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诗中的茶意象

更新时间:2024-04-13 0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茶诗中的茶意象

云南师大附中 高一(8)班 党雯佳 指导教师:牛莹

[摘要] 在中国古代繁荣的诗歌创作中,茶诗是诗苑中的奇葩,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现和具体产物。中国茶道与佛教、道教等有深厚渊源,其精髓相互融会。茶道修身养性,不拘一格,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参悟茶道,品茗养身,清空杂念。茶诗则通过对采茶、品茶、煮茶等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思及品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物质文化。 [关键词] 茶诗,茶,意象

一、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1、定义:茶树是自然生长的植物,而茶叶则是人类的劳动产物,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饮品。茶文化是以茶作为载体,并通过此来传播各种文化,使茶与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茶文化不仅可以包含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内涵和物质文明,还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及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2、起源:“关于‘茶’字,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槚、苦荼。’我国的《神农本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书,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1]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成于战国时代。《茶经》注释:“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字。”唐代陆羽为我国茶圣,于公元758年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著作,《茶经》。按照记载,我国发现并饮茶的历史已有4700多年。

3、发展:战国时期,茶叶已经开始了有规模的生产。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时的专用饮品。到晋魏南北朝时已形成普遍的饮茶之风。隋朝,广泛的在民间普及。直到唐朝,茶业兴盛的颠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自宋、明、清历代都对茶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茶文化渐渐融入大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其清新淡雅的品质,更有许多不乏经典的吟咏。

二、茶与诗的结合

在历史潮流中,茶与诗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长盛不衰的中国传统茶诗。即以茶为主要吟咏对象,寄托或表达诗人独特情感的古诗。茶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璀璨的结晶,是传统文化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追求及精神。茶与诗。品类相近,都可以陶冶情操,寄放闲情;境界相似,清雅灵秀,或浓郁悠长,回甘连绵。

1、茶与佛教——茶禅一味的意境 禅,梵语作“禅那”,意思指静虑。禅宗强调的是自身的彻悟,主张的是有既为无,无既为有,通过悟禅进而看透世俗的烦恼。而饮茶能使人戒掉心浮气燥,变得平静淡泊,所以与禅宗思想相贯通。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2?

[1]

选自于欣力、傅泊寒 《中国茶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第7页 ?2?

皎然,唐代僧人,爱作诗,好饮茶,号称“诗僧”、“茶僧”选自叶羽 《中国茶诗经典集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静心,自悟”是禅的宗旨,“东篱”、“菊黄”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佛家对生死、有无的至高理解和思想境界。此诗表达了僧人与知己间的相惜之情,更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求得美好的情韵、精神的释放,饮茶得道的最好方式。“茶道”一词就首先由禅僧提出。把饮茶从感官提高到了精神层面的角度。

2、茶与道教——追求自然真意

在道家的茶道中,更多的则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与和谐的追求及对“道”的认识。所谓人化的自然,即为饮茗时与自然的亲近,通过思想情感与自然的交流,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现。

《茗饮》 金·元好问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全诗无一字“茶”,但却句句写饮茗之感。诗人以槐火石煮茶,面对落花,春露般的茶香气绕梁。而万里清风送诗人梦游华胥国,羽化成仙,为人化自然的极致。

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思想,把自然万物都看成具有人化的性格情感,所以山水花木都格外亲切。“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

?3?

麝林鹤是交游’。”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成为审美的中心,是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察觉和领悟。苏轼用他那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的美做了形象化的比喻。独特的文化和审美积淀,水乳交融,使茶诗具备了“高妙卓绝的艺术境界”。 3、茶意象的清空特性 在中国美学史上,“清空”是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它最早由宋元之际的张炎在其词学理论名著《词源》中提出。就《词源》而言,“?清空?是创作目的,也是欣赏标准;既是玉田的艺术创造的理想境界,又是玉田的最高美学批评尺度,上升为终极性的审美理想。”?4?

“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啜茶联句)“再饮清我神”,“此物清高世莫知。”(皎然)“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愿携茶具作清欢。”(梅尧臣)“更

?3 ?

选自于欣力、傅泊寒 《中国茶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第23页 ?4?

选自颜翔林《论〈词源〉的词学理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第55页

作茶瓯清绝梦。”(陆游)“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蔡襄)“清味通宵在,余香隔坐闻。”(李虚已)“崇朝一碗坐官局,申旦形清不成宿。”(晁补之)“故人气味茶样清。”(杨万里)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清夜漫漫困收搅,斋肠哪得许悭顽。”(苏轼)“小庭幽圃绝清佳。”(文同)“旋置风炉清樾下。”(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烹须清泠泉。”(强至)“山好水亦珍,清切甘如醴。”(蔡襄)“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苏轼)说的是烹茶之水的清泠澄澈。“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卢仝)“香芽嫩茶清心骨”(黄庭坚)“九龙肚清泠,氵虢氵虢曾未绝。”(秦观)“分得余甘慰憔悴,碾尝终夜骨毛清。”(曾巩)“清甘一派古祠边,昨日亲烹小凤团。”(游师雄)“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陆游)“北窗无风睡不解,齿颊苦涩思清凉。”(晁冲之)“增添清气入肌肤。”(吕岩)“试遣茶瓯作花乳,从教两腋起清风。”(卢襄)“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杨万里)“一饮清冷体更轻,绝知真液是长生。”(王阮)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茶诗多数都与僧徒有关,僧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和超然世外的心态多能够在茶诗中反映出来。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语言浅易朴素,“野泉”、“烟火”、“白云”、“青溪”、“流水”、“暮潺潺”、等意象明朗灵动,诗风恬淡空寂,从平淡的字句中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外部存在的茶作为超脱的内心体验,显现出僧家茶诗的空灵寂静之美。 4、以茶喻人才

文彦博,北宋神宗四朝的大臣,大儒,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一诗以茶比喻人才。“古时常以药笼中物比喻贮备代用之才。”?5?

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云“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竹香?”最后一句是陆游对南宋朝廷用人不当的一种谴责,用“蒙山”、“紫竹香”等名茶比喻优秀人才弃之不用的愤慨,咏物抒情。 5、以茶祝寿

如胡寅《黄倅生日送茶寿之》诗云“北苑仙芽紫玉方,年年包篚贡甘香。愿君饮罢风生腋,飞到蓬莱日月长。”此诗通篇之意全在饮茶祝寿,是宋代士大夫之间形成的一种风气。 6、以茶喻佳人

汪琬咏茶,《与武会玩月因取东坡句赋此歌》中云“有月如佳人,娟娟眉妩长。有茗如佳人,澹澹肌理香。”此诗咏茶与美人,写得潇洒美妙,富有一种蓄势欲发的爱恋之情与豪迈之气,新颖脱俗。

?5?

选自蔡镇楚 《中国品茶诗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第62页

茶意象,不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美,更主要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美在茶诗中的体现。此外,还有以茶喻知己,以茶喻人事,以茶咏史,以茶寄相思等意象的使用。茶寄托了中国传统优秀思想和中国古代文人追求高洁不污,自然脱俗的精神情操,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一篇。

[参考文献]

1、于欣力、傅泊寒:《中国茶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蔡镇楚:《中国品茶诗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叶羽:《中国茶诗经典集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4、颜翔林:《论〈词源〉的词学理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