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更新时间:2024-01-22 18: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票据融资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票据业务作为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现阶段对解决企业融资难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和金融体系创新、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1: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矩阵(时间序列)

项目 GDP 承兑余额 0.9158 承兑量 0.9175 贴现余额 0.4455 贴现量 0.8814 表2: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矩阵(截面数据)

项目 GDP 承兑余额 0.9141 承兑量 0.8968 贴现余额 0.7435 贴现量 0.7617 表3:2013年GDP前四位地区票据业务统计表

地区 银行承兑汇票承兑 贴现 GDP 余额 排序 发生额 排序 余额 排序 发生额 排序 数据 排序 广7,896.8 4 17,588.3 4 1,396.0 4 68,412.7 1 62,164.0 1 东 江13,184.3 1 29,506.6 1 2,096.0 2 54,934.8 2 59,161.8 2 苏 山10,010.0 2 20,249.0 3 1,859.0 3 15,291.0 9 54,684.3 3 东 浙9,198.9 3 20,777.4 2 899.5 6 33,106.2 5 37,568.5 4 江 (数据来源:2013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表4:票据业务与银行经营指标相关性矩阵(纵向比较)

相关系数 承兑保证金 相关系数 贷款 承兑 存款 0.9918 0.9559 贴现 相关系数 贴现利息收入 0.9369 0.5344 贷款利息收入 表5:票据业务与银行经营指标相关性矩阵(横向比较)

相关系数 承兑保证金 相关系数 贷款 承兑 存款 0.8850 -0.1314 贴现 相关系数 贴现利息收入 0.9316 0.9543 贷款利息收入 票据业务支持经济金融发展

1.商业票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一是票据承兑业务能为实体经济支付提供便利,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有效推进国内贸易往来。对于购货方而言,签发票据作为货款支付方 式可以获得延期支付的益处;而销货方接受票据支付货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购销金额一定比例的商业折扣等优惠条件,以及将持有票据背书转让获得融资或支付便 利,2013年票据累计承兑量/GDP占比达到32.27%。

二是票据贴现业务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银行承兑汇票由 于具有银行信用,与普通贷款相比其融资成本往往较低,且流程简单、获得资金周期短,特别是对于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银行承兑票据所具有的银行信 用、放款速度快等特点,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2013年累计贴现量/GDP占比达到72.67%。 2.票据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是票据业务能为银行主动增加存款提供抓手。银行承兑票据时需要企业缴纳承兑保证金,而保证金比率往往与企业的信用等级挂钩,且承兑保 证金存款的利率一般以活期计算,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增加票据承兑以及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来主动增加低成本负债,特别对于中

小银行是提高存款的重要途 径,2013年16家上市银行承兑保证金/公司存款为5.92%,其中8家股份制银行达到了14.44%,同时票据贴现后企业往往也会有一定存款的沉淀。

二是票据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票据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承兑手续费中间业务收入、贴现利息收入、转贴现利差收 入、回购利率收入以及再贴现低成本资金,尤其是2014年8月承兑费率放开后有望成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新途径。另外,由于票据市场参与众多、交易活 跃、需求多样,因此票据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为银行扩盈增效、调整收入结构开辟新路径。 3.票据市场发展推动了金融创新

一是票据产品的创新。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传统的票据业务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资金融通与管理、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盈利方式,票据市 场相继推出“票据池”业务帮助企业管理票据资产,实现企业资金与资产的合理配置;票据资产证券化有效实现票据业务表外化,减缓银行存贷比指标压力;票据同 业业务创新在活跃了同业市场同时为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再贷款业务能够引导银行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创新。随着市场的发展,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包括了企业、银行、信托、基金、证券公司、财务公

司等,同时“招财宝”、“微财富金银猫票据”、“票据基金”等创新产品将个人也引入票据投资者行列。

三是交易方式的创新。2009年10月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并投产应用,我国进入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新时代。 2013年工商银行推出了票据托管系统,加快了纸质票据电子化步伐。随着票据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为金融电子化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票据电子化交易以及建立 票据交易中心的研究与探讨也逐渐成为市场的呼声。 4.票据业务发展有益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是商业承兑汇票激励大型企业注重商业信用的建立。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企业签发和承兑的票据,因为仅有商业担保,所以往往只有大型企业才 会签发票据,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银行承兑,商业承兑汇票不仅节省了银行承兑手续费,同时也不用缴纳承兑保证金,为承兑企业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可使用 资金,因此承兑企业会特别注重商业信用的建立,以期不断提高所承兑票据的接受度。

二是银行承兑汇票有益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库。由于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接受度不高,其往往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来提高信用等级,因此 通过票据的恶意欺诈、无理拒付、拖延支付等信息传递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征信系统,并可以响应近期国务院下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 2020 年)的要求,为“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并

在各地区探索建立综合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础数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程度有利于企业信用体系的推进,而票据业务有序快速的发展对企业信用体系 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票据业务对经济金融作用的实证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贷投放工具和银行盈利增长点,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经营情况应该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票据与实体经济、银行经营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票据与实体经济

票据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主要是信用增级和信贷资金投放两种,因此选择了承兑余额与承兑发生量、贴现余额与贴现发生量(包含转贴现)四个 指标,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实体经济指标选取了宏观性比较强的GDP指标。纵向比较中本文选择了自2003年至今的季度数,共45期;横向比较 中选取了2013年各省和直辖市的区域数,共31组。

(1)纵向比较(时间序列)

通过对2003年至今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贴现余额和贴现量与GDP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见表1),可以发现:

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和贴现量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均较高,都超过了0.8,说明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票据承兑余额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最强,都超过了0.91,这与承兑业务直接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特性相符。票据承兑相当于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的变相信用资金,虽然不是货币,但由于是银行信用担保,可用于货款或债务的结算,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货币资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票据贴现余额与实体经济的相关系数比较低,仅有0.45,这主要因为票据作为银行调控信贷规模的主要工具,在信贷紧张或监管时点(特别是年末、季末)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压缩票据余额来腾挪信贷空间,因此票据贴现余额与实体经济之间常常处于脱节状态。 (2)横向比较(截面数据)

通过对31个省(直辖市)票据业务与GDP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可以看出:

各区域中,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均较高,都在0.7以上,说明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存在较高的关(数据来源:2013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联关系。

承兑业务与GDP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贴现业务,表明承兑业务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更为紧密,这与前面时间序列实证相吻合,从而侧面说明承兑业务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票据贴现余额的作用明显大于时间序列的作用,其与区域实体经济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4,说明贴现余额能够很好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见表2)。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同一时间段,票据贴现余额相对较多的区域往往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这些区域的存款和贷款全国占比也通常比 较高,因此票据贴现余额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本质有所彰显。

经济活动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决定着票据市场规模,票据承兑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企业用票意识、票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从 历年发展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环境较好,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旺盛,企业实力普遍强劲,企业用票意识较强,是传统意义上的票源 集中地(见表3)。 2.票据与银行经营

票据业务促进银行经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承兑保证金可以主动拉升存款业务、贴现可用于调控贷款规模、票据收入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因此选择 了承兑、承兑保证金、贴现利息收入三个指标,银行经营指标相应选择了存款、贷款和贷款利息收入三个指标。纵向比较中选

取了自2001年至今上市银行的年度 数合计,共13组;横向比较中选择了2013年十六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 (1)纵向比较(时间序列)

通过对2001年至今票据承兑余额、存款与承兑保证金、贴现余额与贷款、贴现利息收与贷款利息收入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见表4),可以发现:

票据承兑余额与承兑保证金的相关程度最高,达到0.99,各家银行虽然承兑保证金比率不一样,但每家行各年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二者之间的稳定比较强。

票据承兑保证金与存款的相关性也很高,达到0.96,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承兑保证金本身就是存款,而一些中小上市银行很大一部分存款就是承兑保证金;二是承兑保证金和存款都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即跟宏观经济拟合度很高,从而二者的相关性会比较高。

虽然票据贴现也是贷款的一部分,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很低,仅有0.53,这与票据贴现余额和GDP相关性很低是相辅相成的。票据既是银行 调控信贷规模的“蓄水池”,也是部分银行盈利的主要手段,因此其余额的变动不仅与信贷规模松紧有关,也与票据收益率高低有关联,而贷款主要跟宏观经济状况 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二者之间的拟合度会比较低。

贴现利息收入和贷款利息收入相关程度相对较高,为0.94,这与贴现和贷款余额相关性差异很大,原因主要是贷款的稳定性显著大于贴现余 额,而利息收入=日均余额*平均收益率,虽然票据贴现年末余额可能受监管时点影响会有所压缩,但贴现日均余额往往比较稳定,因此二者相关性会提高。 (2)横向比较(截面数据)

通过对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与经营指标的相关性比较(见表5)可以看出:

各上市银行承兑与承兑保证金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89,这与实际他们之间往往成一定比例是相符的,但由于各家比例有所不同,导致相关程度略为偏低。

16家上市银行的承兑保证金与存款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即承兑保证金多的银行其存款会偏低,这与实际非常吻合,在16家 上市银行中五大行存款占比超过75%,但承兑保证金占比近有26%,而8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占比为23%,但承兑保证金占比超过70%,因此在16家上市银 行中呈现了承兑保证金与存款存在负相关的情况。 在16家上市银行中,票据贴现余额对贷款的作用明显大于时间序列的作用,相关系数超过0.95,主要原因是在同一时间点,票据贴现余额相对较多的银行往往是大行,而他们的贷款也是最多的,因此相关系数会比较高。

贴现利息收入和贷款利息收入相关性也很高的原因与上述一致,即大中型银行的贷款多,贷款利息也多,同时贴现余额相应会多,那么贴现利息收入随之上升。

票据业务的开展情况与银行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虽然存贷款资源很雄厚,但票据业务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各项票据业务占比 均是各类型银行中最低的,特别在承兑/贷款比、承兑保证金/存款比、利息收入占比等方面。股份制银行虽然存、贷款占比要略逊于大型银行,但其票据业务遥遥 领先,无论承兑保证金比率和其在存款的占比、承兑业务都显示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是一个重要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占比虽然不高,这主要因为其本身规模都小,存、贷款占比均不到2%,但从贴现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达到4.21%就可以看出,票据业务绝对是城商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是部分城商行的主要业务和盈利手段。 发挥票据业务作用 助推经济金融发展

票据业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和金融体系创新、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都发 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金融完善和社会体系优化方面,票据业务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票据这一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能够发 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激活票据业务的发展能量,充分挖掘票据业务对于经济、金

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采取措施使票据业务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 建设提供助力。

1.以票据产业链和区域双维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所谓双维度服务实体经济,即将涵盖票据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等的票据业务链与区域票据发展相结合,通过垂直业务链条和横向区域侧重,使票据业务能够从各个环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能够在各个区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适当增加承兑业务规模,调整承兑业务结构。研究分析表明,GDP持续较快增长是最近10年以来票据承兑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且 票据承兑业务发展相对于货币信贷而言,受宏观金融调控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保持持续增长,承兑业务占GDP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20%左右上升到 2013年的35%左右。

承兑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承兑业务为制造业和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支付结算便利,满足了短期融 资需求,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仍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因此,应当适 当加大承兑业务的规模,通过拓展票据业务需求强化承兑业务对于企业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和流通企业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突出票据业务在传导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上的灵活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深度调整期中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高新技 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贸易及支柱产业等行业和企业的承兑业务支持力度,通过灵活的资源投放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承兑业务发展过快的 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控制和调整,控制其承兑业务总量发展,调整其承兑业务结构;第三,充分发挥票据承兑业务的融资成本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承 兑业务支持力度,不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提高贴现规模占比,增加再贴现总量。实证分析表明,票据业务作为信贷调节器的信贷属性使得票据贴现业务受到金融调控政策影响呈现出 较大的波动性,并且贴现业务与承兑业务的不均衡发展也使票据业务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因此,在大力发展承兑业务的基础上,应当同步扩 展贴现业务规模在信贷资源中的占比,使得获得票据资源的产业、行业、企业能够通过贴现业务获取短期融资渠道,利用贴现业务成本低于贷款业务成本的优势,降 低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的再贴现政策,作为票据产业链条的有益补充,加大再贴现业务力度,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服 务、节能环保等涉及重点领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特定产业、特定行业和特定类型企业的支持,目前再贴现/贴现占比仅有5%左右,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还没有完全 发挥,因此需要大幅增加再贴现总

量。同时将再贴现支持额度循环利用,持续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完善票据业务链和促进经济较快走出调整期具有显著而积极的作 用。 三是加大区域票据支持力度,优化区域结构调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票据业务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和区域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票据业务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票据资源投入 产出比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来完善票据资源的投入结构,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支持效果。 对于票据资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地区,继续扩大票据资源的投入;对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地区,明确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 针对性地进行票据资源倾斜;对于票据资源投入产出比较低的地区,深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票据业务应对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大承兑、 贴现及再贴现的业务支持力度,对于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融资型票据和区域性票据登记、托管及交易平台,推进电子化票据发展。通过票据业务在总量和结构上的运 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共振。

2.以票据发展和创新助力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前行

通过挖掘票据业务链各环节的发展潜力,提升票据业务对于银行业务经营的综合贡献,同时,通过规范、有序、稳健和可持续的票据业务

经营和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优化创新和完善发展。

一是加大票据业务比重,多渠道发挥票据业务贡献。根据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数据的分析和对银行业票据业务的测算,2013年在 银行业1.42万亿的总利润中,由票据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比超过10%,个别中小银行甚至超过20%。这其中就包括了由票据承兑保证金创造的存贷利差收入、 承兑手续费、贴现利息收入、转卖价差收入、回购业务收入及再贴现业务收入等,还没有包括由票据业务创新所衍生出的各项中间业务收入。

因此,应当通过逐步加大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规模,扩大银行业票据业务规模总量,同时调节票据业务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 同业客户确定不同经营策略和盈利方式,此外还应通过大力发展票据创新业务盘活银行业票据规模存量,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通过资本集约的手段提升票据业 务在银行业经营发展中的贡献占比,服务于银行业自身发展和经营转型的需要。

二是突出票据业务创新,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及体系构建。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市场和体系的构建程度和速度势必要与之相配 套。而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重要纽带的票据业务,其创新发展对于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体系、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发展无疑将具有重要意 义。

因此,首先应当推进票据业务的跨市场运转,在目前参与对象主要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等的基础上,吸纳各类证券、基金、保 险、信托及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等为参与主力,形成完整的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现通道和政策传导通道;其次应当通过发展票据资产证券化、票 据资产管理、票据理财等业务,构建完整的存量票据运作模式,通过票据资产运作和多样化票据金融工具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各类投资和融资需求,通过完善的票 据市场促进金融体系由间接金融为主向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并重过渡;同时,在将存量票据规模活化流通之后,将腾出的规模继续用于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及中小 企业发展,通过规模的循环利用建立完善的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制。

三是强化票据业务规范,实现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近期一行三会和外管局及银监会出台的对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管理办 法明确体现出了监管层对于金融市场“审慎经营”和“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对绕规模、不规范的票据业务予以制止,以减少层层环节,降低融资成本。

因此,应当通过票据业务的规范发展带动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功能完善的票据市场,将目前散落在企业、银行及 各类隐性渠道的票据资源集中整合,一方面使前期被挤入影子银行体系的票据资源阳光化,另一方面使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拥有增

加资本回报和丰富投融资工具的途 径,实现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3.以电子票据和商业票据支持信用体系构建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告别“人口红利”时代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进入“信用红利”的阶段,完善信用体系的构建成为市场能够良性发展的 基础,因此,近期国务院通过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信用的形成和完善。而票据业务在信用管理相关法 律的建立与完善、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和信用行业管理等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同阶段和方面都能够发挥有益的支持作 用。 一是加快电子票据发展。电子票据的推出不仅能够通过技术手段防范和规避目前纸质票据所面临的伪假票据、时空限制等风险和不利因素。更为 重要的是,通过电子票据的推广,能够逐步建立起票据产品链中各个参与者的信用活动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备的信用历史记录,为信用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因此,目前应当分阶段大力推广纸质票据电子化和电子票据的应用,一方面首先通过建立纸质票据电子化系统和平台,将目前占票据市场主要份 额的巨额纸质票据逐步转化为电子数据,与电子票据进行衔接;另一方面,通过纸质票据电子化和电子票据的应用能够逐步建立起区域票据交易市场及全国票据交易 市场,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票据

行业的票据交易所。在票据交易所中能够拥有从企业到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各项信用活动记录,打破目前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息不对称 现象,使得各类信用信息能够公开透明,为各类法律法规的制定、信用数据的应用及信用体系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尝试商业票据发行。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阶段,商业票据的目的不在于成为获取投融资的主要方式,而是作为信用发现工具被社会和 经济活动所熟知。通过商业票据的发行,具备良好信用的企业会被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所发现,同时能够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障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能够受 到应得的对待。在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商业票据作为有效的直接融资工具,能够通过融资成本来反映不同个体的信用等级和信用水平。

因此,应当通过尝试发行商业票据,来促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商业信用的逐步建立。在发行过程中,确定牵头部门进行统筹部署,作为信用等级 较高的发行主体的大型央企、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金融资源予以支持,通过由上至下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商业票据的发行机制。

三是完善基础体制保障。目前,我国的《票据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化时代票据业务的发展,对于电子票据及商业票据等创新型票据业务没有明确的制度保护和业务界定,因此应当逐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制度能够为各项业务发展和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同时,应当根据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的发展,逐步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和信用增级体系,使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票据中介逐步转型为服务交易、披露数据、信用评级和增级的专业机构,同时引入外部信用评级公司和担保机构,顺利度过商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 此外,以数据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明确信用收益,提高违规成本,通过票据市场利率和业务渠道不断提升和培育企业参与者的信用意识,促进全社会信用程度的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w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