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

更新时间:2023-07-30 12:1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国粮仓》以纪实拍摄手法,融入历史资料,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一】

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个看似平常日子和时间,却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平常的事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每当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时,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袁爷爷的身影。他那古铜色的脸上,总挂着那笑容,一道道深刻的皱纹记录着他那不平凡的岁月;他总是穿着那几十块钱的衬衫,顶着严寒,忍着酷暑,在农田中奔波……

“永不满足,永远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让中国人端稳中国碗,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这是袁老至死坚持的信念。想当年,当袁老发现了第一颗杂交水稻时,当他公布这件事时,是那么多人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只有袁老和他的两位学子依旧坚持在岗位上。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当时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健康幸福的生活。

正是那一颗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中国人民,也喂饱了多少国家。像美国,日本当时那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早就开始了研究水稻的工作,他们向里面砸进了多少钱,却依然没有好的成果。但是当袁隆平爷爷向世界、向国际发出这一发现时全世界的人民都震动了。美国还轻蔑的说:“我们做不到的事,区区一个中国乡村教师却能做到?”但是事实却让他们打脸,正是袁爷爷发现的那一粒种子喂饱了我们所有人。

我们现在还不能向袁爷爷那样,为杂交水稻,为国家做贡献。但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珍惜每一粒粮食,实行光盘行动。不让远在天界的袁爷爷心寒。

袁老,走好!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二】

今天,我看了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新闻,我心里非常的难过,他在2021年5月22日13时去世,享年91岁。它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是所有中国人的英雄。

袁隆平爷爷这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为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一生奉献给了水稻事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吃饱。

我听爷爷奶奶讲,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们,都是一个个吃不上人饭,天天饿肚子,个个饿的皮包骨头,还有很多人甚至被饿死,那时候没有粮食吃了,人们都是吃野草啃树皮,有的连树皮也吃不上。袁隆平爷爷发现了自然杂交水稻,他反复杂交试验,研究出了人工杂交水稻,粮食的产量大大的提高,终于人们都有饭吃了。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在他的实验田里忙碌着,就算在他生病的时候也坚守在他的稻田。

他一生就为了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矢志不渝的在田间和实验室艰苦奋斗,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不停地尝试和摸索,最终终于心愿得以实现。他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大人物,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

今天中午我看着一大碗白白的米饭,心里想着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了袁爷爷,我们每天才能吃的饱饱的,幸福的生活着。袁爷爷一路走好愿天上您能笑着看着我们成长,我们会珍惜每一粒米。希望您归去路上稻花飘香,温暖明亮。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三】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上半年,多地夏粮丰收,做到颗粒归仓,我国粮食实现“十七连丰”。安徽作为产粮大省,夏粮产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三,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今年全省在面临疫情严重冲击、以及近40年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倒春寒”、病虫害等不利情况下,全省交出夏粮较去年增产2.98亿斤的殷实“成绩单”,实属不易。

夏粮“皖美”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全省上下笃定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的坚定步伐,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把牢“定盘星”、筑稳“压舱石”的科学决策。不论是保夏粮播种面积、稳粮食结构,还是在当前推动秋粮播种,以及洪水灾后补种改种,省委主要领导均带队深入一线,作出批示指示,指导粮食生产,引领带动全省上下抗稳粮食安全生产责任。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越是面临复杂局面,越能考验地方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毫无疑问,在特殊之年,抓好粮食生产,压紧靠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地方粮食的增产,促进国家粮食丰收,是各地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徽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不失时机地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既稳住了产量,又保住了质量,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自信、提振了士气,更有力增进了全国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皖粮”大丰收,亮眼“成绩单”中更见发展智慧。作为种粮大省的安徽深知,一味求面积、拼资源和拼消耗的传统种植模式,很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优势。站在“皖粮”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省委书记李锦斌鲜明提出“运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发展现代农业”的前瞻性思路,引领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朝着更优结构、更高质量迈进。

之所以上半年“皖粮”产量高、质量佳,其中与当地单产、结构和品质优化提升联系尤为紧密。比如,在夏粮产量逐年提高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平均单产再超去年4.9公斤,足见其“含金量”。与此同时,面对赤霉病对农作物的大规模破坏,全省不惜投入6亿多元专项资金,杀虫除病,全力保障粮食质量,把品质更好的“皖粮”投入市场,送到百姓餐桌。这其中,可谓处处体现着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发展现代农业的哲学智慧。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同样,也要像保护命脉一样保护粮食。今年江淮大地雨季来得早、降雨量超出预期。在梅雨来临之前,抢收夏粮,做到颗粒归仓,无不成为摆在全省面前的又一场“大考”。关键时刻,全省跨省协调,紧急调集机械农具,规模化投入的大功率、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等为夏粮抢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当地仅用9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抢收任务,创造出全省新的麦收速度。用心体悟,从保播种,到保面积,再到保收获,安徽粮食生产中的“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进一步彰显。

安徽交出上半年“皖粮”丰收厚重成绩单,为下半年秋粮丰收开了好头,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出现的洪涝灾害,对全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影响,部分地区秋粮作物受灾严重。摆在各地面前的,又是一道“防汛救灾+秋粮抢种改种”的紧迫课题,尤须持续发挥好上半年创造夏粮丰收的那股子精气神,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迎难而上,把灾害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努力夺取秋粮好收成。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四】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读到这首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没错,正是这位伟大的爷爷,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才让我们能吃上饱饭。

爸爸经常会给我看科学家的生平资料,我就是从中了解到了袁爷爷这个对我来说有点陌生的人物。很快,我就喜欢上了这位认真严谨、慈祥友善的爷爷。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想象着袁爷爷工作的场景:烈日炎炎的一天,袁爷爷穿着白衬衫,戴着一顶大草帽,慢慢地走在一望无际的茫茫稻海之中,虽然已经大汗淋漓,但他仍仔细检查每一粒稻穗。他的皮肤因长期暴晒变成了古铜色,脸上的皱纹好似田间的田埂一般,一道道刻在袁爷爷的脸上,书写下了他的风霜岁月。

就这样,袁爷爷在实验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一辈子,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要么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袁爷爷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爷爷就是为了这两个梦和全球人民的温饱,全身心投入实验,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业,伴着杂交稻和中华人民,度过了漫长的九十一年幸福时光。

这样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

袁爷爷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长存于我们心中。他的梦,是我们新时代好少年的梦,更是那十四亿中华人民的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好好学习,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六】

今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路上,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位解决了世界十几亿人粮食问题的老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究竟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我很想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闻名不如见面,袁隆平爷爷满目慈祥、平易近人,脸上布满沧桑,额头满是皱纹,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经历肯定不平凡,也看得出他经历了一道一道的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从他的讲解中可以略窥一二:1953年,袁隆平爷爷大学毕业,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坚持了六年时间才找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十三年过后,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人生到底有几个十三年啊!只有坚持自己理念的人,不断的坚持走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从袁隆平爷爷坚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超级杂交稻一定会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2011年9月19日,他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整整30年啊!袁隆平爷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又坚持了30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又胜利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坚持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此行我收益很多: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七】

数百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也让做为后人的我们时时镑记心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一位伟大的英雄,他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他种植了杂交术稻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为我国人民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小出生贫穷地区,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见到了许多人还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心中有梦,于是志存高远,尽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我国“杂交术稻之父”袁隆平。

读了这片故事后,我体会到并不是我们生对了年代,而是有人在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袁隆平爷爷的伟大行为令我感动,他虽然已经到七十岁的年纪,却还是坚持下地研究水稻;他在我们中国面临巨大的粮食危物时,带科研团际接连功破水稻超高育种难题。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我要学习袁爷爷的精神,也要做到节约粮食,平时吃饭时,不要浪费每一粒米。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丰厚的粮食,但是中国仍然有许多贫困的人还在忍受着饥。所以,好好珍惜饭碗里的每一粒米,不要忘记,它们是袁爷爷努力换来的。就像古诗里所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国粮仓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八】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xv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