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谢姓迁移居住话史

更新时间:2024-03-22 05: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安谢姓迁移居住话史

一、探根寻源

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关于谢姓起源,说法有三。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谢,姜姓,炎帝之胤。”又据《姓谱》,《史记》等史所载,相传炎帝传至商末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歧周国,入歧周后,因商末国君无道,歧周文王姬昌与儿子武王姬发进军讨伐商王朝,伯夷与叔齐强烈反对周武王对商朝用兵。武王灭商后,俩兄弟逃到首阳山,不食周国土地上长的栗米,只拾野菜充饥,有人说你们不食周国土地上长的栗,只食山上的野菜,可是山上的野菜也是周国土地上长起的,看来你们还是离不开周国之食。于是二人干脆不食,饿死在首阳山。他们死后留有后裔在周国,武王死,周公旦辅成王继位,周公为了敬古贤重仁政,当即寻找伯夷和叔齐后裔,终于在首阳山一带寻到了一位,赐封申地作食采,史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申伯是炎帝的六十三代孙。西周传至第十代厉王胡做天子时,厉王娶申伯之女为妃,公元前841年,西周国都发生镐京的国人暴动,厉王被迫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后死于此,朝政由召公,周公代管,史称“西周共和行政”。周公,召公共和行政十四年便立申妃生的儿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二公还政于宣王静,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亦说在今河南阳县),建立谢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为氏,称谢姓,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姓。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1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本为鲜卑族,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为河南谢氏。

二、迁徙居住

谢姓始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时期,有些谢姓迁徙到山东,湖北和湖南,战国时,谢姓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融到少数民族,唐末谢氏进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名氏大姓,宋朝时期,谢姓大约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谢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人口的13.7%,明朝时期大约7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位居姓氏二十一位。当代谢姓人口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

正安谢姓属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公的子孙,谢安公于公元三八三年领导侄子谢玄在安徽淝水以八万北府军打败苻坚统领的八十七万大军而彪炳史册,成为谢姓人的骄傲,其迁徙历史可以追述到“融政入蜀”,据谢姓地族史料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谢安公十七世孙谢融,谢政,官居校尉,居住在南京应天府,即今江南金陵新衣县乌衣巷宝树堂。朝堂命其攻打黄巢,“弟兄恐不胜其职,避诏入蜀居成都”,当时,正是黄巢义军强大之时,义军在广州号称百万之众,十月挥师北上,打到长江中下游,次年,义军打过长江,北上攻下东都洛阳,又西破潼关,直入长安,融、政兄弟“避诏入蜀”之说,与历史完全吻合。

2

融、政及其后裔在成都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朝共四百多年的时间,至元末顺帝至正(1341—1368),谢政之后奉旨迁居务川镇南桥,谢融之后文晟领旨迁珍州。(元时,现今正安名珍州,后改为真安州,最后废州改县才名正安)。从至正初年算起,谢姓迁居正安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谢姓祖传有一对联:

祖贯南京将相风流光故土 源流西蜀弟兄冠冕启宏摸

文晟迁居珍州,具体地址在正安县谢坝乡青龙水寨右边的阳陈宅,它的对面杉树湾半山腰有谢文晟之墓地,这里俗称螺丝偃。文晟生四子,长子之春回川,次子之夏入广,三子之秋之后东篱又入重庆,数百年来,不断有人外出,谢姓制定家谱,通过广泛联系,查证确实的有十多处,主要分布四川的壁山、綦江,南川的小河,贵州的绥阳,湄潭、凤岗以及本县土坪镇的林溪等处,居住在正安的谢姓,到明武宗(1505—1521)年间,有了十大房,这十大房是邦俊、邦净、邦明、邦贤、邦富、邦宽、邦定、邦钦、邦宁、邦艾。现在正安谢姓,主要分布在谢坝乡,属邦贤大房,是各房中人口最多的一房,单是谢坝就约六百多户,如果加上迁往四川、贵州各县的后裔,那就是有上千户了。邦贤子孙遍及正安县谢坝乡河东(从土地关到黄沙背)、河西、大田坝、枫香坡、周家湾、磨子石、田村以及四川壁山、綦江,正安林溪,湄潭茅坝,杨家坪,两河大土,清水毛坪,凤冈峰岩,永安高分子数十处。

三、字派

邦天德国朝

3

三祚永崇尧 仁明昭世启 良相肇升恒 宪孔文章灿 家修克大荣

四、谢坝风物

正安县谢姓主要集居地是谢坝乡,她的四周,层峦叠嶂,森林茂密。谢坝有一块南北长二十,东南宽五六华里的狭长坝子。

这里风景秀丽,青山绿水,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坝中穿过,滩多水急,沿河泉水众多,鱼虾成群,盛产大鲵(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坝中良田万亩,被当地人称为鱼米之乡,(谢坝数百年的古银杏也很有名)。

由谢坝到正安必经的“滴水箐”垭口,深沟峡谷,人烟稀少,以前是老二(土匪)抢人的地方,也是重兵把守的要地,往南走湄潭、绥阳两县必经的“青龙关”垭口,曾经上演过谢世梁与罗相臣之战,数百人在激烈的打斗中各有伤亡,至今让谢坝人谈论不休。

前辈谢坝人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利用自然的洞穴或最高的山顶,修住了不少的营盘。如“源河坝”石壁下的洞营,“冷水渠”的洞营,东礼乡的东山寨营,西仁乡的“橙子营”,谢坝街后的“马脑城”营等防御工程。特别是“马脑城”营,山高坡陡,十分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营盘,当地流传一首歌谣:“好个马脑城,生在半天云,枪又打不到,飞机也不行”。

谢坝西仁乡的大水井,每次涨水,就有大量游鱼泛出。(平

4

时可以从水井后石缝中看到细鳞金色鱼尾轻轻摇动,)井水流出就形成一口十多平方的小塘,然后转向南流,又形成一口小塘,之后又转向北流,再形成一口小塘,最后才沿着小溪向南流去,这就是十分奇特的“倒流十八步”景观。

老祠堂右前方是龙塘沟水与谢坝汇合之处,两水之间有一带狭长陆地,成半包围状,形成数百平方的天然景观—后角塘,塘边有高大的枫树和杂树,树上有粗大的藤条,有一棵古杨树,斜伸塘中,然后分支向上,浓荫掩映,夏天老年人常到此乘凉,年轻人长到此游泳。

谢坝除两座大型的石磴木桥外,其余都是石拱桥,在沿河坝一华里范围内,就有三种座石拱桥,当地人称为“一里三洞桥”。

谢坝古迹甚多,从坝上到谢坝场,有万天宫,川王庙,申阁、鸣凤阁、文昌阁、朝阳阁、回龙寺等,特别是回龙寺规模之大,佛像之多,工艺水平之高,让人赞不绝口,寺外竹林古柏环绕,寺后满岭巨松,清幽寂静,真乃神仙境域。

五、有影响人物及事迹

正安谢姓人聚集地谢坝可算是一个文化之乡,明清时期谢氏考取功名的有四十六人,民国时期区乡行政人员十四人,建国以来科局级二十一人,获中级职称的十二人,早在民国时期,谢世胃到贵阳带回现代文化科学知识,首创正安区乡最早的一间两级小学,使谢坝成为附近数十里传播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心,上世纪四十年代,谢坝小学的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谢姓人,现在正安籍有影响的有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谢劲松,雕塑摄影、美术家谢明贵,桥梁专家谢启良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va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