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3 00:3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珍珠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珍珠鸟》教学反思
《21.珍珠鸟》教学反思
2013年10月11日我在四(一)班执教了《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中的得与失,归纳起来有这几方面:
一 在整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朗读,例如在第1、2自然段中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中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齐读。第4自然段中的默读、选读、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的指名读、齐读。第7自然段的指名读、齐读。总的说来,朗读方式多样,在个别学生朗读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但齐读较多,很难指导到位,应该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分析课文时,为了使学生的气氛活跃,教师分析过多,有几个地方可以先让学生自由体会,教师再进行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例如在感知小珍珠鸟外形的特点时,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对比珍珠鸟妈妈和孩子的异同点,再来朗读描写小珍珠鸟的外形的句子,学生的印象会深刻得多,借助最后一个比喻句,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到位。再如小珍珠鸟接近作者的过程也是以老师的分析引导来完成的,其实可以事先做准备,把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变化做成表格,由学生经过朗读课文来完成表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朗读课文的态度也会更认真,教师也会轻松得多。有时候因为生怕学生听不懂,教师往往讲得很多,殊不知,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
三 这节课我最遗憾的环节是设计了一个同桌讨论的环节,就是珍珠鸟为什么会如此的信赖我,由于前面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不够,这个环节只以学生独立思考再草草汇报而结束,如果经过讨论,学生
的体会会更深,也会出现意想不到发言。
四 在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很多问题,每个环节学生都有思考,如在教学第1、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珍珠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让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作者还会为珍珠鸟做些什么?学生要想答出这些问题,既要认真的读课文,又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平时自己如何关心小动物,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需要不同角度的思考。又如第5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小珍珠鸟还会怎样淘气?它为什么不愿回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能从课本中得到,要学生自由发挥,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后面还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作者所说的信赖仅仅指的只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为了在人和动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建立一种信赖关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在经过反复考虑后,我把这两个问题省略了。 五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比较深刻,对本课教学目标中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观察与朗读感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这两点要求已经达到了,但对于“感受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这一点的要求还不十分到位。虽然在进行总结时,我告诉同学们要想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就要学会关心、尊重、不伤害对方,由于时间关系与同学们的年龄关系,我不知道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多少记忆。
为了让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更多感悟,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做一份“人与动物”的手抄报,希望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去查阅资料,获得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更多知识。能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思考。
篇三:《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
《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京教版第十二册《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
景,边配乐朗读。在“爱之罗曼斯”袅袅的乐声里,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阅读,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内容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开各种表面形态看到它们的精神实质,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进行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正在阅读:
《珍珠鸟》教学反思02-13
弗洛姆_创发性的爱_新论04-24
项目管理学考试大纲08-31
SAP CRM 功能全面概述05-20
香精香料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06-22
娇发言中的短线的经典案例10-31
税务青春奉献演讲稿05-17
学习型组织理论06-22
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