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 - 地理要点解读(转换修正版)

更新时间:2024-05-24 23: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〇〇九年十月

1

前 言

《2010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以下简称《解 读》)是在《2009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的基础上 修订完成的,是与《2010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以下 简称《考纲》)配套使用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解读》面向 全体高中学生,旨在帮助高中教师与学生理解《考纲》,对高中教学加 以积极的影响,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高中新课程,促进高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解读》所要“解读”的不只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更重 要的是要体现建立这一考试制度的目的和任务——回归基础教育的本 源,构建一个衡量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体 系。因此,《解读》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特别注重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 特别注重训练能力层级和难度的梯度分布。

《解读》大体上分为考试目标、复习要点、学法指导、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和综合测试等五个板块,各板块的内容依据《考纲》和高中教 材的必修学分模块编写。由于各学科特点的不同,编写体例也根据需要 做了些小调整。

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也有 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欢迎来自各个方面,特别是高中师生的建 设性的意见。当然,《解读》也要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才不会停下 不断完善的脚步。

《2010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专家组

2010 年 10 月

2

目录

必修Ⅰ ............................................................................................................................................. 4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 4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9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1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4 必修Ⅱ ........................................................................................................................................... 28 第一章

第二章

人口与环境 ....................................................................................................... 28 城市与环境 .................................................................................................... 33 区域产业活动 .................................................................................................. 38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三章

第四章

44 必修Ⅲ ........................................................................................................................................... 48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48 区域可持续发展 ............................................................................................ 5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 59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地理) ............................................................... 64

3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目标】

1.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 天体系统及层次 太阳系概况 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 特殊的行星 能够举例说出天体系统及层次 能够说出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能力要求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能力要求 能够描述太阳辐射的概况,说明和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 考点 能力要求 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 和识别。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自转 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公转运动图 上标注和识别。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 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能力要求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知识整合】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 示:

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宇宙 环境 自身 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形成大气层 安全的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

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

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 11 年。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 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 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1)自转 3600,23 时 56 分 4 秒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

上空看呈顺时针。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

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 小时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他各点均相等, 位于近日点(1 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 0点(7 月初)时速度慢。 为 15/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

4.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 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 1—1—1 所示:

图 1-1-1

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方时为 12 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具体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3.21---9.23)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半年(9.23---3.21)

6

春分日与秋分日 赤道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夜等长 全年昼夜等分 6.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7.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考点解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 面

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地球的宇宙环境

【例 1】作为我国对月球实施无人探测的第二阶段任务,“嫦娥二叵”卫星预计在

2011 年前发射。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是围绕下列哪颗行星运转

A.土星

B. 地球 C.火星 D.金星

说明:该题为容易题,能力层级为识记。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及层次,考生要掌握地 月系的结构,即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答案:B。

(2)月球表面温度白天超过 120 摄氏度,晚上降到-180 摄氏度。其昼夜温差远大于地 球,主要原因是月球

A.距离太阳近 B.体积和质量大 C.没有大气 D.黄赤交角的影响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和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考生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不日常生活的联系。答案: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是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地

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2.地球的运动

【例 2】图 1-1-2 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

(1)写出地球公转至下列位置时的节气: 甲

,丁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识记。

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考生要掌握地

图 1-1-2

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答案:春分 冬至。

(2)地球位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中

甲位置时,若晨线正好与 90°E 重合, 则东经 120° 的地方时为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

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对晨昏线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地方时、区时的计 算。当晨线正好不 90°E 重合时,则 90°E 经线地方时为 6:00,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答案: 8 时。

【达标练习】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从而使地球 A.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B.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C.有适宜的温度 D.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图 1-1-3 为某一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 此河 流位于

A.南半球

B.北半球 D.回归线上

C.赤道上

图 1-1-3

3.太阳黑子出现在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内部

4.目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8

A. 岩浆的比重不同

C.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5.读图 1-1-4,回答下列问题。

D. 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 各层的厚度不同

C

.

(1)A 点在 B 点的

_ 向,图中 AC 方线是___(晨、昏)线

___。 _ 。

(2)B 点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4)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 上海昼比夜_ __。

附近(近日点或远日点),

图 1—1--4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试目标】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点 能力要求 能够识别、描述常见的矿物如铁矿、石油、天然气的基本存在形 式,并举例说明 能够识别、描述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 表性岩石 能够运用文字、图像等解释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之间的转化 常见的矿物 常见的岩石 地壳的物质循环

2.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能力要求 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 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联系所学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解释具体的地理现象 通过比较、概括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 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9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3.大气环境 考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 能力要求 能够识别、描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 主要特点 能够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 和现象。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 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 理问题 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 图像等进行表述 知道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的地理原理,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分析南亚季风区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应用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东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大气活动中心与 季风环流 冷、暖气团和 冷、暖锋面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 与天气 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面的概念,并对成因、分布及运动变化规律 等有理性认识 应用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

4.水循环与洋流 考点 水循环 能力要求 能够识别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应用洋流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联系所学的地理概 念,解释、论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知识整合】

10

1.物质循环

图 1-2-1

2.板块构造学说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 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3.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

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

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流水作用 (季风区典型) 风力作用 (西北地区典型)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举 例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黄土高原、沙丘 4.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高度 地面到 12 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特点 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 此层 11

平流层 高层大气 12 千米到 50 千米 50 千米以上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气流稳定,有利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5.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

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 1-2-2 或图 1-2-3 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 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图 1—2--2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大气中的臭氧能够大量吸收紫外光;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水汽、云

和浮尘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 直接吸收部分红外光。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 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 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这就是大气 对地面所起到的保温作用。

6.热力环流

图 1—2--4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

7.大气水平运动――风

12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 风

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8.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 1-2-5 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 1-2-6 所示。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 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 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气候特征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 少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地中海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9.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 地区 季节 冬季 东亚 夏季 东南季风 风向 西北季风 形成原因 特征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高温多雨

13

10.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 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

冷锋 与

云致雨。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 风或沙暴天 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 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春、夏

暖锋

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与 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中心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举例 台风、飓风 伏旱

图 1-2--7

11.洋流

关于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 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从高纬流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流者为暖 流。

1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 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 影响。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 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考点解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根据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 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 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例 1】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 1-2-8),其中字母 A 代表岩浆。回答下列问

题:

(1) 字母 B、C、D 代表的三大类岩石名称是:

B

,C ,D (2) 石灰岩经过过程③

作用成为大理岩 。

图 1-2-8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的转化

答案:(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 变质。

2.地球表面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 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外力 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加以说明。

【例 2】读图 1-2-9,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看:A 为

图 1-2-9

,B 为

15

从地质构造看:A 是 ,B 是 。

(2)A 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B 处地形的形成原因 是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关系,外力作用

不地形的关系。答案:(1)谷地 山岭 背斜 向斜 (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 力侵蚀成谷地向斜内部岩石受挤压,坚硬,容易被侵蚀。

3.大气环境

①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

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例 3】读图 1-2-10,完成(1)~(2)题。

图 1-2-10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

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答案:(1)D (2)C。

②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

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 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16

【例 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图 1-2-11 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图 1-2-11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分析 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B 图中夜晚山顶散热快,山谷散热慢,吹山风。答案:B。

③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 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 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比较好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中 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

【例 5】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 1-2-1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2)图中 C 处盛行 区洋流呈

(1、7)月。 季风, 此时北印度洋海

时针方向流动。

(3)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图 1-2-12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规律。 答案:(1)7

(2)西南 顺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

④ 常见天气系统

“考纲”所要求的天气系统简易天气图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 (气旋)、高压(反气旋),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如寒潮、台风。

【例 6】图 1-2-13 为四幅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1)天气系统的名称:A

(2)能够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有 母)。

,B ,C 、 ,D 、 (填字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和天气的基本原 理。答案:(1)反气旋 气旋

冷锋 暖锋 (2)B C D。

4.水循环与洋流

①水循环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

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 径流、水汽输送等。

【例 7】读水循环示意图(图 1-2-14),该示意图中四个箭头共同表示的水循环是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图 1-2-14 C.海陆间循环

D.地表水与地下水间循环

说明:该题为容易题,能力层级为识记。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空间范围和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答案:C。 ②洋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考查的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通过阅 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 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 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例 8】 读图 1-2-15,回答(1)-(2)题。

23°26′N

(1)有关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0

23°26′S

18

图 1-2-15

A.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中低纬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C.南纬 3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了西风漂流

D.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①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③利于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海水净化速度

④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渔场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答案:(1)C (2)B。

【达标练习】

读图 1-2-16,完成 1-2 题。

图 1-2-16

1.图 1-2-16 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3.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 A. 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 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19

C. 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

D.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读图 1-2-17,完成 5-6 题。

4.图示 a、b、c、d 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5.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

A.山岭 B.褶皱 C.断层 D.隆起

图 1-2-17

6.图 1-2-18 为某区域图,关于图中洋流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暖流 B.南半球的寒流 C.

由低纬流向高纬 D.

有增温增湿作用

7. 图 1—2—19 为 “水循环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图 1-2-18

C.

图 1—2—19

(2)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3)人类可以通过改造 循环。

(环节)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为人类服务。

8.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读图 1—2--20,回答下列问题。

20

图 1—2--20

(1)若图 1—2--23 表示一天中某时段的气流运动,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常见于 天、夜晚)。该气流运动产生的原因是 (白

(2)若图 1—2--23 表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则所代表的典型季 节是 ,其风向是 。

9. 读图 1—2--21,完成下列问题。

(1)A、B 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 图

__,表示暖锋的是___

___。

(2)A、B 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 _。

(3)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图 __,表示暖气团的小写字母是 _(A、B)所示的天气系统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___。

(4)A 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___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试目标】

考点 能力要求 能够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 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判断、归纳等方法分析自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运用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对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进行区 分,说出主要自然带的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 用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知识整合】

21

1.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关系: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图 1—3—1 所示)。

气候

水文

土壤 地貌 图 1—3--1

生物(植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陆地自然带 基本类型 热带雨林带、 森林自然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半湿润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等 分 布 湿润、 草原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冰原、苔原带 半湿润、 半干旱地区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寒带自然带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 北部

【考点解析】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 1】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 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c.③④

D.①②

22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A.①④ B.②③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

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于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答案:D。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 (经度地带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形成基础 热量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分布规律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 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 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 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例 2】.读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 1—3—2),回答有关问题。

图 1—3—2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 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 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 表现得最典型。

23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和对主要陆

地自然带及其分布进行解释、区分。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2)经度,水分,中。

【达标练习】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下列叙述中符合大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分布

B.乘火车从广州到北京看到的沿途植被变

C.沿陇海、兰新铁路线自然带的分布 D.从地中海沿岸到波罗的海沿岸植被的变 化

3.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C.深刻影响着人类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

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们湖南景观相符的是 A.地表

河流多,且为外流河 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B.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强烈 C.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目标】

考点 能力要求 运用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基本原理,论证 或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运用具体案例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理 24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性认识 运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基本原理, 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 理解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知识整合】

1.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 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 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 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的变化及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现在变暖。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影响:导致生态 系统调整;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危害人类的健康。

3.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 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地质灾害)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 石流等。所以,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考点解析】

1.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公路为主 铁路为辅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其他地区密度低 弯曲程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 的选择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成本高, 难度大 地势相对和缓 地势陡峻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 求,迂回前进 特 点 交通运输线路 原 的分布 因 交通线的延伸 方向 线路总长度长

25

【例 1】图 1-4-1 为某地区公路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 1-4-1

(1)该地区计划修建 B 镇到 A 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路线方案中,_____较合理,理 由是 _ 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区在修建公路时应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亝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答案:(1)②

该方案的路线虽长,但沿途地势帄坦,不穿过山地,工程难度小 ;

建桥等自然因素。

(2)山区在修建公路时应考虑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考虑线路的长短、坡度的大小,少过 河

2.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 加剧的作用。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 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 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视。

【例 2】读图 1-4-2,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26

图 1-4-2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的地区建设的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

。为防止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 ,治理措施是 ,治理措施是

。 。

。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 于庞大的 压力和 短缺所造成的。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综合运用。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 三 北防护林 (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侵蚀作用强烈植树种草 (4)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综合治理,减少废气排放量 (5)环境问题

人口 资源。

【达标练习】

1.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图 1-4-3 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图 1-4-3

2.洪涝灾害频发,除了自然原因外,还与人类活动有关。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会引发 或加剧洪涝灾害的是 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 .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

3.2007 年 12 月 3 日至 14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读下图回答问题。

27

图 1-4-4

(1)全球变暖将导致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面是科学家的一些预测:科学家预测之 一: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科学家预测之二:全球洪水、火 灾等发生次数在一些地区将增加。请你就以下两方面内容作出预测并陈述理由:

①中纬度雪线海拔高度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 。

②世界农作物产量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2)图中年轮指数曲线表明全球气温变化是 上升的,从虚线的变化特点可以推想 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是 (填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的原 因主要是 。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考试目标】

考 点 能力要求 能根据相关人口统计资料说明人口增长过程及地区差异 能区分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分析其特点 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理解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含义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8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域文化与人口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知识整合】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人口 增长模式 高 高 极低 短 传统型人口 增长模式 高 高 较低 有所延长 极为缓慢 热带原始森林 等地区的落后 民族 “高—低—高” 模式 “低—低—低” 模式 特 (过渡型) 高 低 高 继续延长 快速增长 (现代型) 低 低 低 进一步延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 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瑞典等)和部分 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均寿命 人口增长 点 分布 较落后的发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 展中国家或 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 地区 亚、肯尼亚等)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 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 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 的现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是发达 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 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29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迁移到富 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 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5.地域文化与人口

①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 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②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考点解析】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通过比较世界上不同的增长模式,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从而理解 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分布的因素。

【例 1】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总人口(万人) 0~14 岁(%) 15~64 岁(%) 65 岁及以上(%) 1982 年 35 35.27 58.36 6.37 1990 年 167 14.63 83.15 2.22 2000 年 701 8.5 90.39 1.11

(1)该城市自 1982 年至 2000 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不人口增长类 型,人口迁秱相关知识,考查人口增长的原因。答案:(1)D ( 2)B。

30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的区别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 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 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例 2】1991 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 7 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据此 完成(1)-(2)题。

(1)报告中所指的“7 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A.人口合理容量

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B.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2)为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开发新能源 C.控D.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理解。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

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A

( 2)B。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通过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具体实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

【例 3】图 2—1—1 是“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模式图(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 入或迁出的方向),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 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将图中字母与所代表的大洲画线连接。

A.

大洋洲

31

图 2—1—1

B.

非洲 欧洲 拉丁美洲

C.

D.

(3)D 地区“二战”后成为人口迁入区的主要原因是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简单应用。主要考查边界及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答案:(1)两个箭头都指向“北美”;(2)A-拉丁美洲

B-大洋洲 C

-非洲 D-欧洲 (3)经济发达,但是人口老化,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达标练习】

图 2-1-2 为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亜率变化图,图 2-1-3 为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

题。 读图回答 1-2

图 2-1-2

图 2-1-3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0%或≥65 岁的人口达 7%,则可 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 年以前

B.1990-2000 年之间 C.2000-2004 年之间 D.2004 年以后

3. 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

B.资源 C.科技水平 D.生产能力 D.生产力发展水平

4.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生物学规律

B.上层建筑 C.医疗卫生条件

图 2-1-4 为模拟人口迁秱示意图,读图完成 5~6 题。

32

5.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C.④⑤

B.③④ D.②⑤

6.与 P、Q 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中国、澳大利亚 B.墨西哥、中国 C.墨西哥、美国 D.美国、澳大利亚

7.读“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以及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 2-1-5

国家 韩国 尼加拉瓜 中国

出生率(%) 1.5 3.7 1.71 死亡率(%) 0.6 0.6 0.66 自然增长率(%) 0.9 3.1 1.05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 ___,其计算方法是_ (2)A 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_ _。

__,属于_ __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是_ __ (填字母)。

(4)对照表中的数据,韩国、尼加拉瓜、中国分别处于图中_ __、___、_ __ (填字母) 阶段。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考试目标】

33

能力要求

城市区位分析 掌握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学会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 行城市区位选择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理解城市功能分区,能运用所学原理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图中进行 功能分区选择 能概括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服务等级的关系 能对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其意义进行解释说明 能解释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能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化问题提出合理化建 议 能分析主要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 中心地理论 城市化及其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

【知识整合】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 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 商业贸易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 (班加罗尔)等。

2.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分区

名称 住宅区 占地比重 是城市用地最广泛 的形式 占用城市用地面积 的一小部分 区位特点 其他特征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 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城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 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 侧或街角路口处 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 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的一 部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 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 沿交通干线分布 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

34

3.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

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等级 高 低 服务范围 大 小 数量 少 多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远 近 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高级 低级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 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

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5.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 国家 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 因 工业化早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 区的自然环境;②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③城市的生产 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④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影 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市功能分区;②改变居民 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③原先 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④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 度加强。

【考点解析】

35

1.城市区位分析及城市的土地利用

通过将城市的区位因素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例子结合起来(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 城市),分析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探讨城市选址和城市功能 区选择的问题。

【例 1】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周围土地利用图,回答(1 )~(2 )题。

(1)你认为图中哪种利用方案最为合理

A.①水稻 ②乳牛场 ③蔬莱 ④花卉 B.①小麦 ②乳牛场 ③花卉 ④蔬菜

C.①水稻 ②蔬菜 ③花卉 ④乳牛场 D.①小麦 ②蔬菜 ③乳牛场 ④花卉

(2)据图中信息分析,影响该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有

①较为平坦的地形 ②较为充足的水源 ③温暖湿润的气候 ④丰富的自然资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说明:该题为稍难题,能力层级为运用。主要考查判断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城市土 地利用方式选择。答案:(1)B (2)C。

2.城市化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中,要突出发达国家的“内城衰落”和“逆城市 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例 2】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一个是华尔街地区,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 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大厦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 晚歌舞升帄,成为“丌夜城”。据此回答(1)~(2)题。 (1)“空心城”反映中心商务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C.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

B.建筑物高大稠密 D.内部分区明显

(2)“不夜城”和“空心城”说明纽约的

36

A.逆城市化现象

B.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 D.城市经济活动畸形发展

C.城市化速度快

说明:该题为容易题,能力层级为运用。主要考查发达国家的“内城衰落”和“逆 城市化”现象。答案:(1)C (2) B。

3.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 化;房租地价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等。

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 境;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等。

【例 3】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秱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秱植大树的 成活率不超过 60%。据此回答(1)~(2)题。

(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

(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物群落 ⑤增加地 表水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说明:该题为中档题,能力层级为运用。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C (2) B。

【达标练习】

1.图 2-2-2 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中四个地点中,

最不适合发展城市的是

C.③

D.④

图 2-2-2

A.①

B.②

2.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37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图 2-2-3 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

3.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 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 C.乙、丙

B.乙、丁 D.甲、丙

4.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 丙

B.乙 C.D.丁

图 2-2-3

5.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 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D.减少就业压力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图 2-2-5 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6-7 题。

6.图中甲、乙、丁所代表的功能分区最可能是

A.甲—绿化用地 乙—住宅区 B.甲—商业区 C.甲—住宅区

乙—住宅区 乙—商业区

丁—商业区 丁—绿化用地 丁—绿化用地 丁—住宅区

图 2-2-4

D.甲—绿化用地 乙—商业区

7.若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①东风 ②西风 ③西北风 ④东南风

平水租地

A.①② B.①④ C.② D.③④

y 商业 住宅 工业 A B 与市中心的距离(km)

8.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C.交通通达度

B.土地利用方式 D.企业的支付能力

38

x (2)市中心应为图中 A、B、C 中的

C 土地利用 图 2-2-5 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 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3)图中 B 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

区, 此处

区,原因是 。

(4)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

是 。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考试目标】

考 点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联系、转移和集聚 工业与环境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分布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能力要求 能用有关区位理论,分析影响某些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能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能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影响本地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和分布 能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运用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工业布局 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能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能理解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解释说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整合】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光照 热量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 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 39

土地

水分 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决定性因素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地形

(2)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3)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类 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 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 技水平低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 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 农业的基本特征 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3.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

工业类型 原料指向型 工业 主导区位因素 原料 工业特点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 工业 市场指向型 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 工业 动力指向型 工业 廉价劳动力 指向型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 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工业 部门举例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 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 工厂、水果罐头厂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 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厂、棉布厂 钢铁、冶金、化学等重 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包带等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火电厂或水电厂 接近具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消费市场 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原料产地

劳动力成本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0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