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山区小路上运输问题的一种设想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13: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近“流马

——对解决山区小路上运输问题的一种设想

王向明

甘肃省临泽县淀粉厂十号楼 定稿于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一、引语

造流马之法云: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解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二、关于“流马”的推测

对于“木牛”、“流马”,历来众说纷纭,笔者斗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和志趣相投者商榷。笔者希望自己的这篇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研究“木牛”、“流马”的其他人一样,笔者也希望自己能够破解“木牛”、“流马”之谜。但是毕竟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笔者自认为很可能达不到破解这个千古之谜的高度。即使根据笔者的想法果真做成了可以只用腿走路而不用轮子走路的运输工具,那也只能称为“次生流马”。笔者在本文中写的主要是关于“次生流马”的想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次生流马”的想法,是受到《造流马之法云》

1

的启发而获得的,但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达不到复原“流马”的水平。笔者只是想基于《造木牛之法云》和《造流马之法云》这两篇文章,对解决山区小路上的运输问题有所探索。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零件的名称与原生态的“流马”相同;运用的原理也可能与原生态的“流马”相同。但是“前脚孔”、“前杠孔”、“后脚孔”、“后杠孔”的位置以及一些零件的尺寸与原生态的“流马”不同。另外,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需要使用不少钢铁零件,这种情况在《造流马之法云》中没有记载。

1、次生流马”的头部的构造和用法

“流马”的头部和“木牛”的头部形状与用途是相同的。它是“木牛”、“流马”的关键装置,关系着操纵木牛”、“流马”的人的安全。它的头部是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转动一定角度的固定铰链的一部分。内容包括《造木牛之法云》的“头入领中”,“曲者为牛头”,“横者为牛领”,“曲者为牛肋”,“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几句。

U形的零件和L形的零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弯曲的杠杆。U形的零件略像牛角,是操作者施力用的手把。L形的零件即“牛头”,L形零件的弯曲处必须做成圆心角等于90度的弧形。L形零件的长端、短端的粗细一样,短端的尺寸只要能牢靠地钩住“牛领”和“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就行。这一段的尺寸长了不便于使用。

“牛肋”是两组圆弧形的木杠,共四根,这两组“牛肋”都是分别对称的。和“二枚板方囊”外侧的两根“上杠”的一端铰接的一组“牛肋”比较短,而和“二枚板方囊”外侧的两根“下杠”的一端铰接的一组“牛肋”比较长。在同侧的两根“牛肋”之间,应该各有一根立着的木杠榫接。两组圆弧形的木杠之所以被称为“牛肋”,是因为它们的形状略像“牛肋”。“术牛”的头部之所以用圆弧形的木杠,是为了防范它在转弯时可能受到的碰撞。“流马”的头部和身躯部分铰接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流马”转比较急的弯。在转弯比较急的地方,

2

有两种转动“流马”的头部的方法,可以选用。(1)操作者贴近“流马”的头部,把“牛头” 的短端抵在路面上,把和“下杠”的一端铰接的一组“牛肋”的末梢处固定着的一根“牛领”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把“流马”的头部朝需要的方向转动适当的角度。(2)把“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放在路上(边),操作者两手握住连接同侧“牛肋”的立着的木杠,把“流马”的头部朝需要的方向转动适当的角度。

《造木牛之法云》中的“领”是“衣领”,“领口”的意思。“牛领”是两个艹(草字头)形的零件,它们的主体部分是一根两端为方柱形的圆木杠,它们都必须由一整块木板加工而成。两个“牛领”的主体部分的直径相等而它们的长度不相等。它们被平行地固定在和“二枚板方囊”外侧的两根“下杠”的一端铰接的两根“牛肋”之上。这样的构造形状略像衣领。和“二枚板方囊”外侧的两根“上杠”的一端铰接的两根“牛肋”的末梢处也固定着一根木杠。

用较细的皮绳绾成的纽绑在由U形和L形的零件组成的杠杆上。这个纽即“牛鞅”。在固定于和“二枚板方囊”外侧的“上杠”的一端铰接的两根“牛肋”的末梢处的木杠上,它的中心处预留着一根竖直朝上的短木柱,当“木牛”“流马”停用期间或它们在平路上行走时,“牛鞅”挂在上述的这根木柱上,这是“木牛”“头入领中”的一种情形。当“木牛”上、下坡时,也必须“头入领中”,才能使“牛头”发挥助力或保安作用。L形的零件之所以被称为“牛头”,是因为在它的一端固定着U形的零件(“牛角”);用较细的皮绳绾成的纽之所以被称为“牛鞅”,是因为它既可以挂上去,又可以取下来,在用法上和牛鞅有相似之处。

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运用的是杠杆原理,它是一个杠杆系统。它的重心位置随着所载货物的数量、种类、位置等情况而变化。由于它的身躯部分的形状是基本规则的,又由于它的上半部比下半部

3

重,而物体的重心位置会偏向质量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空载时的“次生流马”的重心位置应该在“二枚板方囊”空隙的中心附近。笔者认为应该把空载时的“次生流马”的重心位置作为设计和制造的基准。

行走时的“次生流马”在整体上分别以它的前、后两对蹄子作支点。不管“次生流马”走哪样的路,但凡让它能行走起来,操作者就必须用“杠耳”(U形的手把)施加动力。“次生流马”的自重及其所装载的货物的重量都是它行走时的阻力(下坡时不应该成为主要的阻力)。

在平路上行走或上坡时,“次生流马”有两个动力。主导的动力是操作者施加在“杠耳”末端的力,从属的动力是操作者施加在“牛角”末端的力。主导的动力臂分别是从它的前、后两对蹄子到“杠耳”末端的横向距离,从属的动力臂分别是从它的前、后两对蹄子到“牛角”末端的横向距离。

下坡时,为了保障用“杠耳”操作的人的安全,“次生流马”及其所装载的货物的安全,必须把施加在“牛角”末端的,能把“次生流马”向上坡的方向拽的力作为主要的阻力。“次生流马”整体上的主要的阻力臂分别是从它的前、后两对蹄子到“牛角”末端的横向距离,次要的阻力臂分别是从它的前、后两对蹄子到“次生流马”的重心之间的横向距离。

当“次生流马”在平路上行走时,既可以由一个人用“杠耳”操作,也可以由两个人分别用“杠耳”和“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进行协同操作。当“次生流马”在坡路上或其他的比较难走的路上行走时,则必须由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分别用“杠耳”和“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协同操作。

在“次生流马”上坡时,由“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主要起助力作用,同时也有防止“次生流马”着地的蹄子滑动的作用。在

4

上坡的起始阶段,操作者应该把“牛头”的短端抵在路面上,把“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间歇性地把“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向上抬。当“次生流马”走过一段上坡路后,就可以把“牛头”的短端向下钩住前面的一个“牛领”,即把前面的一个“牛领”的中点作为支点,把后面的一个“牛领”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这相当于延长了“次生流马”的身躯,用双手握住“牛角”的两端间歇性地向上抬,这时会产生向斜上方推的分力,从而把“次生流马”向上坡的方向上推。

在“次生流马”下坡时,由“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是保安装置。操作者把上述的杠杆取下来拿在手中。把“牛头”的短端向上钩住前面的一个“牛领”,即用前面的一个“牛领”的中点作支点,把后面的一个“牛领”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操作者用双手握住“牛角”的两端间歇性地向下压,这时会产生向后拉的分力,从而把“次生流马”向上坡的方向拽,使“次生流马”在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的调控下行走,这么做有利于防止“次生流马”在下坡时翻或溜下去。

“木牛”、“流马”都是左右对称的。由于在两个“牛领”的中间位置都有艹(草字头)形的槽,从而使得由“牛角”与“牛头”组成的杠杆能准确地作用在“木牛”、“流马”的对称面上,也使“流马”的头部能比较容易地在左右方向上转动一定的角度。

如果用操纵“流马”的人作为前、后位置的参考系,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流马”行走时是尾部(“杠耳”所在的位置)在前而头部在后。一般来说,用“杠耳”操作的人起主导作用,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起协助作用。由于“流马”的头部的保安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上、下坡时,都必须严防“流马”从坡路上翻或溜下去而发生安全事故。

当“流马”上坡时或者在平路上行走时,用“牛角”和“牛头”

5

这个零件必须由一整块木板加工而成,它的柄部比较短,它的上面的一部分是镂空而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框子。

笔者认为,把“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在拨动“孔径中三脚杠”的一只较长的“脚”时,有利于对“孔径中三脚杠”的另一只较长的“脚”实行动态控制,有利于实现操纵“流马”的人和“流马”之间的协调;有利于使“流马”的蹄子轻着地;有利于防止“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和两根“后载克”之间互相冲击,从而有利于减轻对用“杠耳”操作的人的震动;有利于延长“流马”的使用寿命。

“后载克”应该是“流马”构件的名称。后:方位词。它们是两根平行的,长短、粗细都相同,两端为方柱形的圆木杠。它们位于“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的中心稍偏后的位置,又位于和“前、后轴”垂直榫接的“孔径中三脚杠”的较长的“脚”的下面。作为“后

11

载克”的两根圆木杠分布在“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的上下两侧。“后载克”位于上方的一根圆木杠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阻力作用点,它的位于下方的一根圆木杠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支点。载:承载。克:制约。“载克”是根据它的主要用途取名。此外,“后载克”还有联结“流马”的构造要素的作用。笔者认为,“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直径选用二寸八分可能是合适的,这便于把“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一端整体嵌入这根转轴,也有利于把“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牢固地嵌入这根转轴。“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的柄部的长度尺寸,必须大于位于上方的一根“后载克”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之间的距离尺寸。也就是说,位于上方的一根“后载克”绝不能阻挡“孔径中三脚杠”的较长的两只“脚”的转动。两根“后载克”都是承重的零件,它们的直径尺寸应该和“前、后轴孔”的直径的尺寸相同。

安装“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上的转轴和一对“后载克”的零件的形状示意图:

12

这种零件必须由一整块木板加工而成。它的厚度尺寸应该大于“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的宽度尺寸,可以选用四寸。上述零件的中间的槽的深度可以选用二寸。在“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以及作为它们的座子的两块木板上,在它们的中间位置各加工一个和上述零件的槽相贴合的缺口,把形状如图所示的两个木零件嵌套在上述缺口上,在如图所示零件的槽帮的适当位置凿小方孔,用胶和小方木楔把它们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及作为座子的木板固定在一起。把一根转轴安装在上述零件的圆孔中,把一对“后载克”分别固定在上述零件的两个方孔中。笔者认为,当“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平行于水平路面时,它的中心线必须垂直平分两根“后载克”的中心线的中点的连线,目的是为了让“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产生相同的步幅。

“二枚板方囊”是两个有盖的箱子。较长的四根“上杠”、“下杠”的形状像木工所说的穿带,即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与两底面为等腰梯形的直四棱柱的组合体,即一侧有燕尾阳榫的木杠。“上、下杠”附着于“二枚板方囊”的外表面,作用近似于“板方囊”的两道箍。此外,“上、下杠”还有其他用处。笔者认为,“二枚板方囊”的盖板离地面的高度,应该不大于一般的成年人在自然站立时从腰部到双脚的距离(是为了便于装卸粮食)。当“流马”停放在平地(路)上时,“二枚板方囊”由“流马”的腿支撑。当“流马”行走时,“二枚板方囊”由受力于用“杠耳”操作的人的“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和“流马”的腿共同支撑。

“流马”的腿分为前、后两组。当“流马”停放在平路(地)上时,它的前、后两组腿呈八字形叉开。这两组腿叉开的程度大一些,有利于“流马”平稳地停放在平路(地)上。但如果这两组腿叉开的程度过大,就会对“流马”的行走造成不好的影响,也难以实现用“杠耳”操作的人与“流马”之间的协调行走。所以,“流马”的前、后

13

两组腿叉开的程度必须合适。可惜笔者没有能力确定上述的角度。在以人力为动力的条件下,把“流马”的腿设想为前、后两组的好处是:(1)便于“流马”转弯;(2)有利于使“流马”快速避让或闪躲;(3)有利于“流马”跨越小沟、坎等障碍;(4)便于“流马”的头部发挥助力和保安作用。

“流马”的左、右两部分主要由一对“后载克”联结,“前、后轴”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也有辅助联结作用。

支承“二枚板方囊”及“下杠”的两块木板应该做成如下图所示的形状(俯视):

“前、后脚孔”就在这两块木板之内。A1和A2是一组“前脚孔”,安装两条前腿;B1和B2是一组“后脚孔”,安装两条后腿。《造木牛之法云》“转者为牛足”,“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也必须能够转动。这句暗示“木牛”、“流马”的腿都使用了转动副。

“次生流马”的“板方囊”的座子以及“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

14

“下杠”上面的零件布局示意图:

“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的长度相等并且大于“二枚板方囊”的长度尺寸,这两根“下杠”露在“二枚板方囊”外面的部分的长度也相等,在这两根“下杠”的两端都有一个“长一寸五分,广七分”的“下杠孔”。这两个“下杠孔”之间的横向距离等于“二枚板方囊”的长度尺寸。

为了能够开凿“长一寸五分,广七分”的“下杠孔”,“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可以选用一寸七分,另外的两根较长的“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可以选用二寸一分。作为“板方囊”和“下杠”共用的座子的木板的厚度也可以选用一寸七分,“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直径可以选用二寸八分。

点O是位于“二枚板方囊”空隙边缘的两个“下杠孔”之间的一段“下杠”的中点,直线a是“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

15

转轴的横剖面的圆心所在的铅垂线,它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互相垂直,垂足为O1;直线b是“后载克”的横剖面的中心点所在的铅垂线,它也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互相垂直,垂足为O2;线段G1O;OG2各为“板方囊”长度的一半,即一尺三寸五分。A1A2,B1B2分别是“前、后杠孔”,它们的长度都是一寸(即“广一寸”)。C1'D1',C2'D2'分别是“前、后脚孔”在“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正投影,它们的长度都是二寸。

“前、后杠”是两根“肋”的支柱,它们离“二枚板方囊”的边缘必须相等而且不能太远。在实际制造“次生流马”时,G1A1,B2G2的尺寸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其中包括“前脚孔”的正投影可以与“前杠孔”的正投影重叠。

笔者认为应该争取用同样大小的力量交替举起“次生流马”的前、后两组腿,所以O1O,OO2的尺寸应该相近,它们可以分别选用三寸和四寸。因为“流马”头部的零件比尾部多,所以,“流马”的头部比尾部重。所以G1C'1的尺寸应该比D'2G2的尺寸短。它们可以分别选用三寸和四寸。

由于“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上的转轴和一对“后载克”都位于“次生流马”的身躯部分的中间,所以,“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不会阻挡“次生流马”的一组前腿的运动,一对“后载克”不会阻挡“次生流马”的一组后腿的运动。

当用“杠耳”操作的人抬起“流马”的两条后腿时,“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支点,位于上方的一根“后载克”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阻力作用点;当用“杠耳”操作的人撬起“流马”的两条前腿时,位于下方的一根“后载克”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支点,“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中点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阻力作用点。由于上述的转轴和一对“后载克”都

16

靠近“次生流马”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所以,用“杠耳”操作的人能够省力。

两根“后载克”之间的距离,在必须大于“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厚度(即“厚一寸四分”)的前提下,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这个距离应该根据人们平常步行时两个手臂自然地直上直下摆动的平均幅度,通过计算得出取值范围。笔者选用三寸四分。由于笔者不会计算相关数值,所以只能举个例子说明问题,读者应该采用合适的参数。

如果两根“后载克”之间的距离偏大(纯粹不能用的情形除外),用“杠耳”操作的人在自然行走而且其手臂自然地直上直下摆动到最大幅度时,“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可能会接触不到两根“后载克”,这在上下坡时会表现得更突出,这会导致用“杠耳”操作的人不得不倒走并且加大其手臂直上直下移动的幅度来完成对“流马”的操作。这种情形不利于人们长时间连续操作。笔者认为应该确保在一般情况下,用“杠耳”操作的人的手臂直上直下摆动的幅度小于其能达到的最大幅度。

当两根“后载克”之间的距离偏小,从而使“流马”的腿(以“流马”的腿是一根直木杠为例)转动的角度偏小而影响了用“杠耳”操作的人和“流马”的协调行走时,可以通过适当加长“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的尺寸的方法来解决。

笔者认为,“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是个杠杆(撬杠),直线a,b相距七寸,是“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长度的三分之一,所以,“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是省力杠杆。孔径中三脚杠”的“杠”露在“二枚板方囊”外面的尺寸是四寸五分,这样的尺寸使得“杠耳”可以在“二枚板方囊”外面能顺利地上下摆动。同时,“杠耳”可以做得比较长,所以用“杠耳”操纵“流马”时是省力的。不过,为了使“流马”能顺利转弯,“杠耳”应该选用适当的长度。另外,如果“杠耳”做得太长,必然导致用“杠耳”操作的人的手臂需要直上直

17

下摆动很大的幅度,从而不利于人们长时间连续操作。应该注意,“流马”从头部到尾部的总长度,和骡、马的身长尺寸相近。

由于“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中心线和位于下方的一根“后载克”与“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的边缘之间的纵向距离很小,又由于“流马”的总长度和骡、马的身长尺寸相近,因此,把“流马”停放在平路(地)上时,“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和“杠耳”不会下垂得很厉害,即“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和“杠耳”几乎平行于水平路(地)面。

由于“孔径中三脚杠”的“杠”和“杠耳”的质量比“流马”的身躯部分的质量小得多,因此,即使把空载的“流马”停放在平路(地)上,“杠耳”也不会把“流马”的身躯部分撬得趔趄。

“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上杠”和“前、后杠”的联结方法是:在“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上杠”的长方体部分上凿两个长二寸,宽一寸五分的孔,使它们与“前、后杠”呈十字形穿插。

从“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与“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这两句,能够推测四根较长的“上、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宽度、厚度的尺寸,即四根较长的“上、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宽度、厚度的尺寸必须能保证开凿“前杠孔”、“后杠孔”以及尺寸相同的“上杠孔”和“下杠孔”,即四根较长的“上、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宽度和厚度的尺寸与“肋”的尺寸相近。

笔者认为,《造流马之法云》中的尺寸数字,可能是测量“流马”的制成品而得到的。“流马”是在一副可以运动和行走的架子上固定着两个箱子,总体上是空透的,所以比较容易测量一部分零件的尺寸以及零件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在《造流马之法云》中,重点写了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的零件的部分尺寸及一些零件的安装孔之间的距离。位置比较深的零件(如“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

18

和一部分倾斜的零件【如“孔径中三脚杠”的两只较长的“脚”以及“前、后轴”上垂直榫接的一对短木杠和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的连杆(这在“形制如象”一句中有所暗示)】的尺寸数字都没有写。

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只沿用《造流马之法云》中记载的一部分尺寸。还有一些尺寸,笔者另有选择。笔者认为,对于“流马”,应该着重搞清楚它的各种零件的形状、用处、位置、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着重搞清楚“流马”运用了什么原理,而《造流马之法云》中所写的零件的尺寸和各“孔”之间的距离的尺寸,主要起提示作用,并非十分重要(不等于不重要),不必拘泥。比如在《造木牛之法云》中,虽然没有写零件的尺寸以及零件之间的距离的尺寸,但是也可以判断零件的位置。例如通过把“舌着于腹”,“双者为牛脚”,“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刻者为牛齿”,“摄者为牛鞦轴”几句联系起来思考,就可以知道“牛舌”的大体位置。

笔者认为,《造流马之法云》中所写的各孔之间的距离,除“上、下杠孔”之间的距离是实际尺寸外,其余的可能都是孔或孔的正投影与孔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有少数未写尺寸的零件的尺寸,可以根据该文的描写和劳动经验推知。例如“上、下杠”的尺寸,“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的直径尺寸,两根“后载克”的直径尺寸等。还有一部分零件的尺寸,如“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它的柄部的尺寸及其上部近似于长方形的框子的尺寸,可能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可惜笔者不会计算“次生流马”的零件的尺寸和角度。

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是一种人力机械,它的尺寸和角度参数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这些人体工程学数据包括一般的成年人的平均身高,人们自然行走时的平均步幅,人们在行走时其手臂可以自然地直上直下摆动的最大幅度等。遗憾的是,笔者只能对“次生流马”的少数参数进行很有限的试探。对于“流马”的构造方面的大部分参数,

19

例如“流马”的头部的所有零件的具体尺寸,与“流马”的步幅相关的零件的尺寸数字以及零件之间的角度参数,笔者都没有能力确定。这些参数包括“孔径中三脚杠”的三只“脚”的尺寸,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的尺寸,与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和“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都铰接的连杆的尺寸,两根“后载克”之间的距离的尺寸范围,“流马”的四条腿的长度尺寸,“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的明细位置。垂直榫接于“前、后轴”的中心处的“孔径中三脚杠”的“脚”与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所成的角度数字;当“流马”静止时,它的前、后两组腿与水平地面所成的角度数字等。

3、“次生流马”操作方面的若干问题

在操纵“流马”时,在不拐弯的情况下,人和“流马”一前一后向同一方向行走,所以,人和“流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因此,要使“流马”取得与操作者和谐的步调,“流马”的步幅就不能大于人们平时行走的步幅。如果能使“流马”在各种路况下一直保持与用“杠耳”操作的人相同的步幅,就可以实现人与“流马”的协调。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适用的情形是“流马”的步幅小于用“杠耳”操作的人的步幅;其不足部分由用“杠耳”操作的人通过把“流马”整体上向前拉或推一段距离的方式来弥补。向前拉“流马”(一般不用向前推“流马”的方法)的好处是用“杠耳”操作的人的视野开阔,其视线不被“流马”阻挡。

当“流马”在没有凹凸的路(包括平路和坡路)上行走时,不需要把“流马”的腿举得很高。在“流马”的腿被举起和降落的过程中,只要它的蹄子和腿不被路面阻挡就行,这使得用“杠耳”操作的人的手臂也不需要直上直下移动多么大的幅度。当遇上比较难走的路(例如有小沟、坎的路,轻微凹凸不平的路等),需要把“流马”的身躯部分整体上抬或撬得比较高(这时“流马”的腿和蹄子离开路面也比

20

较高)的时候,则可以通过加大用“杠耳”操作的人的手臂直上直下移动的幅度并且面对着“流马”倒走的方式来解决。显然,这样操作是别扭的。因此,为了让用“杠耳”操作的人在多种不同的路况下都能比较自然、轻松的操作,“次生流马”的腿和蹄子离开路面高总比低好。在一般情况下,“流马”的行走过程,主要是“流马”的身躯部分整体的向前移动,而“流马”着地的蹄子不滑动。由于“流马”的身躯部分被人拉着向前移动,从而造成了“流马”的蹄子的着地点的向前转移。

开始操纵“流马”时,操作者两腿自然合拢站立,用双手提起“杠耳”,使“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上方的一根圆木杠,抬起“流马”的两条后腿,使“流马”的两只前蹄着地,这时不应该把“流马”向前拉。紧接着操作者任意迈开一条腿,同时用双手向下压“杠耳”,用“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拔穿插在它上面的垂直榫接于“后轴”的中心处的“孔径中三脚杠”的一只长“脚”,使它由低处向高处转动,迫使“流马”的两条后腿转动和降落。在两只后蹄着地的瞬间,操作者用“杠耳”顺势向前拉“流马”,使“流马”整体上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经过刚才的操作,“流马”转变为两只后蹄着地而两条前腿被撬起的状态。这时“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下方的一根圆木杠。再紧接着操作者迈开另一条腿,同时用双手向上提“杠耳”,用“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拔穿插在它上面的垂直榫接于“前轴”的中心处的“孔径中三脚杠”的一只长“脚”,使它由低处向高处转动,迫使“流马”的两条前腿转动和降落,在两只前蹄着地的瞬间,也顺势向前拉“流马”,又是“流马”整体上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经过刚才的操作,“流马”又恢复到了两只前蹄着地而两条后腿被抬起的状态。反复做上述的这些动作,就可以使“流马”不断前行。操作者上下摆动“杠耳”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流马”的前、后两组腿的交替起落,而“流

21

马”的向前移动主要靠用“杠耳”操作的人一边走一边向前拉的动作实现。上述的向前拉的动作,都是以用“杠耳”操纵“流马”的人作为前后位置的参考系。总之,“流马”的行走是由用“杠耳”操作的人的行走造成的。如果用“杠耳”操作的人原地踏步,“流马”也会跟着原地踏步。

“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的形状,能够防止“流马”在起步和行走时趴到路上。用“杠耳”操作的人驱使“流马”行走时,假如用垂直于“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视线俯视,那么,“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的纵剖面的转动情形如下所示:

22

以“次生流马”在平路上行走为例,“次生流马”在坡路上行走的情形与此类同。

如图甲所示,当“次生流马”停放于平路(地)上时,这时“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垂直于路面,由于“次生流马”的前、后两组腿呈八字形,所以会对和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与“次生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都铰接的连杆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会迫使“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后轴”垂直榫接的一只较长的“脚”斜搭到光滑曲线A'C'上,使“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前轴”垂直榫接是一只较长的“脚”斜搭到光滑曲线C'B'上。

当操作者用双手提起“杠耳”,“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上方的一根圆木杠,这时“次生流马”的两只前蹄着地面两条后腿被抬起,“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转到了图乙所示的位置。“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后轴”垂直榫接的一只较长的“脚”斜搭到光滑曲线C'B'上,而“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前轴”垂直榫接的一只较长的“脚”由于受到光滑曲线AC的阻挡,就不至于使“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趴到路上。

当操作者用双手向下压“杠耳”,“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下方的一根圆木杠,这时“次生流马”的两只后蹄着地而两条前腿被撬起,“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转到了如图丙所示的位置。“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前轴”垂直榫接的一只较长的“脚”斜搭到了光滑曲线A'C'上,而“孔径中三脚杠”的与“后轴”垂直榫接的一只较长的“脚”由于受到光滑曲线CB的阻挡,就不至于使“次生流马”的两条后腿趴到路上。

当“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转动到垂直于路面的位置时,就可以使“次生流马”被举起的一对前蹄或后蹄着地。而这时的“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还有可以转动的余地,因此

23

可以把“次生流马”的身躯部分整体上向前拉或推一段距离。

在平路(地)上停放“次生流马”时,操作者依然可以通过向上抬和向下压“杠耳”的动作来完成。先让“次生流马”的一组腿呈撇(或捺)形抵在路上,再让“次生流马”的另一组腿呈 捺(或撇)形抵在路上。从而使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停放在平路(地)上。“次生流马”在平路(地)上的停放依赖于重力。

上下比较陡的坡时,人对“次生流马”的操作基本按走一步—暂停一会—再走一步—再暂停一会的程式进行。

上比较陡的坡时,用“杠耳”操纵“次生流马”的人把“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用力向下压,使它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下方的一根圆木杠,使“次生流马”的两条后腿牢靠地撑在路上,从而把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暂停在坡路上。也可以由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纵“次生流马”的人协助,即把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别在两根“牛领”之间用力向上抬,从而更安全地把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暂停在坡路上。

下比较陡的坡时,把“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别在两根“牛领”之间用力向下压,使“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牢靠地撑在路上,从而把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暂停在坡路上。也可以由用“杠耳”操纵“次生流马”的人协助,即把“杠耳”用力向上抬,使“孔径中三脚杠”的“杠”接触到“后载克”位于上方的一根圆木杠,把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向上撬,从而把“次生流马”更安全地暂停于坡路上。正是由于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能随时暂停于坡路上,所以才能够保障操纵“次生流马”的人的安全。

在上、下坡时,虽然可以由一个人独力完成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的暂停,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情况下绝不能这么冒险。上、下坡时,操纵“次生流马”的两个或两组人必须齐心协力,全神贯注,时刻注意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没有人用“杠耳”或“牛角”

24

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施力,空载或载重的“次生流马”在坡路上不能平稳地停放(会发生安全事故)。

无论在平路上还是在坡路上,“次生流马”转弯的方式都是操作者用双手提起“杠耳”,抬起“次生流马”的两条后腿,使“次生流马”的两只前蹄着地,操作者用力使“次生流马”整体转动。

在山区小路的拐角处,尤其在悬崖上的之字形小路的拐角处,操作者必须熟悉下列两种操作方法。(1)当“次生流马”上坡时,操作者必须贴近“次生流马”的头部,把“牛头”的一端抵在路面上,把“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这时的“次生流马”在整体上分别以两只前蹄和两只后蹄为支点,高举双手握住“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间歇性地把“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向上向前抬,使“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发挥一定的助力兼保安作用。(2)当“次生流马”下坡时,操作者也必须贴近“次生流马”的头部,用“牛头”向上钩住“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的中点,把与两根“下杠”的一端铰接的一组“牛肋”的末梢处装置的一根“牛领”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这时的“次生流马”在整体上也分别以两只前蹄和两只后蹄作为支点,高举双手握住“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间歇性地把“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向下向后压,使“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能发挥一定的保安作用。

当“次生流马”在很窄的平路上行走,需要返回而无法转弯或者转不了180o的弯时,这时就可以把“牛头”的一端向下钩住前面的一根“牛领”的中点,把后面的一根“牛领”的中点作为阻力作用点,由使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在前头面对着“次生流马”倒走,上下摆动“牛角”来驱动“次生流马”。这时,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仅仅完成“次生流马”的一对前腿的起落动作,而“次生流马”的一对后腿的起落动作和前、后两组

25

腿的转动仍然必须由用“杠杆”操作的人来完成。所以,用“杠耳”操作的人必须在后面协同配合,即用“杠耳”操作的人做上、下摆动“杠耳”兼向前推“次生流马”的动作,使“次生流马”不需要经过转弯而从原路返回。这种操作方法只能暂时性地使用。上、下坡时不宜使用上述的操作方法,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次生流马”能够跨越一般的成年人只要一抬腿就能越过的障碍(例如小沟、坎等),也能通过不太陡的台阶路。

当接近障碍需要跨越时,其中一个操作者可以把“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放在路上(边),和另一个操作者一起共用“杠耳”操纵“次生流马”。这时,操作者应该面对“次生流马”倒走并且左右摆动“杠耳”,使“次生流马”只用两只前蹄着地而碎步向前行走。这种操作方法也适用于“次生流马”需要避让或躲闪的时候。当两个操作者和“次生流马”的两条后腿都已跨越障碍而“次生流马”的身躯部分仍处于障碍上方时,这时两个操作者应该立即向下压“杠耳”,使“次生流马”的两条后蹄着地而撬起“次生流马”的两条前腿,接着继续左右摆动“杠耳”,使“次生流马”只用两条后腿碎步向前行走一段距离后,就可以转变为通常行走。

当靠近台阶路的第一级时,用“杠耳”操作的人也应该面对着“次生流马”倒走并且左右摆动“杠耳”,使“次生流马”碎步向前行走一段距离。而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的动作和走一般的坡路时的动作相同。刚走完台阶路时的操作方式,和走台阶路的第一级时的操作方式相同。

装卸粮食时,必须两个人同时进行。两个人分别站在“二枚板方囊”的两侧,尽可能用相同的进度装入或取出粮食。在装卸粮食的过程中,必须防范“次生流马”翻倒伤人。“二枚板方囊”里面应该装同一种粮食,应该装得一样多,一般应该装满。

三、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思索

26

“径中二寸”,即内径二寸。中:内部,里面。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这句,与其他用“分墨”的句子不同,可能有文字的脱误,似乎应该为“前脚孔分墨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这句可能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意思即“后轴孔”离“后杠”,“前轴孔”离“前杠”都是一尺五分。对于这句,笔者的想法不同于《造流马之法云》的记载。笔者认为,“后轴孔”离“后杠”,“前轴孔”离“前杠”的距离既相等又不能太远,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对于这两句,笔者的想法不同于《造流马之法云》的记载。笔者认为,“流马”的前端是头部,零件多,而“流马”的后端只有“杠耳”一个零件。所以,“流马”的前端比后端重。所以,“前脚孔”的正投影与“前轴孔”之间的距离比“后脚孔”的正投影与“后轴孔”之间的距离短。如此设计,有利于“流马”平稳地停放在平路(地)上。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由于笔者对“后杠孔”的位置的想法不同于自己所引用的这篇《造流马之法云》,所以上述尺寸在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上用不上。但是这句用了“分墨”一词,这说明“后载克”不是一个零件,而是一对零件。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这句既说明“上杠孔”与“肋”的位置关系,也说明“上杠孔”分为前、后两种并且它们都与“肋”的距离相同。根据“流马”的名称和“形制如象”这两个要点来推断,可以做出如下推测:“前、后杠孔”分布于两根“肋”上和“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下杠”上。“前、后杠”竖直立于“二枚板方囊”的空隙中,是两根“肋”的支柱,它们与“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两根“上杠”的长方体部分呈十字形穿插。基于上述想法,“次生

27

流马”的“前、后杠”的长度尺寸应该等于:“上杠孔”与“肋”之间的距离加“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上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尺寸加“上、下杠孔”之间的距离。在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上,“上杠孔”与“肋”之间的距离可以另选尺寸。但“前、后杠”的长度尺寸仍是上述三者相加之和。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较长的四根“上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可以选用一寸七分,“上、下杠孔”之间的距离沿用一尺三寸。但是顺着这样的思路推算,即使忽略不计“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上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尺寸,—何况不能忽略—得出的“次生流马”的“前、后杠”的长度尺寸也会大于《造流马之法云》中记载的一尺八寸。因此,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的“前、后杠”的长度不是一尺八寸。但遗憾的是对于它的具体尺寸,笔者没有能力确定。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八孔同”,“上、下杠孔”之间的距离是一尺三寸,小于“板方囊”的高度(“高一尺六寸五分”),同时这句还说明有八个“上杠孔”,相应地,也有八个“下杠孔”。据此,可以做出“上、下杠”围在“二枚板方囊”四周的推测;“上杠”是加固“板方囊”的箍;“下杠”的作用是把“板方囊”固定在“流马”中部较厚的木板(座子)上,同时也有加固“板方囊”的作用。

“分墨”的字面意思是动宾短语分开打墨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分墨”表示不止一个或一组数字。把“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和“前后四脚广二寸”这几句以及“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八孔同”这句联系起来思考,可以推测“分墨”在《造流马之法云》中的具体含义。即“分墨”相当于“皆”:都是。

“前、后脚孔”的“脚”,“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的“脚”和“孔径中三脚杠”的“脚”,都指的是“腿”。在现今的人所写的木工技术方面的书中,板凳的“腿”,串板台的“腿”也称为“脚”。

28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没有写“流马”的腿的长度尺寸,这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句暗示“流马”的腿不一定是一根直木杠。笔者作为重点介绍的“次生流马”的每条腿都是一根直木杠。为了让用腿走路而不用轮子走路的运输工具能平稳地停放 于、顺利地通行于轻微侧棱、轻微凹凸不平的路面,也为了让用“杠耳”操作的人向前拉“流马”时一般不倒走,“次生流马”的行走装置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在采用空间连杆机构时,“次生流马”的四只腿也分为前、后两组。当“次生流马”停放于平路(地)上时,这两组腿在总体上也呈八字形。它的每只腿都是一个由四根木杠(即杆件)用转动副联结面成的平面机构,在这个平面机构上不存在机架,所以不是铰链四杆机构。寓于这个平面机构的四边形必须能变成三角形。“次生流马”的腿的形状示意图如下:

29

把同一组的两只腿的与地面接触的两个杆件都用一根木杠铰接,即在同一组腿上分别铰接一根可以做上下运动的连杆,在这个连杆的中心处装置一个铁钩,在和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铰接的连杆的一端钻一个圆孔,把上述的铁钩套在这个圆孔内。由于“次生流马”的行走装置采用了空间连杆机构,使得“次生流马”的腿都可以做上下和前后运动而不能做左右运动,这种情形有利于使“次生流马”通过狭窄的山区小路。

由刚性杆件铰接而成的四边形容易变形,“次生流马”的腿呈四边形着地时的状态可以称为虚着地;由刚性杆件铰接而成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次生流马”的腿呈三角形着地时的状态可以称为实着地。当“次生流马”在平路上停放或行走时,它的每只脚都是实着地。当“次生流马”行走于轻微侧棱、轻微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时,“次生流马”在地势较高处的一只腿起初是虚着地,这时用“杠耳”操作的人只要把“次生流马”向前拉,虚着地的腿就会转变为实着地。由于和垂直榫接于“前(或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都铰接的连杆与两只前(或后)腿之间的连杆的联结比较松旷(不能太松旷,否则不能发挥传动作用),在地面的支撑力的作用下,前(或后)腿之间的连杆的一端会向低处降落,从而带动“次生流马”的另一只腿也有可能实着地,从而有可能使“次生流马”的腿实现对轻微侧棱、轻微凹凸不平的路面的半自动适应,从而有可能使“次生流马”在轻微侧棱、轻微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停放或行走时不至于翻倒或趴下。当使用了空间连杆机构的“次生流马”在轻微侧棱或轻微凹凸不平的坡路上行走时,用“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操作的人也可以根据需要间歇性地作用于“次生流马”的两根“牛领”上而发挥助力或保安作用。为了与使用空间连杆机构的“次生流马”相适应,两个“牛领”应该变成两根两端为方柱形的圆木杠。

30

当“次生流马”需要停放于轻微侧棱、轻微凹凸不平的路(地)面上时,可以使“次生流马”的一组腿都先实着地,接着使另一组腿都实着地,为了保险起见,用“杠耳”操作的人的双手不能脱离“杠耳”,可根据需要对“次生流马”施力。如此这般,就有可能实现“次生流马”的平稳停放。

上述的设想只是一种初步的想法,笔者不知其到底是否可行,所以不能作为重点介绍。

“流马”是一种机械,“形制如象”体现了“流马”不伦不类的特点。“形制如象”暗示着下列三种情况:一是“前、后轴孔”分别位于两根“肋”的两端,原因在于“肋”两端的圆形凸起略像象的大耳朵。二是在“前、后轴”上各垂直榫接着一对短木杠,这对短木杠略像象伸出口外的门牙。三是在垂直榫接于“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与“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上,各有一个传动的杆件与它们都铰接,原因在于这样的构造略像象的鼻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流马”的身躯部分的前后两端,都存在上述的三种情形。笔者在前面所说的上述三种零件的形状,是为了使制作过程简易。为了使“流马”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也可以把上述的三种零件分别制成像象的耳朵、门牙和鼻子的形状。

靬(jian):是包裹“流马”的蹄子的干皮革。“流马”的蹄子的形状略像图钉,它和“流马”的腿构成活动铰链。它的球缺体或半球体部分的底面直径可能是四寸。在“流马”的腿着地的一端装置上述的蹄子,可以防范它在经过栈道时,“流马”的腿从木板的缝隙中掉下去。“流马”的蹄子跟路面接触的一面是球冠形,这也有利于“流马”转弯。当下雨天泥泞路滑时,当路上有雪或结了冰时,为了防滑,应该去掉“流马”的蹄子。“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是说把干皮革缀成一个长为四寸,底面直径为四寸三分的圆筒状的袋子,包裹住“流马”的蹄子,用较细的皮条把袋口扎在“流马”的腿上。这样做

31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流马”在行走时尘土、泥浆等淤阻它的蹄子。“径面四寸三分”,是指直径四寸三分的圆形平面。

“孔径中三脚杠”—“杠”有三只“脚”,暗示“杠”及其三只“脚”都能运动。它们是通过“流马”的“前、后轴”以及“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联系在一起。“孔径”:通路。孔:形容词,通达的;径:道路。笔者认为这里的通路就是“二级板方囊”的空隙。不过,“孔径”还可以理解成由孔洞、窟窿形成的通路。孔:孔洞,窟窿。这里的孔洞、窟窿包括“前、后轴孔”,由两根“后载克”所形成的空洞,安装“二枚板方囊”空隙中的“下杠”上的转轴和一对“后载克”的零件上面的圆孔,“孔径中三脚杠”的柄部较短的“脚”上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框子,用窄的长方体木板镂空而成,垂直榫接于“前轴”的中心处的“孔径中三脚杠”的一只较长的“脚”,与垂直榫接于“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和“流马”的一组后腿之间的横牚都铰接的空心杆件。用“脚”行走需要路,笔者认为把“孔径中三脚杠”的“径”理解成道路是对的。

“杠耳”,“孔径中三脚杠”的“杠”的耳朵,它的形状是弯曲而对称的,应该是U形的手把,手把之间的宽度必须容得下一个一般的成年人。

四、关于“次生流马”的制造

由于“流马”在行走时受到的震动比较大,所以应该尽量采用木制品的榫卯结构,各固定连接处的零件之间的结合应该尽可能地牢固。下面谈谈制造“次生流马”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后杠”各为两根。“上、下杠”都分为长短两种。较长的“上、下杠”都是四根,长度和“二枚板方囊”的长相应;较短的“上、下杠”也都是四根,长度和“二枚板方囊”的宽相应。较长的四根“上杠”与“二枚板方囊”的前、后壁板之间必须用燕尾榫槽联结;较长的四根“下杠”与支承“二枚板方囊”的两块木板之间也必须用燕尾

32

榫、槽联结。

笔者所说的“次生流马”,除“板方囊”的底板和盖板的厚度仍然用八分外,它的四壁板的厚度都选用魏晋时期的一寸。作为“板方囊”及“下杠”共用的座子的木板的厚度可以选用一寸七分。为了能够开凿“长一寸五分,广七分”的“上、下杠孔”,较长的四根“上、下杠”的长方体部分的厚度应该和“肋”的厚度二寸二分相近。

制造“流马”所需的材料为木材,钢铁(除上文已经介绍过的可能用钢铁制造的零件外,“流马”上的各铰链的轴都是近似于现今所用的稍轴的钢铁件),胶、铁钉、皮革等。除“二枚板方囊”的四壁板、盖板可以用普通木材外,“流马”的其余零件都应该用坚硬的木材制造。

由于在三国时期不一定有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合页,所以在制造“板方囊”时应该不会合页。笔者在这里介绍一种制造“板方囊”的盖板的方法,仅供参考。即把“板方囊”的盖板分为一块固定板,一块活动板,固定板与活动板的宽度之比为1∶3,即固定板的宽度为四寸,活动板的宽度为一尺二寸,把固定板钉在“板方囊”靠近“前、后杠”的一侧,在活动板的一侧边缘下钉一块长度比“板方囊”的长度略短的窄木板,这块窄木板的一半伸出活动板的边缘,在未钉窄木板的三侧边缘上可以预留四个半圆形的小突起,其中较长的一侧边缘上留两个,较短的两侧边缘上各留一个,在这些小突起的中间各钻一个圆孔,在与这些半圆形的小突起对应的“板方囊”的前壁板和两侧壁板的上边缘处,各钉一个屈戌。活动板也可以用一整块木板制成。在固定板靠近边缘的中间适当位置钉一个屈戌,这个屈戌绝不能妨碍活动板一侧边缘下所钉的窄木板的插入,在活动板钉着窄木板的边缘中间的适当位置也钉一个屈戌。封闭“板方囊”时,把活动板的一侧边缘下所钉的窄木板插入固定板的下面,先把细皮条穿入固定板和活动板上所钉的屈戌的圆圈内打活结绑紧,即先把活动板和固定板联结;

33

再用细皮条穿入半圆形的小突起上的圆孔和“板方囊”的壁板的上边缘所钉的屈戌的圆圈内打活结绑紧,即再把活动板和“板方囊”的壁板联结。

“二枚板方囊”的底板和作为“板方囊”的座子的一块木板必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做座子的木板比“板方囊”的底板的面积大,因为在它的四周还要装配“下杠”。在做座子的木板上凿深度为八分的长方形槽,在长方形槽的中部再凿“流马”的“脚孔”。在“脚孔”中,装置铰接“流马”的腿的有着半圆形头部的单直角榫舌的木块(略像T形的零件,固定铰链的一部分),它的底座的厚度选用八分,再把“板方囊”的底板贴压上去,使铰接“流马”的腿的有着半圆形头部的单直角榫舌的木块栽植在两层木板之间。为了防止作为“板方囊”的座子的木板掉落,可以在略像T形的零件的柄部紧贴做座子的木板的位置上钻圆孔,横穿一根较粗较长的圆钢棒进行固定。

较短的四根“上、下杠”的形状示意图

紧固“上、下杠”的木销形状示意图

34

在较长的“上、下杠”的两端凿《造流马之法云》记载的“长一寸五分,广七分”的孔,把较短的“上、下杠”贯穿于较长的“上、下杠”的两端的孔之后,再用如图所示的木销销紧。

在“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横穿一根正中有着半圆形头部的单(或双)直角榫舌的短木柱的木杠,这根木杠即“流马”的前、后两组腿之间的横牚。两条前腿之间应该横穿一根圆木杠,两条后腿之间的木杠方或园都可以。当“流马”停放在平路(地)上时,上述的短木柱应该竖直向上。用如上所述的短木柱,将和垂直榫接于“流马”的“前、后轴”上的一对短木杠铰接的连杆又铰接。在上述的“流马”的两条前腿之间的横牚上,在它的正中预留的短木柱的对过,再预留两根尺寸相同的圆形短木柱,形成槽状,使由“牛角”和“牛头”组成的杠杆能准确地作用在这根横牚的中心处。

五、附录

造木牛之法云:

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35

走近“流马”

----对解决山区小路上运输问题的一种设想

王向明

甘肃省临泽县淀粉厂十号楼 定稿于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