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8-25 11: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131210005 天文 雷晗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从气候上说。

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欧亚大陆轮廓,引发和加强了亚洲季风,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青藏高原阻碍了北半球纬向西风的正常流动,冬季时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东经95度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表现为西北气流,顺地势南下,形

成冬季风通道,加强了高压,使冬季风势力增强,使季风环流势力增大,其分岔绕流和大范围波动也扰乱了大气环流,导致了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产生以及地球上最大的、独特的温带干旱区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和亚洲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格局,使我国乃至亚洲本该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本应该是沙漠、荒漠的我国中、东部变成了鱼米之乡。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同时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副热带高气压带在高空变得更加稳定,高原的热力作用加强了印度低压,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使冬夏季风更替突出,大陆性气候特点得以彰显。而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位臵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和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如果位臵偏北,则长江流域少雨干旱;偏南则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其次,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具有强大的屏障作用,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和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向内陆的输送,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使得西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邻近的中西亚成为干旱核心。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在高原北部冬季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

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再次,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其涡源就在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存在,它可以使高原上空的大气产生热力对流,这种热力对流能使高原上空的云泡汇集,成为云团、云区或云带,最后在南支西风急流的吹送下,以跳跃式的水平运动方式移出高原,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量降雨。 夏季高原主体上存在一个持续的正涡度涡源和向下游中国东部的输送带。梅雨季节一个个东移到长江中下游的正涡度中心,与梅雨暴雨过程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高原涡大部分在移出高原后下沉减弱消失,正涡度中心却仍继续东移,因此比高原涡的东移更有意义。夏季高原成为正涡度中心源地原因至少有两个:高层西风带扰动和高原加热。高原涡是高原正涡度中心的一种典型系统。对高原涡过程的非绝热加热的计算得到,当低涡在高原西部产生时,气柱内的感热加热比潜热加热超前,当低涡发展东移后,涡柱的非绝热加热显著加热。其中潜热的作用有很大贡献。当低涡远离高原后,非绝热加热减弱,数值试验发现,感热通量、潜热释放对低涡的生成起决定作用。向上的地面潜热通量对移动到高原东部的高原涡有较大正影响。对高原涡生命期中几个阶段的涡度和能量收支的研究发现,高原自身的热力、动力作用使气柱膨胀,产生上升运动,及产生的对涡动量的垂直输送和低、中层辐合,产生有效位能并向涡动动能转化。平均动能向涡动动能的转换、高层西风带扰动以涡前高层辐散、高层涡度水平平流,涡动动能的水平通量散度等形式影响着高原涡的生成发展和维持.高原正涡度中心东移以三种形式影响下游的梅雨。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重大事件在整体上造成了中国东高西低的地理格局及西旱东雨的气候分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x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