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3-05-29 18: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姓名:林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郑又贤

20090401

摘要

摘要

儒家思想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应该而且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探讨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作为基本理论指导,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并进而分析社会的内在矛盾的平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指出社会的和谐是基于矛盾的平衡。社会和谐关键在于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中人自身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侧重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阐述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和谐内涵,进一步指出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使个人的素质和身心修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三方面保持平衡,促进和谐。

通过论证,试图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儒家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的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关键词:儒家思想关系平衡社会和谐启示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资本和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党中央适时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儒家思想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便对于当代社会,仍体现出其当代价值,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可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着重分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矛盾要求、儒家思想所蕴涵的和谐内涵的阐述,旨在分析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示的现实可能性,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作为理论指导,从矛盾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和谐的内涵。第一节分析了社会和谐是反映于不同关系的和谐。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个人内心的和谐。没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要。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不再把自然仅仅作为征服的对象,但也不是畏惧自然,而是跟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第二节分析了社会和谐是基于社会矛盾的平衡。主要从矛盾的对立与同一的共同存在,对立与同一的相互作用,同一占主导地位来论述矛盾的平衡。第三节分析了社会和谐关键是在于平衡各种矛盾。认为首先应先平衡自身心态以保持内心和谐。保持个体内心和谐,有助于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次平衡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决定了人际关系能否和谐,进而也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保持某种相对的平衡,呈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局面。再次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创造天人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无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至关重要。如果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能承受的范围内,那么,人类与自然会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如果人类的活动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范围,人类与自然就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情况下,是无法创造天人关系的和谐。

第二章通过分析儒家思想的和谐内涵,阐明要合理借鉴儒家和谐思想。本章分三节:第一节着重分析儒家和谐思想提供启示的可能性。第二节着重阐述儒家思想所蕴涵的丰富的和谐内涵。文章认为,儒家思想的和谐内涵主要体现为:一是强调个人道德伦理,重视个人心性修养,培养内心和谐。要学会知性养气、善于自我反省和思考、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统一。二是强调社会道德伦理,重视礼法制度建设,创造社会和谐。社会伦理道德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是以“仁爱"为核心内涵,并由“仁爱”衍生出孝悌忠义诚信等一系列的具体的伦理道德范畴。另外是以“礼法”为主要形式的制度规范。儒家思想认为,“礼"可以定名分,立中制节,和民治国,而“乐”可以通伦理,达人情,和天地。对于“邢治”制度,儒家思想认为在治国中起辅助作用。三是以“中和"为基本方法的伦理道德实践。在儒家看来,“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儒家伦理道德以“仁爱”为核心内涵和以“礼法"为主要形式,。以“中和"为基本方法,形成了儒家伦理道德“内圣外王"的这种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特别形式。在具体实践上,如果能把握适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就能自然而然的达到“和"的境界。,三是强调自然道德伦理,重视人与自然共存,营造天人和谐。儒家强调天人合一。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应包含人与自然在自然属性上的合一和道德意义上的合一。第三节着重阐释积极的借鉴儒家和谐思想以促进社会平衡发展。本文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首先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平衡心理矛盾的能力。其次要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创造平衡人与人矛盾的条件。要创造平衡人与人矛盾的条件,一方面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礼法作用。还有要重视“中和’’方法的运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再次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Ⅵ

中文文摘

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反映天人关系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善待自然,使自然界就获得道德关怀,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伦理关系,不仅仅是生态意义上的一体联系。

.第三章主要论述认为应辩证看待儒家和谐思想的启示作用。第一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儒家和谐思想的借鉴。第二节坚持_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儒家和谐思想的启示。第三节坚持历史观点和发展观点正确看待儒家和谐思想的作用。第四节坚持实践的观点合理借鉴儒家和谐思想。本章从一分为二的观点、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角度来分析,认为对于儒家思想的借鉴,要区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注意儒家的某些思想观点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及其所使用的社会环境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对于儒家思想的借鉴还应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会符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Ⅶ

摘要

Abstract

Containing

providedeep

socialistprofoundideasofharmony,confucianismshouldandcanenlightenmentsintheprocessof.constructingisnotonlyaharmoniousofsociety.Itpositive

ourexplorationMaxismsinicization,butalso

andsocialobjectivetorequirementsofcountry’Scurrenteconomicdevelopmentdiscussenlightenmentsofconfucianismto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Guidedbythecontradictionstheoryof

paperthatsocialharmonyisbasedonMarxism,itispointedoutinthisthebalanceofcontradictions,whichbased

theontheanalysisoftheunityofoppositesoftheinternalcontradictionsinsocialist

thesociety,andofthetheharmoniousoffurtheranalysisofthespecialfor

thesignificancebalancesocialinternalcontradictionsconstructingthe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Socialharmonyliesin

balancingofsocialrelations,thatis,keepinghumanbeingitselfharmonious.'v1

andkeepingharmoniousbetweenpeople,betweenmanandnature.Basedonthedialectics,thisarticleanaly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Confucianismand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explainstheconnotationofharmonycontainedinConfucianism,andPointsouttheenlightenmentsoftheharmoniousideainconfucianism

toto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whichmeanofhumanbeingitself,oftheinterpersonal

nature.keepbalanceandharmoniousrelationshipandoftherelationbetweenmanand

Fromaboveargumentthisarticle‘trytoclarify:withtheguidanceof

toMarxism,itisnotonlypossiblebutalso

ainevitableforConfucianismprovideenlightenmentsforconstructing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Keywords:confucianism;relation;balance;socialharmony;enlightenmentH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姓名)盐裹学号至QQ鱼QQ墨垒专业里杰思圭竖蜇堂所呈交的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略论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送交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4A)配j指导教师签名:督尺管签字醐。1“月/日签字嗍.2009年5月22日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

纵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当马克思主义被当作教条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时,就会失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能彰显真理的生命力,才能正确的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胡锦涛总书记说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回这表明我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既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使之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并且都成功的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矛盾突显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中国共产党适时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次深化和积极探索。

2.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资本和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资本和财富的迅速积累,人民对物质欲的需求获得极大的满足,这种物质欲的满足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它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①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城市化的进程将中国传统农业推向了解体的边缘,农村里数亿人口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而新的生活方式还未成熟。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激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新的发展瓶颈,新科技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升级,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第三,社会伦理道德一次次面临着挑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富膨胀,也带来了人们的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比如部分人的精神空虚,急功近利,个人的身心无法保持平衡。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被物质欲望给冲淡了。社会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被弱化和虚化,使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大为减弱。近期“三鹿奶粉”事件表明,加强包括商业道德在内的社会伦理道德已迫在眉睫。

第四,社会的不平衡有加剧的趋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现在总体上还不够富裕,在总体保持小康的条件下,仍然有部分人生活比较贫困,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各种社会问题会随着这种“不平衡"突显出来,在某种环境下可能激化。而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必然的改变这种“不平衡”,需要结合经济以外的手段才有可能。

总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之时,深刻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人类自身在处理这些关系的做法进行深刻反省,找到真正的和谐共赢之道一一在笔者看来,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进行的不懈的探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借鉴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体现出其当代价值。儒家思想讲求多样性的统一、多元化的宽容,孕育着丰富的和谐内涵。《中庸》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o万事万物共生共荣,这种“和’’的思想不仅可以使不同的方面相互沟通,甚至可以让对立的双方相互接近,寻找共同点,缩小差别,化解冲突,回避对抗,以求得共存,达到新的和谐境界。历史上,儒家的和谐思想锻造了我们民族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宽广胸①‘礼记 中庸>

绪论

怀和友善睦邻、热爱和平的优良品质。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正是矛盾发展的突显期,许多问题仅仅依靠经济手段尚无法妥善解决所遇到的矛盾,需要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成果来为我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从这层意义上说,传统儒家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价值部分,对于深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和谐内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合理借鉴儒家思想。

二、研究综述

1.当前儒家和谐思想及启示意义的研究现状

(1)关于个人自身修养方面的研究

注重个人修养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儒家的个人修养,认为儒家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杜振吉、郭鲁兵认为:“在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人格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陷,但其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强调,以及所提倡的修身方法,’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对此我们应当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批判地加以继承,这不论对人的自我完善,还是对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D又如姚迎春从,乐"对修身的作用的论述进而认为当代人应加强修身,认为:“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o再如张文安指出:“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①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惨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②姚迎春‘先秦儒家。以乐惨身”思想论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2008年第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①

(2)关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

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内容丰富,有些学者从儒家伦理的“义利"对比来阐述,如卢运山认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圆有些学者从“礼乐刑政”的等角度来阐述,如沈岚认为:“‘礼治’、‘乐治’、‘刑治’和‘政治’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文化艺术、法律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建设的具体经验。‘综合为治’则彰显四大方略融通并举,共促和谐治世之效,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些学者儒家伦理的结构体系来阐述,如樊浩认为:“儒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最成功的努力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这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具体表现为四个结构:道德哲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与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特殊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以‘五伦’为原理的伦理世界的和谐;以‘四德’为内核的道德世界的和谐;以‘中庸’为境界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的和谐。’’回

(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对待自然也应像对人一样来对待自然。如刘永鹏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可集中概括为‘一体观’、‘仁爱观’、‘规律观’、‘节俭观’之‘四观’。它对我们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不可多得的警示和借鉴价值。"囝

(4)关于“中和”之道方面的研究

①张文安‘君子理想人格在儒家和谐思想中的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6期

②卢运山‘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启示》理论学刊,2007年第8期

③沈岚‘儒家“礼乐刑政”和谐治图方略及其启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2期

④樊浩‘儒家和谐伦理体系及其道德哲学意义》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6期

@刘永鹏‘论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之。四观”>东岳论丛,007年9月第5期

绪论

首先,从中庸的方法论得到启发如:“帅瑞芳、黄寅认为: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道理’。它所内含的智慧给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一∞

其次,从“和”的涵义的阐释中得到启发如:李钟麟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可以说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儒家‘和’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基础。今天,领悟儒家和谐之道,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

2.当前儒家和谐思想及启示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系统性的角度阐述不够。多数学者从儒家的某一义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上来谈,还较少完整和系统的专门从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来谈。一些学者有从不同层面探讨儒家思想的借鉴意义,但还再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第二,从矛盾平衡的角度阐述不够。多数学者从儒家思想本身来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还比较少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结合起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而和谐又是基于矛盾的平衡:如何把矛盾的平衡的思想与儒家的和谐思想结合起来,必然为合理借鉴儒家和谐思想提供更坚实的哲学基础。这方面的问题有待更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的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作为基本理论指导,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并进而分析社会的内在矛盾的平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①帅瑞芳、黄寅‘和谐社会构建的儒家智慧一一以中庸之道为研究视阈'社会科学战线,2007

年第5期⑦李钟麟‘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东疆学刊,2006年第l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

2.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看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侧重于运用哲学思维,揭示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及阐述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章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内涵

靠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一。党中央的决定非常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等。本章试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作一梳理,以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更有利于正确吸取儒家思想的有益之处。

第一节社会和谐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和谐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人自身内部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一,不能脱离“人一这一要素。“人一本身又是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心活动的个体,人的自身内心活动以及看待他人的观点态度等精神活动,构成了人自身内部的一种关系。而人处理自身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处理自身的内心矛盾。人自身如何处理所遇到的矛盾,直接决定着人自身关系是否平衡。换句话说,人在碰到矛盾时,如果能妥善处理,则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宁静的精神秩序,如果无法妥善处理,并且激化矛盾,则容易使人的精神状态失调,精神内在的平衡秩序被破坏。这种内在精神秩序的破坏,将直接导致其行为的反常规,这将在一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e年lo)q11日中田共产党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程度上影响到周围的人们,如果严重的,会影响到一定范围内社会的稳定。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因而,整个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说离不开个人内心精神秩序的和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惟其如此,一种真正持久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才有可能。因此,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社会秩序,更涉及人的精神秩序和人的内心和谐。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的交往,形成社会。同样,人与人的关系,也体现为社会的各种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并非理论上或逻辑上的抽象的人,而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人性或理性的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显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只有关注人的社会存在,才有可能真正关注人的存在,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就无法把握人的本质。这说明人的真正解放就是现实中具体的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也就是说,保持关系的合理化是人的真正解放的关键。‘因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入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要。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o这里强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毋庸置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就建设社会生活秩序的有序与和谐。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包含者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和相互统一的过程。而各种不同方式的斗争和统一,归根结底都是跟矛盾双方的利益有关。我们更倾向认为,这种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人的政治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⑦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706页

第一章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的利益,文化精神的利益,追求个人尊严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利益,只要人有需求,那么,就有利益。正是我们清醒的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会存在的各种利益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人追求正当合理利益的肯定,以此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人"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来探讨的。

.人类跟自然的关系不断的发生的演变,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体现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看到用征服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界所产生的恶果,提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不再把自然仅仅作为征服的对象,但也不是畏惧自然,而是跟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然本身的承受能力以及这种开发可能对人类的持续发展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就会破坏自然界原有的性质与功能,亦即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严重者会破坏人类的生存。如果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自近代以来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征服自然的举动;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这不得不使人类要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弥补这种错误。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第二节社会和谐是基于矛盾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样,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要建设无矛盾的社会,事实上无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而,如何处理矛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矛盾的平衡。虽然,矛盾平衡事物不一定和谐,但事物和谐其矛盾一定是平衡的;若矛盾不平衡,事物则不和谐。因此,深刻把握社会矛盾平衡的内涵,对于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有重要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事物都包含着互相反对的方面。对立的双方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因互相依存的内在同一性而互相依赖,共居于一个统一体,即矛盾的统一体中。可以看出,矛盾的双方存在着两种状态:对立和同一。同一反映的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于一个统一体和互相转化的一致性,从而规定着事物生成和巩固的趋势;对立反映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差别、差异、排斥等的背离性,从而规定着事物分化的趋势;矛盾的平衡其实质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同一的平衡问题。所以,要考察矛盾平衡,关键要分析矛盾的同一与对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一、同一与对立的共同存在

矛盾对立的双方即互相排斥、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相互依赖,对立与同一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具有共存性。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辨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辨证运动终结。’’①这里,马克思很清楚的表明,同一或者对立被当作“坏的方面"予以“消除",那么,就会“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如果对立和同一不具有共存性,而是仅仅只有一方单独存在,那么,矛盾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矛盾平衡也就不可能。因此,同一与对立的共存为矛盾的平衡提供了可能。只有同一与对立是共存的,矛盾平衡才有可能。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圆

二、对立与同一的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宇宙中“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一切吸引运动和一切排斥运动,一定是相互平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t人民出版社.1995.第1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05页

第一章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的。……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o.恩格斯论述了宇宙中所存在的矛盾平衡的运行机制,具有一般性意义:矛盾平衡的运行机制实质上就是矛盾的同一与对立的相互作用的机制。

.首先,同一与对立互相制约。同一与对立的互相制约规定着矛盾平衡:当对立走向极端时,就会湮灭一致性,进而危及统一体的瓦解,这时同一就会凸现起来。反过来,当同一走向极端时.,就会湮灭差异性,使事物失去生机与活力,这时差异性就会凸现起来。’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存在着平均主义,全社会讲求高度的同一,吃大锅饭,一起贫穷。.’这便是同一走向极端,这种极端必然会湮灭差异,使社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这时,社会矛盾运动,凸显出差异性,以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一随着社会总体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贫富差别比较悬殊,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社会的差别比较突出,因而社会矛盾运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抑制不公现象,这时,同一就凸显出来。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矛盾运动的同一与对立互相影响和制约,保持矛盾动态平衡。

其次;同一与对立彼此消长。在现有的平衡态里,矛盾的同一与对立的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当这种矛盾运动变化超出量变的范围而发生质变,矛盾双方共同运动的形式必然要产生新的形式,矛盾的原平衡态就要转换为更高级的平衡态,或原平衡态就会被更高层级的平衡态代替,产生新的平衡态。而这种矛盾运动有时会使事物暂时倒退,但总趋势是发展的,当从低一级的平衡态向更高一级的平衡态发展,事物就得到发展。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可能是以斗争和激进的方式进行,也有可能是以和平和渐进的方式进行。以斗争和激进的方式使原平衡态转化成另一种平衡态,往往是打破原平衡态,创造出新的平衡态。而以和平和渐进的方式进行,在原平衡态被转换为新平衡态过程中,原平衡态没有被打破,仍能保持稳定,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中得到发展。例如,在我国解放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封建旧势力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用斗争的手段夺取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这就是通过斗争的方式打破原平衡态,创造新的平衡态。而新中国建立起来后,中国共产党①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s商务印书馆.1972.第126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去建设新中国,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以和平和渐进的方式改革,比如改革开放,就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使我国社会成功的实现转型,并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用和平的方式使原平衡态成功转换为新的平衡态,并保持社会的稳定。把握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主动采取既能保持稳定、又能使原平衡态平稳地转换到新平衡态的路径,使整个社会在稳定、平衡、和谐的环境种发展。还有一点,矛盾的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平衡,同一与对立的相互作用并非绝对等同,这种相互作用和矛盾的平衡都是相对的。总之,深刻理解同一与对立的此消彼长的内涵,把握平衡的要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三、同一占主导地位

在矛盾平衡状态下,平衡矛盾的同一与对立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等同的,那就势必有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处于劣势地位。恩格斯说:“任何特殊相对的运动,……都是为了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倾向。"①“平衡=吸引胜过排斥。"o恩格斯的话表明只要是相对运动,就会有一个朝之运行的“平衡的倾向”,而这种“平衡的倾向"就是相对的矛盾平衡状态,当矛盾形成一种平衡态时,同一就在这种平衡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如果斗争和对立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往往预示着旧的矛盾平衡态即将或已经瓦解,新的矛盾平衡态尚未或正在形成。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从矛盾平衡的角度说,这是一种平衡态。在这种平衡态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部矛盾以同一占主导地位。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和平协商解决所出现的矛盾提供了条件。

第三节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平衡各种矛盾

“和谐”社会内在的包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

含了社会各种关系矛盾的平衡状态。虽然,当社会各种关系的矛盾达到平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t商务印书馆1972,第145页②思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145页

第一章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衡状态并不一定会必然的就是和谐,但我们说,如果这一社会被称为是和谐社会,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必然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具体的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论述:

一、平衡自身心态以保持内心和谐

保持个体内心和谐,有助于创造和谐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影响到主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当个人在碰到矛盾问题时,.在处理矛盾时,’往往因个体在思想、素质、认识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致使有些本可以以和谐的方式妥当处理的矛盾问题被人为的激化甚至对抗,由个人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矛盾,由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矛盾,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反之,如果个体具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矛盾问题能理智的应对,’就会使矛盾问题得到合理和妥善的解决,有助于社会保持和谐和稳定。个体要能够妥善,理智和合理的处理各种矛盾,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个体要提高各方面素养,提升平衡自身心态的能力,使自身内心能够和谐。试想,当一个人在面对问题和矛盾时,自身无法保持清醒和理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合理和妥善解决问题是很难的。

二、平衡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决定了人际关系能否和谐,进而也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从哲学的层面看,人际关系要保持平衡,在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能否处于平衡状态,’亦即矛盾的同一和对立能否保持某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人际矛盾无法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人际关系就无法稳定和有序,当这种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和紊乱发展到社会所能容忍和承受的限度之外,社会也就无法保持稳定和和谐。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保持某种相对的平衡,呈现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局面。.要使社会人际关系保持和谐,本文认为有几点要说明:一是一定的社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人际关系的平衡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衡量,而不是进行抽象的思考;二是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对于个体的合理利益需求要予以承认,对于个体的不合理利益需求,要有妥当的方式去解决;三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要及时予以解决,使之保持平衡,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践中,就是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求同存异",而非追求非此即彼的绝对的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总体上,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并且社会稳定。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能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矛盾,使社会矛盾趋于平衡,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创造天人和谐

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无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至关重要。人本身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物质需求在根本上是来自于自然。自然资源有些是可再生的,但有些是不可再生的。自然界本身具有一定的处理污染的能力,但-旦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能力,便会造成自然界的污染。如果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能承受的范围内,那么,人类与自然会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如果人类的活动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范围,人类与自然就处于二种失衡的状态,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失衡状态下,要保持天人和谐是不可能的。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尚有待提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地方的污染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相反。因而,如何对待自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和迫切的问题。我们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类与自然的如何才能保持平衡,如何才能保持和谐。使人类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v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