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河南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

更新时间:2024-03-18 15: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 年河南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初级)考试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应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救援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正确)

2、关于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中的监测系统,决策子系统是根据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果发出警报,并向 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

3、单设的突发事件办事机构, 平时应急管理职能可以归结为“三预”:预警、预测、预防。 (错误)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资源的主要构成是人、财、物、技术。 (正确)

5、在我国,对突发事件进行捐赠与救助时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救助法》 。 (错 误)

6、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分类,2013 年 11 月发生的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属于突发 社会安全事件。 (错误) 7、我国经济不具有强劲内生动力(错误) 。

8、2012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正确)

9、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好字的 要求。 (正确)

10、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 (正确)

11、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正确)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 2013 年 11 月 9 日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 (正 确 )

13、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正确)

14、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正确)

15、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到 2017 年全国可吸入颗粒物比 2014 年下降百分之 15 以上。 (错误)

16、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 事件。 (正确)

17、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范围是从预警阶段到补偿阶段。 (错误) 18、整体推进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正确)

19、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分类,大规模事物中毒事件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正确)

20、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全民族文明素质有明显提高。 (正确) 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要求(C ) 。 A、律师应当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声誉,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陶冶品行和职业道 B、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 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C、律师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执业.律师应当忠 于职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德修养 D、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 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2、当危机发生时,组织需要首要考虑( C) 。 A、组织利益 B、个体利益 C、公众利益 D、行业利益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专业精神的要求: (B ) 。

A、对服务对象负责 B、追求利润和成功 C、对专业领域的探索充满科学精神 D、对服务对象具有真挚的爱

4、 ( C)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A、重点 B、中心 C、核心

5、下列内容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D)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6、企业面临危机时,对外表态的“三句话原则”不包括(D ) 。

A、态度:我们对所发生的一切深表关注(遗憾) B、承诺:我们将??以防止这种事情的再度发生 C、行动:我们已经(将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D、辩解:对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详尽的解释

7、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按照(C )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A、十八届一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8、如何看待出于“法不责众”心理下的违背职业道德行为?(A )

A、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实际上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B、个人觉悟水平有限,“法不责众”是最好的借口和托辞 C、大环境如此,没必要做牺牲者 D、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不如同流合污

9、企业危机公关的价值排序应排在首位的是(B ) 。 A、得失 B、善恶 C、公私 D、是非

10、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这句朴实的话表达了具有( B)的职业道德精神。

A、强烈的好胜心 B、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C、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 D、自我表现的欲望 11、只要对集体对单位有利的事就应当做( B) 。

A、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做 B、在不违法违纪和损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下应当去做 C、只要没有规定不能做的都可以做 D、只要领导说可以做就可以做

12、危机发生后,随着组织的危机反应时间由短到长,事态的发展变化趋势是(C ) 。 A、组织控制力增强,外部压力增强 B、组织控制力减弱,外部压力减弱 C、组织控制力减弱,外部压力增强 D、组织控制力增强,外部压力减弱 13、对职业负责是( C) 。

A、按岗位职责做事 B、满足客户需求 C、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的基础 D、服从领导 14、反应职业道德现象本质特征,对具体职业道德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是(C ) 。 A、职业道德情感 B、职业道德意识 C、职业道德观念 D、职业道德信念 15、人在“江湖”,身不由己(A ) 。

A、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并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行动 B、逃避 C、无奈 D、顺其自然 16、下列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行为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

A、法律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会影响司法公正 B、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 C、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的影响比记者更重要 D、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17、 在危机公关的舆论应对方面, 组织可以采取“转换议题”的处理方式。 “转换议题”指的是 (D ) 。

A、对事实进行选择性澄清 B、对外采取“无可奉告”的态度

C、企业用其他行为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D、用“第三方效应”有效转移热点 18、以下关于连锁经营企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B ) 。

A、连锁经营企业在遇到危机时不适于品牌切割的处理方式 B、相对多品牌企业而言,连锁经营企业比较不容易遭受危机 C、连锁经营属于单一品牌经营 D、连锁经营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维护

19、下列属于禁止性职业道德规范的是(B ) 。

A、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B、新闻工作者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C、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D、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调查研究

20、下列危机事件中,不属于产品危机的是(A ) 。

A、钢铁厂车间事故造成职工伤亡 B、牙膏中含有二甘醇 C、三鹿奶粉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 D、轮胎安全性能差造成交通事故

三、多选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属于危机事件的特点的有(ABCD ) 。 A、公众性 B、突发性 C、紧迫性 D、破坏性

2、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更新专业知识和修炼技能(ABCD ) 。

A、培养专业技能兴趣 B、要重视自身的专业素质 C、要采取行动,明确目标,仔细、认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D、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 3、职业关系包括(BCD ) 。

A、家人的关系 B、职业群体内部关系 C、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D、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4、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BD ) 。

A、供不应求——供求相对平衡——供过于求 B、营销无用——公关潮流——广告导向 C、机会时代——品牌时代——产品时代 D、特权消费——从众消费——自主消费 5、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弄虚作假行为?(AB ) A、观点的分歧 B、诚实的错误 C、伪造或篡改数据 D、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6、下列哪些行为违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 ABCD)

A、律师向媒体透露被代理人隐私 B、会计人员在账目上作假 C、科研人员不专心科研 D、医务人员拿药品回扣

7、以下选项中,哪些属于容易遭受危机的企业(ABCD ) 。

A、新生企业 B、有知名领导人的企业 C、连锁企业 D、高速发展的企业 8、以下对于应对愤怒的消费者的“双向平衡理论”理解正确的有(ABCD ) 。 A、着眼于保全企业的短期利益 B、以双赢共赢为目的 C、要倾听对方,并试图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D、企业对消费者采取对话的机制而非单方面的要求

9、当企业出现质量或营销危机时,下列哪些是可能使消费者向“行动主义”发展的原因(ABCD ) 。

A、觉察自己遭遇欺骗或被忽视 B、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或信念受到威胁 C、意识到自己处于无力、无助的状态 D、感到自己受到伤害、面临危险

10、对单位没有好处的事不要做,这个好处要(ABCD ) 。

A、不昧良心 B、不违背基本职业准则 C、不侵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 D、不违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2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