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讲解要点
更新时间:2023-07-29 04:0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百年树人”校史展览馆主要展示内容
(历史石雕)
华农历史长卷石雕,展现的是华农的风景与人物。
八位院士:正中央端坐的是首任院长丁颖教授。这是在百年校庆之前的数据,到目前为止,华农已经产生十位院士,新增的两位分别是林鸿宣院士和罗锡文院士。
八位院士:分别是丁颖,陈焕镛、赵善欢、蒲蛰龙、卢永根、庞雄飞、郑儒永和黄耀祥。
丁颖: 1888—1964,广东省高州县人,中共党员,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1910年丁颖考入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2年公费留学到日本学农,三次往返,在日本学农长达9年,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一直在农学院(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40年,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回迁粤北,他临危受命,出任院长,带领全院师生迁到湖南宜章继续办学。广州解放初期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建立华南农学院,出任首任院长。丁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成绩主要有:1961年主编教材《中国水稻栽培学》;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稻作试验基地──中山大学南路稻作育种场。先后用农家良种提纯复壮法育成优良品种84个和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新品种26个。晚年主持“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研究(60年代初)。
丁颖有句名言:“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他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治学严谨,先后发表科学论文140多篇。他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陈焕镛:1903年随母去美国读书,1913年考入哈佛大学植物学系,191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及广西大学任教授,1935年兼任农林植物学部主任,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
陈焕镛在教学、科研上致力于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设立植物研究室、建立标本园。创建中大农学院农林植物研究所(1930)、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1935)、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并担任过副会长、会长。发现植物新种百种以上。
陈焕镛一生寻求:“求中国科学之独立,与各友邦并驾齐驱”。他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探求不已,是中外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主要奠基人。
赵善欢: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
赵善欢积极筹建实验室,对华南水稻主要害虫三化螟进行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对我国杀虫植物进行调查,开展化学分析、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发展了我国植物性杀虫剂科学,开辟防治害虫的新途径。他率先提出“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发展了昆虫毒理学理论。
赵善欢认为:“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熟悉国内生产实际”。他在工作中教学严格、计划严谨。
蒲蛰龙: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取得成功,并推广到桂、闽、湘、川等省区。与合作者开展利用澳洲瓢虫及孟氏隐唇瓢虫防治介壳虫。60年代起,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及湘西黔阳地区柞蚕放养等科学试验,均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绩。70年代,开展水稻害虫综合防治试验,并对危害粮、棉、蔬菜的斜纹夜蛾的核多角体病毒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百度百科)
卢永根:1949年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华南农学院学生,1953年毕业留校工作,198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至1995年。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逐步深入扩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协助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功地培育了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特异亲和基因新概念”,并提出应用“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1988)。
卢永根在处理好党员、教授和校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句名言:“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他以身作则、勤政廉政,鼓励、扶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他注重学科建设,早在1984年就对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发挥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广泛的海外关系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庞雄飞: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同年考上研究生,1955年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院深造,1959获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任相关教研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主编参编多本教材,创立了昆虫生态研究室,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近年还提出了利用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害虫新思路。他依据物种概念,重新整理了瓢虫科的分类系统。他创办了集教学、科研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深圳龙岗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庞雄飞勤奋刻苦、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他著述颇丰,并获得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著名昆名学家、生态学家。
郑儒永:1949年考入岭南大学农学院。1953年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研究真菌的系统分类。1990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郑儒永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对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属的有性型、无性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较为俣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一九八五年发表后一直为国际权威刊物《子囊菌系统》采用至今,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此系统已被国际有关学术界广泛接受。(百度百科)
黄耀祥:于1935年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学习不到半年,目睹家乡贫穷落后、农民终年辛勤不得温饱,毅然改读农艺系,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深得他的导师、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的器重。
黄耀祥在水稻育种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先后育成一系列矮秆高产良种在生产上广泛种植,为中国南方水稻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矮秆为中心分阶段提出育种理论,并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育种学。被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所长称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百度百科)
华农风景:红满堂、中大天文台旧址、五号楼、西湖
红满堂:是全国第一个砖拱驳壳建筑,1958年由华工李淑敏、蔡益铣试验性建成,大胆采用砖拱结构。继它之后暨大、广体、星海音乐学院均先后建这种建筑。唐山大地震后,基于安全,其它三所学校的驳壳建筑被拆除。但红满堂未被拆除,且被专家称为“广东壳”。1999年,红满堂被列为危楼,不得不拆除。2009年10月,正值华农百年校庆之际,“红满堂”复建成功。新的“红满堂”已在原址上复建,保留了原有外观,采用了新的技术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外观与20世纪的红满堂一致。 而现今,现存的“广东壳”结构的建筑就是中山纪念堂。
中大天文台旧址:1927年初,中山大学以数学系为基础成立了数学天文系,天文台随即于当年2月在校内兴建,1929年落成,比大名鼎鼎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早了5年。这是我国第二座正式命名为天文台的天文台。
在中国天文史上是一重要科学遗址。1985年8月27日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台)。
1935年,石牌新校落成,中大除医学院外全部迁入新校。再建新天文台于新校园高岗(今华南农业大学校内,食品学院院楼后面,毗邻艺术学院院楼)之上,1938年建成。面积为旧台4倍,外观像欧洲古城堡。该天文台是由当时的著名建筑师郑校之设计,采用水平线条对立面作细部刻画,具有早期摩登建筑的特征。据说登临其上,可俯瞰全校。(因战乱没有投入使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当时中国惟一的天文学系——中大天文系全体师生、天文台员工,以及仪器设备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研究在广东高校中断,只剩下新旧两个天文台。现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中大天文台旧址以作为茶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点。
五号楼:建于1934年,建成后作为中山大学理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为新成立的华南农学院的植保系和土化系所使用,后成为资环学院办公大楼,资环新院楼建成后停用,到09年开始作为华农校史馆。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建成时是中山大学最大的建筑,而现今作为华农校史馆,却是全国高校中占地最大的校史馆。从它建成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没有经过大修,楼内的地砖、楼梯、窗户、屋顶都是从1934年沿用至今,其风格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整个建筑气势磅礴,美观大方。
(百年树人和油画)
梁鼎光:书法家、动物解剖学家。退休前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动物解剖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受聘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其艺术创作勤奋,作品多而精,曾入选全国书展、国际展。作品被海内外公、私藏家收藏。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有《浅谈书法》、《小楷书法》和《书法创作》等专著或字帖问世,其中肯的书论和高雅的书艺为广大读者欢迎,对书法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曾荣获全国钢笔书法字帖大赛的最佳字帖及最佳作者两项大奖的头名、广东省最高文艺奖项——鲁迅文艺奖。
(领导关怀)
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从原中山大学分出来,以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岭南大学农学院为主体,成立了华南农学院。李济深的长子李沛文教授被任命为华南农学院副院长。李沛文通过其父亲李济深,请毛泽东主席为华南农学院题写校名,毛主席欣然应允,亲笔手书了“华南农学院”五个毛体字。
(/s/blog_492e4ab70100f2y9.html)
毛泽东亲自给大学题写校名的,今天存在的总共只有16所(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现已不存在)。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名鲁迅文学院)。195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复旦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今改名北京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注:只有北方交通大学,而不是所有四所交通大学,即并没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1952年:广西大学、华南农学院(今改名华南农业大学)。1958年:湘潭大学、安徽大学。1974年:为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
(/bbsne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3819)
小小补充:华南理工大学虽有“华南”两字,但不是由毛泽东亲笔题写。
南方大学,华师的前身,当年也是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1949 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
放了南京、上海、武汉之后,解放国民党临时政府所在地广州的问题被提上日程。7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新的华南分局,并于8月 1日任命当时正任北平市市长的叶剑英为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在进行南下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商讨解放华南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谈话中,叶剑英提出了 一个干部不足的问题。毛泽东指示叶剑英,华南解放后,要在南方办好一个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题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字。毛泽东的“南方大学”四个亲笔字,后来一直铭刻在南方大学的校门、校徽、校旗、校章、校刊、证书等上面。(百度百科)
(今日华农)
211工程建设:自1994年,农业部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对我校进行省、部共建,使之尽早进入“211工程”以来,在各方努力下,我校于1998年10月16日开始正式实施“211项目”建设并于2002年12月通过整体项目验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于2006年3月22日通过验收。2008年9月,广东省决定启动我校2008-2011年第三期“211工程”建设,现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外国留学生:华南农业大学早在1954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到2008年为止,约700名国际学生在我校取得学位,超过1000名学生通过培训或参加课程。目前,有50名国际学生在我校学习,其中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校园网英文版)
五湖四海一片林:五湖,鄱阳湖、宁荫湖、洪泽湖、西湖和昭阳湖;四海(四片草海),竹铭草海、茶山草海、千穗草海、稻香草海
(百年传承)
历史:(起始沿革)大专起步,现今的华南农业大学起始于1909年10月,清廷批准设立“广东省农事实验场及其附设农业讲习所”。1910年4月录取百名学生入学,5月奉命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相当于现今的大学专科程度。(分分合合,百川归海)1912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农事试验附设高等农林讲习所,1917年8月更名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同年九月,岭南学校农学部成立,并于1927年发展成为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则于1931年发展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1952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以及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师生合流,于11月成立了华南农学院。1984年7月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沿用至今。
校址:(几经搬迁,定址广州)农林讲习所旧址在广州东山石马冈,1934年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入广州石牌五山中山大学新校址。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农学院从1929年落成的广州河南康乐农学院“十友堂”迁入,同年迁入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部分师生,至此校址基本确定于广州石牌五山。
院士奇迹:值得一提的是庞雄飞院士和郑儒永院士,他们来自同一个班级。当年他们班有14名毕业生,而日后有两名成为中科院院士,比例是7:1,远远的高于现在全国产生两院院士最多的学校——中国科技大学,他们的比例也只是1000:1。
(学科撷英)百年来我校部分学科获得良好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优良学统的学科。1935年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农林植物学部和当时国内唯一的硕士点土壤学部,还有蚕桑学科,农业生态学科、农产品加工贮藏、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养禽与禽病、昆虫学科、植物营养遗传学等新学科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果。
百年来华农业不乏开创性的研究机构和成果:包括1923年成立的蚕丝改良局、1927年至三、四十年代相继设立的6个稻作试验场、1928年在白云山建立的第一模范林、28年由陈焕镛教授创立的农林植物研究所、30年全国最早设立的土壤学研究机构广东土壤调查所、63年最早的水稻生态研究机构水稻生态研究室,赵善欢教授于50年代创立的昆虫毒理研究室,以及80年创办的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培育的成果有丁颖教授育出水稻良种中山一号和“千稻穗”,林孔湘教授对柑桔黄龙病及其防治研究,以及林浩教授在家畜针麻,以及“水田拖拉机5号曲面叶轮”等上的研究都享有盛誉。
百年来,我校首发期刊5部,举办首届中华昆虫学会与土壤学会。农业应用科学的理论建树13项,涉及稻作学、园艺学、昆虫学等多领域。
(硕果累累)
科研成果:我校部分获国家奖和省重大科研成果颇具代表性的有:
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共5项。丁颖主持的项目。蚕桑系的项目。牧医系的项目,在全国推广使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5项奖项。
庞雄飞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范怀中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孔湘教授和梁子超教授主持的项目”,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梁家勉等34位专家编著的书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陈维信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卢永根和张桂权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辛朝安教授主持的课题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协作。
陈杖榴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动植物新种培育、动植物新种鉴定和命名方面
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我校重视社会服务,努力开展良种推广、技术推广、专利实施、科技扶贫、校企合作等工作,取得巨大社会效益,先后荣获“广东省扶贫先进集体”“广东省科普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产学研相结合基地:
广东高校规模化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于2004年,每年增效140多万元,成果中火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白石龙骏牌”大白猪等三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广东高校油茶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于2005年,制订了广东省《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在全省推广8万多亩;成功开发茶油提取和精炼技术,获得专利授权五项,通过科研成果鉴定一项等学术成果。
广东高校蔬菜安全生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于2004年,先后承担省市重点课题6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一项,省级科技成果一项,在蔬菜高效安全与可持续生产中有良好示范性作用。
广东高校华农生物农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取得的成果中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共三项,获授权专利一项建立三条鱼藤酮生产提取线。
广东高校水果保鲜与流通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突出成果表现在理论上阐明南方水果成熟衰老和变质腐败的机理和调控,提出荔枝、香蕉等南方主力水果保鲜技术,以及保鲜技术在生产上的大规模应用转化。
广东高校食品安全检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007年成立以来已有两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部分技术及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农酸奶:据奶制品销售点的工作人员说,为了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喝上记忆中的酸奶,奶制品厂也加班加点赶制了十几万瓶校庆特别版华农酸奶,但是已被抢购一空。 (/s/blog_4165d2a80100nhyg.html)
(园丁之歌)
罗必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先后就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任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教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必良教授是我国农业经济与制度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主要研究经济组织与制度经济、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资源经济与区域经济。先后主持国家与省部级项目40余项,其他课题30余项;迄今出版专(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360余篇。先后获得第二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30多个学术奖励。(经管院网)
温思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点首席专家。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农业部"神农计划"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
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技术经济和计量经济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编著16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经管院网)
罗锡文: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和水稻生产机械与装备知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国家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学和农业机械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近40年,具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科研与学科 建设组织管理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坚持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50篇。(工程院网)
辛朝安: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共党员。1982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兽医系研究生,1985-1987年到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进修并按期回国。先后担任过兽医系副主任、主任,现任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首席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主任,《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主编,农业部及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成员,农业部“禽流感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防治禽流感科技攻关”负责人。
人称“抗击禽流感英雄”。2004年,在一场人与病魔的艰苦搏斗中,他研制出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成为控制禽流感的有力武器,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人民币。这一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禽流感先进工作者”称号。(百度百科)
正在阅读: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讲解要点07-29
美语语音训练第一册02-12
拆书学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 - 《这样读书就够了》·引言07-03
新疆地区安全形势分析03-12
安健环责任制管理标准06-26
非承重砌块自保温体系应用技术规程03-15
人保财险考试试题(带答案)2015最新版03-29
理论力学复习题12-07
汉字五千年1—8集解说词01-23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华南
- 讲解
- 要点
- 农业
- 学校
- 史馆
- 12化学岛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题(4套)
- 证券代码000070证券简称特发信息公告编号2009-28号
- 分析园林施工技术难点及解决措施
-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
- “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制度
- 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02
-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同步练习题(二)
- 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
- 中心完小职称评聘方案
-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 中考备战策略总复习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现代文梳理)
- 党史党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史上最感人的情书
- 通信原理 DPSK FSK ASK PSK 检波及波形实现的MATLAB程序
- 牛津高一必修2 Unit 1
- 大众住宿业卓越领导者的圆梦之旅----如家酒店连锁
- 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中的应用
- 大大班第2周 教案
- 冶金生产自动化论文
- 中国传统家庭家谱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