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第2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05 13: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第2版( 中央电大) 课后习题

第一章

1、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因此稀缺性是相对的。但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一切地域范围、一切历史时期、一切社会形态与一切人物阶层。因此,稀缺性又是绝对的。

2、上大学是有代价的。在这里,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3000元一年的薪水。

3、混合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又称现代市场经济。它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简单混合或结合。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古典市场经济是指只有市场调节而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的实践发展,后来理论界提出了混合经济,即市场调节是基础,但政府要适当干预,以区别于古典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与混合经济的区别在于:(1)前者没有点明基础是什么,而是意味着计划与市场的地位是相等的。(2)前者没有了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基础。

4、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它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价格水平,即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它是总量分析。

5、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不同点

(1)研究的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整个国民经济

(2)解决的问题 资源配置 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的方法 个量分析 问题分析

(5)基本内容 (微观)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联系: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综合,相互依存相互制

6.规范,P15规范方法的定义

7.实证,p15实证方法的定义

8.不同。假设只是一个简单的假设推测、假说是通过足够的证据资料对自己提出假设的肯定。

9.西方经济理论中理论假说核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所谓假设条件,依据实证方法论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假设条件是认识西方经济理论及其方法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因此,要认识和学习西方经济学所自称的“科学性”及实证方法论,就必须重视西方经济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意义和具体作用。

第二章

1.需求是购买意愿(即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只有欲望而无能力不能构成需求。

2.这种宣传强调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若再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则更完整。

3.替代关系。两种行为的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4.互补关系。他们之间的需求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总体上会扩大需求。从汽车价格、偏好、预期等影响需求的因素入手考虑。

6. 需求与需求量的增加。

7.主要是技术提高使产量提高与成本下降。

8.前者需求增加,后者需求下降。两者是替代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9.前者供给下降,后者需求增加。两者是替代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10.正确,它可刺激供给而抑制需求。

11.供给不足。应让市场调节价格,使价格真实反映供求,从而刺激供给而抑制需求。

12.最高价格,使需求大于供给。最低价格,使供给大于需求。

第三章 1.==-1.3,富有弹性。

2.因为教科书替代性小,且为必需品。 3.==1.5。正常品,奢侈品。

4.缺乏弹性。 5.1.5。替代品。

6.增加4%=20%*0.2。

7.(1)根据交叉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有

(2)由于交叉弹性为负值,故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8.小饭店的供给弹性大。因为小饭店比大饭店容易改变供给量,比如扩大店面。

9.好事。因为当年农业受灾,粮食总供给减少,从而粮价上升。而由于粮食为生活必需品,弹性小,对不受灾的农民而言,可以按高价卖掉同样数量的粮食,结果收入提高。

10.坏事。因为高产水稻使总供给提高,在粮食总需求不变的前提下,粮价下跌。又由于粮食是生产必需品,弹性小,销量提高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结果农民收入反而会下降。

11.能。因为保健品不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大。当价格下降时,销量提高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销售收益会提高。

12.主要由生产者负担。因为目前我国汽车的消费需求弹性大于生产弹性。这种作法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利,因为我国的汽车处于发展初期,而种作法将削弱我国汽车生产商对外国生产商的竞争力。

13.烟民缺乏价格弹性。而香烟的价格中很大一部分为税收。因此烟民承担了香烟的大部分税收。若以是否纳税及税多少税为是否爱国衡量标准,则可以说,烟民是爱国的。

第四章

1.对苹果的偏好大于西瓜。因为我们假定偏好具有传递性。

2.正确。货币可购置自己喜欢的即效用高的商品,而且可以购不同的商品即边际商用高的商品。而发放同一种实物,可能对该商品本身就不喜欢,即效用不高,而且发放的数量越多效用越低即边际效用在下降。 3.

某物品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1 10 10

2 15 5

3 18 3

4 20 2

5 21 1

4.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5 EXY QXQX PYPY 50%200% 0.25

9.10,5,-5.高于20时,不会看,因为20是他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此价格,他的福利为0。

10. 运用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但产品多样化不会降低边际效用,反而会吸引更多消费量。

11.庭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最多有24小时。劳动供给决策就是把其中的多少时间用于劳动。每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工作即一切有酬劳动,闲暇即一切无酬劳动。一个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取决于工资。 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指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

12.家庭在获得收入之后,要把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取决于效用最大化目标。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现在购买物品以获得效用,则是现期消费。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储蓄,以便将来再消费,是为了将来获得效用。消费与储蓄决策取决于消费者一生的效用最大化。 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消费者认为同样一元钱消费,现在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未来消费所带来的效用。为了使消费者愿意放弃现期消费而进行储蓄,这就是为消费者的储蓄支付利息。当利息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认为现在储蓄一元钱加上利息在未来所带来的效用至少等于现在一元钱带来的效用时,就会放弃现期消费来换取未来消费,即进行储蓄。因此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

13.家庭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未来的收入最大化,以及从这种收入中得到的效用最大化。但投资要在未来才能收回,而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投资既有收益,也有风险。在现实中,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不会只投资于某一种形式,即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是要对风险与收益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以使投资的预期未来收益率最大。

第五章

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采取三种形式: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公司。

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我国私人企业应向股份制公司发展。股份制公司是由投资者(股东)共同所有,并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公司的优点是:第一,公司是法人,不同于自然人。第二,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这样就减少了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无限作大。第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2.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目标不一致。教材P119

3.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在许多情况下,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以衡量,而有效监督的成本过大,也无法实现。这样就产生了机会主义。

4.要吸引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鼓励职工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的一套制度,它的中心是把代理人的业绩与其利益联系在一起,以使代理人自觉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激励机制包括对总经理的激励和对职工的激励。这种机制的中心是设计一套合理的薪酬与奖励制度。另外,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也十分重要,公司治理结构也译为“法人治理结构”,从广义上说,指关于企业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广泛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X效率的激励机制。

5.参考教材P121。 6.58年提倡密植结果减产,是由于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种子超过了一定限度,最终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边际产量递减原理(规律)指出: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产量绝对减少。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7.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122“总平边三p”图形说明)。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之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8.不一定。因为在分析企业技术效率时,短期是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固定投入在短期内不能改变,企业所年改变的只是可变投入。长期是一切生产要素可以调整的时期。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第一,二者的区别不是表示时间的长短,而是生产要素能否完全调整;第二,对于不

同行业的企业来说,短期与长期的时间不一样。

9.不正常。因为汽车厂虽多,但规模太小,达不上汽车厂的适度规模。要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10.不是。要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称为内在不经济,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

11.主要是违反了范围经济规律,范围经济就是扩大经营范围所带来的好处。

范围经济有四点好处:

第一,使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一种产品的增加总要受技术或市场条件的限制。生产多种产品就可以打破这种限制。

第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第三,各种不同行业产品可以互相承担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便于从以一个行业为主转向以另一个行业为主。

但范围经济并不是跨的行业越多越好,如果企业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同时进军若干行业往往会面临灭顶之灾。

12. 消费者均衡: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它是消费者的效益 达到最大化并维持不变的状况表现,消费者此刻处于一种均衡情况。

生产者均衡: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产出量达到最大时,该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另一种说法是,给定总成本,当达到最高的等产量曲线时,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总之, 生产者达到最优的经营状态,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佳。

13.等产量线的特征是: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14、15、16、17,借鉴教材p136图5-5。

18.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Q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参见教材P136图5-7)

第六章

1、(1)会计成本(2)机会成本(3)借贷50万元为会计成本,自筹50万元为机会成本(4)支出50万元为会计成本,100万元为机会成本(5)会计成本(6) 机会成本

2.不对。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第二,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而不是其他。 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

3.15万元。

4.短期参考教材p149图6-3,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1)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2)注意运用图形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长期参见p155,图6-6,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注意运用图形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5.合理。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平均可变成本变动的规律是: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与M点,称为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如果价格低于M点,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就要停止营业。

政府不应该制定价格下限。因为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包络曲线。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各有一个切点,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时,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这一点相切。在此之左,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左边的一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在此之右,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右边一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在长期中,生产者按这条曲线作出生产计划,确定生产规模,因此,这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为计划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在下降时还是上升时都比较平坦,这说明在长期中平均成本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都变动较慢,这是由于在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可以随时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而在短期中,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很短,甚至没有。

7.这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6,因为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企业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8.不对。利润最大化就是该赚的钱每一分都赚到了,利润最大化不能理解为赚钱越多,越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更不能理解为产量越多,利润越多,越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 = MC)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使利润增加,所以厂商不会停止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

加的收益小于增加的成本,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使利润减少,所以厂商会缩减规模,减少产量。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即不增加产量也不缩减产量,此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第七章

1、(1)R=10%+9%+8.5%+7.5%=35%

(2)HHI=102+92+8.52+7.52+72+62+52+4.52+3.52+12

2、(1)自然原因,资源控制;(2)立法原因,特许经营;(3)自然原因,规模经济;

(4)立法原因,专利制;(5)立法原因,许可证制度

3.(2)(4)(5)是产品差别。(2)同样是永久牌的自行车,产品本身没有差别,但分别在高档店和低档店出售,使消费者认为有差别,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心理需求。(4)品牌不同。(5)包装不同。

4.能。

5.养鸡场的产品是农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服装业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符合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一个行业与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是不同的。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市场对一个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有既定市场价格处罚的的平行线,一个企业产品的价格是既定的,在既定的价格下市场对一个企业的需求市无限的。画图参考教材P169,图7-1。

7、短期内,鸡瘟使得肉鸡(或鸡蛋)的供给减少,而需求不变,所以均衡状况是:价格上升,产量下降。 而“吃鸡蛋引起胆固醇升高”会在短期内使鸡蛋的需求减少,于是价格下降,产量下降。

长期时:

第一种情况的供给在鸡瘟过后供给会慢慢恢复,所以不影响长期的产量和价格

第二种情况会使需求永久性降低,所以,长期内也是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8. 高价少销。因为消费者对钻石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上升的幅度大而需求减少的幅度小,可以通过实现高利润率实现利润最大化。

不能采用歧视定价。因为实行歧视定价的商品要不能转售,而钻石可以转售。

9.教材p180歧视定价定义。

10.可以,因为消费者对座位的需求有差异,价格歧视不是因为实名与否,与需求有关。

11.支持解体的观点认为:(1)垄断市场浪费生产资源;(2垄断市场造成社会福利的流失。

不支持解体的观点认为:(1)可以实现规模经济;(2)垄断企业可以以自己雄厚的资金与人才实力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技术进步;(3)在国际中具有竞争力,有利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2.(1)在短期中每一个垄断竞争的企业都是一个垄断者。它以自己的产品差别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而且,短期中其他企业生产不出与之竞争的有差别产品。这样垄断竞争企业就可以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高价少销,低价多销,或歧视定价,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因此,在短期中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与垄断市场一样是:MR=MC.

(2)在长期中,垄断竞争的市场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个企业可以仿制别人有特色的产品,可以创造自己更有特色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广告来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在实现了长期均衡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所以,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仍然是:MR= MC,AR=AC.

13.参考教材P164,产品差别。

14.参考教材P165表7-1。

15.A的选择是:B做广告,A也做;B不做广告时,A也不做,保证获利最大。

B的选择是:A做广告,B也做;A不做广告时,B也不做,保证获利最大。

16.彩电行业的寡头市场在形成过程中,早期的行业暴利吸引了企业大量进入,造成供给增加,企业之间就必然爆发价格战,通过降价来占领市场,最后由生存下来的大企业形成了寡头市场。这种价格战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可以使消费者想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对社会是有利的,政府不应该限制价格战,而应该加以正确引导。

第八章

1.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有:(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2)生产技术状况。(3)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决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2.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这是因为:随着工资的增加,一开始,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时间增加。当工资增加到相当高的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供给反而随工资增加而减少。

3.明引起体育、文艺明星收入特别高的原因在于:多数人对这些明星的工作特别痴迷,需求很大;而成为人们喜爱痴迷的明星也是很不容易的,供给有限,这就造成供小于求,所以这些明星的收入都特别高。 在经济学中,劳动是一种无形的物品,其收入高低并不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或是劳动的复杂程度,所以说这种高收入也是普遍合理的。

4.工会与企业共同反对进口自己也生产的物品,若成功,对企业而言可以减少竞争压力,减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营销等成本,也不必采取降价措施,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

对工会而言,由于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了对劳动的衍生需求,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与提高工资。

5.在美国,华工属于外来移民。工会排斥华工,就会相应增加对本国工会劳动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工会增加其会员的工资与就业。

6.利息收入的合理性在于:(1)由于未来的难以预期性,放弃现期消费而把货币作为资本就应该得到利息这样一种报酬。(2)资本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即资本具有净生产力,这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3)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均衡的利息率,这是一种符合市场机制的市场行为。

7.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房地产的价格是稳健上升的,是一种收益高而风险小的投资。

8.企业家的供求有以下特征:在一定的价格下,需求量很大,即需求曲线的位置很高;而供给量却很低,即供给曲线的位置也很高。

9.基尼系数越来越接近于1,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原因在教材P218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10. 我国出现低收入弱势群体,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是只有我国才有的,世界各国也都有出现。这是因为人口增加,而各种行业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机械化的当今社会,所需的人力也在不断减少.成为这个弱势群体的人,相对来说,文化水平、技术能力也相对低,因而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劳力工作。因而我国乃至世界都出现了这样一个收入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政府也要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让“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来帮助这个弱势群体,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11.收入分配要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就要按贡献来分配,有利于鼓励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获胜。但这种分配方式回事不平等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在收入分配中,不仅要效率优先,而且要兼顾公平。

12.造血式更好。输血是治标不治本,造血能够加强贫困者自己脱困的能力,帮助贫困者独立,学会一技之长,以后有能力参与社会生产,养活自己并能致富,是治本的方法。

13.建立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系。

第九章

1.私人物品:有线电视、基础科学研究

公共物品:电影、应用技术研究、义务教育、环境保护

(标准:竞争性与排他性)

2.带来正外部性:(1)、(3)带来负外部性:(2)(4)

(标准:负外部性: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正外部性:社会边际利益大于社会边际利益。)

3.消费者剩余:由CEG减少为ABG,减少ABEC(750)。生产者剩余由OEC变为OFBA(增加ABCD,减少DEF,净增加250)。总剩余减少BEF(500),也就是无谓损失。

4.进步。公共交通应该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准公共物品的。引入市场竞争,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不能完全私人化,可以分类进行。而且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不会无序竞争。 5有负外部性存在时,市场调节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运用市场方式好。可减少政府直接管理带来的成本、防止低效率、执法不严或腐败等。

6、7、(考纲不要求)

8.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教材P240私人信息定义。

9.递交求职简历和面试

10.征婚者是公开信息方,应征者是私人信息方。教材P240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定义。

11.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或者管理不当导致不良资产产生。不能,因为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是市场原因 比如通货膨胀,而是借款人的道德问题比如说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等导致的。

放贷时加强信息监管,资产运作中加强管理。参考教材p241在信贷市场上。 12.参考P243公共选择理论定义。

第十章

1.计入:(2)(3)(5)(6),不计入:(1)(4)

2.不计入:(5)(6)(10),7700亿元。

3.以2000年为100,2001为97.67,2002年为89.47,这些年间发生了通货紧缩,2001年通货紧缩率为2.33%,2002年通货紧缩率为10.53%。

4.劳动力参工率为90%,失业率为10%。

5.1950年教授平均工资相对当年物价指数是300/100=3

2001年教授平均工资相对当年物价指数是4000/2100=1.9

可以看出,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相对减少了。

6.(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包括四个基本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2)这些问题与GDP的关系:失业是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GDP的增长;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将损害GDP的增长;过度动荡的经济波动不利于GDP的健康增长;经济增长首要的和根本地是指GDP的增长。(3)由上可知,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7.分歧(主要在短期宏观分析上):(1)理论上: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2)政策上:凯恩斯主义-以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十一章

1.参见教材 P270-271

2..根本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制度的变化表现为: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制度

3.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中,技术进步最为重要。

4. 4%,18%

5.(考纲不要求)

6.(考纲不要求)

7. (1)白银不是货币,因为现在白银已不再作为交换媒介。(2)银行劵是货币,它具备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3)信用卡,不是货币,它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是替代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8. 参见教材P282

9.(考纲不要求)

10.不是,还有自然失业存在。

11.最低工资法之利:保证稳定的收入,从而保证消费支出,有利于GDP的增长。不利之处:(1)较高的最低工资及在攀比效应的作用下容易造成通货膨胀,(2)造成结构性失业。

12.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从宏观经济目标为衡量标准,其利为:保证社会消费支出,有利于稳定GDP增长。其弊为:(1)延缓再就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2)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障,削弱了投资资金来源,不利于经济增长。

13. 有利的方面在于这样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稳定,是一种双方妥协的产物。从经济上讲这样也有助于促进消费,因为感到生活有保证,消费者不易受到未来预期的影响而削减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制度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是对消费者这样的安全感的引导有时会弄巧成拙,由于对经济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盲目刺激需求,违背市场规律,引发经济危机。第二是由于高福利的存在,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滋生懒惰。第三是高福利需要大量的税收来支持,所以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同时个人收入的增长也受到限制。

我国现阶段不适合实行这种制度,首先我们没有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其次,我国经济现阶段需要的是快速的增长;再次,这样的制度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会大量滋生浪费和腐败。

第十二章

1.AD=10000亿,C占80%,I占18%,NX占2%。

2.实际财产下降为8333.3333亿元,这会减少总需求。由于财产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下降,从而使消费下降,即总需求下降。

3.实际货币量上升,利率下降,在利率效应作用下,使投资上升,从而总需求上升。

4.汇率下降,使本币贬值,将减少M,增加X,从而NX上升,总需求提高,在短期内使GDP增加。

5.物价以外的因素,如SARS使总需求下降,在图表现为AD线向左平移从而物价水平也下降。

6.参见教材P298

7.参见教材P299

8.参见教材P300

9.参见教材P301

10.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使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不再存在,而由于理性决策,错觉消除,所以LAS线垂直,与物价水平无关。LAS线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线,它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

11.(1)LAS线变化引起SAS线移动。(2)价格机制对SASE影响,对LAS无影响。(3)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不一定一致。

12.参考教材P304,图如12-8(3)。此时需增加总需求以实际充分就业均衡。

13.图如P305,图12-9, 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新均衡的GDP小于充分就业的GDP,存在失业,所决定的物价水平高于原来,存在通货膨胀。

14.参见教材P307,图12-11

第十三章

1.APC=0.6,MPC=7/12,APS=0.4,MPS=5/12。

2.对。增加消费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收入增加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增长潜力,因此,应该以刺激投资为主。

3.(1)持久收入,(2)暂时性收入(3)持久收入(4)持久收入(5)持久收入(6)暂时收入

4.1.31万元

5.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加以说明,教材p314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6.1900亿元

7.NPV=131.48967亿元。值得。

8.参见教材P319,加速原理

9.参见教材P319,图13-3,加速原理

10.从短期看,增加消费增加GDP,但影响投资积累从而可能影响长期经济发展。从短期看,增加储蓄会减少总需求从而减少GDP,但从长期看会推动投资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11.a=5。实际GDP增加10000亿元。没有增加。

12.要点(1)外需即NX不到我国GDP的5%,所以增加内需是推动我国GDP增长的最重要力量。 (2)增加内需即增加C、I与G,短期内通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使GDP增加。(3)在乘数的作用下,一定量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可导致数倍于自发总支出量的GDP的增量。

13.(1)无意义,因为属于暂时性收入,很难增加自发总支出。(2)有意义。因为促进住房投资需求,从而增加自发总支出。(3)有意义。因为促进企业投资需求,从而增加自发总支出。(4)有意义。因为属于持久性收入,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费支出。(5)有意义。因为属于持久收入。

第十四章

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因为其特点与职能符合中央银行的规定。

2.职能:一是监管与服务,二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调节经济。因为中央银行是业务活动的管理者,其参与将影响公正性。裁判不做运动员。

3.中国农业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因为它是企业并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它们都是商业银行。银行的产权并不影响其作为商业银行的性质,因为它们不管归谁所有,都是金融市场上的活动主体,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

4.可创造出5万元。货币乘数为5。在以下情况下都会导致创造货币的过程中断:(1)现金流出,(2)无法通过支票或转帐等进行支付,(3)准备率为100%。

银行 资产 负债

A 准备金 0.2万 存款1万

贷款 0.80万

B 准备金 9万 存款90万

贷款 81万

C 准备金 8.1万 存款81万

贷款 72.9万

D 准备金 7.29万 存款72.9万

贷款 65.61万

5.政府债券风险低利率低,企业债券风险高利率高。

6.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

7.参见教材P336-337,图14-1,14-2。

8.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率政策。

9.超过1000万,因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会创造货币。

10.不需,因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会创造货币。,1000/3.25=307.6923元。

11.3%。说明参见教材P332-333。4%。

12.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物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

13.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这一点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记为L1=L1(Y);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记为L2=L2(i)。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M=L=L1(Y)十L2(i)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14.IS向右平移,利率与实际GDP均上升。见教材p347图14-11。

15.LM向左平移,利率与实际GDP均下降。见教材p347图14-12。

第十五章

1.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

时期 短期现象 长期现象

决定因素 总需求决定,即总需求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总供给决定,即充分就业时的总GDP水平下的失业

可否克服 可以克服,即通过扩大总需求 不可克服,因为磨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按菲利普斯曲线,它是通货膨胀率大于0时的失业 按菲利普斯曲线,它是通货膨胀率为0时的失业

2.会。参见教材P352,图15-1。

3.失业率下降2%,教材p354。

4.加速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率为20%是比较高的,且有加速的趋势。可能预期,因为具有规律性。

5.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大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时,有利于债权人。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小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时,有利于债务人。

6.不正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两种情况:

(1)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税收扭曲、固定收入者受损等。这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首先,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其次,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7.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又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强调实际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其二是货币主义的解释,强调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此相应,就有两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注意运用图形来理解(参阅教材p359-360中的图15-3、4、5)。

8.属于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引起普遍的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这样,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影响到其他国家。与这种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出口性通货膨胀,即由于出口迅速增加,以致出口生产部门成本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注意运用图形来理解(参阅教材p362中的图15-6)。

9.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在理解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两种情况: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b.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在交替关系的垂线。

适应性预期: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预期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的假设之下,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10.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市场调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或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工资粘性,使劳动市场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粘性,物品市场也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利率并不能起到完全的调节作用,银行采用配给制,供求也不一定平衡。这样,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受到限制。因此,在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就存在交替关系,这时就需要政府用政策进行调

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政府就没必要进行调节。

11.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回升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12.参见教材P378第三段

13.由于内部原因如投资与外部原因如技术突破、天灾人祸等的存在,经济周期不可能完全消失。由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经济也不可能崩溃。

第十六章

1.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这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

背景:(1) 1997年,中国召开了第十五次中国*的代表大会,在十五大的文件里规定从1998年开始的五年内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在1997年,一直到1998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财政目的是压缩赤字。(2)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生历史性大洪水,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1997年的7月从泰国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叫做"东南

亚金融风暴",亚洲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很快就在中国反映出来了。举一个例子,1997年,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速度是20%以上,而1998年,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0.5%,几乎是零增长。(3) 历经2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出现历史性的转折,由短缺走向过剩。据1998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的调查统计,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商品达100%,城乡居民储蓄倾向上升,消费需求不足,大量产品积压,物价持续走低,中国经济发生急剧变化,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环境极具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内需不足,出口下降,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中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措施:(1)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财务预算调整方案,增发1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會議還透過決議,批准財政部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用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並批准本年列入中央預算支出500億元,將中央財政赤字由年初預算的460億元擴大到960億元。这标志着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实施。 1998年9月4日,财政部分别与4家国有商业银行签订了1000亿元十年期国债的成交合同,圆满完成了本期国债的发行任务。 (2) 1999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分配,中央财政拿540亿元,用于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事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同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等等。这项政策受益面达8400万人。(3) 1999年以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继续征发国债,进一步调整收税政策,调整政务分配增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补助,实行债转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在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4) 1999年6月17号,*总书记在西安就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政府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他说,西部大开发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200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至2001年,国家用于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建设,总投资1700多亿元。(5) 2000年,在中国农村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安徽开始,试点进行农村改革,这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项涉及亿万农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改革。据统计,税改前,安徽省农民政策性负担人均是109.4元,税改后减少到70.4元,减少了39元,减重达35.6%。2002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25号文件,关于做好2002年各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决定把农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市自治区。今年,中央财政将给这些省市自治区下拨专项

转移支付资金245亿元,同时指出,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自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项涉及亿万农民长远利益的重大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展开。

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了1.5个百分点,这使我国经济比上年增长7.8%,基本达到预定目标,也确保了人民的利益。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1%,2000年增长8%,首次超过万亿美元,扭转了自1993年以来连续七年增速下降的势头。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拉动了2个百分点,2000年拉动了1.7个百分点,2001年拉动了

1.8个百分点。

3.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效果是明显的。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拉动了2个百分点,2000年拉动了1.7个百分点,2001年拉动了1.8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几年中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国际国内一致公认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带来中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余额的增加。刘仲藜先生当财政部长时,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只有百分之零点几。项怀诚当财政部长第一年就翻了一番,第二年又翻了一番,2001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从几千亿元到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6.3%。赤字和债务的增加,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必须重视的,但这又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2002年,决定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也是由特殊的国际背景所决定的。本来,从2000年的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非常好的势头,出现了重要的转机。但是到了2001年的下半年,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出现了衰退,对我国一定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要加以应对。前四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开工了很多的项目,如同种树,挖了很多的坑,必须把这个树种上,必须把坑填满,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因为基础建设工程本身就是"金上马"、"银下马",下马也需要花钱,所以必须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执行积极财政政策而不出问题的。当然,今后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停掉。(摘自项怀诚答记者问)

4.内在稳定器

(1)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2)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

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是有限性。

5.赤字财政的筹资方式 货币筹资 债务筹资

具体操作 政府发行债券,卖给中银行。中央银行以政府债务作为准备金发行货币。 政府发行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如个人、企业、商业银行等。

优点 政府不必还本付息。 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债务负担,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 缺点 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 政府必须还本付息,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现实中往往交替地使用两种方法为赤字筹资,以扬长避短。

6.有道理。因为,增加财政支出后,AD增加,在AD-AS模型中,物价水平上升。

7.(不要求)。

8.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率--------改变货币量---------改变投资--------改变总需求(从而改变GDP)。最终目标:改变总需求。中间目标:利率。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率。

9.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货币供给量。

10.反馈规则:政策行为要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动制定相应的稳定经济的政策。

固定规则:经济政策不取决于经济状况,无论经济进入衰退还是繁荣,经济政策都不会改变。

两者分歧的实质: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第十七章

1.当代世界国际贸易的特征:

(1)在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

(2)劳务贸易增长迅速,这种贸易主要也是在发达国家之间。

(3)各国之间的贸易并不平衡,发达国家贸易增加迅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4)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5)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使经济得到发展。

(6)跨国公司的发展在推动国际贸易中起了巨大作用。

(7)国际贸易与全球资本一体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2.可以双赢。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另一国低,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就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中心和基础。

3.正确,但比较传统。

要素禀赋说强调的是各国自然资源赋予的差异。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各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相同的,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使各国的贸易是互利的。具体来说,劳动力丰富而价格低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而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因为各自

都是出口自己生产要素价格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要素价格高的产品,其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根据这种理论,国际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是:

第一,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各国按自己的资源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这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由于资源配置的改善,同样的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就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

第二,产品价格的均等化。各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竞争,其结果使各种产品在各国的水平相等,而且是最低的价格水平。

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均等化。在进行贸易之前,同种要素在各国的价格不同,这正是进行贸易的原因。通过各国之间的贸易,某种要素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这类物品出口,需求增加,价格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也提高。某种要素价格低的国家进口这类物品,其要素价格必然下降,各国产品流动的结果就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4.参见教材p4410-411新国际贸易理论。

5.应该。根据贸易保护理论中的幼稚产业论和战略保护论。参见教材p412。

6.国内总需求增加,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国内总需求减少,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出口的增加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出口的减少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7.对外贸易乘数=1 / 1 — 边际消费倾向 + 边际进口倾向=1 / 1—0.6 + 0.2=1.67

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7×100=167(亿元)

8.教材p417:(1)a;(2)a;(3)b2;(4)b2;(5)b5;(6)b1;(7)B2.1.1;(8)B2.1.2;(9)B1.1;(10)B1.2;(11)B3.2.2

经常项目=(1)+(2)+(3)+(4)+(5)+(6); 金融项目=(7)+(8)+(9)+(10)+(11)

9.参见教材p420-421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10.资本的流动取决于利率的差异,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入国内;如果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往国外。资本流入有利于增加总需求,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资本流出会减少需求,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如果利率上升,在国内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这种减少会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当国际利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率水平上升会使资本流入。这样,利率的上升就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相反,如果利率下降,在国内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这种增加会增加进口,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当国际利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又会使资本流出。这样,利率的下降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11.会。套利活动。参见教材p422。

12.有困难。

内在均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则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一种实现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不用进行任何调节,是最优状态。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的,大量的情况,则存在着政策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情况,使经济政策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这就是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困难。

13.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矛盾要求经济学家寻找出最优政策配合的方案,其含义是在国内外需要不同的调节政策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政策应使其中一种政策的积极作用超过另一种政策的消极作用。在选择最优政策时,首先应该注意各种政策对内与对外的不同影响。其次,应该确定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要把各种政策配合运用,用一种政策去抵销另一种政策的负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we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