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毛概复习资料(修改)

更新时间:2023-06-07 1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党的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简答题)

①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②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 国特色。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选)。这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和科学指南(单选)。

6. 邓小平理论的总问题--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

科学发展观--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和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他规定了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党的建设理论。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单选)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对毛泽东的评价:《历史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实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4.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选)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多选)。

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7.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对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要求和根本保证。

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9.“四个全面”之间的的关系(简答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①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 是新时期全党全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南。

理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2.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1945年,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4.1957年下半年-1978年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5.区分:

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③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6.《中国共产党章程》致命:“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实事求是是不一样的)

7.“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单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义的矛盾。

3.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中国革命的三座大山)

①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②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①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②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③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补充: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赋予组织2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特点(无产阶级共同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独有特点:(多选)

① 它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

② 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③ 它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①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③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心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

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①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③ 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1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多选)。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1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单选)

15.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单选)

16.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政群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多选或简答)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如何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的问题:

从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这边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简答题)

2.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代。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它们的关系是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几集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感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阶级领导、稳定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a.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

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报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5.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①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举行;

②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大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作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①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没得的理论。

② 党的八大正确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专政和民主(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①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

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②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①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② 毛泽东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①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制度前提)。

③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梦和速度要和国立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⑥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

2.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党的是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一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4.十八大,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矛盾没有变。我们国家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i阶段。

⑥ 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质的历史阶段。

⑧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5新世纪,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⑩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11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12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3.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多选)

1)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和谐”是社会领域。)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

量和依靠力量。(这个点一般不考,太简单)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内涵要做到: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① “三步走”发展战略。

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3.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2.改革取得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不足3%;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7%提高到1.9%,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1位。

3.对改革开放的评价: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名预备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多选)

4.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 社会主义是在僧策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在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

②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

③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 改革的性质: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的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

①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②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③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和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扩大对外开放

1.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① 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② 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③ 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④ 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内涵:(简答题)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

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简答题)

① 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② 以开放促发展

③ 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④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发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提出: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提出的原因:

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①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多选)

②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③ 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有一条原则。

① 非公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②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

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 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军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③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主要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意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其生产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收益。

⑤ 依据生产要素的不同类别,按生产要素分配大体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资本或资产等物质生产要素分配,按管理和知识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形式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6.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多选题)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简答题)

①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

度。

① 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② 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③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决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

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中国已经建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二者存在内在一致性。

5.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即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简答题)

①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全方面。

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制度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③ 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6.实现建设中国特色和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母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③ 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全面在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①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③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④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⑤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

①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②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③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④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⑤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有哪些:(简答题)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①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③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想自然界所去生存发展秩序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①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②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③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④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如何完善生态文明体制:

①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②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③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任务。国家

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

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3. 1958年10月,毛泽东提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

周恩来将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

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1年9月,“叶九条”。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

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一条规定,使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① 一个国家。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

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 高度自治。

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重要意义:

②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 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6. 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992年,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

7. 习近平提出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五点重要主张:

①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② 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③ 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④ 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美、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

3.邓小平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4.新年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

④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 一切为了人民

①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② 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③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 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3)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① 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新特点: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 c.岗位流动加快

②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③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4)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等职能的实施。国家实行教育和宗教相分离。宗教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6.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多选)

①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②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③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①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③ 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大考验”①执政考验 ②改革开放考验③市场经济考验④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①精神懈怠 ②能力不足 ③脱离群众 ④消极腐败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十八大以来,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

3. 四个全面:①全面从严治党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全面深化改革 ④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4. 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习近平«人民日报»2009年10月9日)

5.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十题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P4)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P27)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P102)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P113)

5.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P143)

6.为什么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P161)

7.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P163)

8.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183)

9.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P199)

10.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有哪些?(P2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x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