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重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3 18: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

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迁移的特征 原始居民点形成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

生产方式转变及氏族公社的形成——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

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 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④布局:和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环状)简单的功能分区 住址 葬区 生产区 简单防御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和影响 春秋晚年齐国宫书《考工记》。

《考工记 ·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及“匠人营国”两节。 《匠人建国》专述建设城邑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 《匠人营国》专述周代城邑建设制度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总意思为:匠人建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南北向、九条东西向干道,每道路宽为车轨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为朝,后为市场,朝和市场各为一百方步大小。 ①城市建设体制

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

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 采邑城——宗室和卿大夫采邑 ②王城布局特点 a.宫城择中 b.轴线对称

c.道路系统等级分明 ③历史价值和意义

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3.曹魏邺城

城市规模:

据《水经注》载“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大约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 布局特点: (1)明确分区

(2)布局严整,中轴线对称 (3)方格网道路系统 (4)宫苑结合

(5)宫室与坊里不相参

城市建设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曹魏邺城是继东汉洛阳、西汉长安以来城市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有人称之为古代城建史上第一个完整规划的城市,它继承秦汉以来城市规划内容,进一步进行革新,立足于现实,又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特色,从而为秦汉以后城市建设树立了样板,对后代城市规划影响较大。

4.隋唐长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因汉长安城规模狭小,水质咸卤,宫殿、官署和闾里相杂,分区不整齐,不能体现新王朝的威势,命宇文恺在长安东南兴建新都——大兴城。 宇文恺——古代著名规划建筑师

选址原因: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 2.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3.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

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 4.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地形、规模与形制

长安位于渭水南岸,东临灞、浐二水。城内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冈原起伏,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水自南至北流经城市,供城市用水。

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用地约8700公顷。总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布局特点:

①多重城墙,宫城、官府、居民严格区分

②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③左祖右社

④整齐有序的棋盘式路网 ⑤严格的坊里制 ⑥集中设置的二市制 ⑦水系、绿化及其它

唐长安复原图

长安城市规划的缺点:

①规划面积过大,超过实际需要。 ②过分强调轴线,东西向交通不便。

③政治中心的变更打乱原有规划,引起新问题。 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隋唐长安的规划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它继承了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是完全按规划新建的城市,对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为明显,并发展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它的这种方正宏大、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均匀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

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倒十分典型的阶段,不仅影响到当时国内其他城市的建设格局,影响到当时日本、朝鲜都城的建设,也对后世影响极大。

坊里面积如此之大的原因

1. 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路网决定的 2. 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5.北宋东京(开封),里坊制 到 街巷制 (1)历史背景

开封始建于战国,郑国公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意思,命名开封。 开封建都一共有七个朝代:

①战国时期②后梁③后晋④后汉⑤后周⑥北宋⑦金

开封一跃代替了长安、洛阳的政治地位,其主要原因: ①全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经济中心转向东南

②五代十国在开封整顿街道、疏通水陆交通,为开封奠 定了物质基础

③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2)地理环境

处华北大平原边缘,地势坦荡,处汴水南岸,位于 水陆中心,紧临南北大运河,原是皇帝漕运转运点。 城内贯穿水道有四条: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 河。汴河为主要河流,接淮河连通南北。 (3)城市规模

宋东京人口大约120~170万。 (4)城市建设文献:改建诏书

(5)城市布局特点 ① 三套城,宫城居中

② 井字形干道系统,道路密度增加,便捷的河道系统 ③ 商业街代替了传统的集中市场(夜市、晓市)

④ 居住由里坊制转变为院落式的街巷制,新设管理单位“厢” ⑤ 城市园林与公共设施的建设。 (6)城市建设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开封的扩建和传统的新建都城不同,城市比较顺应自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制改革为自由街巷制,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反映了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阶 段。开封城三套城防,宫城居中,井字干道系统等布局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对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等。

6.元大都

北京自战国→唐,一直是北方重镇,辽、金曾在此建设。 大都规划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

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城市。

布局特点:

①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②井字形干道系统

城市干道基本围绕皇城通过每个城门所组成,由于城 中央的水面阻隔有些干道不能相通。城市干道系统分为 三级:主轴线28米;其它干道25米;胡同5~6米。 ③完善的上下水体系 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⑤商业成街,居住成坊 ⑥宫苑结合

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自唐长安以来新建的最大都城,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它总结了历代城市建设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城市规划传统。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艺术布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后代城市建设。

提姆加德城(北非)——典型的罗马

营寨城

13.文艺复兴,圣马可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改建追求庄严宏伟效果,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突破了以往市中心以宗教内容为主的束缚,贯彻了人文主义面向生活的新精神,市中心教堂退居次要位置。

主要广场有: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罗马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的西诺拉广场

(圣马可广场平面)

空间组合上:由三个梯形广场组成一个复合式广场。并在大小广场之间用钟塔作为过渡。

构图方法上:应用梯形广场人为的增加透视效果。 艺术处理上:高耸的钟塔与横向建筑的水平线形成对照。广场四周建筑底层均采用外廊式做法,使封闭广场与开阔的海面有所过渡。

14.古典主义城市规划

绝对君权时期的古典主义城市规划

法国17世纪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路易十四统治着法国,他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竭力标榜绝对君权和唯理主义,提倡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

整齐雄伟、严谨的形式,在城市规划中一再使用,从而形成古典主义城市规划。 主要内容:

①在城市中以宫殿为中心进行城市设计

②总体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采用规则几何形体。

③以宫殿为中心放射出一条或几条道路联系城市其它部分,主要道路中布置一系列广场。

利用古典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所彰显出的秩序、宏大氛围,来强调政权的稳固、强大,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象征功能目的。

15.工业革命,出现城市问题,巴黎改建,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一、社会发展背景

外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从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起——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止。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在欧洲建立起来了。 18世纪70年代爆发的产业革命使社会和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级。

美国和德国赶上和超过了英法等国,逐步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德国为主、英法俄。 1914年奥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

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了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

a)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b)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区、工人居住区、城市生活的空间随之增大。前所未有的铁路枢纽、火车站、港口码头的频繁作业区,打乱了原来封建社会城市的结构布局。

c)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

市中心集聚,这就是资本主义城市的市中心,反映了城市中新的政治力量的统治。

d) 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

增和交通堵塞。

e) 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的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但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f) 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

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伦巴黎的改建规划

1852~1870年间由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宫奥斯曼负责修建 ①改建背景

城市蔓延超出人们驾驭能力、城市问题的泛滥利用物质环境改造来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思想认识巴黎闭关自守的政策和城市形态与其“欧洲交通枢纽”地位的矛盾 ②规划目的

解决城市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对帝国首都进行装点;从市中心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疏导城市交通、提高军事行动能力。 ③主要内容

a.道路网彻底改变 :由一个大十字和两个环形道路组成(解决尽端式车站之间的联系,改善过境交通)

b.市中心以罗浮宫为中心进行了新的改造 c.绿化设施相互串连构成巴黎新的绿化系统。林荫路把大面积绿化引进城市中心区。

d.市政建设有突出成就。

e.为解决居住环境,拆了2万7千多座低层住宅,新建了10万座多层房屋,使巴黎人口从120万发展到200万人。 ④负面评价

其最大的败笔是对巴黎市中心、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的拆建。并且拆掉了巴黎三分之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百分之十的私人宅邸。

大规模的搬迁,传统的社会网络遭到破坏。不仅未解决贫民窟问题,反而形成“东贫西富”格局。另外,巴黎改建仅针对过境交通,而没解决内部交通问题,使得20世纪初运输危机更加尖锐。但奥斯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当时19世纪的巴黎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 ⑤正面评价

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它适应了因城市承购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巴黎还处于马车时代、工场时代和煤气灯时代,尚无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先进技术,但巴黎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它在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如建造了技术上相当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使城市几乎每个角落的污水都能顺利排出,并且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1855年开办了出租马车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汽灯。这个时期人口由原来的120万增加到200万。

16.田园城市,卫星城

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 、 1898,《明天 ——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明日的田园城市》

其初衷为:希望通过田园城市实现社会改革的愿望。 1.田园城市主要论点 ①土地所有权的统一;

②对城市的磁性进行控制和移植; ③城乡结合。

2.田园城市规划设想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

足以提供

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3.发展模式

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 4.评价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①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②从城乡结合的角度系统的解决城市问题;

③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④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5.实践 莱奇华斯(Letchworth),始建于1903年,设计者恩温(R.Unwin)、帕克 (B.Parker)。 韦林(Welwyn)

6.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城郊居住区

总平面规划与田园城市类似,但仅仅只是大城市的附属物,设施良好,貌似独立的居住小区。本身不生产任何东西,仅是消费,是典型的 “卧村”。 7.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卫星城

卫星城: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

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1922,恩温)。

卫星城模式图;

其功能:将城市人口,产业向城市以外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解决大城市居住环境交通等的矛盾。

卫星城只是与田园城市形似,它并不向田园城市那样谋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来取代大城市的发展道路而是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发展,更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实质。

17.带形城市

马塔(Soria Mata)的“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人马塔提出带形城市(Linear City)设想。

马塔认为: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1.带形城市理论论点

①近代城市应以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作为骨架,长度无限,宽度有限。 ②由次干道把城市划分为许多街坊,内设独立的城市管理机构。城市公用设施沿主干道两边建设。

③这种带形城市也是城市分布的形式,带形城市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2.带形城市理论评价

优:先保证居住环境质量,与自然密切相连可以统一规划,市政设施方便交通运输有利于远距离直达

劣: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 对交通干线的依赖性过强 公共设施的投入大

18.新城,英国,一二三代

新城运动是自卫星城建设后进行的一项城市建设运动,它的理论源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卫星城一样也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问题,发展中小城市。 1.新城与卫星城的不同点

①新城是由国家统一建设指导下建设的,英国新城指 1946年《新城法》颁布后,并根据新城法建造的城市。

②它不仅仅是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而且包括几乎一切新型中小城镇。 新城法公布后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新城

老的、单一工业结构的城市复兴重建,改变工业结构新开发地区中心,与大城市无关的城市 ③有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城市环境条件高。施工统筹安排,设施配套建设。 2.新城的建设目标

平衡与独立自足,既能生活又能工作,总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就业人员与总人口平衡,工作岗位选择率高。

半独立的新城: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能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需去母城工作,距母城10~15km 。 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威林比城

魏林比(Villingby)(P163.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式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

3.英国新城 ①第一代新城

1946~1955年兴起的小城镇,第三代卫星城属第一代新城,伦敦外围建了8个卫星城。

特点: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居住按邻里单位建设,功能分区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强调独立自足和平衡,对地区不平衡、经济开发问题考虑较少。

(初始目的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 如:哈罗、斯蒂文奇

哈罗(P150) 1947年规划,建于1949年,距伦敦 37km,规划人口8万人,用地2500ha,

由伦敦分散出一部分工业及人口,城市由四个居住小区组成(内有13个邻里,每个5000~6000人),在城市西面及北面安排两个工业区,接近铁路线,各区之间用绿带隔开。

②第二代新城

1955~1966,是新开发地区中心。

特点: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结构紧凑,密度高,注意景观设计,小汽车发展后交通规划比较重视,考虑地区经济开发。 如:里文斯顿、坎伯诺尔德、朗科恩 朗科恩规划

朗科恩城市规划特点:

①居住单位三级结构:邻里单位-邻里-居住组

②限制小汽车,提倡公共交通;邻里单位由公共交通串连 ③工业在居住外围布置,部分工业结合居住 ④城市中心区集中紧凑布置

⑤注意利用地形,完善绿化系统,保护文化古迹。 坎伯诺尔德

③第三代新城 (P207)

1967年以后规划的新城,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意图增强城市磁力,吸引大城市要增长的人口 (反磁力中心)。

如:密尔顿·凯恩斯 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小组由来自许多领域的受不同训练的专家二、三十人组成,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发展、文娱、农业

等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并经过三个多月讨论,提出了 70多个规划目标,归纳为 6个目标。 1.规划目标

①目标: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又能供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城市 ②设计一个交通极为方便的城市

③建立一个平衡社会,避免单一阶层集聚

④吸引人的城市,从社会角度,城市外面貌吸引人 ⑤让群众参加,方案具有灵活性,是一个发展规划 ⑥讲求经济性,高度利用物资设施。

密尔顿·凯恩斯(英)

1. 规划特点

①土地利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城市无严格功能分区,工业、企业及公共设施分散

布局,交通负荷均匀。 ②活动中心布置在街区边缘

棋盘式道路,间隔1km,将城市分为许多大约1km2区域,每个区有2500~5000人居住。

活动中心安排在区边缘主要道路上,离主要道路交叉口一半距离的地方,地位适中。

每个街区四周有4个活动中心,每个家庭可按不同目的自由选择活动场地,距离一般 500m左右,中心布置在边缘,附近地区都可利用它,加强了附近各区相互联系。

③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结合现状、地形采用1km干道网间距,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都采用立交。结合道路组织绿化系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

④重视景观。市中心强调每条街道都有独特景观,景随人移。古建筑、古村落保护。

19.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

勒·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及现代新建大城市 1.柯布西埃的城市理论 1922年《明日的城市》 卫星城——分散主义

柯布西埃理论——集中主义

①大城市主要问题

a.城市中尤其是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建筑密度过大. b.交通的发展与现有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矛盾.

c.城市中绿化、空地太少,日照通风及游憩活动条件太差. ②集中主义的设想

a . 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 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c. 拥挤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d. 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e. 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明日城市方案1922

2.印度的昌迪加尔

旁遮普邦首府,当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想用建筑一座新城昌迪加尔来表现新印度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他求助于柯布西埃,对他授予全权,以表现现代设计的最高灵感。

总体规划及一些主要建筑由柯布西埃规划设计 ①设计按生态模拟

头:政治区心脏:商业区 躯体:居住区骨胳:道路 肺:城市公园血管:绿化 左右两只手:工业区、文化区 昌迪加尔平面

②布局

政治区:位于城市北端湖滨

商业中心:两条主要干道交点处,规划的几何中心 工业区:城东 文化区:城西

居住区:绿化步行带南北向贯穿区内,东西向仿东方古 3、巴西的巴西利亚 ①规划结构

城市由一条长约8km的横贯南北的短轴线和另一条长约 13公里的弓形长轴线构成:

短轴线上布置行政公共建筑 长轴线贯穿构成整个居住区

两轴相交处为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中心。 ②方案评析

整个规划用地分工较明确,但截然的功能分区带来使用上的不便。另外,布局上过于空旷,过分追求形式,对城市建设工程经济问题重视不够。

20.邻里

“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及社区运动 1.邻里单位(佩里)

出发点: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 邻里单位原则:

①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内部道路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②以小学地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0.8km)。 ③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

2.克拉伦斯·斯泰因和亨利 ·莱特的

雷德伯恩规划

雷德伯恩原则:

①形成没有大量汽车交通穿越的大街区。 ②城市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类。

③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完全分离,主要步行道和车行干道相交处采用立交; ④主要居室不面向道路而面向庭园或步行道,服务性房间或起居室与车库或车行道相接;

⑤通往每组住宅的道路都是尽端路。 雷德伯恩模式

3.划区

道路分级系统 大街坊

4.居住区

居住小区-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居 住区(社区)-居住综合区

5.社区(community)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社区的定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发展规划也称社区规划或社区设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与设计。社区发展的目标、模式、运行机构、各个系统的内外部关系、内容、评估等,应是社区规划的基本内涵。社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社区现状分析、

社区发展目标、社区发展要素、社区发展条件。明尼苏达设计组新城市主义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居住社区是以社区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400-500米、由城市干道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人口规模为3万人左右;

基层社区是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围合、规划半径 200-250米的城市最小社区单元,人口规模为0.5~1万人. 3-6个基层社区构成居住社区。

21.大伦敦改建

①1946年大伦敦规划——和郊区结合

1946年艾伯克隆比做大伦敦规划方案,把城市和郊区

规划结合在一起,在半径48公里范围内,把城市分为四个圈: 内圈——市中心区,迁出大量人口,降低人口及建筑密度 近郊圈——低密度居住区

绿带圈——公园、蔬菜基地,平均宽度5英里,构成限制城市发展的屏障和居民游憩地带

外圈——建了8个卫星城

评价:大伦敦规划吸收了 20世纪以来西方规划思想中的许多精髓,提出的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践发现,大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设施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 ②1964年东南部报告

提出至少要从大城市疏散100万人,建议把新增长的部分人口安置到伦敦通勤范围以外的新城镇或扩建城镇中。为此建议把南安普顿-朴茨茅斯、纽勃雷及勃莱去雷三处作为“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每处至少增加15-25万人,并以良好的居住条件与服务行业来吸引涌往伦敦的人流。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合理分布问题。

③1967年东南部战略

大伦敦同心圆结构改变为开敞的放射形结构——三条长廊地带,让城市沿三条主要干线向外扩展,以三个反吸引城市为终点形成三条长廊地带,以城市化地带把新城和伦敦联系起来。

④1970年东南部战略规划

进一步研究本地区存在问题,估计到本世纪末人口将增加四、五百万。在大伦敦附近建设发展区,以有效地解决大伦敦拥挤的问题,同时又避免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分散给经济效益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过度冲击。

22.法国的平衡规划理论

通过全国范围的平衡来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一种尝试,在全国人口和生产力均衡分布上解决巴黎的问题。同时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区域方面:运用平衡发展理论,根据全国八大城市划分为八大都市区,使人口和产业就地平衡。又挑选马赛大区作为巴黎的主平衡区重点发展。把它建成法国东南部工业交通综合区,减少人们对巴黎的向往。

23.大都市连绵区

大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它是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它以若干个几十万已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地带,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美国已形成——波士顿 芝加哥 圣地亚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0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