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一)

更新时间:2023-12-11 19:15:01 阅读量: 观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音乐之声》观后感作文

[《音乐之声》观后感作文] 《音乐之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作文。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初中三年级作文《《音乐之声》观后感作文》。 ◆分享好文◆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初一:么么哒子不语

篇二:《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有幸观赏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感受了那美妙的音乐和美好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人们积极向上的感情让我深受触动,对片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玛利亚是一位来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舰长一家做家庭教师。而玛利亚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捣蛋鬼,并用心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使孩子们从心理逐渐接受了她,继而喜欢上了她。玛利亚以她的热情、宽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赢得了孩子们与上校的爱,从而变得不平凡起来。

起初来到舰长家里时,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逆反情绪,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但是玛利亚并没有怪孩子们,她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玛瑞亚克服了重重艰苦,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她引导、关心、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哆、来、咪”学起,直到排练歌曲。孩子们试她为教师,更把她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己。

《哆来咪》是玛丽亚教孩子们学会唱歌时所唱的第一首歌曲,不同的童声效果在他们的歌唱中分别表现出来,加上孩子们童趣的载歌载舞的气氛场面,更有了百老汇音乐剧歌与舞相结合的表演特点。音乐剧和歌舞片是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结合所带来的特征。歌舞片是好莱坞梦幻和神话的一种最典型的体现和载体,它也是有声电影时代开始后带给观众的一个新的电影种类。从那时起,歌舞片在好莱坞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电影中印象很深的一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竟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上校怒不可遏,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相当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让观众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

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他们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风趣。特别是那一首《孤独的牧羊人》,俏皮、欢快,充满生活的热情,用音符轻轻拽出观者会心的微笑!眼前仿佛又见那丑丑的小木偶在几个快乐的孩子的小手里笨拙的跳舞。

孩子童心可鉴 ,孩子们跟随母亲一般爱心的玛利亚,唱在高山,唱在原野,唱在家园,唱在心灵。在生动的自谱歌声中,家教玛丽娅与新家的孩子们心心相映着。同时与要将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里的男爵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就知道男爵夫人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了,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玛利亚是一位成功的教师,还取决于她的多才多艺。她能歌善舞,会裁剪,会爬树,还会厨艺。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让男爵夫人自惭形秽,主动退出。

这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舰长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接受纳粹的安排,在舰长眼里是绝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绝,他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便会受到伤害,于是舰长决定带全家逃走。即将离开祖国的那个晚上,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舰长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这首“雪绒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第二段,舰长已经哽咽,无法继续,在玛利亚的带动下,尽管会场处在纳粹分子的监视下,全场奥地利观众还是和舰长一起高声唱起了《雪绒花》——“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开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保佑我的祖国??”歌声荡气回肠——是的,大家会分享此爱,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音乐之声》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其音乐创作在人物性格与情节推动中的强烈作用,使戏剧冲突凸现张力,而其中,音乐形象分明,特征显著,人物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与非正义和法西斯的对抗主题,强化了可看性,提升了主题思想意义,而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发展和升华,正义和道德的崇高被更广泛地接受和流传。电影中优美的自然景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爱的孩子,感人的爱情,博大深厚的民族感情,以及出色的电影音乐,使得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价,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成龙曾给这部影片以很高的评价:“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得到放松。”

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欢乐、感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我的心也常常跟着音乐起伏,回味那乐曲,仍然会被剧中所蕴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而感动。

篇三:《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2010-13 高腾飞 201001101705

这个电影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观赏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诗歌般的音乐、音乐般的语言,倾诉和展示着那些来自于七十年前一个遥远国度的人们对爱的表达:长者对晚辈,孩子对父母,子民对祖国,人类对自然,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谐的爱意。在剧中,施奈德夫人这样慨述:“爱情的经典,全在于共同面对困境时的无惧。实际上所有的爱无不如此,面临危难的拼搏力量能够轻易地显示出爱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谛。”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无论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温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些动人的音乐,影片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从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赏的影片,现在我就里面的音乐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乐之声》,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了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绵延的阿尔卑斯山,高远的天空,而且似乎闻到了空气里阳光的气息。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声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歌唱者的那种快乐和陶醉。在特拉普舰长外出的那段时间里,玛利亚把这首美丽的歌曲教给孩子们,作为他们送给男爵夫人的礼物。特拉普舰长听到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之后,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那冰冻了不知多久的心也开始悄悄融化。这首歌里的快乐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也让特拉普舰长明白了玛利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是什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知道玛利亚是无可取代的,他也开始改变他独断专行的习惯。

其次就是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这是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时发现,从没唱过歌的孩子们一下子很难学会,她就把七个音符和谐音字联系在一起,编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们马上就学会了。这是一首很轻松很欢快的歌曲。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正是玛利亚的这首歌首先唤起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进而对生活的热爱。

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里开始有了音乐的陪伴。

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他们全家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向祖国和人民道别,那个场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许别离的伤感,使这首歌有了另一番韵味,不变的是,它仍然那么让人感动。

特拉普舰长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绒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当特拉普舰长受孩子们和玛利亚的请求开始演唱这首歌时,那种对故土和对祖国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平常的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冷漠荡然无存。从他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温情、敏感的特拉普舰长。原来高大威严的他,内心里也有这么多柔软的地方,他对祖国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让人感动。特别是他在音乐会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愿意背叛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他决定带领全家逃出奥地利,临别之际,他唱了这首歌。他通过这首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深深的不舍,同时也借这首歌表达自己对德国统治的强烈反抗。唱到一半时,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玛利亚接着唱了下去。他们全家也一起唱了起来,而且带动全场的人唱起来。那深情的歌声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演奏的是那么的轻松愉快,那舞台上跳动的绵羊木偶就是孩子们和我心中一样的欢快心情。

影片通过这些音乐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优美的音乐之声中,我们在音乐声中去欣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感情,轻松,自然。

这部影片把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温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

这是一部将音乐融入于影片的成功典范,因为音乐,将影片所要表达那些对国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不许要太多的笔墨描摹就深入人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感召精神和思想的表达,音乐无处不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0k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