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4-01 07: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有关。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 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基于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学情分析:

二、说学情

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四个活动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使物体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让学生知道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使物体沉浮。 由于学生在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升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帮助学生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中“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扎扎实实做到以生为本。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说明。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以身边的食物为问题,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我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要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放入两个不同的1号、2号水槽里,学生观察:小的沉、大的浮,这与预测的结果完全相反,这就更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个观察实验: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好奇,然后大胆猜测,让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

因此我设计了第二个实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加热后的反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增强他们科学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个实验:思考怎样制作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教师引导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首先我先进行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一、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马铃薯沉浮不同的原因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培养学生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检验两种液体的不同之处的方法。培养(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

活动二、探究验证猜测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决定用液滴加热的方法验证液体的不同。即:各取两个容器中的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不锈钢汤勺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加热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其中一块汤勺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这说明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

(让学生开始亲身经历一个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有根据看到现象的和自己过去经验的大胆推测。试验中,出示方法指导,利于学生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提高效率。)

活动三、调制液体

从上面的实验学生知道了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使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物质溶入水中?应该如何操作才能知道加入物质的多少和马铃薯浮起来的关系?设计好实验,认真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每个孩子亲历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探究活动以后,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开阔了。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比水重的液体中会浮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这个过程,使他们初步养成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是非常有益的。 )

(三)课堂小结

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交流得出结论:在水中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液体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马铃薯会浮起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拓展延伸

1、本课最后,让学生观看资料淹不死人的湖——死海,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死海淹不死人的道理。

2、学生思考: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3、除了食盐和白糖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六、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sjr.html

Top