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03 0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

2008-11-6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李杰 罗卫东

摘要: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基地,制造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的制造业发展情况表明,浙江制造业还没有脱离以量的扩张为主的模式,甚至有锁定在低端产业的趋势。本文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增加值率等指标测算了浙江制造业的结构优势,初步证实了浙江制造业存在低端优势锁定现象。 关键词:产业结构;浙江制造业;低端锁定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07)01-0053-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浙江省以领先的体制优势和依靠各地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特色区域经济使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浙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活力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3%,比全国同期增长高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增加到20147元,由全国第14位跃升为第4位。但目前上述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以民为本”的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正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情况表明,浙江制造业还没有脱离以量的扩张为主的模式,甚至有锁定在低端产业的趋势。所以,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浙江表面经济繁荣背后的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有人甚至断言,浙江工业化的“先行优势”正逐步消失,浙江工业已经走上了以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道路。袁瑞娟曾指出:“浙江工业因为规模小,平均成本高,没有规模效益。然而重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大,从规模上来说,比轻工业要大的多,所以有较大的退出障碍,难以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袁瑞娟:《新世纪浙江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地理》,2003年第2期,第204页。)

汪斌在2000年通过计算浙江工业对外贸易竞争力之后得出结论:纺织、服装、轻工、合成有机染料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浙江出口贸易的优势所在;棉纱线、成品油、医药品、化学纤维和通信及保护电路装置等竞争力也较强,但出口数量不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较弱和很弱的商品大部分是高科技产品以及若干紧缺的工业原、辅料,如纸浆、初级形状资料、原油、各种机械设备自动数据处理及其部件等。(汪斌、周秀蓉:《加入WTO对浙江工业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及对策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13页。)刘亚玲认为浙江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快与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并存;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与产业附加值较低并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与比重较低并存。在这些特点的背后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相对超前和工业内部结构演进相对滞后,主要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人均附加值较低。(刘亚玲:《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财经论丛》,2005年第3期,第12页。)

罗卫东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通过要素和资源投入、浙江省产品的市场需求、产业支撑条件、产业和企业自身的形态以及所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局面等四方面的判断,对浙江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指出“浙江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如

何尽快完成从传统的竞争优势向新的竞争优势的转型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罗卫东:《解锁低端优势:下阶段浙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可见,低端锁定这一现象已经开始成为浙江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浙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本文旨在从纵向(发展阶段)和横向(省际比较)两个方面展开考察,力图以实际的数据资料来作出说明。

二、浙江制造业结构比较分析

浙江制造业中的传统轻工业一马当先,在取得发展优势后,迟迟不能向重工业化、高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这一点在与广东和江苏等东部经济强省的比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从产出结构角度看,浙江制造业在竞争力上是非常不足的。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国民收入)和增加值结构等指标,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现象。

浙江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

从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如图1所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幅度很大:第二产业产出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应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90年代初的28%稳步上升到2003年的42%。这个结构变化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趋势。 图1全国与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03年统计年鉴》、《浙江省2003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年后浙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变化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看,尽管浙江经济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在迅速缩短,也有人由此断言浙江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从工业部门内部各行业结构状况看,我们则没有发现工业化中期阶段普遍出现的重化工业主导和相应的资本深化现象。 从产值比重的角度来看,近年来(1998-2003)对产值贡献份额最高的主要是纺织、机械等行业。以2003年为例,产值比重从高到低的五个行业是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五个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单位数量只占全部制造业部门的1/6,产值却占了整个制造业产值的42%。毫无疑问,这些产业是目前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五个部门都是传统的轻型制造业,主要是加工工业。这充分反映出浙江目前工业结构的两个特征:重工业化倾向和劳动力密集化倾向。前一个倾向是目前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趋势,而后一个倾向则是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所不应表现出来的特征。这表明目前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内部潜藏着高度化和低端化冲突的两股力量,如果不能协调两者,将会制约下一个阶段产业结构升级。

图2近年来浙江制造业总产值结构演变 资料来源:《浙江1999统计年鉴》、《浙江2004统计年鉴》。 从结构变动水平来看(见图2),除去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003年之前未有统计,增长最快的6个制造业部门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需求结构的变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其中基础产业的快速增长则是为后续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做准备。

在28个制造业部门中,一共有16个部门的产出比重上升,其余12个部门的产值虽

然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但其产出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充分反映出目前浙江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在量上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则表现为结构调整。产出比重下降的部门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低附加值部门的下降幅度最大,这也许表明整个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90年代初传统轻工业领头发展后,正在向重工业化、高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

浙江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广东和江苏省的比较

我们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比较的省份有广东和江苏。选取这两个地区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经济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同时它们的经济结构和规模同浙江相近。

(1)制造业内主导行业比较分析

图32003年三省制造业分行业产出结构

资料来源:三省2004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图3比较了浙江、广东和江苏的制造业产出结构。我们将分别计算制造业29个行业的产值比重。这些比重反映出各个行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产值排名前列的可以认为是其制造业中目前的主导部门。对这些主导部门分析,可以显现出目前各地的制造业结构,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工业化的程度。

从表1可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三个地区共同的主导行业。从产值比重来看,广东的产业集中度最高,江苏产业集中度排名次之,浙江最低。这表明广东工业产业结构中的主业突出,主导行业更明显。

表1 三省制造业内主要分行业比较

比较各自的主导行业,可以发现,在浙江,产值居首的是纺织业、食品饮料业等与浙江传统产业优势有关的产业;而广东产值排名第一的则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广东工业化初期一度成为主导部门,这一变化意味着广东的产业升级速度较快,其向高端产业部门的转型是三个地区中最快也是最成功的。 (2)制造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我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衡量各产业部门运行的效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或者相对国民收入,是指某部门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其数值越高,表明该部门生产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我们计算了浙江29个制造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若排除有极大特殊性的烟草行业,在28个制造业部门中,三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行业:浙江14个、广东13个、江苏13个。浙江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前5名分别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46.09)、饮料制造业(15.0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3)、化学纤维制造业(11.5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08),这些行业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与其它两省比较而言,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仍然是一些传统行业,如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而新兴行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浙江并不具备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在产值排前的五个行业中,没有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排进了前5,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更是小于1,这表明目前浙江的主导行业大而不强。

此外,浙江具有横向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2个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却是浙江的传统优势行业。 (3)制造业增加值结构比较

我们还可以用增加值来反映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增加值是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的剩余,反映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附加价值量,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值。某行业增加值率越高,说明该行业的生产经济效益越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我们把浙江与广东、江苏制造业各行业的增加值结构和增加值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见图4和图5。 图4 2003年制造业内分行业增加值结构 图5 2003年制造业内分行业增加值率

图4、图5资料来源:根据三省2004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得来。

比较图4、图5可知:近年来(以2003年为例)各个行业增加值的排序同总产值的排序基本上相近,但是增加值率却与产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若不包括烟草行业,在浙江增加值前5名的行业中,竟然没有一个行业进入增加值率排名的前5名。而其中增加值最大的纺织业增加值率(19.8%)还达不到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率的平均水平(24.64%),也远远低于广东(27.06%)和江苏(27.71%)的水平,这说明浙江纺织业有量的优势,而没有质的优势。浙江制造业从事的生产环节都是低附加值的,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与此相反,浙江一些传统产业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加值率较大,如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这表明目前浙江的产业核心优势更多的仍然在传统产业上。其实,广东、江苏的制造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两省制造业中增加值前5名的行业中,只有江苏的橡胶制品业进入增加值率排名前5名。

浙江制造业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1)模型的建立

为了有效地比较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的高低,需要对制造业内各行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附加值的高低进行比较。生产效率相对于附加值的高低更能说明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且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地说明附加值的指标不易获得,所以在这里简单设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行业竞争力高低的标准,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竞争力越强;比较劳动生产率越低,竞争力越低。对行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规模、人均资本、R&D(企业科研投入)等因素。由于R&D的统计具有一定的困难,且浙江R&D支出偏低,仅占GDP的0%左右(浙江的R&D问题在后面将单独讨论)。因此, 这里主要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与企业规模、人均资本之间的线形关系。

我们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以1998年为基期,对浙江省经整合的29个工业行业(见表2~4)比较劳动生产率、企业平均规模、人均资本(当年价格)进行统计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工业总产值指标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指标代替;分析中我们还排除了特殊的烟草行业和2003年浙江统计年鉴未统计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故这里进行计量分析的行业只有27个。我们使用SPSS11统计软件对有关指标进行线形相关性检验。即:

A=c+αK/M+βK/L 基期回归模型及分析 (1)输出结果 (2)结果分析

得到估计方程为:

/M+0/L

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校正决定系数为0,经t检验,两个自变量均通过,按a=0的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从协相关系数来看,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平均规模的协相关系数较高,而与人均资本的协相关系数稍低。这说明在两个因素中,平均规模影响大于

人均资本的影响。由于模型反映现实的滞后性,现阶段以至不久的将来,两个因素的作用程度必将发生倒转。也就是说,将来企业应加大资本深化的力度,以使资本深化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2)样本期回归模型及分析

上面通过对基期比较劳动生产率、企业平均规模、人均资本的回归检验,预测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将向着资本深化的方向进行。为了检验对1998年数据分析的预测结果,我们再选取样本期2003年浙江省经整合的27个制造业行业(见表5~7)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企业平均规模、人均资本(当年价格)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上面的预测。 (1)输出结果 (2)结果分析

得到估计方程为:

/M+0/L

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校正决定系数为0,经t检验,两个自变量均通过,按a=0

的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从协相关系数来看,比较劳动生产率仍旧与平均规模的协相关系数较高,而与人均资本的协相关系数稍低,说明在两个因素中,平均规模和人均资本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结论

浙江的第二产业就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而言已经具有了发达国家的特征,绝对量的增长速度也是持续和大幅度的。但从内部结构来看,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些传统的行业牢牢占据着浙江总产值的大部分份额。而这些行业大部分的增加值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却是十分低下的。浙江需要这些传统产业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却又受这些产业生产率低下问题的困扰。

经过相关性的检验与比较,可以看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人均资本偏高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在整个制造业内部具有生产率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在两个因素中,人均资本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一些。但是浙江省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却不是这些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而且经过五年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像基期预测的那样向着资本深化的方向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目前浙江支柱产业的形成?目前来看,矛头指向的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浙江的传统产业优势,平均规模和人均资本高的高端产业并不在生产总量中占据优势,再加上简单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判定,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浙江的传统产业优势等因素使浙江制造业的结构锁定在了这些低端产业上。

三、浙江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三次产业的结构演进是相对超前的,而工业内部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的演进相对滞后,主要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人均附加值较低,这些问题主要是四大制约因素的综合反映。

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

关于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对产业升级的压力问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刘易斯所述的情况与浙江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状况相当接近。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外来民工总数在300万人以上,目前已经超过500万人。这些从农村转移过

来的劳动力特别是外来民工的工资待遇一般都比较低。据调查,目前杭州、绍兴、丽水等地有的用工单位提供的月工资最低的仅400元左右,一般的也只在600元左右。大量低工资农村劳动力及外来民工的涌入,为浙江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这些领域的浙江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浙江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各项效益指标均高于全国同行业,部分效益指标甚至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是,微观层面的高效益未必带来宏观层面的“高效益”。只要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的利润指标高于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就不可能为了宏观层面的“高效益”自动从高效益的传统产业转移至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

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浙江的传统产业首先有巨大的国际市场,以纺织品为例,2002年,全球非服装纺织品贸易额达1520亿美元,服装类贸易额约2000亿美元,两者合计约占国际商品贸易额的515%。同年我国纺织品(包括服装)出口约6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7%左右。其次是巨大的国内市场,仍以纺织服装为例,2002年全国5亿城镇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2950亿元,718亿农村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800亿元,两者合计为3750亿元,1990年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考虑人均收入提高后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有小幅下降趋势,预计到2010年全国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将超过80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5~6年我国服装服饰市场容量可能扩大一倍。如此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为衣、食、住、行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除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或进入了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否则浙江企业不会轻易退出已经获得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

表8城乡居民人均衣着类消费

较低的技术创新肽力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从浙江的情况看,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科技投入偏少、科技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2000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全国第4位,科技综合实力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列全国第7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研究表明,2001年浙江经济综合实力约占全国的7.166%,列全国第4位;科技综合实力约占全国的4.111%,列全国第7位;科技商为0.154,列全国第26位。较低的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使浙江的技术进步严重依赖国内技术市场,并主要集中在中小型项目和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上。2001年,浙江吸纳的国内科技项目总数为33747项,居全国第一位;项目平均金额为11136万元,居全国倒数第一位,其结果必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快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表9 部分省市经济科技协调发展水平

发展的路径依赖

浙江经济的发展有着与其他省市完全不同的路径,在理论界被称作为浙江模式或浙江现象。这一模式的本质,就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走依托市场、集聚发展、自我积累、规模扩张的路子。2003年浙江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约占72.18%,中小企业约占74.19%,分别比全国高出25.15和19.17个百分点。相应的,浙江外资经济发展相对不足。2003年,浙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投资总额合计为163亿美元,为江苏的1/2,广东的1/6。这种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有其天然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受经营者本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企业经济技术特点的限制,企业难以突破现有产业的局限进入技术层次更高的领域。因此,浙江的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现有产

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由技术创新以及国外直接投资引致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003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1000亿元,为江苏的1/2,广东的1/4;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浙江比广东低15.16个百分点,比江苏低5.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5%,不足江苏、广东的1/5。

四、解除低端优势锁定的战略

尽管作为制造中心的某些特征在浙江的一些区域已开始显现,但就总体而言,浙江离真正的制造中心还有相当的距离,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始终是“浙江制造”的软肋。从国际经验看,成就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制造中心,更多的是直接依靠知识、技术和品牌。一个没有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的制造基地是很难走向全球市场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中心),必须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系统集成,更高起点、更大规模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打响一批主导世界市场的行业和品牌。

在制造业发展初期,吸引投资者的是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优惠政策等。但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吸引制造商的则是制造企业的聚集效应和产品之间的相互配套优势。当前,国际投资的一个最新趋势就是投资区位正在向有产业群基础的地方转移。而以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化生产、专业市场组合而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正是“浙江制造”最具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基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在很大程度上要继续发挥这一富有浙江特色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提高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制造业体系的强大,还必须有一批面向世界的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中坚企业作脊梁,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场竞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政府直接干预、扶持某个企业已不允许,而与国际接轨,提供全面、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服务,才是制造企业最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西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 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 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 [7] 《浙江统计年鉴》(1999—2004年),浙江省统计局. [8] 《广东统计年鉴》(1999—2004年),广东省统计局. [9] 《江苏统计年鉴》(1999—2004年),江苏省统计局. [10] 罗卫东.解锁低端优势:下阶段浙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11] 汪斌,周秀蓉.加入WTO对浙江工业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及对策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0,(6).

[12] 刘亚玲.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财经论丛,2005,(3). [13] 袁瑞娟.新世纪浙江工业结构的调整[J].经济地理,2003,(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郭茜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