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及其评价方法评述

更新时间:2023-08-10 16:19: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知识资本及其评价方法评述

李金勇

摘 要:在界定企业知识资本含义与构成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根据评价者评价目的的不同,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在使用范围上的区别。

关键词:知识资本 评价方法 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7-254-02

一、知识资本的含义

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并投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具有知识属性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可以通过为企业获取超额经济利润的能力来进行衡量。这个定义有以下几点含义:它必须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它必须是企业已投入生产经营的资产。因为只有这种投入生产经营的资产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增值,体现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利用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其自身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其为企业获取超额经济利润的能力来体现。知识资本的本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持有相同的认识。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广义范围上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包括会计意义上的无形资产,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文化、员工知识和技能等会计无形资产所无法涵盖的广泛内容。

二、知识资本的构成

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知识资本理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对知识资本概念理解的不同,研究者所持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安妮布鲁金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可以分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四类。其中市场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分销渠道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转卖权等;人力资产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经验;基础结构资产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信息系统、金融关系等方面。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类。如下公式: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未编码知识、技能)+结构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其中人力资本指组织中所有与人的因素有关的方面,包括企业的所有者、雇员、供应商和其他所有的将自己的能力、诀窍和技能带到企业的个人。结构资本是指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本而存在于组织中的其他所有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

澳大利亚的斯维比教授将知识资本分

为:雇员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

(Inter-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struc

ture)三部分。其中雇员能力与埃德文森提出

的人力资本含义和范围相同;内部结构指企

业管理机构等组织的内部结构能力;而外部

结构则指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关系等组织

的外部结构能力。内部结构资本为雇员知识

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

构资本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

对知识资本的分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

斯图尔特提出的知识资本的H!S!C结构,

即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资本(Structure capital)和顾客资

本(Customer capital)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

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是?个

人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就是说,

即使有其他能力,但不会做顾客愿意付费的

工作,就不再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是企业的

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

和结构资本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力资本是个

人可以带走的,而结构资本与企业融合在一

起,?固化#在企业,是8小时之外还存在于企

业的。顾客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

诚、企业信誉等,是企业与顾客往来间的关系

价值,通过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综合影响,

顾客资本可以直接转变为账面资产。知识资

本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

同推进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增值与实现。

对上述知识资本的各种分类方法,笔者

认为,由于知识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企业传

统的有形资产概念所提出的,它不应再包含

埃德文森分类方法中所说的有形资产部分,

因此,笔者比较赞同斯图尔特的分类方法,并

且该分类简单明晰,涵盖范围广泛,易于理

解,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也大都采用这种分类

方法进行研究。

三、知识资本评价模型

在上边我们论述了知识资本的含义与其

构成,但若要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实

现其价值的增值,那么对知识资本进行准确

的评价就是必需的前提。关于如何评价企业

的知识资本一直以来都是知识资本研究中最

重要的研究课题。

但由于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知识资本的研

究才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并且,对于知识

资本的含义与内容界定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

的共识,因此所生成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出各

自的特点。但这种差异却是促使知识资本评

价研究向前迈进的有效动力,它能够从不同

的角度将知识资本的现象与本质揭示得清

晰、透彻,从而将知识资本评价的研究推向深

入与全面。

笔者认为,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评价模型,

总体上来看不外乎按照两种思路进行。一种

可以称之为直接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的基

本思路是:首先要确定知识资本的具体构成,

逐级分类为各子因素集和指标体系,再对各

个具体指标进行详细评价,之后可将各具体

指标的评价结果通过数学方法汇总成一个总

评价值,或者不再进行汇总,而只对指标进行

管理上的监测。这类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模型有Skandi a Navigator、Intangible Assets

M onitor、Technology Brok er等。

另一种方法可以称之为间接评价法,这

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完全相反,它不具体区

分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将其视为一

个整体来考察知识资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贡

献。这第二种方法在本质上基本是相似的,

它们都假设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可以由企业

的财务状况所反映,通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

考察从而评价出企业知识资本整体价值的大

小。比如市账差额法、Tobin?s Q、Know ledge

Capi tal Earnings、Calculated intangible value等。

在直接评价法中,比较重要的是由瑞典

的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Skandia所推

出的知识资本导航器(Navigator)模型。在该

模型中,企业的知识资本被包含在由5个职

能中心构成的评价模型当中。财务中心代表

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顾客中心和业务中心

表示公司的现状,更新和发展中心的主要职

能是为了适应企业未来的经营环境,而在四

者的中心是人力资本,它与其他各中心相互

联系,是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失去的要素。

对每个职能中心,Skandia都建立了一套独立

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估,整个评估模型共包

含164个指标。在对这些指标逐一评价之

后,可以再采用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

求出企业总的知识资本评价值。

除上所述的直接评价法外,在间接评价

法中,市账差额法是通过计算企业市场价值

(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公司发行在外的

全部股票数量)与账面价值的差值来作为企

业知识资本价值。列夫的Knowledge Capital

Earni ngs法则是用企业当年总收益减去有形

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后,得到知识资本的

收益值,再用该值除以知识资本的预期回报

率,即可得到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而在间

接评价法中具有较重要地位的Calculated in

tangible value,则是通过计算企业超额收益的

方法来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以上这些

间接评价法均能给出一个企业知识资本总体

的货币价值,但是他们却无法像直接评价法

那样能够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发现企业知识

资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解

决。

四、知识资本评价方法评述

虽然从研究的思路上来看,直接评价法

与间接评价法似乎是无法相容的,并且,直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非常完善的模型,

即该模型不但具有直接评价法的优点,能够

适用于企业内部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同时又

!

254

!

新人新作 %经济师&2006年第7期

能给出一个像间接评价法那样的企业知识资本的货币价值。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虽然不完善的地方确实存在,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各种评价模型他们的使用价值,因为,评价者只要根据自己评价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模型,那么每种评价模型都是可以达到其预期的使用效果。

笔者认为,按照信息使用者的不同,我们对企业进行知识资本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来讲,通过对本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价,要能够使其了解到自身知识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变动情况,清楚的认识到哪些部分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而哪些部分还是其薄弱环节,从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资本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衡量企业潜在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来讲,尤其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科学的评价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有利于投资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重要信息,从而为其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直接评价法由于它在评估时考虑到了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因此,该方法可以适用于企业的任何一个组织层面,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内部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的需要,同时该方法对于一些非赢利性组织和具有公益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也同样适用。但是,由于知识资本本身的无形性、主观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被认可的直接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知

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因为知识

资本是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关

的,不同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知识资本评价

指标,这也是国外一些大公司在进行知识资

本评价时所采用的指标具有较大差异的根本

原因,因此,该种方法虽然能满足单个企业自

身知识资本管理的需要,但要想进行企业与

企业间的比较却非常的困难。另外,几乎所

有的直接评价法都无法给出一个知识资本的

真实货币价值,这一点对于许多社会上的外

部投资者,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是

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用纯

财务的角度来看待任何事情,直接评价法所

评价出来的结果,只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巨大

的数据海洋,从而使他们在分析和交流的时

候感到非常困难。但在知识资本的间接评价

法中,几乎所有的评价模型都可以给出一个

企业知识资本的货币价值,这一点对于企业

外部的投资者来说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简洁

的信息,同时,许多间接评价模型也都支持拥

有相似的有形资产、服务于同一市场的行业

内部企业间知识资本的比较,因此,采用该类

方法对知识资本进行评价,投资者可以根据

评价得出的存量结果,通过分析企业在一定

时期内知识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它在行

业内部所处水平的高低,从而为其制定科学

的投资策略提供价值依据。所以,对于知识

资本评价的第二种目的,选择间接评价法不

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价途径。

但是,由于间接评价法只能给出企业知

识资本的整体存量价值,而无法像直接评价

法那样细化到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因

此它对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管理作用非常

有限。所以,若要实现知识资本评价的第一

个目的,就需要将直接评价法与间接评价法

结合起来使用。企业可以根据间接评价法的

长期存量变动,结合直接评价法各流量指标

的增减趋势,通过建立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而逐渐发现那些对本企业知识资本影响较

大的因素,形成自己的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为实现本企业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

科学的可操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安妮布鲁金著.赵洁平译.第三资源:

智力资本的应用与管理[M].中文1版.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严若森.论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特征

与运筹[J].甘肃理论学刊,1999(3)

3.党兴华,李晓梅.知识资本的度量与西

部工业知识资本评价[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999(2)

4.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M].中文1版.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5.王瑾瑜.智力资本的评估.科研管理

[J],2001(5)

6.王兴元,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

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9)

7.张维然,石宏平.知识资本评价模型比

较.管理现代化[J],2001(6)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 重庆

400050)(责编:贾伟)

(上接第253页)于传统产品的困难。(1)操作风险风险因素主要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几乎涵盖了银行的所有业务。事件前后之间有关联,但是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并且不受盈利的驱动,不易分散、不易量化。而作为可保风险却又需要满足存在独立,同分布的大量的保险标的,损失的概率分布是可以被确定的,损失是可以确定和计量的。因此,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具有各自具体的特性,难以用一种方法对各类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计量,保险公司必须将操作风险细分种类,分别开发测度工具,这既加大了产品研发的难度,也增大了研发成本与管理成本,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2)对保险公司而言,采集足够的银行操作风险数据并且加以分析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给予损失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运用大数定理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离开了它们就谈不上建立风险模型、对产品的定价、进行风险管理(如再保险)等。在这方面,大多数银行都很少系统、全面地统计数据和归纳,因此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的困难,如果银行无法做到保险公司要求的监管水平又不愿为此加大管理成本时,保险公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可能退出该市场。

四、结合我国情况进行政策建议

2006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如何应对世界超级银行的挑战,缩小同他们的差距,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虽然我们的保险市场还不甚完善,但如果我们能积极应对,主动加强银行和保险的合作,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处于优势,我们也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如同前面提到的保险的优点,他会促使国内银行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更高敏感度和复杂程度的计量方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提升银行的市场价值。这对于正处于股改热潮中的国内商业银行,保险的引入,不单单确保了某家银行的安全,而是对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一种保障。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引入保险的操作风险综合管理框架.必须在以下几方而努力:

1.要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比较简略、但相对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督与报告等环节.并建立与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2.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开始收集有关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并研发选择适合的操作风险评估模型,为将来评估操作风险、引入保险机制以及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做准备。

3.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满足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的保险产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用保险尚存在着一定的条件限制,但这必然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把保险纳入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长期战略,积极地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保险品种。

有鉴于此,监管部门牵头建立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的数据库,并制定统一的风险衡量标准,商业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并积极开发高级计量技术,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满足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的保险产品等等都是必要的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M cNeil,J.Alexander,?Extreme Value Theory for Risk M an agers#,1999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2003

3.Roger Cole,#Regulatory Treatment of Operational Ri sk#.BIS Working Paper,September2001

4.Embrechts,P.,#Extremes and Integrated Risk M anagement#, 2000

5.王建伟.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 2005(2)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210088)(责编:小青)

!

255

!

%经济师&2006年第7期 新人新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xq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