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考试范围整理2011年1

更新时间:2024-06-16 06: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在公民的广泛参与、参加和制约下,广泛运用公共和私人部门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公共管理的特征:(P2-P3)

1.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既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

2.公共管理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主体是多元的) 3.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4.公共管理的属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

三、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P5) 1.利益目标不同 (公共管理: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将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最求个人

利益最大化)

2.管理理性不同(公共管理:政治理性;私人管理:经济理性) 3.权力行使不同 (公共管理:政治权力;私人管理:经济权威)

4.制约机制不同 (公共管理:法律支配;私人管理:契约制约,如签订合同) 5.管理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制度化管理;私人管理:市场化管理)

四、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P6) (一)两者的联系是:

1、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是两种管理的共同边界。 2、两者的核心主体都是政府。

3、都是公共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 4、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管理中都将“公平”因素放在首位。 (二)两者的区别是:

1、管理主体方面:公共行政:政府;公共管理: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强调公民参与);

2、管理客体方面: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包括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不属

于政治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

3、管理目标方面: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4、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关注可以用来

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

5、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政策科学化;公共管理:管理市场化。

五、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在20世纪30年代,由行政学者古利克提出公共管理这一词(首次出现);

2、公共管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的根本特性是:公共性 补充:新公共管理运动

1、以1979年应该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 2、主要解决问题:

(1)重新整理政府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社会自身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弥补政府资源不足; (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重点章)公共组织

一、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组合方式和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它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P13) (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P14)

1、公共性;(公共组织产生于社会公共需要)

1

2、社会性;(公共组织都产生于社会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合法性;(公共组织是一种与非正式社会群体相对的正式社会群体) 4、服务性;(服务性是公共组织的基本属性) 5、非营利性;(按照是否以谋利为目的作为标准,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 6、民众参与性;(要实现民主化的管理,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7、公开性。(公开性是公共组织的管理原则)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 (P15-P18) 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小) (1)管理层次:指组织从纵向划分出来的管理层级数额;

(2)管理幅度:指一个上级机构或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控制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量. 2、尖型结构和扁平结构:

(1)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多,幅度少; (2)扁平结构:管理层次少,幅度大.

3、公共组织的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

1.直线结构(又叫军队式组织,单一垂直领导,一个人只对应一个上级)

(1)优点:线条清楚,单一领导,结构简单,职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统一,信息传递途径单一、速度快,效率高。

(2)缺点:缺乏专业化的分工管理,最高主管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往往顾此失彼,基层自主性小,职

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导致僵化。信息只沿上下直线传递,对左右协调、沟通不利。

(3)适用范围:仅适用于规模较小、工作内容较为简单、程序少、同级单位较少合作的组织系统。 2.职能型组织结构:下级组织除了接受上级上级主管领导人的指挥外,还要接受上级各级职能机构的指挥。 (1)优点:实行了专业分工,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管理,解决了主管领导对专业指挥的困难,使其能集

中精力处理本组织较为重要的问题,适应了现代行政管理活动复杂化的需要。

(2)缺点:各职能部门都有指挥权,易造成多头领导或多头指导,出现政出多门或者互相推诿、扯皮

的现象,妨碍统一指挥,增加协调的困难,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3.直线-职能型结构:在一级组织内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并作为该级领导的参谋。 (1)优点: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缺点:有可能排斥水平领导,部门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4.矩阵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组织/专案组织)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机构。 (1)优点:可以迅速获得有效信息,共享人才,优势互补,有助于协调适宜任务的要求; (2)缺点:多头领导,难以组织、协调好组织内各成员。

四、政府组织:

1、含义:政府组织是国家统治者依据宪法和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正式组织。政府组织是静态

组织和动态组织活动、运行过程的统一。(政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

2、特征:公务性、合法性、广泛性、权威性、系统性、政治性、层级性、集中统一性。 3、类型:

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划分政府的类型:总统制政府—美国、内阁制政府—英国、委员制政府—瑞士; 从政府系统内部划分政府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辅助机构、监督机构、信息反馈机构。 4、体制:(

(1)根据公共行政权力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进行宏观配置的基本状况来划分: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 (2)根据行政组织中行使最高决策权人数分: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 (3)根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划分:层级制、职能制。 5、我国政府组织的分类: 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

6、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

五、非政府组织:

1、含义:非政府组织它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机构,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企业与政府未能

开展活动的领域内提供物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旨在推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组织。

2、特征:

(1)组织性:非政府组织活动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它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 (2)非政府性(社会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通过符合法制精神和法律程序的组织章程建立起来的,或者

广大公民自愿结合起来形成的社会组织,它在组织原则、组织形式、权力行使方式等方面均不同于政府组织。

(3)公益性:非政府组织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活动的公益性。

2

(4)自治性:非政府组织还是一个自治性组织,它的行为是在法律和公共制度约束规范基础上产生的,

因而,其自治性程度非常高。

(5)志愿性:组织成员都是自愿地、无偿地参与组织的领导、计划、经营、管理等活动。 3、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1)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行业,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影视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文物单位,医疗、防疫、药检机构,体育事业单位,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体育训练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等。事业单位以政府主办为主体,同时也以民间主办为补充(如民办学校)。

(2)社区管理与服务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有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调解委员会,帮教委员会,治安巡逻队,卫生服务队,拥军优属领导小组,仲裁机构,公证机构,质量认证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

(3)社会团体:①政治性团体。它们担负着管理社会的职能。这类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保护儿童委员会、台联、侨联等。 ②经济性团体。它们履行社会的经济职能。这类团体包括商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基金会、红十字会、社会福利团体等。③文化性团体。它们承担着满足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职能。这类团体包括文联,各种文化性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

(4)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类组织主要有由民间兴办的社会福利院、老年人公寓、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医疗康复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儿童图书馆、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家政服务中心、代办业务站,等等。这是对政府资源不足的补充。 4、监督与管理(重点):

(一)内部治理:首先,非政府组织需要规定一些治理原则,制定出组织章程,非政府组织的民主决策和自律管理都依赖于完善的组织章程,这是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其次,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还涉及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内部决策程序等方面。 (二)外部监管

1.完善非政府组织立法,提高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2.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 3.非政府组织的行业管理。

4.公众和媒体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7、活动领域:非政府组织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条件下出现和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通常是指个人利益实现得不够充分,国家的利益也表现得不够突出,但公益性、互益性或中介性相对较强的社会和经济领域。

8、作用:民主参与及民主管理、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弥补政府资源欠缺、管理体制创新、稳定社会。

六、政治组织体制分类:

1、根据公共行政权力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进行宏观配置的基本状况来划分可以分为:分权制、集权制、均权制。

2、根据行政组织中行使最高决策权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 3、依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第三章 公共管理职能

一、传统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政治本质) 1、原始社会—食物分配; 2、奴隶社会—征收赋税、劳役、兵役; 3、封建社会—政治统治。

二、现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演进: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自由放任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国家干预主义; 3.新自由主义兴盛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新自由主义;

4.“第三条道路”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国家——干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混合。

三、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

1、原因: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改革的必然要求。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2)国家统治集团政治路线的变化——直接原因; (3)社会各种客观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2、内容:(P33) (分界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

(1) 职能重心的转变: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重政治职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职能。 (2) 职能方式的转变: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间接管理为主; ③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3) 职能关系的转变

①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②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③理顺政企关系;

④理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四、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任务系统职能、程序系统职能) (P35-P39) 1、公共管理任务系统职能: (1)公共服务职能;(公共管理活动的根本) (2)经济职能;(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3)政策与法律职能; (4)社会保障职能。

2、公共管理程序系统职能: (1)决策职能;(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 (2)计划职能;(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 (3)组织职能;(针对决策目标和计划所规定的任务,来协调各方开展活动) (4)协调职能;(在各管理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等进行调整和改善) (5)控制职能。(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偏差,确保计划目标实现)

第四章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执政党或政府制定的政策,即执政党或政府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P117-P119)

1、 公共政策包含着政策主体:政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其主体只能是政治实体。它包括一切政治组织,

既可以是执政党,也可以是非执政党;既可以是法统意义上的合法政府,也可以是法统意义上的“非法”政府;既可以是构成政治统治系统组成部分的政治团体,也可以是政治统治系统外的政治团体。(政治实体是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表达者,都有自己的政策主张)

2、 公共政策体现着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它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所要改变的状态,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 第二,政策规定的行为规范所要制约的社会成员; 第三,政策所要解决的利益关系。

3、 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目标取向:政策目标是协调社会利益,缓和社会矛盾,解除对社会正常运行构成

威胁的因素,保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正、民主与和谐。

4、 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从静态方面理解,它是一个文件;从动态方面理解,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它

需要:酝酿、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环节。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5、 公共政策是一种体系:制定政策,要求全面调查,系统思维,周全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

东墙补西墙,解决了甲方的利益,却损害了乙方的利益,解决了这边的矛盾却催生了那边的矛盾。 6、 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功能:公共政策应该可以成为政策主体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能够解决它所指

向的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政策功能的体现。否则就是文山会海,形同虚设,浪费资源。

7、 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法规、政令、条例、计划、方案、

文件、决定、程序安排。它规定着对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哪些行为应该被禁止。

8、 政策是政治实体干预社会生活的手段,其属性是政治行为:政治实体的任何一项政策,包括政治的、

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都不过是表明其政治活动性质、方向和方法的政治主张。作为政策属性的政治行为,包括行为规范、直接采取的行动和表明某种态度。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21-P123)

1、制约功能: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制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规范。它在制约功能上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禁止发生权威部门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公共政策的制约功能产生于政策的合法性。

2、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

4

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是指政府等公共部门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控,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分配功能:为减轻冲突,化解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配社会资源。

三、公共政策的体系:(P123-P126)

1、公共政策体系的纵向结构:总政策(最高等级,只有一个)、基本政策(总政策的具体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的更具体化)。

2、公共政策体系的纵向结构:政党—立法—行政—司法。

四、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重点)

1、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途径:公众议程、正式议程 2、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 ①社会问题属于公共政策解决的范畴;

②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民众与社会的普遍关注; ③社会问题是政府待解决的问题;

④政府已经具备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资源;

⑤社会问题的解决符合政府改革政策体系的整体目标;

⑥在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前提下,社会问题属于本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范围。 3、公共政策的规划环节:原则确立;目标选择;方案设计;评估择优;;可行性论证

4、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经过政策规划以后,并非意味着政策制定已经完成,即可付诸施行。政策方案一般还应通过有权限的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予以审议与核定,才能转变为正式的政策而具有合法性,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遵循。这种政策方案成为正式决策的过程即政策合法化过程。

五.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政策执行体制(首要);2、政策执行者(最直接);3、政策对象;4、政策方案。

六.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全面发展标准。

七、公共政策执行步骤:

1、学习宣传政策;2、制定执行计划;3、试验总结推广;4、协调监督反馈。

第五章 公共物品管理

一、公共物品:

(1)含义: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P134) (2)基本特征:(P134)

① 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物品使用的竞争性是指,同一单位产品,一个人享用时,如果其他人同时来享用,必然会降低使用者的效用) ② 排他性:是指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物品使用的排他性就是指一种物品具有明确的所有 者,其他人要使用必须支付费用的情况)

(3)其他特征:非物质生产性;经济两重性;层次性;垄断性。

二、公共物品的类型: 1.按公共物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P135) □扩展: ①在拥挤点之前,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对于这种物品的消费,任何个人的消费利益都与他人所获得的利益无关。如国防、治安、法律、空气污染控制、防火、路灯、天气预报和大众电视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②在拥挤点之前,只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一的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就是准公共物品。

★准给公共物品分类:

(1)俱乐部类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可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如戏院、公共俱乐部、收费公路、图书馆等。它的特征是: 第一,对外排他性。俱乐部物品仅仅由其全体成员共同消费。 第二,非竞争性。单个会员对俱乐部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或减少其他会员对同一商品的消费。

5

A、自然垄断型的公共物品。如交通运输、能源工业、通信业、自来水等,其特点是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 B、优效品,它是指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付费如何,都可以或应当进行消费的公共物品,如义务教育、预防保健、戒毒等。

(2)公有池塘类公共物品(共同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所谓公共池塘资源,它既不同于纯粹的公共物品(不可排他,共同享用),也不同于可以排他、个人享用的私益物品,同时也有别于俱乐部物品(可以排他,共同享用),它是难以排他但是共同享用的。 比如公共池塘中的水、公用的草地资源、地下的石油、矿藏、海洋等共同资源,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因为既然是公共的,那么谁都可以自由地去打水喝或者用于灌溉,但是打出来的水用于饮用或用于灌溉,这种消费就具有竞争性。 2.按公共物品使用者的范围,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按公共物品产生外部性情况,分为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与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物品。 4.按照公共物品是否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分为自然资源类公共物品和劳动产品类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P139)

1、公共物品市场供给的效率损失: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也就是由私人(含企业)生产,经由交易途径而向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市场供给。但是公共物品由市场供给会带来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效率损失 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私人或企业供应者的行为动机(追逐利润)的矛盾。 2、公共物品的第三种力量供给:指由个人、团体或民间组织无偿地捐资、捐物或捐力而形成的公共物品供给。

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不排斥第三种力量,在过去、现在及将来,第三种力量都是供应公共物品的重要力 量。社会应该利用和鼓励第三种力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3、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即是由政府行政机构以非交易途径向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是由以下三个条件决定的:

第一,市场和第三种力量供给公共物品的局限性要求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第二,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需要。 第三,政府具有最强的公共物品供应能力。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

(一)导致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效率低下的原因:

(1)公共物品供给部门一般都采取垄断营运方式,缺乏外部的竞争压力,使公共物品供给部门不积极提

高效率;

(2)公共物品供给部门与生产私人物品的营利性企业不同,它不是以追求勹淿期大化作为其行为目标,

而只是完成政府规定的供给任务,缺乏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 (3)公共物品供给部门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对公共物品供给部门的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5)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评价存在困难; (6)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

(二)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对策(重点) (1)建立和完善民主与法制制度; (2)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3)引入市场机制;

(4)改进公共物品供给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5)改进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评价指标。

五、公共物品外部性

1、含义:外部性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也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理解正,负外部性)

2、特征:(1)外部性独立与市场机制之外,这是最重要的特征; (2)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失.

3、政府对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纠正:1.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2.经济措施:税收与津贴3.法律措施:制定规则4.资源协商:科斯定理与确立产权5.社会准则:良心效应与黄金律

第六章 社会保障管理

一、社会保障含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以保证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失去生活资料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设置的社会安全措施的总称。(P145)

6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功能;补偿功能;调节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P149)

1、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长期失去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借助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予以保障,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包括:(1)老年社会保险;(2)失业险;(3)工伤与疾病社会保险;(4)生育社会保险;(5)残障社会保险;(6)死亡险。 2、社会救助(较低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之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达不到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之制度。社会救助包括两部分内容:

(1)急难、灾害救助。这是暂时的、应急的,被救助者并非都是低收入者。如果接受救助后,被救助者仍然面临困难无法解决,就将被当地政府部门依法纳入低收入贫困群体,接受长期救助。 (2)一般性的救助,包括家庭补助、收容安置、伤病医疗补助、失业补助等。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一般认为,除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之外的其他所有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和公益性事业都属于社会福利的范围。

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社区)服务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四、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中应设置以下四个层次的管理机构:

1、决策协调机构;2、业务执行机构;3、资金运作机构;4、监察监督机构。

五、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的类型:1、集中统一型;2、统分结合型;3、半自治型;4、市场运作型。

六、建立新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国家承担责任和社会承担责任相结合,以社会承担责任为主; 2、社会化管理和单位管理相结合,以社会化管理为主; 3、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结合,以内部控制为主。

第七章 资源与环境管理

一、国土资源: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与领空内的全部资源的总称。

二、国土资源管理的原则:(P175)

1、总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的原则; (2)适度开发与合理保护的原则; (3)利益协调与公正合理的原则。

三、国土规划与国土整治:(P175) 1、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层次、战略性、综合性的地域空间规划, 是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7

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它能有效协调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城市与乡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要的政府行为和公共干预手段。

当前,国土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一定的自然特点和经济社

会发展条件为基础,以空间用途管制为基本手段, 以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重点, 以制定不同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的空间政策为内容,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和战略上统筹安排国土开发利用和保护, 使经济发展好、国土建设好、资源利用好、环境保护好、生态治理好,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所采取的治理和保护已遭受破坏的生态、资源与环境的措施。

当前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是: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城市区域;环境失调、生态脆弱、人民 生活水平低下的农村区域;大江大河等重点流域开发区域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域。

第八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概念:公共部门根据组织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对组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设定特别的绩效目标,制定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通过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决策方案的优化选择,确保战略的贯彻和实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的过程。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征

(1)共性特征:战略特性;管理特性;

(2)个性特征:影响深远性;公共利益的取向性;目标的模糊性;制约的多重性 3、公共部门战略的类型

1.根据战略的层次差异分: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微观战略;

2根据公共部门对待机会和威胁的态度分:探索家、分析家、防御者、应变者; 3.根据公共部门对环境的理解与其争论努力之间的关系分:发展战略(关注未来)、政治战略(现实)、保护战略(最消极);

4.戴维.奥斯本和彼得.普拉斯特立克的分类法: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文化战略。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1.战略管理环境分析;2.战略规划;3.战略实施;4.战略评价。

三、战略管理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国际环境);

内部环境(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组织文化) (关注PES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

四、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发展的改进: 1.进行战略调整和变革; 2.体制上的创新;

3.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4.明确责任和权利; 5.克服目标的模糊性;

6.解决好公共部门管理人员的任期问题。

第九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以国家行政组织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P178)

二、人力资源的性质: (1)生物性; (2)再生性; (3)时效性; (4)能动性; (5)智力性; (6)社会性;

(7)增值性(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8

1.对人的作用认识不同——人事行政管理将人只视为一种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是对组织资本资源的消耗;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本身看做资源,而且人力资源可以持续不断的开发和有效使用,本身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

2.管理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招募新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括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重视和增强了一些新的管理内容。 3.管理方式不同——人事行政管理靠纪律约束与监督,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主动开发、具有预见性的管理方式。

4.在管理原则上不同——传统人事行政管理以事为中心,一般将组织的工作人员看成是被动的工具,他们的存在无非是满足组织工作的需要,与组织工作相比较,人的地位是附属性的;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具有广泛的能动性 。

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不同——传统人事行政管理把人事行政部门看做是非生产、非效益性部门,地位较低;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整个组织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除了处理具体的人事事务外,还具有协调、管理整个系统的功能,为组织提供决策的功能。 四、公务员:

1、定义: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条件: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五、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六、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1.奉行“政治中立”原则; 1.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2.实行“两官分途;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通才型”与“专才性”的用人标准; 3.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4.功绩制原则; 4.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5.公务员利益集团的形成; 5.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6.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七、我国公务员制度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国的发展不平衡。

(2)需要动态地满足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严格管理,这一切都对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制度本身还有不完备的地方。

2、完善的措施:1、增强制度活力;2、提高队伍素质;3、改进公共服务;4、完善管理制度。

第十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涵义:指公共部门设定正确的公共服务的目标,通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目标,并对目标实现的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的管理过程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出发点是组织目标,核心是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特点:(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活动的特点) 1.以“结果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讲究结果导向; 2.改变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强调公民(顾客)导向;

3.打破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对公共服务的垄断格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推进绩效管理; 4.改革传统科层制的行政模式,绩效管理以下放权力为取向; 5.重视动态管理和系统资源的整合。

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1.经济;2.效率;3.效果;4.公平;5.责任。

四、设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在绩效评估指标设计上,英美等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可概括为“SMART”: “S”----“Specific”,意为“具体的,明确的”; “M”----“Measurable”,意为“可衡量的,可评价的”; “A”----“Achievable”,意为“能够实现的”; “R”----“Realistic”,意为“现实的”; “T”----“Time bound”,意为“时限”。

2、 我国的设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客观性、可比性、时效性、易操作性、先易后难。

9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法制与伦理

一、社会主义法制:(P187)

1、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国家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活动的过程的总称。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2、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和任务),有法必依(关键),执法必严(要求)和违法必究(保证)。

二、伦理的特征:(与法制相比)

1、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法制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它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宽泛; 3、伦理不具有社会强制约束力;

4、伦理和法制不相违背,二者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说,伦理是法制的补充,法制是伦理的升华。

三、公共管理伦理:

1、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伦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地区形成的有关调整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内行为的评价标准和理由,是关于公共管理行为正当性与合理性评判的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2、构成:

(1)公共管理伦理的意识,包括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伦理目标意识; (2)是受公共管理伦理指导的管理行为的实践形态; (3)社会的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

四、公共管理责任(重点):

1、含义:指管理主体对违反法律、公共管理伦理规范的管理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后果。 2、特征:

(1)公共管理责任是一种义务;

(2)公共管理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的行为;

(3)公共管理责任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层次结构。 3、公共管理责任的构成要件

1.公共管理者基于管理职责本身而形成的作为和不作为;

2.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违反了法律制度或公共管理伦理规范的标准; 3.管理者主观上有过错;

4.管理者的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的发生; 5.事实和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特别构成要件:1.主体范围局限于特定层次的特定公共管理人员; 2.可以不考虑管理者的主观过错;

3.管理者的行为造成政府的声誉受损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不利的影响; 4.管理者的行为和政府声誉或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之间是间接的因果关系。

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监督与控制

一、公共权力: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它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简而言之,公共权力就是公共组织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内涵:1.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

2.公共权力的主体以国家政府机构为主,同时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 3.公共权力的客体是有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运用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追求全社会的公众利益; 5.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离的; 6.公共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权力。

二、公共权力的运行:

1、公共权力的产生:公共权力的源泉是全体成员的自愿服从的意愿,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全体社会成员通过民主选举和制定宪法、法律的方式,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将权力授予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员。公共权力的产生包括三个重要环节:

(1)公共权力要通过特定的合法程序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表示自愿的服从意愿; (2)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公共权力规范,建立公共权力的权威强制性。如宪法的制定; (3)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公民通过选举制度将公共权力授予推选的代表。

10

2、公共权力分配:公共权力的分配是指对权力大小、范围的界定,并明确相应的责任。公共权力的分配包含两个层次,即公共权力的初次分配和公共权力的再分配。

(1)公共权力的初次分配是指公共权力在各公共组织间的分配,又分为垂直分配和水平分配。权力的垂直分配: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权力的水平分配:有两种形式,即集权制与分权制。

(2)公共权力的再次分配,属于公共管理的微观事务,是指为了开展公共管理的具体工作,获得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在其组织内部进行权力的再分配。

3、公共权力作用:公共权力的作用,是公共组织以公共权力的强制力管理公共事务行为的效应。公共权力运行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公共权力的作用,实现公共权力的意志。

公共权力作用的结果,既可能是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正效应),也可能是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负效应)。显然,公共权力作用的正效应是公共组织长久运行、不断获得公共权力分配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和措施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正效应,这就是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4、公共权力的监控: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 三、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一是人格性方面的;二是制度性方面的。 1、人格因素的权力异化,也称作腐败。具体形式有:

①权力庸俗化,即: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编织裙带关系;

②权力私有化,即:把公共权力当作私人财产支配,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③权力商品化,即:搞钱权交易,寻求灰色收入。 2、公共权力异化的制度因素:

主要来源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和非竞争性。这种异化称作“公共悖论”,有两种类型: (1) 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据有了公共权力,却没有能够有效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 客观原因有:技术落 后,方法陈旧,水平低下;主观原因有:官僚主义,服务意识淡薄,漠视公众要求,工作互相推诿,态度傲慢,墨守成规,效率低下,缺乏创新。

(2)公共权力运作的实际效果与社会公众对其期望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类型的权力行使者虽然表面上没有损公肥私,但效益低下,是在浪费公共资源,所以也是公共权力的异化行为。

四、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内在的软制约和外在的硬制约)

1、内在的软制约:是提高公共权力行使者的道德自律能力,培养他们勤政廉政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各种诱惑,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2、外在的硬制约:是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

(1)以道德制约权力:它属于内在的软约束。内在的软约束强调公共权力行使者的道德自律,通过道德教化提高公务人员的自律意识,以避免权力的异化。

(2)以法律制约权力:为了防止公共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和人格化,就必须将其置于严格的法律监督之下,这是法制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是完善法律体系。二是完善执法程序。三是完善法律监督制约职能。

(3)以权力制约权力:制约的方向有垂直的和水平的两种。垂直方向制约是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权力相互制约,水平方向制约是同等层次不同职能主体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

(4)以权利制约权力:就是以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公民成为制约公共组织的力量,从公共权力组织的外部对公共权力产生制约作用,限制、阻遏公共权力的滥用。以权利制约权力是一种民主性质的制约机制,是以承认公民权利为根本前提,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最终目的,只有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 (5)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制约权力:市场经济的制度作为一种客观产生的制度,以平等竞争的机制自发调节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以效率作为其首要价值目标。一个完善而强大的市场体制的出现本身必然会对公共权力产生有效制约。

五、公共管理监督的含义(广义):是指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对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六、公共管理的内、外部监督体系: 1、公共管理的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内部按级别和直接隶属关系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及横向间所实施的监督行为。它包含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公共管理主体内部各平行部门按其所主管的工作和职能责任,在其所管辖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的监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职监督:是与一般监督相对应,在公共管理主体内部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专门监察机关对所有部门及其个人工作的全面性监督。如我国的监察部,我国香港地区的廉政公署等。这类监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3)特种监督: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的监督行为,是公共管

11

理组织机构普遍适用的专业性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等。其专业性、灵活性以及权威性都比较强,但目前这种监督方式还较为单一。 2、公共管理的外部监督体系:

(1)立法监督:亦称权力机关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公共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它是具有层次最高,权威最大,范围最广,最有法律效力的异体监督。立法监督内容主要有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2)司法监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公共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强制性的监督。其最大特点是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或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管理行为具体的违法问题,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我国的司法机构主要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政党监督:政党是各国政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政府和公共组织监督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一个国家的政体、法律制度决定了政党监督的方式和影响力。(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4)社会监督:是指由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及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是一种最广泛的监督形式。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及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机构及人员的行为监督,是公民行使权力、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媒体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中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监督手段。

七、公共管理控制 1、含义:公共管理控制就是指公共管理组织的控制主体,为确保公共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对照计划,检查、督促、调节和纠正偏差等行为,对公共管理全过程施加影响的管理活动。 2、构成要素:控制标准,责任中心,信息系统,激励机制。 3、过程:1.确定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4.总结经验。

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

一、传统的公共管理方法:

(一)行政方法:在公共管理中运用行政手段是指公共部门凭借行政权力,依靠从上到下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公共事务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

①行政手段的特征:第一,权威性;第二,强制性;第三,垂直性;第四,具体性;第五,非经济利益性(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第六,封闭性(系统的内化约束力)。

②行政方法的根本特点是依靠权威,用强制手段直接指挥下级。行政方法依靠上级组织和领导人的权力和威信以及下级的绝对服从,直接影响被管理者的意志,左右被管理者的行动。 ③行政手段的具体方式:

a.行政命令方式:这种方式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经济活动,带有强制性。

b.行政引导方式: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的方式,进行说服规劝。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c.行政信息方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指示下级在经济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作用,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而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d.行政咨询服务方式:这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经济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如提出可行性论证的建议等,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行政方法与法律手段相比:

优势:行政手段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弹性;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无偿性的特征,上级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无偿调拨使用下级的人、财、物、技术,不用考虑价值补偿问题;与思想教育手段相比,行政手段更能直接、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有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意志、行动,有效控制全局,时效性强。

局限性: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纵向层级信息传递迟缓,易失真,横向沟通困难。另外,其缺乏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容易挫伤下属和公众的积极性。所以,在公共管理中不能滥用行政手段,不能随意扩大行政手段的使用范围。

(二)经济方法:是指在客观经济规律直接起支配作用的情况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按照经济原则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 ①经济方法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我国公共管理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工资、奖金、利息、货币、信贷和税收等。它是经济部门按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来管理下属经济组织及其活动的一种方法,强调利益诱导和间接管理。 ②经济手段的特点主要有:

12

a.利益性。物质利益是经济手段管理的核心,通过按劳取酬、物质刺激以调动人们积极性是经济手段不同于其他方法的最根本特点。

b.间接性。公共管理中运用经济手段,是通过对人们经济利益的调节来间接影响组织或个人的行为,间接调控经济运行。

c.多样性。经济手段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一是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二是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根据价值规律,利用经济政策或者说是经济手段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d.经济手段显然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但它不如法律和行政手段那样强烈。

③经济手段以物质利益为基础,有物价调整、利率升降、税收调控等方法,能充分有效地调动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横向组织间的沟通、联系与合作。但它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问题,作用领域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运用不当,还可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运用经济手段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坚持按劳取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还要有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手段特别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责任心和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三)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规定、条例和行政司法工作,调整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管理方法。 ①法律手段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②法律手段的具体方式:

a.行政决定: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经法定程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单方面处分的行为。其具体表现为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命令和行政处罚四种。

b.行政检查:又称行政监督检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决定所进行的能够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检查、了解行为。

c.行政处置:又称即时强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会公共利益受到危害的紧急状态出现或将要发生的情况下,临时采取特别行政命令、特殊强制措施的行为。

d.行政强制执行:是指特定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手段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决定得到贯彻落实的一种执法行为。

③ 法律手段是公共管理中运用其他方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为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它 调节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助于公共管理的集中统一,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秩序。但是,法律手段的规范性、稳定性,使其缺乏处理特殊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阻碍作用。在公共管理实际活动中,往往产生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

(四)思想教育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是通过对人们进行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与劝导,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思想和品质。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象上具有多元性,在方式上具有协调性,在作用上有着宏观的控制性。具体采取的方式有:启发教育、说服劝告、建议协商、树立典范、舆论抑扬等。

①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潜在性和长期性;内在稳定性;主动超前性。 ②思想教育手段的具体方法:

a.行为激励方法,包括:目标激励方法、奖惩激励方法、竞争激励方法和反激励方法。 b.参与管理方法,主要途径包括团体决策、咨询制度、建议制度、信访制度等。

c.公共责任方法,它利用公共管理体制中的权责机制将公共部门中的目标与人事中的职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共管理中的权、责、利诸要素统一起来。包括公共部门责任制与岗位责任制。 ③思想教育手段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和凝聚力,能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主观积极性,作用持久稳定。但思想感悟需要时间长、工作艰巨,而且教育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思想教育手段要取得实效,必须按人的思想活动规律,采取正确的原则和灵活的方法进行教育,强调思想教育的艺术性。 ④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a.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b.普及自我教育。c.以身作则。

二、目标管理的含义:通过确立管理目标、实施目标和评估目标等自我控制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政府上网:所谓政府上网,指的是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利用Interne/Intranet等相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正式站点,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的政府上网在1999年作为一项国家工程大规模展开,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