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提纲(彭刚)

更新时间:2024-05-16 17: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叔本华曾叹曰:人类历史看似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但细而察之就会发现:一个民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基础只不过是几个观念。 “希腊的光荣”

希腊文明的缘起,不同文明的碰撞:多样性。城邦时代,雅典、斯巴达 雅典的民主,哲学(爱好知识之学)

布什“我们最大的成就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我们驯化了权力。” 一、 柏拉图(怀特海:2000年来的哲学史乃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

1、《申辩篇》“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的两项罪状:信封异端邪说,腐蚀青年心灵。

“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愿作出另一种申辩而生。”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对哲学的辩护,也是对政治的挑战。苏格拉底说自己的方法:助产术,让他人先提出观点,自己再纠正。 苏格拉底之死:雅典的直接民主因为奉行绝对的多数统治。因而蕴藏着走向专制和暴政的危险。而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相关制度设计却不曾对多数权力进行丝毫制约,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城邦生活中也无处可觅,普遍的参与并没有带来充分和有效的参与,反而降低了民主的质量和效果。这一切都构成了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下多数人暴政的原因,也使苏格拉底悲剧的发生无法避免。因对民主政治持反对看法,苏格拉底要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民主政体的荒谬。他故意向民主派与民主制度挑衅,目的就是逼民主派杀了他,证明“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永远说不清的污点。

2、《理想国》(哲学王):书的核心:正义。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哲学王”具有理性的灵魂,智慧的品德,他有管理国家的才能,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只有他才能破除感官的障碍,在不断的“死之练习”中得到理念的知识。柏拉图把国家权利力与哲学合二而一,强调哲学与政治结合,体现了他关于理性应当在国家组织中居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哲学王的出现是偶然的。

特拉叙马柯:所谓的公正只是个幌子,其本意是为了维护最强者的利益。“权力能把任何事情变成正确。” 葛劳贡:“他们奉行公正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由于没有能力干不公正的事。”公正地做事的人所做的事仅仅是一种自我保护。” “罗马的伟大”

1布罗代尔:“文明的发展使人类越来越依靠更多的文明产品来维持生活,这使人类更加脆弱。” 2雅典与耶路撒冷(信仰与理性)

3不同文明冲击碰撞的重要性:不断的中西文化交流,如果生活在同质世界中,新思想难被激发。e.g.哥白尼的日心说,利用的是阿拉伯人的观察结果。 二、奥古斯丁

《忏悔录》(第11卷)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全书)神义论:如果上帝全知全能,为什么人世间还有这么多的恶呢?“上帝不会创造出一个纯粹的善,因为没有恶相伴的善不存在。”引发西方基督教文明恶存在的合理性。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让人们选择,所以有了邪恶?人们的自由选择背后到底有哪些意志在支持?是否有决定性的因素(暗中主宰)?种种是自由、偶然的东西,最终都会发现是必然的,如果有无法解释,那一定是知识体系还不够。不论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本可以不”那么做,那么是不是说,人其实是有选择的?道德与法律的存在都以此为前提(人能自选为善还是为恶)。

文艺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三、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在君主论中,神隐退了,现实生活本身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全书有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后12章是全书的重点,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术治理论。 学说假定“人性论”(与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亚当斯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性预设、罗尔斯当人们被无知之墙挡住后不愿大手笔冒险要求公平暗中也包含着的人性预设等等,的比较:将人性论作为政治学说出发点的各种例证。人性的问题:帕斯卡尔:人是“in-between”,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与法家韩非子人性论的相通之处)由人性而来的统治术“驭术”。韩非:二柄(刑德)“对人们应加以爱抚,要么就把他们消灭掉。”

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世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启示实行统治的君主们如何参照别国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君主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君主在立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这是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提出的第二条原则。

任何一位君主或政治家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学会政治统治的方法,这就是君主的基本行为原则,既是书中的重点,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

《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前种方法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而后者则是兽性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前者常常使人力不从心,迫使人们必须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王应当守信义。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君主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主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 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雅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问题不要去管目的的善与恶,而要按照纯粹的科学方式去处理。成功的意义在于达到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恶人成功的事例比圣贤成功的事例并不少,有时

反而更多。如果这门学科成立,对圣贤和恶人同样有用,因为圣贤一旦涉及政治,必定同恶人一样,希望自己成功。

经验与理性——现代哲学的开启

文明的发展,物质世界的富足与精神世界的匮乏:“对越来越小的事知道的越来越多” 经验主义(培根)与理性主义(笛卡尔) 四、笛卡尔

《谈谈方法》:批判了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论述了普遍怀疑(区别于皮浪的怀疑主义,承认思想的主体“我”的客观存在,我思故我在,是“方法论上的怀疑”,目的是为了推到一切不可靠的东西,为新科学腾出地基)原则和二元论(思想(灵魂的属性)与广延(形体的属性)),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并存)世界观。简述了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的方法论(强调理性比感官的感觉更重要),是近代欧洲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强调经院哲学和传授经院哲学的学校没有给人带来可靠的知识,而是充满了错误,强调研究“在自己心里或世界这本大书”中的学问。第二部分,理性的重大作用,但理性必须借助于正确的方法。三,暂行的行为守则。四,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条原理”。五,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 用机械运动解释血液循环,典型的机械论科学(笛是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六,不愿发表《论世界,或论光》的原因。笛卡尔的物理学,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可以给你造出世界。物质只有一种属性,即具有长宽高三个向量的广延,因此物质的运动智能是广延性的位置移动。 附录四,按照几何学的方式安排的证明神存在、灵魂与形体有区别的理由。 五、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唯物主义(在牛顿力学的影响下,当时的唯物主义都有机械论的特点),牛顿认为所有的事物最初都是静止的,要有第一个物体先动起来,才导致了周围物体的运动,却不明白这个源动力是什么,转而诉诸上帝,由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世界开始运转。第一因原理认为世界必定有一个时间上先于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必定是上帝。

四个规则,1对自然事物的原因的承认,不应比那些真实并足以解释它们的现象为多。2且因此,对同类的自然效果,应尽可能归之于相同的原因。3,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遍性质。4,在实验哲学中,有现象通过归纳推得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为精确或者出现例外之前,不管相反的假设,应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 六、洛克 古典自由主义

特征1、政府与国家的权力是有限的。2、价值论上的个人主义

《政府论》(下篇)洛克是在理论上为已经上台的资产阶级完成辩护他们的新制度并扫除异说的任务。反对君权神授、王位世袭。主张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主权。下篇主要内容1,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其中,“政府”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关,“财产”指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劳动财产说”,但又承认雇佣劳动的生产品也算是雇主的财产,资本主义剥削性)2,最好的政府形式是议会具有最高主权的制度。 霍布斯:《利维坦》,政治是个“必要的恶”,两害相权取其轻。.

七、孟德斯鸠:政体的原则,促使政体运动起来的情感。(共和——品德,君主——荣誉,专制——恐怖)“绝对的服从就意味着跟从者是很愚蠢的,甚至连发命令者都是愚蠢的,因为它无须思想、怀疑或者推理,他只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医院就行了”(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第11章,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角度:政治自由与政制/公民关系,以罗马作例证)论述法律同各种政体、风俗、地理环境、宗教和商业等的关系,这些关系结合起来构成“法的精神”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气候决定一个国家的制度与法律。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以权力制衡/约束权力。

八、卢梭:认为政治上的不平等是随着私有财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封建专制制度则使这种不平等达到了顶点。用暴力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卢梭著作中的深刻矛盾并不是由于他天才上的缺陷,而是他所代

言的小资产阶级所处的地位本来就是矛盾的。他徘徊于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之间。他是为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服务的,是为了维护第三等级的权利。

有人对他贴上社会或国家的反对者的标签。甚至说成法西斯“集权主义国家”的保护人。卢梭的思想表述不是永远合乎逻辑的,他的思想往往缺乏系统。 《论科学与艺术》基本观点:自然与人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恩格斯“辩证法的杰作”):社会和国家产生的最终原因,同时也是不平等产生的直接根源:私有财产的(不平等)占有。不平等的第一阶段:财产权的确立和由此造成的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第二阶段,由于权力机关的设置,产生强者和弱者的不平等,权力机关是通过一项社会契约而建立的。第三阶段,合法权力转变为专制暴力,而人分成主人和奴隶互相对立的时候,这就违反契约规定的条件,是契约不能发生合法效力。上层赤裸裸的暴力激起下层用暴力来抵抗。“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 方法论:观察、思考、实验。

也提到了文明发展的地缘性因素:“北方的民族比南方较为智巧。”

不平等的产生是进步,可是这种进步包含着对抗,它同时又是退步。“后来的一切进步只是个人完善化方向上的表面的进步,而实际上它们引向人类的没落。”(恩格斯,反社林论)

九、伏尔泰:几乎成了启蒙运动的人格化身,虽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但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老实人》:伏尔泰讽刺莱布尼茨等人乐观主义的小说。认为人世间的灾祸与上帝无关,人不能只靠信仰得救,重要的还是在劳作中获得幸福,“种好自己的田地。”徐志摩将之与《镜花缘》相比,说其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类社会的丑恶。以第三人称叙述,笔调从容冷静,却让读者从情节的强烈反差与对比的震撼感中进行严肃的思索。

对里斯本大地震的探讨。

神义论(神正论),这个世界好得不能再好,“万物既皆有归宿,此归宿自必为最美满的归宿。”现实的世界是上帝所能创造的最好的世界。表面上的不完美服务于整体的和谐完美。

十、康德:人是目的:“要这样行动,无论是对你还是对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绝不只是看做手段。”以前的道德学都是他律的,即从人的本质以外的原因中引申出道德原则。

康德从人心中先天地具有实践理性的道德立法形式开始,进一步论证有承担这些立法(或义务)的独立意志,最后落实到行为规范体系。他提出了最基本的三条绝对命令。第一条绝对命令:“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立法原理。”第二条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 第三条绝对命令:“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这三条绝对命令分别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的历史哲学。历史的两重性:合目的性(当然)、合规律性(实然)。(1、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计划展开的2、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目的与规律最终统一于普遍的理性。统治这个理性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的行为,总是为普遍的自然律所决定的。”

“大自然一幕隐蔽的计划”不会干预生活,但人们的生活却依然依照规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对抗性)进入社会与分裂社会,社会化与单独化 大自然的最终目标,人类理性能够充分实现。 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口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公众要启蒙自己,只要允许他们自由

十一、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两个主题1、资本主

义的起源及本质——资本主义精神。2、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经济因素具有根本重要性。)现代化与世俗化、理性化

宗教改革:世界宗教正进行着一种从身份至契约(传统到现代,熟人到陌生人)的转变。 十二、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民族主义 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 使人性得以充分实现的基本人类单元不是个体,而是民族。

民族主义:坚信归属一个民族是压倒一切的需要,坚信在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关系。坚信我们自己的价值,仅仅因为它是我们的。在面对争夺权威和忠诚的对手时,相信自己的权利至高无上。

国家存在的合理性

所有的政治共同体都建立在权利的基础之上。国家因何而在?只为了保护人们的权利。以个体作为基础,但整体的作用不能有每个个体解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共同体有其自身利益,与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有自身的性格与意志。比个体来的更长远、稳固、伟大。使个体从属于一个比自身更辽阔、永恒的物体。 韦伯与马克思的盲点:认为社会的发展会渐渐使人们产生对阶级的认同,而对民族的认同会逐渐减弱。没想到民族主义会在近代社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愿意放弃自身舒适的环境,得到一种有归属感的满足感。尊严不仅来源于自己,还归属于一个更大的集体。“服从集体的公意就是服从自己”

十三、何兆武《苇草集》“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物质条件1、必须和某个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2、科学必须受到现存社会政治社会体制的尊重和鼓励,把聪明才智吸引到科学上。

思想条件。1,要在世界观上必须以对一切人和物一律平等并且一视同仁的普遍的、铁的法则作为其思想前提;2,真正的知识必须是人们进行有意识的、有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和实验所得出的结果。3,有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果必须概括为一个数学模型。中国的科学是实际的、模糊的,无法自成一套体系。 一些其他的概念:

经院哲学的特点:信仰主义、先验主义、形式主义 自由理论的若干基本概念工具

1、自然法、2、自然权利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他们的具体要求臆造出来的假说。自然状态根据一项契约过渡到社会。

3自然状态:霍布斯“大家互相残杀的战争”,兽性的,需要利维坦的保护。人们害怕无法律、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才同意签订国家契约。卢梭、洛克:自然人是人们可能设想的最和平的人。卢梭:孤独的野蛮人,田园牧歌一般的自然状态,好,但是个不断变化(霍、洛的自然状态是不变的)的状态。洛克,虽然好,但缺乏政府的管制与保护。

4自然权利、5天赋人权、6契约论(休谟:反对契约,进入契约社会之前,人们还要定一个契约去遵守契约,这就掉入了无限循环的思路)

对宪法的看法:一套美好的宪法,非得组成它的人民是一群神明而后可。(卢梭) 不需要是一群天使,是一群魔鬼也可以,只要他们有智慧。(康德)

高尔吉亚(古希腊)怀疑论,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即使存在也不可知,3即使有所认识也无法传达给别人

功利主义(实际上还是接受了自然权利论的前提),边沁:功利原理、最大幸福原理(卡莱尔讽刺:“猪的哲学”),自利选择原理。基本信条: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区别于康德:幸福是经验的、不相同的、无衡量基础),衡量快乐的四种尺度: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延续时间长短/确定性大小/迫近性程度)快乐无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唯目的论:一种行为之所以道德,是因为它达到了某个结果(效果论)。(区别于康德(动机论),出发点是善良的就是好的,无论结果如何) 上课谈的几个小问题

一、程序公正的重要性(罗尔斯《正义论》倾向程序公正)

在纯粹程序公正的场合,只要程序规则不有利于某个特定的参加者,是否合乎正义就只取决于程序而

不取决于结果。有一个美好的目标,是否允许手段的恶?这是目的与手段的错位。为了一个好目的做了坏事,最终的目的也是坏的吗?为了获取一个善,可以容忍以恶作为其手段吗?(大礼不辞小让?)

如果有一套程序,显然存在着差别,个人的东西应不应该平等分配?比如,高智商、美丽的容貌带来的好处,是否应该加入到二次分配之中?“一个人死时还有着巨额财产,这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e.g,比尔盖茨、巴菲特的裸捐。

分配:拿什么分配?怎么分配?在完善的程序公正的场合,虽然存在关于结果是否正当的独立标准,但是程序总是导致正当的结果。罗尔斯:“分蛋糕的人最后一个取才能保证公平。”一个社会成员处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就很难以一个超然的态度对待。不完善的程序公正的基本标志是:“当有一种判断正确结果的独立标准时,却没有可以保证达到它的程序”。

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原初位置,有一层“无知面纱”,只知道自己的状况,人们的分配规则又将是什么?1、所有美好的东西和机会向所有人开放,2、向有利于最弱者的方向分配。(最小最大化原则) 二、文明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未曾预料的结果,人们已具备了毁灭自己家园的能力。 发展的问题,能靠发展来解决吗?

传统社会——熟人社会,彼此了解,不敢为恶。

现代社会——陌生人社会 彼此不认识,行为后果难以看清。高度分工、高度复杂。行为与后果越来越远,每个人都能有效地将自己的社会责任稀释到最低的程度。

e.g.经“我”之手,一个无辜生命消失了,但杀人的方式不同,带给施行者的震撼感受也是不同的。狙击手,远远地看到一个黑点,扣动扳机,黑点倒下了,因为看不清,所以并不能深切感受生命逝去的痛苦与不甘。德国纳粹艾斯曼“太平庸了,实在不像一个杀人魔。”——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如何谈论上帝?一个出了康德歌德贝多芬(哲学与艺术)的民族,怎么会做出大屠杀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呢?(历史脱落观、历史循环论,西方:吃禁果,中国,梦周公)。“受伤害的文化自豪与一种哲学和历史幻象结合在一起,试图消弭伤痛并创造一个反抗的内在中心。”历史的模糊性与两面性,如呵呵勋爵与“东京玫瑰”户粟玉子。现代社会,反人类的罪行开始公开而大规模的出现,而同时出现的还有对人权的重视与强调。这二者的同时出现是否矛盾?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柏林:“最让他惊讶的是20世纪竟然能安然地度过。”——对文明的本身发出了根本的质疑。 三、关于自由与古典自由主义

“每个个体的冲动”(霍布斯、洛克等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想要自我保全。

人类社会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必不可少的恶?现代人权观念是如何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基础?self-evident\\inalienable、基本原则,一个政治权威为何有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有了国家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才得到更好地伸张。当然这种理论也受到了动摇与冲击。如法国革命,本是为了“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最终为何演化成了“绞肉机”?只谈抽象的人权会让人们怀疑,并从不同角度来抨击。太过空洞,开出的“空头支票”令人失望。保守主义思想、怀疑主义:对人类的道德怀疑:人性是幽暗的,太过脆弱。有危险的因素。因此需要强调一个共同体最要紧管理的不是个人的权利而是个人的冲动。强调的是个人的服从。因为有人会企图破坏现有的秩序来得到快乐。要约束人的本能。罗兰“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人权:混乱的、无政府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w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