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9 0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颜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2.运用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

1、趣味导入,预习检测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给下列线的字注音。

慷慨(kǎi) 帐篷(péng) 废墟(xū) 干涸(hé) 坍(tān)塌 呼啸(xiào) 溜(liū)达 戳(chuō)坑 酬(chóu)劳 山毛榉(jǔ) 白桦(huà)树 薰(xūn)衣草 刨(páo)根问底

3、解释词语或据义写成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沉默:不出声;寡:少。 4、阅读课文,简答。

(1)题目《植树的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①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练习一中的表格。

2、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一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练习一中的表格。

2、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二 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理清结构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练习一)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2、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总——分—总。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三到高原见牧羊人(对比突出主题)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见 牧羊人的情况 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橡树 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高原的情况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续种树 三 、分析形象

1、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练习二)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2、细节写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无私,俭朴

(6)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中山毛榉,还种白桦树。——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

3、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同学们学习。 1、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下文,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2、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3、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通过对比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他具有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四 、练习

(1)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 总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六 、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练习四)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七、语言赏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3)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x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