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
更新时间:2024-01-16 11: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看到书的名字《公众舆论》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舆论?公众指的是谁?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公众舆论》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不仅给我们解答了公众舆论的含义等问题还全景式的让我们了解到影响舆论现象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
文章首先讲述了什么是公众舆论,公众舆论的形成,接着分别阐述了影响公众舆论的各种外部因素,以及作者论及了公众舆论与民主,公众舆论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里,作者命名为“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开头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大洋中有一个岛屿上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英国邮轮60天来一次,邮轮还没来之前,他们仍然在谈论的话题是最后那期报纸报道的消息,但他们却不知道在邮轮到来之前,英国人和法国人为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而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可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敌人。岛民在未知信息前仍然相信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描绘已经不复存在的环境,我们在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时速度快时慢,但当我们对这些信息都信以为真时,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作者还给我们举例说明人们会自发的在头脑中产生某位人物的形象,由其表现为英雄崇拜上,作者举的例子是一个极富盛名的军事家霞飞,人们对这位将军非常的仰慕,给他寄了很多的书信和包裹,以表达他们的钦佩之情,霞飞将军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霞飞的形象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战争的绝望、个人的不幸以及对未来胜利的期待,但是这种英雄崇拜多只能
在战争时期,在和平安定时期,被小部分推举为英雄的人物,在现实中仍有很多竞争对手,这些舆论的象征容易受到牵制、比较和褒贬。 通过分析战争时期的案例,作者分析出“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①作者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调调适是通过“虚拟环境”这一媒体进行的,当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成为一种行动那么这一行动就会落入到现实环境,如果在虚拟环境中表现成为一种思想情感,那么要落入到现实环境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是如此的庞大复杂,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千差万别,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拥有同一想法,同一行动,是不太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纷繁复杂的,作者主要讨论的是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产生的突出差别,虚拟环境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媒介,要根据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去评价环境是不可靠的,因为作者指出“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②作者认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③什么是“活动的舞台”?它就是作者所说的“真是环境”;“舞台形象”就是楔入在人和真实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世界在人们内心形成的图像,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则是“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影响”。因此作者把舆论大致定义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
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④在接下来的各个章节中,作者为我们指出了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各种因素。
第一,人为的审查制度。在战争中的新闻报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宣传,作战军队的领导者按照自己的目的自己编排新闻,利用权力,把自己想要公众了解的失态传播给公众,对新闻媒介实行完全掌控。因此,为了进行这种宣传活动,于是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⑤限制人们去接近 “真实环境”,所以“人为的审查制度”便是最好的屏障。
第二,限制社会交往。作者指出“旅游和贸易、邮政、电报、广播、铁路、公路、航运、汽车、飞机都在极大的影响着传播活动,包括信息和舆论,但是这些媒介系统又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因此,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无论是城市或者是农村都会形成一定的自身形象,而这种形象也会不断的嵌入到子孙后代的意识中,并且推举某些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为社团领袖,对这个社团领袖的要求是“他们不仅要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这个圈子的完善,而且要养成一种特殊才具,就是理解其他社交圈子的所作所为。”⑥这个社团领袖类似于拉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舆论领袖。 第三,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和注意力匮乏。作者借用了三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采用不同方法的调查问卷来研究得出“3/4受调查者对于书面上的外部世界的新闻所给予的注意力都相当低。”⑦ 第四,“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歪曲的报道,
用琐碎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所产生的忧虑”⑧舆论大部分都产生于想象之中,同一个词汇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够唤起同一个想象,假如每一个事实都只有独一无二的词汇描述,那么每个人都将会认同这个词汇,也就能消除交流中的误解,然而这与事实相反,以及由于我们生活在纷繁发展的世界里,受到周围嘈杂环境的影响,因而进行仔细的思想活动是很困难的,所以人们应该多给予自己多点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总而言之,作者指出“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因误入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入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⑨
作者在讨论完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后,接着探讨刻板成见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⑩因此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了解我们未曾亲身经历的事物之前,我们不仅要对信息而且要对据以传播信息的观念作出评价,作者指出“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会歪曲一些事实,人们习惯于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观察,
看到的都是自己所期待看到的,,在看到世界之前,我们就被告知它们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从口头描述到记叙文,插图记叙文最后发展到电影,媒介的发展帮助人们逐渐形成脑海图像,使模糊的意识变得生动,使得一些信息还未通过我们的思考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种固定的印象,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当我们看到的信息与我们的预想完全吻合,此时成见会进一步加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真实和先入之见同时进入意识”。作者对刻板成见的解释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地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这些刻板成见或歪曲图像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正如作者所说,“那些意志、意图、意向正在阻碍发明、阻碍工业、阻碍他所认为事所必至的创造性进化运动”这是作者所认为成见引发的问题,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成见所引发的问题,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成见所诱发的问题,而成见也有自身的价值,作者指出“成见不仅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节省时间并保护我们的社会地位,而且当我们想要冷静全面地观察世界的时候,能使我们摆脱一切令人困惑的干扰”,因此,成见系统一旦形成,它就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对与成见相抵触的事实往往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去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
当我们在对过去或未来进行设想时,通常情况是把可以想象到得
事情转而现象成完全可能的事情,从而把这种可能的事情想象成确实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会用各种可能的事情想象成确实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会用各种事例说明这个事情确实如此,作者认为“在汇集公众舆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想象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更大空间,比我们所能计数或者所能生动想象出来更多的人、更多的行动、更多的事情。我们必须总结和概括,我们必须挑选样板,把它们看做典型。”而“恰当地找出一个庞大阶层的恰当样板,这并不是简单的事”,“如果我们试图更进一步,以便找出无形的复杂事态的前因后果,那种随意的舆论就更加靠不住了,公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极少可能同时显露出前因和后果”。这些都使得舆论表达比较困难,再加上“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说产生的忧虑”以及跟受众一样,作为“人”所不可避免的“成见”根深蒂固,难以前进。
那么我们的头脑是如何与我们视野之外的环境建立起实际联系的呢?作者认为“在我们从未去过的某地,发生的事情处于我们视觉和听觉以外,对它的描述除了在短暂的想象或者幻觉中就不会也决不可能囊括整个现实。但是,这种描述却能够唤起全部情感,有时比现实所能唤起的情感还多”。
作者论及了公众舆论和民主的关系,作者认为民主主义者对于“民主哲学的假设前提统治乃出于本能,因而可以由自我中心的舆论来驾驭”。现代民主实践中,选举制成为民主制度的标志,“公众舆论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原动力”,但作者却告诉我们,民主的实现事实上是由政治家运用模糊,有多种解读方式的具有煽动性的话语来操纵的,
对于决策而言,重要的不是公众是否透彻理解这些话语,清楚知道自己的选择,而是公众在无法确定哪些陈述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于是在公众用是或不得方式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群体意见由少数所谓领袖通过象征煽动起来的,“通过精心安排制造出同意”。若以舆论作为民主的根基,那么舆论的异化将带来民主制度的崩塌。由此可见,公众舆论对政治决策没有影响,新闻机构自身的利益和偏见又决定了它无法给予公众正确的指引,然而,民主主义者又认为公众舆论的假设是民主的前提,但这个假设已经被推翻,民主的根基也就被动摇,公众舆论被认为是民主的原动力也将遭到质疑。
作者最后谈论的是报纸与公众舆论,作者是在1922年写的著作,所以作者把报纸作为公众舆论的主要载体进行讨论,对报纸与公众舆论关系的分析对我们研究今天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公众舆论的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新闻报道是人们接触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的环境主要手段,人们认为新闻报道应该主动地、自动地为我们描绘一幅我们所感兴趣的整个外部世界的真实画面,作者写道“信息应当自然而然来到我们面前,就是说,应当是无偿的、或者说是出自公民内心,或者免费来自报纸。”读者希望接受事件的信息、真相,却不愿意“订立法律或道义上的契约以承担任何风险、成本或困难”。不愿付钱去购买新闻。报纸为了生存只有通过隐性的方式让读者为获得新闻而付费,报纸只能求助于广告商,因而报纸周旋在广告商与读者之间,由于读者不愿意为新闻付钱,只有把读者变成发行量,从而将发行量卖给广告商后,
才能从读者身上赚钱。对于读者,作者认为“一份真正以读者的忠诚为靠山的报纸,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报纸,才能给现代新闻也提供经济支持”。虽然读者对新闻没有评判标准,但某些读者早有先入之见的内容,如果新闻符合他们的成见和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继续阅读下去,而身处于广告商、读者之间的新闻从业者,报人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报道从理论上说应该就是新闻业的基石但报道却成为“报业圈里收入最低、最不受重视的行当”。作者指出“采集新闻的工作无法吸引到与其重要性相称的训练有素且精明强干的人员”,因而就不能让从业者有相对稳定和职业荣耀,从而不仅报道真相成问题,而且新闻造假也会应运而生。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获得事件的真相,但事实上新闻跟真相并不对等,作者指出“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头角的那方面报告”,“新闻报道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它报道的是格式化之后的材料”,报纸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影响着对真相的报道,各种压力迫使报纸内部需遵守某种常规,但需要了解真相的读者实际上“抱有强烈的偏见和冷漠”他们“对于稀奇古怪的鸡毛蒜皮兴致勃勃,对于重大问题却兴味索然”,谈报纸与真相也的关系,就是在谈报纸与公众舆论因为只有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公众舆论才会是积极和有意义的。
读完此书,虽然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报纸与公众舆论,我们可以由此考虑网络与公众舆论,互联网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改变了我们认识和接触世界的方式,那么互联网能否让传统媒体几乎
不可能实现的公众舆论形成可能呢?虽然互联网任然受到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互联网让人们接触到各种大量信息,提供人们更多接触事实真相的交流平台,所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因而我们应该对《公众舆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可能抱有乐观态度。
正在阅读:
公众舆论01-16
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04-20
银行客户答谢会致辞02-0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分析03-20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 图文11-23
NBZ0300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新)10-22
竞选生活委员发言稿作文400字02-05
教育评价学期末作业考核07-06
金融学网上作业答案汇总12-05
园林绿化工程安全台账记录05-2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舆论
- 公众
- 组织行为学作业1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知识整理与复习
- 有效教学辨析题
- 蒙牛商学院
-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单元测试
- 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中考二模英语试题 - 图文
- 图形图像设计师(Photoshop)模拟题
- 管卫东阅读-秘笈版
- multisim单片机仿真的例子
- 2013中级会计实务考前押题六
- 联律通则解读
- 2018 年上半年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上午真题+下午真题
- 2014-2016平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稿
- 五年级下册数学《简易方程》讲义与练习
- 机械原理牛头刨床刨刀的往复运动说明书
- 海南大学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复习真题
- 防雷、防静电安全管理制度;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演练制度
- 微观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
- 第九章 脂类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