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07 2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课《乡音乡情》

说课

1、说教材

本课是《品德与社会》(浦东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九州方圆”中的第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的国土而展开。第一课《国土辽阔》主要让学生认识我们祖国的疆域、地形、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等;第二课《黄河长江》则让学生走近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第三课《江山多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领略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三课的教学比较偏重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地理知识,激发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而《乡音乡情》则注重让学生走近更人文性的一面,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居、各地丰富多彩的饮食特产以及方言戏曲等,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美好的情感。

2、说学情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而我们的学生又大多数是本地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经验又非常有限,所以整个教学对学生而言盲点就较多,但同时也提供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意在让学生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1) 了解我国各地民居特色以及形成的原因 (2) 初步了解各地的菜系以及特点 (3) 学会欣赏风采各异的地方戏曲

(4) 了解我国幅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生

活方式。

(5) 对中国的民俗文化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说教法

整堂课采用了开放式和活动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了一系列提升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如图像感知、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对比分析等,并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留给学生充分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力求实现更民主更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5、说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交流,并认真探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

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逐步生成美好的情感体验。

6、说实施

活动设计可通过八大版块组织教学: 版块一:畅游神州,领略民风民情

一上课,我就设计了师生同游神州的情境,我们坐上飞机(教师还可以以中队名命名飞机的机号),从上海出发,由东往西,由北往南,周游整个中国,一路上经过内蒙古、新疆、云南、福建、北京、陕北,最后再回到上海。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配上能突出当地风情的音乐以及一些画面资料。学生一路走来,一边不停地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深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

版块二:九州方圆,感受特色民居

这一活动版块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让学生自己学习探讨,了解各地民居的特色以及形成原因。因为有了第一版块的铺垫,所以学生很快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加以分析,加上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学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对各地民居的探究。作为课后的延伸,我把“上海—石库门”“湘西的吊脚楼”等留给学生继续探究。

版快三:江南塞北,尽展生活本色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充分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综合能力。江南塞北生活差异的文字内容教材中有详细的说明,我就设计了一张表格,将两者对比着罗列。学生一边在填写,一边无形中进行着比较,学生能力有差异,教师就应留给孩子们较为充裕的时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是并不擅长表达的,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说的内容,他们永远是被动的听者,所以教学中应适当安排全体动笔的机会,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而教师而言,这一环节应准备一些影像资料,比如赛马、赛龙舟、游泳、摔交等比赛的影像,当学生交流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补充,这样学生的认知也是全面的。

版快四:酸甜苦辣,分享中华美味

中国的菜系对学生而言是个较难的课题,所幸上海的饮食文化相当丰富,学生也有较多外出就餐的机会。所以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并引导学生能说出菜的特点,最终也要让学生明白,各菜系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气候等相关。但如今,各菜系也博采众长,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口味,但有些是不会改变的,如有些民族不吃猪肉等,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

版块五:琳琅满目,搜索各地特产

现在生活条件都富裕了,每个孩子的生活中都少不了很多零食,但“上海五香豆”想必有很多孩子并不知,所以课上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些五香豆,分发给孩子吃,并让学生知道,上海也有驰名中外的土特产。随后,再让学生回顾亲人朋友外出,曾从哪里带回什么土特产。有同学可能会说,有些食品我们上海也有种,如葡萄、西瓜等,教师就必须讲清这些产品或许换了个地方也能生长,但质地肯定发生变化,比如葡萄为什么新疆的又甜又好吃,就是和新疆当地干旱少雨以及光照条件等气候条件相关,所以每样特产都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地理等条件。

版块六:声声问候,传递浓浓乡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说着普通话了,所以许多语言学家担心我们本地的“上海话”存在着不少的危机。确实如此,我们许多孩子现在只会说普通话了,倒使得许多爷爷奶奶们为了和儿孙交流,学起了普通话,这是个问题,所以课上我也特别注意这一问题。

一上课,我的一声“上海话”问好,也确实会把孩子们问住,而他们回我的一声问候我相信会接近我们彼此的距离。我们班中还有十几个外来的孩子,这一环节肯定会使得他们心中有些许难受,我随后就请他们用家乡话向我们问好,并让小伙伴们向他们学习,这下他们的情绪又会有转变。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原来说说家乡话一下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了快乐的体验。但最后,也必须告诉孩子们,在公共场合为了方便交流,必须讲普通话,同时,回家以后,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多学学上海话,说说上海话。

版块七:说说唱唱,走近曲艺瑰宝

曲艺,似乎都是老一代人比较热衷的,而孩子们或许已根本不知道沪剧、越剧了。所以感受地方戏曲,我以让学生欣赏为主,让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期激起些许浪花。而对于我们上海的本地戏《沪剧》,我也尝试用榜样的作用去感染他们,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学唱沪剧来激起他们的兴趣,因为曲艺文化也是无价的瑰宝,应该继承,也需要发扬光大。

版块八:同一首歌,奏响和谐生活

这一环节,应该是全课的总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应多了解戏曲之后,过度到多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因为这毕竟是浓缩了全中国比较优秀的曲艺节目,从而引出教材中所展示的“春联”,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学生又一次活动起来。最后在“同一道歌”的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情总结全课。这《同一道歌》意味着全国各族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过着不同的生活,但大家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唱着同一首歌,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教学设计(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地民居的特色以及形成的原因

2、通过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等各方面的比较,了解草原牧民和江南水乡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

3、感悟到我国幅员辽阔,能自然产生一种为之骄傲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我国各地民居的特色以及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与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畅游神州,领略民风民情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坐上飞机,开始一段奇妙的神州之旅。 (出示中国行政图的画面,一架飞机停靠在上海旁边) 好,各位可爱的乘客,请系好安全带,我们的飞机起飞了! (师点击画面,飞机伴着一阵轰鸣声,由上海飞向了内蒙古)

2、听,悠扬的草原民歌已响起!(伴着草原牧歌的音乐,画面出现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草原)

同学们,你们来过草原吗?你了解内蒙古草原吗?(学生交流)

3、如果你是草原的小主人,请你为我们安排食宿,那你会让我们住在什么地方? 4、是啊,蒙古包就是草原人民移动的家(师出示蒙古包的图片)

我们这一次神州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考查各地的民居特色!(师板书:民居特色)

5、同学们,内蒙古草原是我们的第一站,随后我们将继续我们的行程,去感受更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去聆听更美妙声音。 揭示课题:4、乡音乡情(齐读课题)

(画面再次回到中国政区图,这次飞机停靠在内蒙古,点击后,径直飞往新

疆)

6、伴着《阿拉木罕》的音乐,学生交流对新疆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图片资料,并引出新疆的独特民居---阿以旺。

7、在随后的活动中,飞机继续飞行,学生一路欣赏祖国各地不同的民风及民居特色,行程如下:

西藏------碉房------配乐《青藏高原》 云南-------竹楼------配乐《葫芦丝》 福建-------土楼------配乐《闽南民歌》 北京-------四合院---配乐《我爱北京天安门》 陕西-------窑洞------民歌《南泥湾》 上海-------石库门---配乐《叫卖小调》

活动二:九州方圆,感受特色民居

1、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路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种民居,那么,你们是否想过是

什么原因使其各具地方特色呢?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21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一处民居加以探究。 2、 小组活动:走近各地民居

3、 小组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并板书: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 教师小结:中国的建筑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每一种风格都蕴涵着独特的人文

魅力。课文中只是列举了东西南北各具风格的典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比,能感受到江南水乡和草原牧民不同的生活方式。

2、 通过学习,知道我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并能列举几个著名的菜系及其烹

饪的特点。

3、 能联系生活经验,说出一些著名的特产,并知道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u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