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没死 独立书店的个性化之路

更新时间:2023-05-31 08: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书店没死 独立书店的个性化之路

2015-04-23 23:28:00

书店的定义正变得更为宽泛。新的民营书店,往往由年轻的、具有设计背景的从业者运作,在设计、阅读空间和销售模式上,都与传统书店有很大不同。

#书店#会有更好的未来

雅倩的《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出版于2013年。在经历之前两年光合作用、风入松等书店倒闭,“书店将死”的讨论也喧嚣到顶点后,这一年显得比较平稳。不计连锁,雅倩记录了23个省的86家书店。

2015年4月,雅倩已完成这本书的新版,收录书店一百多家,“大部分是新开的店”。“不仅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县城,都出现了很多新书店。”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独立撰稿人魏小河也认为,“这两年,独立书店不仅没有彻底跌入谷底,反而有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尝试。”

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

方所

多种业态结合之路

“这些新出现的书店,更像书吧或创意空间,是以书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营业场所。书店的定义正变得更为宽泛。”雅倩表示。作为一个书店爱好者,曾经,她也只喜欢那些空间小小、书架排到顶的书店,“有一种被书包围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书店,作为人与知识相遇的空间之一,曾承载无穷寄望。写作《书店的灯光》的刘易斯认为,“独立书店是自由社会的基石”,美国学者雅各布斯更直言,城市文化衰落的标志之一,在于它无法支持一家书店。就如莎士比亚书店之于巴黎、查令十字街之于伦敦,早些年,北京的万圣书园、上海的季风书园等等,也曾被期待成为所在城市之光。

但阅读与购买方式改变、租金与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一度将书店拖入泥沼。2011年,被业界认为励志典范的光合作用倒闭;2013年,季风书园在关闭多个分店后,告别营业16年的陕西南路地铁站,新店易主,空间设计与选书品味都有一定程度改变。

但向死而生的预言,真实地发生在书店这一行业。也是在2011年,几乎在光合作用关闭的同时,“方所”于广州开张,创办者毛继鸿是独立时装品牌“例外”的创始人、董事长。方所的定位是“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了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一开始就彰显着自己与传统书店的不同。

早在2008年,北京的时尚廊就尝试将餐饮、创意产品等,与书结合。“我想象中的书店一定是多种业态的结合……比如空间设计上可以与美食结合,我也尝试把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结合在一起。”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曾这样表示。而深受台湾诚品书店影响的方所,则倚助强大的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在大众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使书店成为“空间”这一运营思路明晰起来。

如今,方所已有广州、成都、重庆三家分店,并有继续开店的计划。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书店,可以涵盖新书店的多数。

“民营书店这两年在重新洗牌。”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蔡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新的民营书店,往往由年轻的、具有设计背景的从业者运作,如西西弗、方所、字里行间、单向空间等等,在设计、阅读空间和销售模式上,都与传统书店有很大不同。

“读者不会只为买书而去书店,书店的这种功能已经结束。”蔡欣说,网店已不可逆转地成为销售的主要渠道,但作为出版公司,他们仍看好像西西弗、方所这样的精致书店,“这是成长中的市场,选品与我们匹配,而且具有很好的品牌价值。”从展示、阅读空间、活动等方面,书店都益发成为出版公司与读者的连接点。

初见书房

书店本身是个性化的

未来某个时刻,或许我们会将过去的三五年,视为书店业的探索期。南京的先锋书店未雨绸缪,逐步提升文创产品的比例;文艺青年的朝圣地单向街接受了千万美元投资,转型为单向空间;Page One等具有国际背景的书店品牌试水中国;方所、西西弗等书店扎根既深,开始进入扩张期。更多独立书店以各自的方式,在城市的购物场所或小巷街角,守候一方安宁。

雅倩观察到,这两年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年轻人,在进入市场时会做更多调查,也更有针对性。“毕竟开书店投资也不少,多是几人合伙,资金雄厚的会选择商业区或旅游区;相对匮乏的,开一家社区小书店,也不失为节约成本的选择。”

社区书店的优势,正在于提供亲切的阅读空间,进而影响社区的生存形态。读易洞坐落于北京万科青青家园,“她差不多和我同时入住这个小区,因为有这个书店的存在,我突然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文艺起来。”现任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曾经撰文表示。2011年,绿茶与读易洞创始人邱小石、社科院学者杨早,依托读易洞创办“阅读邻居”读书会,“拿读易洞和阅读邻居对万科青青来讲,我感觉这个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我们自己也觉得这样一个有阅读角落的社区,是未来社区的一种典型,”绿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阅读功能在社区没那么刚需,却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比刚需更重要。”

无论开在商场还是社区,这些小而美的书店,行动策略往往更为谨慎,当它以“空间”的方式想象未来时,人群细分也更为明晰,有些甚至发展为主题书店。譬如,女性主题的雨枫书馆、主营儿童绘本的蒲蒲兰绘本馆等等。

一些大型的集团或公司也在尝试做书店。雅倩提到,上海北外滩新开张的建投书店,背后是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家书店主营传记类图书;去年开始运营的苏州初见书房,由远见商旅投资、是“平江路·礼耕堂LIFE+”生活方式中心的一部分。它们同样顺应眼下的潮流:更具有设计感,更主题化,也更强调服务。

蔡欣则注意到,即便在新华书店系统内,过去两年追求大而全的书城的趋势,也在改变。随着越来越多注重选品的特色化书店出现,新华系统也在探索细分的道路。如四川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了子品牌“轩客会·格调书店”,江苏凤凰传媒旗下的“自在复合书店”,都是积极的尝试。 “综合化发展是大方向,但纯粹的书店仍然会存在,因为还有人有这样的情怀。”雅倩说,书店本身是很个性化的,一定会有其他的样式、更多不一样的书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u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