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

更新时间:2024-04-17 17: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揉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类似戏剧中的旦角),丑(类似戏剧中的丑角), (类似戏剧中的彩旦和滑稽老旦)。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衔秧歌和场子秧歌,可即兴表演,又可表现某一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为主,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团扇为主。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

伴奏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击乐。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

昌黎地秧歌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主要是注重揉进了戏剧性,由传统的歌、舞结合变成了舞、戏结合,突出了秧歌的戏剧表演特点。这样,昌黎地秧歌的角色,最注重的是刻画人物的戏剧形象,而不是单纯地红火、招人。同时,昌黎地秧歌艺人集思广益,把不少戏剧片段移植到秧歌表演中,并把生活中有戏剧性的小故事编排成秧歌\出子\,使地秧歌的表演几乎\戏\连\戏\,成为哑剧味道极足的秧歌戏的大荟萃。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y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