个方面来承担。但不论投资者是谁,一般说来各方都能从这种投资中受益。如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受教育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家庭和个人增加了收入。

2.投资收益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对人力资源的某些投资不像物质资本的投入一样能够在短时期内便收到明显的效益。对人力资源最初的投资,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如在小学期间的教育投劳,可能需要经过一二十年才能体现出效益来。这就是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滞后性。

但是,人力资源投资在见效后,就能体现出收益的长期性,这与人力资源能够长期使用有关。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废墟中崛起,创造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就与德国长期重视国民教育密切相关。

3.不同方式的人力资源投资存在着效益的差异性

人力资源投资的方式可分为教育培训的投资、卫生保健的投资和迁移流动的投资等。

不同的技资方式,其投资效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投资效益的差异不但表现在所获取的收益的量的方面,而且表现在开始获取收益的时间的早晚和获取收益的持续期的长短方面。

如人力资源流动投资的收益见效就相当快,而卫生保健、教育培训投资的收益则见效较慢。

4.人力资源投资具有高效益性

因为人力资源投资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而人力资本在经济

1

增长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和物质资源的投资相比,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有更高的效益。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在1900~1957年间的物质资源的投务收益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进行的详细的调查和计算,发现在这段时期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是物质资源投资收益率的5倍。

5.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具有递增性

舒尔茨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两类,认为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收益的递增性,即在人力资源上投资得越多,经过一段特定时期后获得的边际收益也将越多,这将克服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创立者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了一个收益递增的产出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这将促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并保证产出的长期增长。在罗默模式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人员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6.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具有多样性

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样的,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够增长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者的体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投资问题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医疗保健投劳和人力资源迁移流动投资。

1.教育投劳的重要性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最主要的方式,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类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主要在于增加人力资源的知识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在职培训则主要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

教育投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舒尔茨在1972年提出,发达国家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美国国民收入的1/5来自物质资本,4/5来自人力资本。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如果让一个国家的所有的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平均提高一年,那么GNP受此影响将在原来预期的水平上提高州;如果教育水平提高的进程持续下去,那么在第二、第三年,教育水平的提高对GNP

2

的增长仍将保持同样的影响,只是在第四年到第六年的3年间,这一影响作用才有所下降,将降为4%。

教育投资使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强调教育立国的日木和德国,其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来源于劳动力素质的快速的大幅度的提高。据国外经济学家的估计,与文盲相比,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能提高108%,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300%。

教育投资能使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将到提高,从而在技人的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能够增加产出量。前苏联的研究结果表明,职工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合理化建议者在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增加6%,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逐年增加60%;而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与没有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龄相同的工人相比,前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数量是后者的5倍。

教育投资导致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还能提高劳动者的独立工作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劳动者能更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技术,掌握新设备,将先进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能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们题,使生产能够正常地进行。

教育投资不论对整个社会还是对受教育者个人来说,投资收益也是很可观的。教育的社会投资收益问题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后面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个人来说,个人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国情普查局发表的“美国教育成就”报告表明,在1992年,拥有硕士、博士等高等学位的人年均收入为48653美元,具有学士学位的人年均收入为32629美元,而只受过中等教育的八年均收入只有18737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高中毕业生都很容易找到工资优厚的稳定的工作,但在90年代,许多服务性行业都要求就业者有大学文凭或受过专业培训。

我国目前的情况也是这样。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主队1999年对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资料表明,就业者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1999年8月份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73.Z%的户主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富裕家庭,52.4%的产生受教育程度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占40.2%;1999年8月份,男女就业者的平均收入分别为761元和588元,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男女就业者的平均收入分别为604元和438元,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男女就业者的平均收入分别为1121元和891元。更能说明问题的是,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MBA班首届毕业生不但在毕业前就被企业一抢而空,而且收人惊人;平均年薪23万元,最高者达83万元。

3

2.卫生保健投资的重要性

卫生保健没开主要是指国家、部门、企业、家庭和个人用于增强人的体质、保障人的健康的投资。

卫生保健投资能够延长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的平均寿命,从而可以增加人的劳动年限,相当于廉价生产出人力资源;它能保持和增强人的体质,对人的后大智力的形成和智力的水平起到有益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它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减少患病率,从而减少由于劳动者患病导致的生产上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卫生保健役资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存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流动投资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流动投资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时所需要支付的一些成本费用。

人力资源总是向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能获取更大的收益的地方流动,这是人力资源流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从家庭或个人的角度出发,流动是一种投资决策,需要考虑投资收益。流动的净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新工作与原工作的收益的差额,也取决于流动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高低。当人力资源从新的工作中可能获取的效用越大、流动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越低,那么原来的工作岗位的效用就越低,人力资源从流动中获得的相对利益就越大,流动的可能性也越大。人力资源为进行流动所发生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

在许多情况下,人力资源流动投资的支出是较小的而可能取得的收益却是相当大的。我国出现的人才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就是人力资源流动投资活动的体现。

人力资源流动投资的结果,不但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收益,也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在国内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单位问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对流出的地域和单位而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对流入的地域和单位来说,因为得到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会为其带来更多的效益。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的流动过程是这一特殊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流入地域和单位增加的效益会大干流出地域和单位的损失,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对总体效益有利。

人力资源流动投资还会导致“外在式智力外流”,即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或奠定学业基础后迁移到其他国家的跨国性的人才流动。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国际间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流动的人才都是发展中国家花费大量的基础教育投资才培养出来的,因此这种流动使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才资源的掠夺。

4

这种“外在式智力外流”,使流入国家获得了大量国外的高层次人才,节省了人才的培养费用,并且有力地提高了本国的科技水平和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外在式智力外流”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据统计,1978-1996年的18年间,我回共有13.5万留学生前往美国,占此期间出国留学生总数的50%。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出国留学毕业后肯定回国工作的人,占44.l%。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78-1996年自费出国留学的13.9万人中,回国者仅有3000人,所占比例不到3%。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有限公司于1998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五所高校随机选取301名大学生就出国留学意向和看法进行调查,结果其中有211名有出国意向,比例超过70%;而这211人中最想去美国者达166人,占3/4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2000年5月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中国的人才始终处在被争夺的一方,每年“科技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时,四分之一的人就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这些都说明了重视人力资源流动投资问题的研究,当前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力资源投资会计的主体

由于人力资源投资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投资,因此以下所讨论的人力资源投资除有特别说明的以外,主要是指教育投资。

人力资源投资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它们都可以成为人力资源投资会计的主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的数据是可以搜集到的,并且可以根据这种投入和相应的产出来计算它们的投资收益率。国家、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的数据也是可以搜集到的,但它们的投资却是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共同对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作用的,很难单独确定它们的投资收益。因此,要计算总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就必须将各方面的投资数据归总。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研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方式来积累人力资本,另一种是不脱产而通过在职培训、在岗训练的“边干边学”的方式来积累人力资本。

正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形成,因此要归总人力资源投资的数据,还应将学校作为人力资源投资会计的主体。

学校是利用各方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来促成人力资本形成的主体,它是介于学生个人、家庭和企业、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它最容易获得来自各方的人力资源投资的综合数据;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0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