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33篇

更新时间:2024-03-28 0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33篇

第一类 人物品评[2015、2014、2010、2009、2008]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利此数金乎/兵革非不坚利也 ..C.俟他日来取/俟其欣悦 ..

D.因托以寄去/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去 数 年 绝 无 音 信 闻 其 侄 以 他 事 南 来 非 取 箱 也。 3.选文最后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 / 73

拓展试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何岳捡到银子后,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里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B.由于丢银子的人对数目和封存标识的回答全都符合,所以,何岳把银子还给了他。

C.何岳听说那官员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了他。 D.何岳在官员家教书,官员去京城时,把箱子寄存在何岳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秀才何岳,号畏斋。(他)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那人)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想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表示感谢,何岳说:“我拾到银子别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话)银子全都可以归我个人所有,又怎么会贪图你给我的这些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然后离去。

2 / 73

何岳曾经在当官的人家教书,后来那个当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在何岳处寄存了一个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当官的人)说:“等过些日子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情到南方来,并不是来取箱子。(何岳)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

何岳是一个穷秀才,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不起贪心还可以勉励;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1. (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 释义 课内实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锐利,锋.多助,失道寡助》) 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利 释义 标识 认识 何利此数金乎 .贪图 俟他日来取 .等待 等待 因托以寄去 .于是,就 因此 2. (3分)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3分)写他贫穷的境况,具有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他拾金不昧、毫不贪心的高尚品格。

3 / 73

4.(1)(他)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2)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5. C 【解析】C项中“那官员有别的事到南方来”错误,是听说官员的侄子要到南方来,何岳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并不是直接给了官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鲍子都之德义

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①。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

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

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 .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①心痛:心脏疼痛。②骢(cōng)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书生卒/卒获有所闻 ..B. 置素书于腹旁/或置酒而招之 ..C.有乘骢马者逐之/遂逐齐师 ..D.举家感子都之德义/感极而悲者矣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魏 鲍 子 都 暮 行 于 野 见 一 书 生 卒 心 痛。

4 / 73

3.鲍子都为书生做了哪些事情?他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拓展试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5.书生家人对鲍子都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不一会儿,书生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素书》和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并将剩下的九个金饼枕到书生的头下,《素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正走时,发现有一人骑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鲍子都是强盗,那人固执地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在哪里。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详细说明,于是就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那人)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素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书生全家人都非常感激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的名声传扬开来。

1. (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5 / 73

课内实词 释义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3.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4分)

拓展试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昭侯不许 ( ) .(2)申子有怨色 ( ) .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他)凭借(这些)才干向韩昭侯求取官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有不高兴的神色。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

16 / 73

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1.(3分)(1)整治、整顿 (2)去世 (3)曾经 【解析】

课外实词 内修政教(整治、整顿) .终申子之身(去世)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 .课内迁移 内修政理(整治)(《隆中对》) .未果,寻病终(去世)(《桃花源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岳阳楼记》) .2.(3分)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3.(4分)①任人唯贤;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

4.(1)同意 (2)脸色 【解析】

课外实词 昭侯不许(同意) .申子有怨色(脸色) .课内迁移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隆中对》) .未尝稍降辞色(脸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5.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 6.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

17 / 73

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①,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②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 .

【注释】①守藩端拱: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②知:主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时府中多英俊( ) .(2)必欲经营四方( ) .(3)如晦与玄龄功第一( )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3.阅读文章,说说为什么房、杜二人 “甚获当时之誉”。(2分)

拓展试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8 / 73

(1)俄迁兵部尚书( ) .(2)甚获当时之誉( ) .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杜如晦,是京兆万年人。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济济,外迁的人非常多,太宗对此感到忧虑。记室房玄龄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杜如晦聪明且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想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更加看重,把他视为心腹,于是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经常让他在秦王府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那时天下正多事,(杜如晦)剖析判断(政事)如流水一般利落,被当时的同僚所佩服。(杜如晦)连续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在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主持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的称赞。

1.(3分)(1)当时,那时 (2)想要 (3)功劳 【解析】

课外实词 19 / 73

课内迁移 时府中多英俊(当时,那.时) 必欲经营四方(想要) .如晦与玄龄功第一(功.劳)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那时)(《隆中对》) .欲穷其林(想要)(《桃花源记》)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功劳)(《陈涉世家》) .2. (4分)那时天下正多事,(杜如晦)剖析判断(政事)如流水一般利落,被当时的同僚所佩服。

3.(2分)在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

4.(1)不久 (2)称赞 【解析】

课外实词 俄迁兵部尚书(不久) .甚获当时之誉(称赞) .课内迁移 俄而百千人大呼(不久)(《口技》) .—— 5.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桀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

20 / 73

及为诸生(等到) .逾大祥(超过) .或遗之衣 (有人) .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孙权劝学》) .不敢稍逾约(超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陈涉世家》) .5.(1)(由于)家境贫困,他以砍柴放牧为生,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 (2)(他)住的地方倡行乡约,互相都做出表率没有谁敢违反。

6.罗伦是个刚正不阿、严于律己、重孝道、爱好读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亲民爱民的人。

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

少耆②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③以徼名④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

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⑤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

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

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注释】 ①佚荡:超脱,无拘束。②耆:通“嗜”,爱好,喜爱。③廉隅:品行端方。④徼名:谋求名声。⑤《太玄》《法言》:《太玄》是西汉扬雄撰写的一部拟《周易》之作,《法言》是西汉扬雄仿儒家经典《论语》所写的一本书。⑥瓿(bù):古代器名,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26 / 73

A.雄少而好学/好读书,不求甚解 ..B.虽富贵不事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卒皆夜惊恐 ..D.丧之三年/贤者能勿丧耳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少 耆 欲 不 汲 汲 于 富 贵 不 戚 戚 于 贫 贱 不 修 廉 隅 以 徼 名 当 世。

3.选文最后为什么要写“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试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有特别的喜好,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不为贫贱而忧愁,不以品行端方来要求名扬天下。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别人很少到他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巨鹿人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扬雄传授他《太玄》《法言》。刘歆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求学的人有追求利禄之心,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呢?我担心后人用它来盖酱缸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并守丧三年。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27 / 73

雄少而好学 爱好,喜欢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 爱好,喜欢 虽富贵不事.也 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丧之三年 .做 这件事 恐怕、担心 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 .害怕 守丧 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丧失、失去 .2.(3分)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3.(3分)既写出了侯芭对扬雄的敬重与爱戴,又从侧面烘托了扬雄的高尚品质。

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原宪甘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

(选自《庄子·杂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28 / 73

A.原宪居鲁/不可久居 ..B.环堵之室/环滁皆山也 ..C.中绀而表素/临表涕零 ..D.宪不忍为也/动心忍性 ..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夫 希 世 而 行 比 周 而 友 学 以 为 人 教 以 为 己。

3.原宪所说的“病”是指什么?本文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原宪住在鲁国,屋子四周(都是)土墙,盖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折断桑条作为门轴;用破瓮的口做成两间屋子的窗子,用褐土涂墙缝;(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驾着高头大马,穿着暗红色的内衣,外罩白色的大褂,气派的马车小巷子都容不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戴着裂开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说:“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退后数步面有羞愧之色。原宪又笑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结交朋友,勤奋学习用以求取别人的夸赞,注重教诲是为了炫耀自己,用仁义作为奸恶勾当的掩护,讲求高车大马的华贵装饰,我原宪是不愿去做的。”

1.(3分)B 【解析】

29 / 73

课外实词 原宪居鲁 .环堵之室 .释义 居住 四周 课内实词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临表涕零(《出师表》) .释义 停留 四周 表文 中绀而表素 表面 .宪不忍为也 愿意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使……坚韧 ..2.(3分)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

3.(3分)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学道而不能行)。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①。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定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语近臣曰/此中人语云 ..

B.昨夕因不寐而甚饥/余因得遍观群书 ..C.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帝感其诚 ..D.以备非时供应/前人之述备矣 ..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30 / 73

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可以使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记。现在您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会很快见到赵王,希望您忘记那件事情!”信陵君说:“我真诚地领受教诲。”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赵王自郊迎 .事有不可知.者 人之有德于.我也 愿君之忘之.也 释义 亲自 课内实词 余之游自此始(《满井游记》) .释义 从,由 知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知道 恩德 惟吾德馨(《爱莲说》) .品德 希望 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愿意 2.(3分)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3.(3分)启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4.(1)憎恨 (2)保存 【解析】

课外实词 课内迁移 36 / 73

我憎人也(憎恨) .存赵国(保存)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保存)(《唐雎不辱使命》) .5.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十六、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乃命羿曰/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 ..C.喜惧为之灾/惧有伏焉 ..D.人能遗其喜惧/贤能为之用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乃 援 弓 而 射 之 不 中 更 射 之 又 不 中。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夏王命令羿射直径为一寸,面积约一平方尺的兽皮做的箭靶。于是(夏王)命令羿说:“你射这个靶,射中目标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目标,就剥夺你千邑封地。”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变化不定,气息也平静不下

37 / 73

来,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没有中,射出了第二支箭,又没有中。夏王问大臣傅弥仁:“这个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给他定了赏罚的要求,却连射两箭都脱靶了,为什么呢?”傅弥仁说:“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如果人们能够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羿差的。”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起,被任.死于安乐》) 恐惧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用 恐怕 有才能能够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的人 释义 乃命羿曰 .命令 命令 发无不中 .射箭的每一发 喜惧为之灾 .人能遗其喜.惧 2.(3分)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3.(3分)示例:一个人无论能力有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或: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

十七、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

38 / 73

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②。

(《战国策·魏策二》)

【注释】 ①质:做人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建立信任关系,要互派人质,一般用国君之子作为人质,称为“质子”。②见:召见。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王信之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寡人疑之矣/而疑邻人之父 ..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亲贤臣,远小人 ..D.愿王察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于 是 辞 行 而 谗 言 先 至 后 太 子 罢 质 果 不 得 见。 3.庞葱给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用意何在?(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集市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

39 / 73

“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再被魏王召见了。

1.(3分)D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疑问,疑.生序》(节选)) 难 释义 王信之乎 .相信 诚信 寡人疑之矣 .怀疑 今邯郸去大差距大,多 梁也远于市 .亲贤臣,远小人(《出疏远,不.师表》)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亲近 愿王察之 .明察 明察 2.(3分)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3.(3分)希望魏王明察秋毫,不要听信谗言。 十八、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

40 / 73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楚庄王欲伐越/齐师伐我 ..B.臣愚患之/故余虽愚 ..C.王乃止/非梧桐不止 ..

D.自见之谓明/庭下如积水空明 ..

2.请用三条“/”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3分)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进谏说:“大王攻打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兵力弱小。”庄子说:“愚臣很为此事担忧,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力弱小。庄蹻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力弱小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楚庄王就停止了行动。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楚庄王欲伐.越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攻打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攻打 41 / 73

臣愚患之 .王乃止 .谦称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停止 非梧桐不止(《惠子相梁》) .愚笨 栖息 明亮 自见之谓明 明白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2.(3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3.(3分)人要有自知之明。 十九、课外文言文阅读。(11分)

掷凫猎兔

②赵以马服君①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一战.④

军破,掠赵括,坑其众四十万,邯郸③几败。艾子闻之曰:“昔人将猎而不识鹘,.

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⑤不能飞,投于地;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⑥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 ①马服君:战国时赵奢的封号,曾屡败敌军,享有威名。②武安君白起:秦国名将。③邯郸:赵国都城。④鹘(hú):鹰的一种。⑤凫(fú):野鸭。指鸭子。⑥搦(nuò):握,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适当武安君白起/而此地适与余近 ..B.邯郸几败/未几,夫齁声起 ..

C.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

42 / 73

D.凫举掌而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2.请用三条“/”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3分)

我 鸭 也 杀 而 食 之 乃 其 分 奈 何 加 我 以 掷 之 苦 乎? 3.关于赵括有一个成语,请写出来并作出解释。(2分)

4.这则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段简要回答出来。(3分)

拓展试题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赵国凭借马服君赵奢的威武名声,提拔他的儿子赵括为将军,用他来抵抗秦国,赵括恰好遇上了秦将武安君白起,一交战赵军被击败,白起俘虏了赵括,活埋了他的军卒四十万,邯郸几乎陷落。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准备打猎却不认识鹘鹰,买了一只鸭子就离去了。田野上兔子跑起来,那个人扔出鸭子让它去捕捉。鸭子不会飞,落到了地上;那个人第二次又扔出去,鸭子又掉落在地上,以至扔了三四次,鸭子忽然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并像人一样说话,说:‘我是鸭子呀!杀了吃掉我,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抛扔的痛苦加到我身上?’那个人说:‘我以为你是鹘鹰,可以用来猎兔子,竟然是只鸭子?’鸭子举起脚掌给他看,笑着说:‘看我这脚掌,能用它抓得住兔子

43 / 73

么?’”

1.(3分)A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未几,夫齁声起(《口.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推荐,推举 释义 而适当武安君白起 .恰好 恰好 邯郸几败 .几乎 几乎 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施加 给予 凫举掌而示 .举起 2.(3分)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3.(2分)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4.(3分)通过凫与猎人的一番对话,说明要“知人善用”的道理。如果不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就会像猎人那样,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还白白糟蹋了鸭子。

5.看我这脚掌,能用它抓得住兔子么?

二十、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

44 / 73

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与猫等/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B.为害甚剧/急湍甚箭 ..

C.众咸谓猫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用此智耳/其家甚智其子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3.这篇短文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向猫。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

45 / 73

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地叫,老鼠啾啾地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被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 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么不同呢!

1.(3分)C 【解析】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实词 释义 大与猫等 .等同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用在人称代词后,.慢(《出师表》) 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表示列举未尽 为害甚剧 .很,极 胜过,超过 众咸谓猫怯 .都 都 用此智耳 .名词,智慧、其家甚智其子(《智子动词,认为……聪.智谋 疑邻》) 明 2.(3分)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3.(3分)(1)面对强敌,要避其锐气,后发制人。 (2)不要对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事妄下断语,否则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46 / 73

②③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①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

狙焉,委蛇④攫搔⑤,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

死。

⑦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

(《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狙(jū):猕猴。②恂然:恐惧的样子。③蓁:荆棘,草木丛。 ④委蛇(wēi yí):弯曲身体。 ⑤攫搔(jué sā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⑥执:立刻。 ⑦殛(jí):杀戮、杀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众狙见之/才美不外见 ..B.王命相者趋射之/尝趋百里外 ..

C.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颜不疑归而师董梧/吾谁与归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颜 不 疑 归 而 师 董 梧 以 助 其 色 去 乐 辞 显 三 年 而 国 人 称 之。

3.简要说说本文的寓意。(3分)

47 / 73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吴国的国王乘船在江上,登上猕猴山。众猴子看见吴王,(都)害怕地逃往丛生的草木中。(惟独)有一只猴子,从容地东抓西弄,在吴王面前卖弄技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抓住射来的快箭。吴王命令侍从奔赴过去射它,猴子立刻死了。

吴王看看他的好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显示自己的技巧,依仗它的敏捷在我面前炫耀,以至于有这被射死(的下场)。引以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尊显,三年后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1.(3分)B 【解析】

课外实词 众狙见之 .释义 看见 课内实词 释义 才美不外见(《马说》) 同“现”,表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王命相者趋射之 .奔赴,到 奔赴,到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 .看 拜访 颜不疑归而师董梧 .回来 归依 2.(3分)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3.(3分)深刻地揭露了本领、智慧不可夸耀的道理,告诫人们锋芒太露往往会招

48 / 73

来祸害,为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

二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徙木偾表【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 偾(fèn)表:放倒标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3分)

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 3.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译文】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改革法令(的决心),于是就招募百姓,能够搬走(城门前)竖着的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走木杆后,就给了他赏金,并且颁布了变法政令。(魏国的)

49 / 73

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让他做长大夫。”百姓听到后互相告知:“这一定不可信。”也有人说:“试着去放倒标帜,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放倒了标帜,前去拜见吴起,吴起当即就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魏国军民都相信吴起实行的赏罚命令。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他搬木头以显示信用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

1.(3分)(1)就 (2)拜见,拜访 (3)认为 【解析】

课外实词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释义 课内实词 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释义 就 就 来谒吴起 .拜见,拜访 拜访 予谓鞅本魏人 .认为 认为 2.(3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3.(3分)为政者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二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李允则守雄州①

50 / 7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