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看毛蒋成败知成功无捷径---读杨奎松文记

更新时间:2024-06-12 09: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杨奎松一篇“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从人生成功角度解读毛主席与雄奇公,看了此文,深觉时代变迁与意识形态偏见对研究者的影响如此之深。 如果我们能够较为细心的比较毛主席与雄奇公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其后对政治、军事的影响,还是个人的成功而言,无不告示我们一个亘古未变的法则:所谓天才,不过是百炼成钢和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的水到渠成。

9 OS0p${$v2M* W#S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杨教授讲到了毛蒋二人都出中间阶层,但这个中间阶层却有着经济状况巨大的差别。从蒋的

9 + 8Fc7_5E*日记中看出,蒋对自己的童年家境是充满了贫穷的回忆,应该说,一个过早失去父亲的家庭,其家庭经济能力肯定是有限的,生活上也算不上富裕,更为严格点,可能有些时候,蒋母要靠家族的接济度日。并且中国自古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蒋从小不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反观毛泽东,其回忆似乎较少没有贫穷困顿的描述。这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毛泽东小时也干农活,但因家庭可以自食其力,从整体上,家境明显优与蒋。

# B*gVK&g+XL如果把这种家境对人生性格的形成放大,毛泽东从小没有受到歧视性的对待,其自信或者说

是优越感属于健康成长。虽然有父亲的暴政,但与外人的歧视比起来,毛泽东的童年应该可以更为健康的成长。这从后来两人的很多不同作风来看,似乎也有点影子,毛不拘小节,蒋军容严整,且生性敏感。

再说教育背景,虽然杨教授说二人都是中等文化水平。但细察之下,二人的教育背景其实相关很大。毛毛泽东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从传统的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专业的师范教育,教育经历非常连续、完整,就学期间,少有闹事,算得上一个有天赋又好学的三好学生,并且,在人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毛泽东毕竟师从名师,并且家常渊源,这是蒋所无法比拟的。就如同练习书法,无名师指点,要成家成派,几为不可能。名师在开拓毛的眼界,培养毛泽东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终毛泽东一生,宏观思考能力与把握能力非常强大,与此焉能无功?蒋的教育经历却是断断结续续,直到日本留学,教育经历不连续且不完整。用现在的标准看,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在差生群体中有着号召力的一类人,类似学生中的黑帮头。其实,在一个学校中,有一种学生群体,类似于社会上的混混等下层黑恶势力,经常打架闹事,惹事生非。刘邦在起家之后还遇到了张良这种近于老师作用的人物,蒋一生未遇名师,身边的智囊,如张良、诸葛亮、朱升、刘伯温辈,可有吗?其思维能力,宏观形势的分析与把握,历史上似乎还没有那个历史人物是无师自通的。

最后,二人追寻了两种非常不同的道路:一个进了师范,一个入了军校。这本身就反映了二人志向及才能特长的区别。毛泽东以后常以教师为梦想,而蒋以军人自居,这种差别非常明显,是无法归一的。

虽说毛蒋二人小时候都有反抗历史。但蒋主要反的是蒋母之外的人,在蒋母面前,蒋不过是

4 R85S##O%h0y一种孩子式的调皮。毛泽东反的却是家庭中权威——父亲。毛泽东对家庭以外的人似乎没看

到什么尖锐的斗争,无论是毛泽东的同龄,还是长辈,或是乡亲。毛泽东反的是一种专制权力形成的人身自由受到压制,蒋更多的是孩子的天性和孩子式的小聪明。这两种反抗本身对他们以后的行事、政治理想的取舍,影响非常之大。

毛蒋二人都讲儿时的反抗对各自人生的巨大影响。毛泽东是从反抗权力,争取自由的角度,蒋是从孝道的角度。这两种角度非常有意思,毛泽东毕其一生,追求近似于无政府主义的个人绝对自由,而蒋一生似乎并不排斥个人的专制与极权,并且事母至孝,成年时的孝道化为儿时顽劣的救赎。 二、社会环境。

大的环境都一样,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环境有着巨大差别。湖南地处中国内陆,无洋鬼子、无通商口岸,还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形态。但江浙却完全相反,这使得蒋更相信由资本支撑的社会中上阶层的力量,因为他从小就见识了“金钱”的威力,与毛泽东所处的社会形

态相比,蒋更早地接触到了近代经济以及西方文明。

套用周恩来的话讲,毛蒋二人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毛泽东的家庭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地主,蒋却不过比贫下中农稍好点的社会底层。蒋从个人出发,他可能会同情社会底层的民众,但江浙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他更多地对上层社会充满向往。

毛泽东受过传统教育,也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近代教育。本质上,毛泽东是一个以传统教育为主,对近代教育知识有所了解,继承了中国传统“士”这个阶层使命的家境优裕的农家子弟。 蒋介石也受过传统教育,在本质上,蒋介石是一个有一定传统教育基础,教育不完整、不连续,生活于高度商品经济中的半传统的社会底层人家。

毛泽东以教员自许,蒋介石以军人自律,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这种差别。毛泽东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抱负,蒋介石却有着中国传统社会底层人士对极权的欣赏与渴望。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组织,蒋介石从军的动机,于国而言,是只有枪杆子才能救国,偏重强硬、血腥与极权;于私,属于被压迫者的生路被剥夺之后的无奈与愤闷,转而追求暴力改变现状。毛泽东办过《湘江评论》等杂志,更相信笔杆子的力量,强调思想改造与意识形态的教化。 毛蒋最后选择不同的政党,并不是简单的利益权衡,所谓离不开各自的政党组织而施展自己的抱负,实在是把毛泽东蒋介石看小了,关键因素还是各自世界观的不同导致的政治理念的差异。国民党倚重中上层力量,强调借力使力,共产党重视底层力量,强调自力更生。毛泽东出身于内陆的农家子弟,农民向来是“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从来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力皆不可靠,只可为援。终毛泽东一生,自立更生被奉为国策,即使与美建交,也不愿为了建交而建交,一定要经过斗争,美国有意愿与我建交,从而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现在很多人说与美建交是因为中苏冲突不得已才改变反美立场。是知其一,未知其二。终毛泽东一生,看不到他个人反美意识特别强烈,决定反美的因素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与美国最终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也一直不曾中断。中苏冲突不过加快了中美接近。一则美苏争霸,苏联居上风,美国已必然有求于我,中国此时加速与美国缓和可以取得最大利益,牺牲最少利益,二则,中苏冲突使我们自身有着迫切与美缓和的现实需要,中美两国都有所求,加速了中美双方政策调整的幅度,并且改变了中方与美国建交的原来构想,变为中美建交为牵制苏联的大三角战略。蒋介石出身沿海商业社会,本身就强调借力使力与投机。商业社会的特点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比较重视合作、对外来力量不排斥,甚至欢迎。终蒋介石一生,无论是抗战,还是退守台湾,蒋介石的宗旨就是离开了张屠夫(国际势力),就真的只吃带毛的猪。把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归于外部因素。如抗战,没有英美的支持,不认为能够通过自身的斗争取得最终的抗战胜利。如退守台湾,整天做梦第三次世界大战,把守住台湾、反攻大陆寄希望于美国一家。“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伟大结晶”。这种论点乍一看正确无比,实际上,一文不值,何也?此观点是静止、绝对、消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不是动态、积极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历史上凡是抱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放者,最后均以失败收场。事实上, “西安事迹”后蒋基本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也没有丢掉执政地位,反而因为高举抗战大旗,巩固了蒋的领袖地位以及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在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抱定这一心态基本上就是愚顽不堪,不识时务,不知世界大势。这也说明蒋介石宏观思维能力的欠缺。当然,这都是后来者对历史的一种总结,基本上属于事后诸葛亮类型。在当时中国,也未必有多少人具备这种大道至圣的境界。当然,这都是后来者对历史的一种总结,真正在当时的中国,也未必有几个人能够有这种大道至圣的境界。当然,作为一国乱世之领袖,就是引领民众在黑暗中探索并能够发现那一丝微光并抓住的人物。就必须起到引导国人前进的航标式的作用。这是对一个领袖的要求。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早年生活与教育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在青少年时代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相比他们的共性而言,无疑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生活优裕,一个生活拮据;一个

家庭完整,一个父亲早逝;一个家学渊源,一个不学无术;一个受过完整的教育,一个教育经历破碎;一个是三好学生式的人物,一个是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差生;一个名师相伴成长,一个无师自学;一个因理论宣传接受革命,一个因生活经历倾向革命…… 三、早年从政经历

青少年的生活与教育不过为以后的趋同与趋异埋下了伏笔。在蒋介石登顶中国权力顶峰之前

%Z54q的,毛泽东蒋介石的社会生活阅历对二人政治价值取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走向成年时,开始接触、参与中国政治,两人的道路开始向同一个目标成长——救亡图存。 毛泽东到了大城市长沙,真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开眼看世界;毛泽东开始了解到当时中国的整体状况。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是韶山冲一个纯朴的反抗父亲权威的乡下孩子。之后,戊戌变法、梁启超,以及湖南政治中心的长沙社会百态,开始一步一步浸染着这一张白纸。毛泽东欣赏梁启超,甚至自号子任。毛泽东领导驱张运动,反抗暴政。毛泽东办《湘江评论》,以文会友,指点江山,畅议天下时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生活惬意,爱情美满,大有宏图之志得展之感。至于北京大学受冷遇使毛泽东自尊受伤,以至于自卑,纯属倒果为因。自尊受伤不假,但以此怀恨知识分子,产生自卑性格,则必然、肯定是夸大之说。一次北京大学的冷遇就可以使志在天下、救民于倒悬的英雄自卑,那日后政治生涯中无数次残酷挫折,英雄还能自强不息吗?多年后与梁漱溟于延安相遇,毛泽东拿陈年旧事耿耿于怀,后人对此事的猜度只有一种难听的考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泽东拿这事儿说事儿,只有一个目的:以旧事儿开场,拉近与梁漱溟的距离,加强沟通效果。

可以总括一句话,毛泽东从小见惯了世界的善,相信正义的力量,对政治的认识比较正面。毛泽东一生喜欢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对“道”的争夺。

Av$1LON0$6^H^6GF蒋介石自小耳濡目染,较早接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百态,之后东渡求学军事。虽然蒋

介石所受军事教育程度不高,但对开拓蒋介石的世界视野、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蒋介石一生服膺日本军事,甚至在对日决策时,都将对日本的尊重发挥到了极致。说严重一点,蒋介石的东渡求学日本,因其近距离对日本的了解,日后对日决策时有着比较严重的恐日情绪,这也是大多数留学日本仁人志士的通病,非蒋介石独有,其代表人物如汪精卫、周作人之流。蒋介石上海十里洋场的生活,使蒋介石充分认识,甚至过高估计了活跃于社会底层的非主流的边缘阶层的力量,这股力量有个俗称:黑社会。同时,长期浪迹于大上海的底层,也为以后对政治的负面认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政治上,注重权谋与权术的运用。

\N0#BovU蒋介石的敏感更多地来源于家庭的破碎。蒋介石过早失去父爱,蒋母未再嫁,这是非常标准

的中国寡妇。在中国,无论是内陆,还是江浙,根深蒂固的对寡妇的歧视与欺辱,是蒋介石从小好强又敏感性格的根本来源。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如果发挥一下猥琐的想象力,当年半夜敲蒋母大门的登徒子恐不在少数。这样的生活境况,对尚在幼年成长期的蒋介石来说,无疑会加深他对社会的负面看法。

可以总括一句,蒋介石从小见惯了世间的恶,使得蒋介石对政治的非常负面。如“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将英雄看小,是如今的时代主题。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历史人物,当我们将历史人物从神坛赶下来的时候,最终,我们并没有将他们从“神”还原为“人”,我们又将他们打入了小人列传的史册。其实,历史人物,是即有神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我们单纯的把他们当“神”看待固然不对,但单纯的将他们当成“人”看待同样是肤浅的,尤其是把历史人物当成小丑。

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能力

W{d6X5%b{3{&_时人最感兴趣是将毛泽东蒋介石二人的军事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军事能力的确贯穿于二

人成功与失败的始终。恰恰是军事能力的差异、高低,昭示着人生的成功,决计不是靠着裙带关系,决计不是靠着各种投机钻营,决计不是天生异秉,决计不是天命所系……人生的成功,毫无任何捷径可走。一步一个脚印的百炼成钢,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千千万万的志士鲜血凝聚起来、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历史经验,造就了时代的风云人物。 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勿庸质疑,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弱智也已成事实。我们在确定这些结论的时候,可曾细想过他们二人军事能力的巨大差异,除了各自天赋以外,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原因最终规定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蒋介石的仕途,在刺杀陶成章之后尝到了暗杀给他带来的无比荣耀与利益。终蒋介石一生,重视并利用特务机构进行暗杀活动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活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蒋介石可以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刺杀汪精卫,却不知充分利用这些潜伏人员收集更为重要的关于汪精卫及日本的战略情报。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方法也很简单:消灭肉体。之后,蒋介石开始直接追随孙中山先生。在蒋介石的履历中,任职营长、团长的经历非常短暂,长期直接担任师、军高级参谋。蒋介石只受过比较低级的军事教育,在之后的军事履历中,却主要担任了战役级别的军职。之后,蒋介石迎来政治、军事生涯的全面、快速上升期,长期居于统帅决策层,更是没有军队基层的实际指挥、带兵经验。

杨教授统计蒋介石“50岁之前讲得最多的就要算是对士兵和军官的讲演了”, “蒋介石讲演当中经常会提到的内容,大都是如何整饬军容军纪。反映到军事指挥上,他经常关注的也是

ZF}9s\X$8o一些明显应该是由那些团长营长去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与蒋介石的军事履历

对比之后,是否有几份反讥呢?蒋介石受的军事教育最高不过士官教育,却没有做过几天称职的连长、团长。但蒋介石的讲话却总是围绕着团长、连长应该关心的问题展开。众所周知,在军队的编制构成中,连长、团长是基层中最为重要的军职,甚至有衡量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看连长之说。连长是最小的战术单位,团是最小的战役单位,团长是连接战术与战役的中枢职位,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有人讲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到团,但林彪同样喜欢越级指挥,如何到了蒋介石成了一种致命的错误?原因即在于蒋介石没有实际的基层军事指挥经验,对于团以下战术单位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战术效果,蒋介石没有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的经验。因此,就会出现林彪越级指挥是正确的、适宜的,蒋介石越级指挥就是瞎指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蒋介石只关注细节,性格拘谨,宏观思维能力欠缺,虽然这些问题的确存在。

%DT#_$A}5g反观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学过一天的军事,军事能力却是不世出,可以这样说,自古之用

兵,用“无出其右”来评价毛泽东在军事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毫不为过,难道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源自天授?

毛泽东的第一次统兵是秋收起义,结局是溃败。虽然这支队伍有大量丰富军事经验的军官,

7 KW6pZ8u但在运筹、组织、指挥方面,毛泽东间有反对意见,最终的决策权还在毛泽东。麾下几万人,

发起的战争规模肯定是战役级别。最后的结局是一路溃逃,最后与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的约为800人左右,即一团之规模。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极端严酷的环境,在实行去留两便的政策之后,最终与毛泽东上井冈山的人数绝对不过一营之数,并且毛泽东并不实际主管作战任务。从秋收起义失利后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看,这些举措偏重政治方面,而非军事方面,这也符合毛泽东缺乏军事经历的历史事实。在长沙的指点江山为毛泽东积累了深厚的政治知识,毛泽东有着绝对的学识与素养。在宏观性方向的把握上,毛泽东开始发挥着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优势。这也充分说明了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充分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的。 井冈山上的军事斗争对象通常只是地方势力。毛泽东首先遇到袁文才等军事干部,为毛泽东普及了营团级军事指挥知识。之后,朱毛会师,队伍一下扩大到团、旅规模。朱德在滇军的

职务即是旅长级别,朱德在其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朱毛会师之后,队伍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产生军事人才的短缺,即在于朱德有效地弥补了毛泽东在旅团级别上军事经验的欠缺。“朱毛”不分家,朱在前毛在后,与朱德当时在军事方面的不可或缺息息相关。在井冈山草创时期,朱德作为拥有师级丰富经验的军事干部,对于尚处于绝对劣势的红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央根据地在全盛时期,麾下兵力近10万人,相当于一个集团军。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毛泽东在战略方面的天赋开始得以发挥。经过了井冈山早期的基层军事斗争,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军事经验,这对毛泽东在战略、宏观方面的能力形成,起着充实经验、夯实基础的作用。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后期,精力主要集中于师、军级的军事指挥。看当时毛泽东所写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在积累一定的基层军事经验之后,指挥师、军级作战时得心应手。比如,毛泽东详细规定了在怎样的兵力对比下可以打歼灭战,在什么战场环境下,可以实施围歼战斗,打胜仗的具体标准为多少。如果没有一定的基层军事指挥经验,是写不出这么详细可操作性的文章。看毛泽东早期的文章,即使一个不懂军事的人,也可以略为知道应该如何打仗。

毛泽东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所谓“浪漫主义气质”导致的“不喜欢去管什么具体的细微末节,只

%}8q7u+Z+喜欢海阔天空。”这纯属没有认真读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章。毛泽东关注细节的时候,

同样非常关注。一个不关注细节的的统帅,能够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吗?只是毛泽东有着完整的军事经历,加上他本身强大的学习能力与归纳分析能力,更兼他在长沙就学期间积累的丰富政治理论、学识素养,使得毛泽东知道因时因地制宜,在战略与战术、宏观与细节方面,充分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

8 HG3N##Yp9X8 S同样,也不能简单把蒋介石军事能力的欠佳归于性格“内向拘谨”,“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

够浪漫,谨小慎微和墨守成规。”归结于底,蒋介石因其军事履历的不完整使得蒋介石严重缺乏基层军事斗争经历,加之蒋介石教育经历本身就不完整,缺少系统性,缺乏理论深度,在直接面对战略、战役这样比较宏观的斗争局面时,蒋介石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本身就是蒋介石政治、军事经验缺乏所带来的局限。

我们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常打败仗,除了敌我力量悬殊,另外一个至关重

1 EOv9}6G8U要的原因即在于这些军事干部本身的资历、能力还无法胜任战役、方面军级别的军事指挥。

相比红军时期,抗战初期,八路军各级军事干部都是降一级使用。红军时期,刘伯承是十万红军的参谋长,在八路军里只是一个师长,仅统帅一万余人,徐向前曾经统帅近十万大军,担任方面军总指挥,在八路军里只是一个副师长。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是降一级使用,丰富了各级红军干部的军事履历,为以后实施大兵团作战奠定了坚实的战术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领集中地大发异彩,正是百战之后的结晶。没有抗战时期的下沉磨练,很难想象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会有如此精彩。世界战争史上,在一些特别关键的局部战斗,经常会派出高一级的副职、参谋甚至军事主官亲自下放指挥战斗,靠前指挥的主官在把握战场细节、了解战场情况、组织战斗等方面判断更为准确,组织能力更为精细,对战术的运用更为娴熟。

如果我们再来比较国民党将领的军事履历,同样会发现这一规律。国民党很多将领缺乏这种全面、完整的军事履历。或者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缺乏战略思维能力,或者没有基层军事经验,直接任职高层。世界军事强国中,德国将领的战略能力普通比较优秀,这与他们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有关。德国的基层将领只有在参谋部任职之后,才能出任高级将领职务。战术大师隆美尔的短板正是战略能力、全局意识,隆美尔几乎是直接从希特勒的警卫营长提升为装甲师主官,这与隆美尔没有参谋部任职经历息息相关。

9 Oo+9^x9W5M同样,粟裕作为解放军中不世出的杰出将领,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战略思维、全局意识的强大也与长期脱离党中央独立作战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面对挫折

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经常会掩盖毛蒋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异。在毛蒋的早年生活与革命中,两个显著的事情可以说明毛蒋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异。 蒋介石曾经有过一段非常不如意的时期。当时孙中山正与广东陈炯明合作,蒋作为少数懂军事的干部被孙中山委以重任,但蒋难与人共事,经常抱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以致常常一

8 &0#+hT气之下出走了之。比如,蒋向孙中山建言,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后,一气回上海了事。这

种事情常见于蒋介石与孙中山早期的合作之中,最后都以孙中山书信劝说以及职位的变迁结束。这可以理解为蒋的一种权谋,更反映出蒋的性格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不足,全局意识差。

mF&2M~与蒋相同的是,毛在土地革命时期也有过两段令人郁闷的时期。一是初创井冈山,被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开除了党籍。二是在王明“左”的政策影响下,毛一度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这两件事件与蒋所经历的事情比较起来,无疑毛主席所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蒋不过是在别人屋檐下的意见不合,毛泽东则是在自己一手辛苦创建的根据地的胜利果实被无端据为他

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人白白糟蹋,毛选择了隐忍以待来机。如果此事放在蒋身上,不知又会如何?恐怕最终会是鱼死网破的结局。

这种比较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虽然都有自尊与反抗的一面,但毛更注重把握“度”,在反抗与

1 Gq7+ {屈服之间,收放自如。能够以大局为重,注重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克服了“宁予友邦,

不予家奴”的中国传统毛病。

其实,毛蒋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二人各自的人生成败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天赋之外,更

0 F6XG5Wp/_为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人生经历与实践。真知源于实践。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真知不过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毛蒋在人生经历与实践方面的差异,规定着二人各自所取得的成就。这种差异昭示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无不存在于千锤百炼之后。这种影响历史百年的历史人物的人生成功尚且无捷径可走,况于小人物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y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