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更新时间:2023-11-01 0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① 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 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 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 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

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 1953.7)

⑴ 朝鲜内战的爆发: ① 时间:1950.6.25; ② 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 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 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 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 战争性质变化:

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 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 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 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

社会主义阵营;③ 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④ 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 ⑤ 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 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原因: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援助;战争的正义性。 3、性质:“二战”后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4、影响:

⑴ 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⑵ 对中国:①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②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

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③ 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经验;④ 中美长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⑶ 对美国:① 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义国家企图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② 美国对中国实行长

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③ 冷战加剧,由削弱日本转到扶植日本。

⑷ 对苏联:① 有利于苏联恢复发展经济与科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② 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

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⑸ 对日本:① 军国主义回潮; ② 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③ 美国改变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为扶

植,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前缘基地。

⑹ 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 【探究】 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从战争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从战争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背景下中的局部热战(在亚洲的发展);从战争结果看: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

(二)越南战争: 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⑴ 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

⑵ 印支问题的产生和演变:① 印支三国曾为法国殖民地。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的独立、

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54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 ② 美国积极推行霸权政策,并把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③ 在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并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论”; ④ 50年代中期,越南分裂。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创造条件。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探究】 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与其对朝鲜的侵略有什么关系?

①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主义政策。这是越战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景。 ② 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⑴ 开始:1961——1964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⑵ 扩大:1965——1973年, 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在南越的“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

“局部战争”(特点:南打北炸),并进一步扩大到老挝、柬埔寨。

⑶ 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攻势”—— 战场主动权。

⑷ 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 3、结果及原因:

⑴ 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胜,美国失败。1973年,美国撤军。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 ⑵ 原因: ① 越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② 越南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利用有利地形,采

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游击战争); ③ 越南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大力支援; ④ 美军陷入越战泥潭,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4、实质及影响:

⑴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也

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⑵ 影响:① 对越南: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但战争也给

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 对美国:战争的失败,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 ③ 对世界格局:成为“苏攻美守”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探究】

1、越南战争的爆发与整个冷战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对冷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⑴ 背景:①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实行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② 为配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⑵ 关系:“二战”后美国的总体战略是对苏冷战,东亚“热战”是冷战的补偿,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

⑶ 影响:① 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②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两国的争夺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2、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相同:(1)背景:都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朝鲜、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 (2)根本原因和性质:都是美国为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致。美国发动的都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 (3)过程:苏联、中国都给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 (4)结果: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5)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力量,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也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不同:(1)过程:朝鲜战争持续3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侵略,使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持续10多年,是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2)对中美关系影响: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结果: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仍处于分裂状态;越南战争后,越南实现了统一。

二、“二战”后世界长期的热点 —— 中东战争: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指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 ① 中东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② 中东包括非洲的埃及。 ③ 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枢纽地位,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

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3、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之地。

石油首先是中东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中东国家纷争的诱因,同时也是西方大国插足、争夺的利益所在。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驱使;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捞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4、“贝尔福宣言”(1917年):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897年8月,以 T·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A·J·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罗思柴尔德。信中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应明确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者损害其他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宣言中的“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实即犹太国。

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5、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1947年11月联大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家。

【探究】 中东地区何以会成为世界一热点地区? ( 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

⑴ 内因:① 战略位臵的特殊性:连接两洋三洲五海; ②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石油海洋”; ③民族关系的复杂性:阿拉伯人、犹太人; ④ 宗教关系的独特性:耶路撒冷是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

⑵ 外因:大国力量的对抗性;战略利益的需要(①第二次中东战争前:英、法;②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

⑶ 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贝尔福宣言”、“联大181号决议”); ⑷ 两大矛盾:阿拉伯国家与犹太国家的矛盾;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大国的矛盾;

⑸ 冲突关键: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小结】 中东纷争的缘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同一祖先,两个民族,导致犹太人三次流散世界各地),又有宗教原因(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也就成为是非之地),还有战略原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石油资源丰富),再加上大国的插足,使得中东问题国际化、复杂化。

(二)、五次中东战争: 类别 战次 第1次 1948 第2次 1956 第3次 1967 第4次 1973 第5次 1982 又称 巴勒斯坦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六日战争 十月战争 黎巴嫩战争 起因 以色列建国 埃及收运河 以色列袭击 埃叙收复失地 以打击巴解总部 参战国 埃等5国VS以 埃及VS英法以 埃叙VS以 埃叙VS以 巴解黎叙VS以 结果 以获得胜利 埃及胜利 以占埃叙部分领 埃叙夺回部分土地 以胜利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 — 1949年7 月

⑴ 起因: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⑵ 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 ⑶ 经过: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 ⑷ 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⑸ 影响:①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 ② 大量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③ 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 — 1957年3月

⑴ 原因:① 1956.7 埃及新政府(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与英、法产生冲突。② 以色列一直视埃及为直接威胁。 ⑵ 双方:英、法、以色列——埃及; ⑶ 经过:① 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 ② 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③ 国际社会对英、法以予以谴责;④ 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1957年3月撤军。 ⑷ 各方态度:① 联合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② 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国停火; ③ 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不满。 ⑸ 埃及能以弱胜强的原因:① 埃及人民斗争的正义性;② 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③ 英、法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国内反战运动高涨;④ 美、苏两国对英、法施加压力,迫使其停火;⑤ 世界各国予以谴责施加压力,联合国大会以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⑹ 影响:① 对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② 对中东:推动了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 ③ 对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其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④ 对美苏: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 — 6月11日

⑴ 背景: A、中东地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① 埃及和叙利亚一度合并,威胁以色列;②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法塔赫”)成立,开展武装斗争,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开展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反以斗争(新阶段); B、美、苏等大国的介入(维护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①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中东石油成为争夺热点; ② 美国扶植和武装以色列; ③ 苏联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 ⑵ 交战国: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 ⑶ 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⑷ 影响:① 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② 以色列扩张了领土,增强了实力; ③ 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10

⑴ 起因:① 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和洗刷耻辱(必然性); ② 埃、叙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水平(可能性)。⑵ 交战国: 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 ⑶ 经过:① 战争初期:埃、叙进攻阶段; ② 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阶段;③ 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结束战争; ⑷ 结果:埃及、叙利亚取得局部胜利。 ⑸ 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① 突然袭击(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战争); ② 苏联的援助下军力增强; ⑹影响:① 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了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② 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高了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 。

【探究】 前四次次中东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后果:⑴ 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⑵ 战争并不能解决中东问题:①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②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 ⑶ 大国插手加剧了中东矛盾……。

启示: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 — 9月。 为了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摧毁巴解组织的总部,以色

列对黎巴嫩、叙利亚发动进攻( 以军侵入黎巴嫩 ),结果以色列胜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