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说”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最新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3-04-19 08: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的“仁说”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们之间谈话的记录。《论语》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经济、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中国哲学,尤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尽管《论语》大都比较短小简约,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的对话,但就是这样一本

言行录,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涵盖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处世原则、修养之道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政治主张、道德观念等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史学和哲学价值。《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濡染着中国人的灵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它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一、孔子“仁说”思想的内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从处世的角度,“仁”的一个基本的含义是对他人的关怀;或者说,“仁”的本质是爱人,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这是孔子对“仁”的含义的最精练的一个概括。“仁者爱人”说成为孔子学说的核心体现,高度凝炼了孔子的哲学主张。

具体来看,“仁”的含义又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就是“孝悌”“亲亲”。在孔子看来,孝悌、亲亲是仁之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第二层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字面意思而言,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比如不友善、不尊重甚至诋毁、非难等,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再简单点说,就是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深入一点说,就是要有宽大容物、宽厚容人的胸襟,能够将心比心,包容异己,甚至当别人伤害了我,我也能设身处地体谅对方,宽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而不再把这“己之不欲施于对方”。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说: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又说:仁者待人,各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苛其短。事物的存在和繁衍,需要以各自的本性为基础;

宽大容物,就要尊重各种事物、各种人才的个性。而宽厚容人,

就是要善于容人之过,容人之短,这样我们的周围才会充满知心

的朋友和支持者,并能使上下一心,各尽其力。

从个人处世的角度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是

忠恕之道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妥协的处世方式,这种理性妥协不是

无原则地退让,而是一种和谐的包容情怀和理念。人生在世,要与人交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融身于集体和社会,践行这种恕道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在人与人的相互支撑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第三层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就要使别人站得住;我们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总之一句话,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一样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即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我以为,这是“仁”的最高境界。朱熹《仁说》把仁的内涵总结得也很明白,他说:“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从天讲,“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它表现为有生物之心,它生养万物,使万物有盎然生机。在人呢?就应该爱人利物。爱人利物,就是爱天下苍生,爱万类万物。

二、践行仁德――达到仁的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1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