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自主成长三小特色教学经验材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2:4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主学习 快乐成长

-------第三小学特色教学经验材料 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变革是一项路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在这个旅程中,无论教学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的变化,都是深层次的,它需要一个模仿、提高、反思、纠正、内化的过程,它是渐进的、动态的,不断获得修正和完善的。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对传统应试课堂的颠覆、批判,到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走过了寻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到对四基关注的有效教学的思考,摆脱了表面的浮华,新课改的步伐日益稳健而坚实。2011年新课程标准再次修订,课程改革深入到课堂变革阶段,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如何超越“双基”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教学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克服教育现实本身的巨大惯性,加大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成为了我们想要突破的思考所在。

落实课堂六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攻,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主标,以育人为主旨)便应运而生,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我校的数学自主开放式教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这两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而也走出了以往教育现实的窠臼,是新课程标准全面、真实、具体的体现和落实,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

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动。 教师观念的转变直接决定了行为的变化。教师由传授者、控制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

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权威传授变成了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

数学:

变讲授为兴趣激发——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巧设疑问、以疑激趣。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教师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教师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创新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

变讲授为任务驱动——以往的教学,虽然总说“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实际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是不讲不放心,把学生没来得及说的接上、把学生没想到的讲出来,并没有真正做到“变教为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 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以数学的眼光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数学问题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激发驱动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真正的将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变教为学。

变讲授为过程管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

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在我们的课堂,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中做学生感悟情境、揭示课题的引导者;做学生联系实践、主动提问的指导者;做学生互动释疑、综合概括的辅导者;做学生自评互判、升华主题的诱导者。真正落实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不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呈现。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内、有限的课堂管理中创造出无限的课堂和无限的课堂效益。

变讲授为顺学而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重对话为主要形态的课堂学习模式,它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展示交流、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内化、巩固,让学生学有法、学有得、学有思、学有乐。教师适时的在错误处以追问,在易混处以提醒,在疑惑处以点拨,在无序处以引领,在平实处以提升,渗透数学思想,提炼、整合数学方法,拓宽课堂的深度和高度,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语文:

变讲为读——开展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通过读书巩固识字效果、拓展知识、拓宽视野、涵养品德、积累语言(一年10万)(二年60万)(三四各80万)(五六各100万)总计430万字。

变讲为练——重点突破,强化训练。每一课、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读写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强化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能力是训练来的,没有大量的科学的、强化的训练永远也形成不了能力和技能。

变讲为查——检查学生的语感、语速、流利程度等等,概括能力、积累、背诵的情况,通过跟踪检查考核,促进教学发展。

变讲为评——教师用各种办法评比,激励、鼓励学生形成能力,完成任务。如:读书量的评比,读书卡、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大王、小书虫等评比。

(二)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学习方式多了,活动空间大了,思维变的活跃了……学 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展现与众不同的自信和思维。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过去一直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课堂活动,有了一定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时间。学生在主体化的学习方式中,保证了学习的增值效益。也只有如此,变革的课堂才摆脱了教师一味讲授的束缚。具有实效学习特征的课堂。

数学:

变听讲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 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在老师的建议时间下,独立进行问题的解决,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有序的整理和回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变听讲为展示交流——变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为学生自主 探究、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通过小组成员的顺次交流,在倾听中吸纳、完善、评判、推荐,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小组内全程呈现,并得以优化。在通过全班交流,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带给学生多样的选择,思维得以开阔,思绪得以飞扬。

变听讲为质疑释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因趣生疑,学生质疑,交流者释疑。因疑生思,因思生智。在交流、思辨中越辩越明,越辩越智。学生倾听、记录、讨论、质疑等学习行为已成为课堂常态。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学生释疑则是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层次、认识水平,兴趣爱好、个人阅历不同,会产生争辩。教育家裴斯泰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表达、质疑、释疑、争辩的过程中思维得以锤炼,得到发展。

语文:

变听讲为自主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和形成,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语文阅读课我们引领学生用六步自学法,来学习课文,周而复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习得了自学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摒弃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个词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琢式的备课,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变听讲为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

再阅读。”大量阅读离不开课内的指导,课外阅读的开展。我们向老师推荐了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和推荐目录,语文课上通过自主阅读六步自学法,一个月内结束了课程,开展课外大量的补充阅读;课下的作业基本就是读书,教师每天检查,形式也不固定,有的全查,有的查几句,有的让学生帮着查,把检查的过程当作指导的过程。

变听讲为背诵积累——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和国学经典像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我们精心挑选了120余首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成语接龙》、《名贤集》、《论语》《劝学》等国学宝典和现代美文,编写了《诵读国学经典 做有根的中国人》的校本课程。我们把要求学生必背的东西按一至六年编成了序列,让学生晨读午诵暮背,大量积累。坚持诵读的学生,儒雅、文明、富有书生气,识、读、背的能力显而易见,道德品行与日提高。背诵积累,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只是贵在坚持,坚持让文化的积淀成为课堂的常态。

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深根发芽。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寻找到了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带给学校发展的福利是基于学校实际、学生学情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调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向多样化发展,最终也将平稳走出课改的深水区。

再阅读。”大量阅读离不开课内的指导,课外阅读的开展。我们向老师推荐了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和推荐目录,语文课上通过自主阅读六步自学法,一个月内结束了课程,开展课外大量的补充阅读;课下的作业基本就是读书,教师每天检查,形式也不固定,有的全查,有的查几句,有的让学生帮着查,把检查的过程当作指导的过程。

变听讲为背诵积累——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和国学经典像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我们精心挑选了120余首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成语接龙》、《名贤集》、《论语》《劝学》等国学宝典和现代美文,编写了《诵读国学经典 做有根的中国人》的校本课程。我们把要求学生必背的东西按一至六年编成了序列,让学生晨读午诵暮背,大量积累。坚持诵读的学生,儒雅、文明、富有书生气,识、读、背的能力显而易见,道德品行与日提高。背诵积累,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只是贵在坚持,坚持让文化的积淀成为课堂的常态。

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深根发芽。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寻找到了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带给学校发展的福利是基于学校实际、学生学情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调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向多样化发展,最终也将平稳走出课改的深水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